(今天的文末福利有吃的喲!)
你好呀,這裡是鄉村筆記。
隨著復產復工,一大批熱乾麵、小龍蝦正在向你狂奔而來的路上。
我們每天和朋友見面寒暄、空閒思考的問題往往離不開三句話:今天吃了嗎?吃什麼?吃得好飽啊。
復工後的美食江湖,已經大不一樣。
如果想要學做一門菜,不用去藍翔新東方,只需要打開抖音,輸入菜名,就會有各式菜譜教程;
如果有興趣點開各個外賣APP的搜索榜,會發現一眾「土味」餐館中,也會出現意面、牛排等許多西式餐品。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嘗嘗」是所有吃貨老饕的口號,美食江湖如此多嬌,曾引無數英雄盡折腰。
今天,我想來和你分享分享那些享譽世界的美食背後,都有著怎樣的故事。
義大利麵作為義大利的國民美食,早已傳遍全球。對於義大利麵的風靡程度,從疫情期間義大利人的日常就能看出來:
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主教練安切洛蒂接受採訪時表示:
「我很喜歡做飯,我每天都做飯,這是我的愛好之一。我最拿手的菜?義大利麵,我會做義大利肉醬面,還會在意面裡加入蘑菇,我認為我做得真不錯……這是下一步計劃,我得自己設計一款義大利麵。」
超市的義大利麵被搶購一空,宅家不甘寂寞的人們紛紛直播做面。
最早的義大利麵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古羅馬時代,當時人們用小麥粉來揉面,煎炸蒸烤,而後在中世紀出現了鮮美雞湯熬製的正宗意面。
在開創意面種類這件事上,義大利人可謂情有獨鍾。
一般的麵條有個幾種口味,意思意思就行了,但義大利專門為意面設立了一個博物館,列入記錄的面至少有563種:細面、特細實心面、細麵條、寬面、寬片面、寬緞帶面……
即便是在那不勒斯,城市和郊區之間、農村與農村之間,都會根據使用的食材佐料、擀麵形狀不同,而取不同的名字。
比如幾乎有煎餅大小的袖筒面,裡面可以塞得下熱狗;
長得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瓜子面、粒粒面;
還有明明就是餃子和餛飩的意式肉餃、意式餛飩,也被迷惑地稱為義大利麵……
螺旋面
今天,義大利麵在17個國家中的9個國家的受歡迎程度排到了前三位,而麥當勞的排名是113,肯德基排名1107。在中國城市的任意大型超市或便利店,都能找到意面的蹤影。
但其實直到一百年前,人們對義大利麵的印象卻是「窮人的食物」。
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麵曾出現在許多經典名畫和文學作品裡,當時人們認為天堂就是「能吃義大利麵吃到飽的地方」。
20世紀以前,在義大利農村,富人的代表食物是小麥麵包(白麵包),而北方的窮人只能吃由大麥、黑麥、蕎麥、慄子等製成的雜糧麵包和糊糊,營養價值匱乏。再向南走,糊糊也沒有了,窮人以黑麵包為主食。
義大利的一道經典菜式是「雜菜湯」,把捲心菜、胡蘿蔔、番茄等蔬菜炒熟燉湯,是義大利麵的前身。
因為除了秋天,農民很少能吃得上麵包、麵食,稍微富足時會把麵包切成小粒放進雜菜湯裡;豐收慶典上用雜菜湯來煮義大利麵,但更多時候則是根據農村環境下生長了什麼蔬菜、野菜,就全都往湯裡放。
而在國際上,最先出現的是按照美國習慣對義大利麵的稱呼「通心粉」——在20世紀早期這是一個歧視的稱呼。
當時移民美國的義大利人大多從事底層體力勞動,採礦、搬運、修路,平時吃黑麵包和蔬菜,節日時才會吃意面,而這些細熬慢煮的飲食與美國漢堡、熱狗、奶昔為主的快餐文化相當不協調。
19世紀的義大利移民
義大利麵真正從食物上升為義大利的文化,是從19世紀末建立統一的國家開始的。1870年義大利完成全部國土統一後,國王開始發愁:
「南方和北方長期分裂,習俗不同,語言不同,而且義大利經歷了千年被法國、德國和伊斯蘭勢力統治的戰亂,怎麼讓大家覺得自己是義大利人呢?」
答案是義大利麵,用義大利麵來培養人們的國民意識。
現代烹飪之父的佩勒格裡諾·阿圖西寫了本食譜:《廚房科學和飲食藝術》,義大利麵開始被作為正式的國民菜推廣,人們按照食譜做義大利麵、學習統一的語言,從胃口上產生了義大利的文化認同,並且至今延續各地特色做法。
所以義大利建國三傑的加裡波第曾說:「諸位,只有通心粉才能統一義大利!」
夏天快到了,肥宅快樂水重新出現在了冰箱裡、辦公桌上。
今日,可口可樂平均每秒鐘賣出2萬瓶,全球平均有1/4的人每天喝一瓶可口可樂。在疫情下,4月初開始可口可樂全球銷量已銳減25%,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它一貫的作風——給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捐贈了大批肥宅快樂水,舒緩身心,表示「可樂管夠」。
有趣的是,在二戰期間,可口可樂也提出了類似的說法:讓每個美國大兵都能喝上可樂,軍隊打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去建工廠生產可樂。
在一位紀實作家給可口可樂寫的發展史中,其英文名是「for god, country & coca-cola」(為了上帝,國家和可口可樂),似乎將其變成了一種信仰。
但這並不誇張。1985年時為了對付競爭對手百事可樂,可口可樂試圖更改配方,沒想到引發了嚴重的輿論危機,從媒體到公眾都譴責可口可樂「背叛了他們」。
可樂最早出現時,其實類似於現在大街小巷張貼的民間小廣告宣傳的「祖傳秘方」。
1886年,那是美國歷史上的鍍金時代,人們向荒野進發,夢想尋找黃金和寶藏。當時社會上流行「秘方藥」和「滋補品」,可口可樂的開發者彭伯頓趁機推出了一種法國藥酒的高仿版飲料,包含古柯葉和可樂果。
二戰時期,可口可樂是政府認可的「國民必需品」,有美國大兵說「如果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而戰,我想我們中的一半會回答,為了購買可口可樂而戰。」
戰爭結束後,可口可樂在全世界有64個瓶裝廠,提供了100億瓶可樂。這些工廠成為民用項目,讓可口可樂從此遍布全球。
每道菜譜都是有歷史的。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描述過用火做食物的美味:
「人們將羊肉串在榛子樹枝上,架起來烤,並在肉香中讚頌酒神。這種方式自遠古以來便有,如果烤的東西比較輕,比如是小鳥之類的,樹枝中的汁液遇熱便會慢慢使樹枝轉動,古人們看了便覺得非常神奇,認為這是神力所為,因此人們也把榛子樹枝當作佔卜棒用。」
經常被我們當做夜宵的擼串燒烤,有文化的人寫出來就變成了詩。
在《A History of Food in 100 Recipes》(《一百份菜譜講述食物歷史》)展現的烹飪歷史中,人類經由實驗和觀察,發現烹調都造成食物實質性的變化:
改變食物的味道、使之更容易消化,讓人們更容易攝取熱量,積累脂肪成小肚子。
繼燒烤之後,水煮是更主流的烹調方式,在「讓食物變得更好消化」(讓我們變得更胖)這件事上貢獻巨大。中世紀的歐洲人喜歡用瓦罐燉湯、燉菜,一大桌子人共同分享,因此也象徵著團結。
不過隨著現代微波爐、冰箱等電器和快餐店的出現,食物的富足,讓以前很多被人們當做珍貴寶物的食物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溼垃圾箱裡。
比如在美洲文明中,玉米是神聖的食物,而現在它更多被用來作為火鍋裡存在感薄弱的底料;
基督教儀式裡,只有小麥做成的麵包可以用作聖餐,不過大部分現代人只能咽得下擠上奶油、加入肉片、經過加工的吐司和三明治。
現代食品也舉步維艱:在商業的潮流下,所有人都相信泡麵終究會被豐富的外賣取代,就像高鐵取代綠皮火車那樣。
只是在疫情蝸居期間,沒有海底撈和小龍蝦,那種被108克麵餅和80攝氏度熱水所溫暖的滿足,才重新喚醒了大家對「美食」更深層次的思考。
當然,食物的根本始終在於「更好吃」,當現在的美味漸漸平淡後,也許會出現蘋果香蕉煮義大利麵、櫻桃可樂煮泡麵、燒烤榴槤等創新嘗試。
食物也是有歷史的,食物進化的歷史就是人類歷史進步的歷史。餐桌前的愉悅屬於每個國家每個人。
吃飯是很好玩的。
想問問你,這段時間裡,你最想念的一種食物是什麼?這種食物是怎樣製作的?
文末留言寫下你的故事,留言區點讚第一位將獲贈《義大利麵裡的義大利史》一本,與螺旋形螺絲義大利麵一份~
(截止時間:4月28日晚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