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華在幸福和忘懷中:電影《三峽好人》

2021-02-21 王小羊

我最欣賞的當代詩人是成都的柏樺,他的詩看似沒有煙塵,仿佛躲在六朝的最深處,像那首著名的《在清朝》。但他的詩恰恰是真實感最強的,在一個被賈彰柯聞出來有「兵荒馬亂」味道的當代場景中,柏樺寫下那些帶著亡國氣息和輓歌般悲哀的句子。就像普希金在被流放前一年寫下的《鄉村》,「在這裡,我的年華在幸福和忘懷中,不知不覺流逝」。今年,《中國青年報》記者晉永權的書《出三峽記:大遷徙的私人記憶》中,有節制的引用了這句詩,來觸摸16.6萬三峽移民的靈魂。

  賈彰柯也沒有令人失望。他說在奉節,看見一個男人當街炒菜,背後是滔滔江水,萬丈深谷。那種在生活的邊緣像紀念碑一樣矗立、又像羔羊一樣溫柔的氣度,打動他決心拍攝這部電影。去年,我在奉節和雲陽新城的新碼頭,也曾見過這般的氣度。總有一部分人,在時代的高歌猛進中淪陷,更直觀的是在三峽庫區,一座座千年古城在洪水中淪陷。不是象鐵達尼號那樣驚聲尖叫,而象一塊卵石悄無聲息。這是一個被拆遷安置的時代,人們低頭生活,抬頭看見了UFO。


  經過《世界》的操練,賈彰柯在他的紀實性風格中,天才般的放進了超現實元素。兩個來奉節尋找愛人的故事,因為抬頭看見UFO,而被勾連成同一個故事。地上的尋找,變成了天上的尋找。就像布萊希特的《四川好人》,經過行政區劃的調整,就成了三峽好人。當一個山西汾陽的煤礦工人,來到奉節尋找他的前妻。政府人員嘲笑這個鄉巴佬,說奉節早就不屬於四川了,現在屬於直轄市了。我在此時的悲哀,勝過了奉節城被淹沒的那一刻。奉節接連消失了兩次,一次在文化上被拆遷,一次在物理上被拆遷。一個行政命令,活生生的將文化意義上的四川砍為兩半,將一個人群從歷史的血肉中抽離,在行政區劃的地圖上完成了拆遷安置。而另一個行政命令,再一次揮斥方遒,將一個城市徹底抹去。這時,一個煤礦工人來到三峽,尋找他的愛情。民工們拿出鈔票,將毛澤東的人頭倒轉,指著背後夔門和壺口瀑布的圖案,介紹自己的家鄉。有人說家鄉被金錢化了,其實還是被行政化。權力的邏輯如此顯赫,超越在文化的邏輯和生活的邏輯之上。比它更高的是什麼呢,賈彰柯給了我們一個幽默但卻心酸的回答,一邊尋找一邊仰望吧,比生活更高的是權力,比權力更高的是UFO。


 一座城市的淹沒,是一種錐心刺骨的命運。多少一筆勾銷的故事,多少公共夢想對個人生活粗暴的撕裂與覆蓋。女護士在奉節尋找到他的丈夫,卻在江邊別離。她轉身離去,一座移民建築化作火箭,拔地而起,神五上天,愛情落地。這是賈彰柯超現實的神來之筆。民工們聊天,喟嘆奉節縣中無好人,開始憧憬收入高、死人也多的山西煤礦。剩下知識分子擊節嘆息,想起陸遊的《楚城》猶如一句預言,「一千五百年間, 惟有灘聲似舊時」。


  迄今為止,至少有過三部以三峽淹沒為背景的電影。主題都異乎尋常的接近。法國華裔導演戴思禮的《巴爾扎克與小裁縫》,人過中年的劉燁來到三峽庫區,尋找知青時代被淹沒的愛情,當年的小裁縫卻已背井離鄉。香港女導演許鞍華的《男人四十》,同樣人過中年的張學友和梅豔芳,看著三峽紀錄片,忘情地背誦李白的詩句,把燒糊了的飯和燒糊了的婚姻丟在一邊。

  另一部是章明的《巫山雲雨》。若沒有《三峽好人》,這就是中國電影人在三峽事件上的絕唱。在即將被拆遷的巫山城,長江信號員麥強泅水渡過巫江,去尋找他巫山夢中的情人,旅行社服務員陳青。這場戲的驚心動魄,與移民建築的拔地飛升,在「尋找」的主題上如雙子星座相互輝映。一個是水平方向上的絕唱,一個是垂直方向上的叫喊。


  但哀傷是方便的,盼望是艱難的。泅水,在本質上已不是一種期待,而是一種掙扎。就像賈彰柯在電影中將「煙、酒、茶、糖」這些不會被淹沒的生活細節,特別用靜態的鏡頭單列出來,標上名稱。構成時光流逝中值得珍惜的幸福元素。也使「好人」這一理想被非道德化了。但「煙、酒、茶、糖」所代表的回到現場、回到常識的原生態生活方式,能夠拯救被流放的生活本身嗎?還有可能賦予一種被拆遷的生活以尊嚴嗎?這一系列的靜物化鏡頭,顯示出賈彰柯對生活苦難的持續關注,開始向著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軟著陸。但在我看來,這些靜物並不是被保守,而是被囚禁在一廂情願的鏡頭中。生活已經洪水泛濫,拿得出手的理想卻是化石。


  礦工和女護士看見的UFO,或者是有意義的,或者是無意義的。我走遍每一家影院,在鋪天蓋地的黃金甲中,幾乎找不到一間放映《三峽好人》的廳。如果UFO沒法代表一種真正的盼望,那麼這一票房景觀是很容易理解的。人們從卑微的生活中抬頭,去電影院不就是為了看UFO嗎。顯然《黃金甲》才是UFO,《三峽好人》只是拖拉機。賈彰柯有足夠的力量,告訴人們現實就是拖拉機,但他缺乏力量告訴我們,拖拉機是配得讚美的。
  該忘懷的已經忘懷,該幸福的還沒有到來。每個人的年華在等待一個結局,或者被流放,或者火箭下來,我們上去。在水平的方向和垂直的方向,你或者繼續尋找,他或者繼續淪陷。



相關焦點

  • 評析電影《三峽好人》
    ——電影《三峽好人》影評                          《三峽好人》這部電影是我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代表作之一
  • 賈樟柯《三峽好人》——在菸酒茶糖中品嘗現實的殘酷
    2006年《三峽好人》在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獲得了金獅獎,這也是賈科長為數不多的在國內影院中得到發行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拍攝其實並不在導演的預計當中。2005年,賈樟柯陪畫家朋友劉曉東到三峽庫區寫生,當時正值三峽移民和三峽大壩的水利建設,親眼目睹這片無數文人騷客詠嘆過的河山發生巨變,導演萌生了想要為這片土地和空間進行記錄的想法。於是前後準備十五天,《三峽好人》的拍攝便開始了。一如既往的記錄風格,以「尋找」為主題,韓三明尋找妻子,沈紅尋找丈夫。鏡頭追隨兩位尋找者的目光,將三峽的空間在熒幕上一一呈現。
  • 電影《三峽好人》的亮點分析
    作為一個外鄉人,韓三明親身見 證了老城的廢去和庫區的新生,他看到了悲歡離合,也領教了生離死別。在經歷了冷淡 與糊塗之後,他見到了所追尋的人,不管這個女人如今的狀況和境遇如何,他還是堅決地 要帶她回去開始新的生活。小馬哥送給他的大白兔奶糖暗示了他們日後的艱辛與甜蜜。 其實,幸福的家庭所需不多,只需兩個相愛之人的患難與共。沈紅與丈夫的分離不是外 力介人導致的,而是他們經受不住金錢的誘惑。
  • 《三峽好人》與賈樟柯電影思辨|巫山雲雨|任逍遙|侯孝賢_網易訂閱
    只有鏡頭前「淹沒之前、淹沒之中、淹沒之後」的情景的完整無缺,才有可能在中國電影銀幕上留下一套完整的影像系統以及其背後完備的文獻價值。但後來,作為地道的三峽(巫山縣)人的我導師沒去做,而山西人賈樟柯卻做出來了。我聽到影片在威尼斯獲獎時的消息時首先很高興,但緊接著也為章明老師覺得遺憾,《巫山雲雨》 和 《三峽好人》這個片子的氣質和路子,整個是很相通的。
  • 「新世紀」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三峽好人》
    分享筆記之-----《 三峽好人》 賈樟柯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與《 三峽好人「 小馬哥 」 ,魔幻的飛碟以及三峽遊船的汽笛聲,敘述層面看,兩個故事若隱若現似有關聯,但兩個人物始終在各自的空間和層面上展開敘事,保持了線索內各自的敘述張力。
  • 電影 《三峽好人》:底層中國人的篤定執著
    兩個虛構而又獨立且毫無交集的故事,被放在中國大的歷史變遷——三峽移民這個大環境裡,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和一種內在隱形的聯繫。紀實主義風格毫無保留地在影片中顯現出來,這也就更大範圍地揭露了中國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
  • 《電影理論研究(中英文)》| 中國式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金獅獎」影片《三峽好人》美學分析
    內容摘要:「金獅獎」影片《三峽好人》以現實主義手法呈現賈樟柯一以貫之的底層關懷,但這部作品使用了一些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通過對《三峽好人》電影符碼的深入解讀,可分析導演如何結合兩種看似完全對立的表現因素,深刻表現時代巨變下的中國事件和中國人物。影片是對變化的記錄,也是對變化結果的追問。
  • 電影課10:《三峽好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的再現
    《三峽好人》大量使用了全景、中景、中近景,關於非職業演員韓三明(演員的姓名與劇中人物的名字一樣)的鏡頭沒有近景。賈樟柯將近景都給了護士沈紅。帶有距離感的全景、中景、中近景,表現了賈樟柯鏡頭的客觀性,而關於沈紅的諸多近景,又傳遞出很多傷感。義大利新現實主義試圖再現、記錄戰後義大利社會的貧困,而賈樟柯的電影也毫無疑問地試圖展現某種社會瘡痍。
  • 賈樟柯《三峽好人》社會變革下普通人的強大生命力和淳樸善良
    《三峽好人》是賈樟柯導演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以「三峽移民」工程為背景,奉節縣作為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縣城,在三峽水壩建設的過程中,面臨大量的拆遷,當地政府陸續將十萬原著居民遷往廣東、福建等地,在如此龐大的人口流動過程中,產生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不願離開的居民,在惡劣的環境中,面臨各種生存問題。
  • 《三峽好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三峽好人》整部片的開始,緩慢地遞出一顆不可思議且意味深長的長鏡頭,凝視著整艘船上的一舉一動,透過搭船,對於當地居民來說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的捕捉,娓娓道來屬於這些人們的故事。整個故事以「找人」作為開端,同樣是來自山西的韓三明與沈紅,不約而同地來到奉節,兩個看似毫無相關的角色,在各自尋找至親的過程中,逐漸拼湊出位於長江三峽大壩工程一帶,即將被淹沒的城鎮之中的,居民的生活模樣。同時,因為如此規模浩大的水利工程,劇情敘事也從中劃分出,因為工程而「興起」及「衰落」的人們的狀態。
  • 《三峽好人》賈樟柯
    在看《三峽好人》之前,看了一部影片叫《Interstellar》。
  • 賈樟柯的《三峽好人》:時代變革面前,底層窮苦人的生活眾生相
    賈樟柯與電影《三峽好人》的結緣,起源於他為好友劉曉東拍攝一部紀錄片,劉曉東是名畫家,有次劉曉東打算畫一幅11個三峽工人的自畫像,於是賈樟柯有了結識三峽的機會,被迫搬遷者都被當成了自我犧牲的好人,這也是電影名《三峽好人》的來源。
  • 《三峽好人》——社會變革下縣城邊緣人物的時代悲歌
    作為第六代導演的傑出代表,賈樟柯憑藉平靜的敘事方式以及過硬的電影藝術功底,為我們帶來了一部部不朽佳作,早期問鼎國際的《小武》則為其一。多才的賈樟柯不斷的變換題材,卻從未動搖他的人文精神及對縣城底層人民的殷殷關切,《三峽好人》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 看不懂賈樟柯的《三峽好人》,明白這5點就可以了
    電影《三峽好人》是2006年上映,賈樟柯執導。隻身一人的主人公在尋找前妻的過程中波折不斷,他決定留下來在三峽庫區砸石頭拆遷做苦力尋找前妻的下落。跟著電影的敘述,主人公尋找的步履,以他們的視角,我們看到了一個現代社會,現代化進程過程中一個最大的悖論性的空間呈現。
  • 《三峽好人》:如果理想不夠理想,就讓現實足夠現實
    前幾天買了一本電子書,書名為《賈樟柯:一個可能偉大的中國導演》,但現在這種可能性,正如賈樟柯多部影片的所揭櫫的現實一樣,正在變得逐漸真實和清晰;或者說,賈樟柯,已經成為了一名偉大的導演,不僅在地域意義上,更體現其帶給我們心靈衝擊的一部部作品上。
  • 賈樟柯《三峽好人》偉大工程背後是殘酷傷痕、岌岌可危的底層人民
    電影《三峽好人》是2006年上映,賈樟柯執導。隻身一人的主人公在尋找前妻的過程中波折不斷,他決定留下來在三峽庫區砸石頭拆遷做苦力尋找前妻的下落。跟著電影的敘述,主人公尋找的步履,以他們的視角,我們看到了一個現代社會,現代化進程過程中一個最大的悖論性的空間呈現。 這個悖論是什麼?
  • 18歲,最難以忘懷的青春年華!
    18歲,是每個人最難忘記的花樣年華,娉娉嫋嫋的少女,雄姿英發的少年,書聲琅琅的課堂,歡聲笑語的校園,如同與世隔絕的桃花源, 當我們成年離開這裡之後,便再也尋找不到回去的路了,但是心靈深處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 豆瓣8.2、稱霸威尼斯、擒得金獅獎的《三峽好人》到底強在哪?
    《三峽好人》是由賈樟柯執導,2006年9月上映的電影。賈樟柯是我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一向以批判現實主義著稱。《三峽好人》延續了賈樟柯一貫的批判視角,以紀實的風格展現了「三峽工程」這個關係國計民生的巨大工程之下,一些容易被人忽視的小人物的生活軌跡,以及隨之而來的生活巨變。
  • 電影《長江圖》來渝解讀三峽文化 重慶特輯展現魔幻山城
    廣德號貨船 片方供圖  8月28日晚,電影《長江圖》主創來到長江上遊重要城市重慶,進行「三峽十年,影像之光」對談活動。導演楊超和製片人王彧,與觀眾分享關於《長江圖》各種製作細節,並對三峽文化進行獨到解讀。
  • 63屆威尼斯金獅獎獲獎片:賈樟柯電影《三峽好人 (2006)》高清完整版
    63屆威尼斯金獅獎獲獎片:賈樟柯電影《三峽好人 (2006)》高清完整版導演: 賈樟柯編劇: 賈樟柯 / 管娜 / 孫建敏主演: 趙濤 / 韓三明 / 王宏偉 / 李竹斌 / 項海漁 / 更多...類型: 劇情 / 愛情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 四川話 / 晉語上映日期: 2006-12-14(中國大陸) / 2006-09-06(威尼斯電影節)片長: 107分鐘又名: 長江哀歌 / Still Life三峽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的奉節縣城,迎來一男一女兩個山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