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買了一本電子書,書名為《賈樟柯:一個可能偉大的中國導演》,但現在這種可能性,正如賈樟柯多部影片的所揭櫫的現實一樣,正在變得逐漸真實和清晰;或者說,賈樟柯,已經成為了一名偉大的導演,不僅在地域意義上,更體現其帶給我們心靈衝擊的一部部作品上。
相比於早期《小武》、《站臺》、《任逍遙》通過山西一個破落的縣城來蠡測中國社會的時代變遷,以及最近的《天註定》和《山河故人》在時間跨度和地域跨度上所反思的社會事件及家國情懷,《三峽好人》作為其中期的作品,冷靜克制,隱忍內斂。
影片講述了兩個獨立成章的故事,故事一是一位名為韓三明的山西農民來三峽尋找自己失聯十幾年的(花錢買來的)妻子,並看看自己的女兒;故事二是一位來自山西的名為沈紅的護士尋找自己兩年未見的(故意躲著自己的)丈夫。兩個故事的主題明線皆為「尋找」,其實暗線則為「失去」。不同的是,韓三明是尋找自己已經失去的,沈紅是尋找自己將要失去的。而在「尋找」與「失去」中掙扎的又豈止是這兩人,因為三峽大壩,所有受政策影響的三峽人都在「失去」中迷茫,在「尋找」中失落。
於是我們看到,那些在烈日炙烤下和破敗建築物上不停勞作的民工;那些因家園變遷、無所事事,可以因為50塊錢去拼命的年輕人;那些薪酬很低、即將遠赴廣東打工或者山西挖煤的工人。
賈樟柯並沒有表明態度去評判這一切,而是用冷觸平靜的鏡頭去記錄著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而其中的幾個元素使得這部紀錄片式的影片更多了幾分玩味。其一便是影片中前後出現了菸酒茶糖四個物件,並特別突出;其二便是影片出現的兩處超現實主義情節,在空中飄忽而來又漸漸消逝的UFO和猛然間拔地而起、飛向空中的巨大建築物。
我也不想妄意揣測導演特意安排這些元素的用意何在,就像影片最後出現的走鋼索的人,顫顫巍巍,如履薄冰,也許這就是現實的生活,有時卻以我們所無法左右的力量超現實的進行著。
賈樟柯在《三峽好人》這部影片中拋卻了所有的炫技,也捨棄了無謂的包裝,而是用一個個真實的鏡頭去記錄下這一切,一切關於三峽這片土地上的變遷,以及在變遷中搖擺不定的「三峽好人」,看似拳落無痕,卻勝似千鈞。因為歸根到底,畫面的衝擊和創作者的說教只是觀眾一時的被動接受,而真正由心底所醞釀而來的感受和迸發而出的思考,才是一部影片的結晶。
而賈樟柯毫無疑問是明智的,他沒有用上帝視角灌輸給我們是非對錯的觀念,也沒有反客為主摻雜進或褒或貶的個人主見,而是直接把赤裸裸的現實甩給我們,也讓我們懂得,如果理想不夠理想,那就讓現實足夠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