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好人》:如果理想不夠理想,就讓現實足夠現實

2020-09-03 沒有記憶的河流

前幾天買了一本電子書,書名為《賈樟柯:一個可能偉大的中國導演》,但現在這種可能性,正如賈樟柯多部影片的所揭櫫的現實一樣,正在變得逐漸真實和清晰;或者說,賈樟柯,已經成為了一名偉大的導演,不僅在地域意義上,更體現其帶給我們心靈衝擊的一部部作品上。

相比於早期《小武》、《站臺》、《任逍遙》通過山西一個破落的縣城來蠡測中國社會的時代變遷,以及最近的《天註定》和《山河故人》在時間跨度和地域跨度上所反思的社會事件及家國情懷,《三峽好人》作為其中期的作品,冷靜克制,隱忍內斂。

影片講述了兩個獨立成章的故事,故事一是一位名為韓三明的山西農民來三峽尋找自己失聯十幾年的(花錢買來的)妻子,並看看自己的女兒;故事二是一位來自山西的名為沈紅的護士尋找自己兩年未見的(故意躲著自己的)丈夫。兩個故事的主題明線皆為「尋找」,其實暗線則為「失去」。不同的是,韓三明是尋找自己已經失去的,沈紅是尋找自己將要失去的。而在「尋找」與「失去」中掙扎的又豈止是這兩人,因為三峽大壩,所有受政策影響的三峽人都在「失去」中迷茫,在「尋找」中失落。

於是我們看到,那些在烈日炙烤下和破敗建築物上不停勞作的民工;那些因家園變遷、無所事事,可以因為50塊錢去拼命的年輕人;那些薪酬很低、即將遠赴廣東打工或者山西挖煤的工人。

賈樟柯並沒有表明態度去評判這一切,而是用冷觸平靜的鏡頭去記錄著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而其中的幾個元素使得這部紀錄片式的影片更多了幾分玩味。其一便是影片中前後出現了菸酒茶糖四個物件,並特別突出;其二便是影片出現的兩處超現實主義情節,在空中飄忽而來又漸漸消逝的UFO和猛然間拔地而起、飛向空中的巨大建築物。

我也不想妄意揣測導演特意安排這些元素的用意何在,就像影片最後出現的走鋼索的人,顫顫巍巍,如履薄冰,也許這就是現實的生活,有時卻以我們所無法左右的力量超現實的進行著。

賈樟柯在《三峽好人》這部影片中拋卻了所有的炫技,也捨棄了無謂的包裝,而是用一個個真實的鏡頭去記錄下這一切,一切關於三峽這片土地上的變遷,以及在變遷中搖擺不定的「三峽好人」,看似拳落無痕,卻勝似千鈞。因為歸根到底,畫面的衝擊和創作者的說教只是觀眾一時的被動接受,而真正由心底所醞釀而來的感受和迸發而出的思考,才是一部影片的結晶。

而賈樟柯毫無疑問是明智的,他沒有用上帝視角灌輸給我們是非對錯的觀念,也沒有反客為主摻雜進或褒或貶的個人主見,而是直接把赤裸裸的現實甩給我們,也讓我們懂得,如果理想不夠理想,那就讓現實足夠現實。

相關焦點

  • 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文:一米陽光 / 圖:璇子🍀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     《流金歲月》對理想與現實的詮釋:想實現理想,還得先靠現實去積攢力量。因為理想往往和賺錢搭不上一點關係。葉瑾言依仗唐欣給他賺足了錢,才敢把埋藏在骨子裡的理想主義人文情懷肆意張揚。就這,還在流金歲月裡被無情扼殺。普通人,您還敢談什麼人文情懷?先保好全家老小豐衣足食再說吧。不過,千萬不要放棄心底的那點情懷。放棄了,你就不再是你了。不放棄,你就還有機會。     曾經,當我還是校園裡的青澀模樣,是父母起早貪黑供養了我的任性。
  • 談理想:擁有現實不是最好的,擁有理想才是最好的
    一談到理想,現在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不現實,甚至覺得可笑,說這個時代還需要理想嗎?是的,理想是不切實際的,它也是不現實的,但理想並不因此失去意義。我說,現實是曾經的理想,理想是以後的現實。可以這麼說,我們現在的生活不就是前人當年的理想嗎?而我們現在的理想,也會是後輩將來的現實。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怎麼可以熟視無睹呢?也許有人會感嘆,不是我們不想要理想,實在是理想太過奢侈和昂貴,普通人擁有不起,因為現實太殘酷了!
  • 我的年華在幸福和忘懷中:電影《三峽好人》
    經過《世界》的操練,賈彰柯在他的紀實性風格中,天才般的放進了超現實元素。兩個來奉節尋找愛人的故事,因為抬頭看見UFO,而被勾連成同一個故事。地上的尋找,變成了天上的尋找。就像布萊希特的《四川好人》,經過行政區劃的調整,就成了三峽好人。當一個山西汾陽的煤礦工人,來到奉節尋找他的前妻。政府人員嘲笑這個鄉巴佬,說奉節早就不屬於四川了,現在屬於直轄市了。
  • 周有光:大同理想與小康現實
    孔子舉例: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孔子為什麼不談大同時期的實踐者,只談小康時期的實踐者?為什麼古代聖人一個個全是實踐的小康,沒有一個實踐大同?孔子沒有說明,他的弟子們也明白了: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現實;大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崇高理想,小康是切實而可行的具體現實;理想玄虛只能仰望,現實具體可以實踐。從孔子時代到今天兩千五百年間,向來沒有出現過大同世界。
  • 《檢察官內傳》很現實,檢察官很理想。
    這一部則雖然劇情平淡甚至夾雜很多瑣事,但致力於還原現實和真實的檢察官職場,和每一集中都頻繁出現的美食一樣,令人食髓知味。劇中無處不在的煙火氣隨時都在提醒你,這是一部下飯劇,這很現實。我喜歡的輕喜劇的形式,檢察官們的工作日常,人情冷暖。調職來的檢察官如何被這小地方的風水嚇跑,胸懷大志者如何在小地方埋頭苦幹,夢想著升遷。多變又相當有意思的拍攝手法,恰到好處的展現著二部檢察官們的辦案過程。
  • 創業:右腦追求理想,左腦面對現實
    問題在於回過頭來,年輕領導者很少意識到,光靠手上的現金,根本沒辦法支持公司到達夢想之地。    Google光靠關鍵字廣告,每年就能帶進180億美金的正向現金流,因此可以拿來投資在自動車、光纖到府、無人飛機等叄、五年內不可能有任何回收的遠大理想上。
  • 《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女主現實,男主理想
    《羅曼史是別冊附錄》是由李鍾碩和李奈映主演的浪漫愛情劇,但是如果你認為這部電視劇只有愛情那你就錯了,其實這部電視劇的名字就向我們說明了如果將人的一生比作一本書的話,那麼愛情就只是附錄,只是一小部分,所以這部電視劇只是打著愛情的幌子,實際是將現實和愛情完美結合的電視劇。
  • 好姑娘,先謀生再謀愛,讓現實成就理想!
    對於一個在市場經濟沉浮了十來年的企業家而言:人生路上,再有理想,也終究要回歸現實。但是,我也要求所有的姑娘們能夠真的做到先謀生再謀愛,因為只有自己生活保證得足夠好了,才能收穫更有質量的愛情。有的姑娘們對此不夠理解。
  • 理想與現實的折返,理智與情感的交織
    哦,這還不夠,她還要用破舊的鋼琴打破清晨的寧靜,用不切實際的追求拒絕帶來財富的婚姻,她要寫作,她要追求,她要在曠野上肆意奔跑,向理想的晨曦奮發而去。《成為簡·奧斯汀》由朱利安·傑拉德執導,安妮·海瑟薇、詹姆斯·麥卡沃伊、朱麗·沃特斯和瑪吉·史密斯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7年3月9日在英國上映。
  • 電影《入斂師》看理想與現實
    第一次是為了理想隱瞞,在專業的樂團,他一個對自己演奏水平不滿意的大提琴手,用了專業的大提琴才能掙住門面。第二次是為了現實而隱瞞,妻子與他都沒有工作,妻子想吃牛肉,而招聘公司的老闆在面試著就給了工資,並且每天都給現金工資,工資金額也很高。為了生活,他選擇了堅持。
  • 《重返十七歲》:別被理想打敗現實
    當現實和理想有差距時,該如何對待之間的差距;教育子女時的立場;不要後悔自己的選擇,堅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1.如何對待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夢想被現實打敗?本片要表達的是現實千萬不要被夢想打敗。你也曾在回憶往事的時候,驕傲地講述自己的光輝事跡嗎?
  • 賈樟柯《三峽好人》——在菸酒茶糖中品嘗現實的殘酷
    2006年《三峽好人》在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獲得了金獅獎,這也是賈科長為數不多的在國內影院中得到發行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拍攝其實並不在導演的預計當中。2005年,賈樟柯陪畫家朋友劉曉東到三峽庫區寫生,當時正值三峽移民和三峽大壩的水利建設,親眼目睹這片無數文人騷客詠嘆過的河山發生巨變,導演萌生了想要為這片土地和空間進行記錄的想法。於是前後準備十五天,《三峽好人》的拍攝便開始了。一如既往的記錄風格,以「尋找」為主題,韓三明尋找妻子,沈紅尋找丈夫。鏡頭追隨兩位尋找者的目光,將三峽的空間在熒幕上一一呈現。
  • 《白色巨塔》理想與現實
    理想與現實—— 關於《白色巨塔》的一點想法「怎麼,'理想』兩個字從我嘴裡說出來很奇怪嗎?」由於很多因素,導致半個多月過去了,我終於看完了這部發人深省的電視劇。前期,可以說整部劇,我都一直很欣賞財前這個有魅力的男人。至今,我腦海裡還清晰地浮現他說那句「醫生不是神,是人」時的神情。
  • 《龍與虎》龍與虎——現實中的理想青春
    如果說四月是理想中的現實的故事,那麼我認為,龍與虎就是現實中的理想的故事。四月從開篇就蒙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無論是小薰和公生表達愛的方式還是相戀的過程,都是那麼的浪漫美好,就像在讀一首青春愛情的詩。在情竇初開的時候或許我們用過男二對會長表達愛的方式,或許我們也在自暴自棄時像他一樣墮落希望得到大家的救贖,或許我們就是那個接受現實給自己的朋友和喜歡的人牽線的女二(這個我真的是。。),或許我們在面對事情時也曾不成熟地逃避……故事現實到讓人很容易帶入,但又在現實中升華,在19集後升華到理想,最終成就了龍與虎的青春愛情故事。
  • 二刷《李米的猜想》:年輕一代的愛情,在理想與現實中交錯
    我想該片所留下的懸念是想說即使沒有結局的愛情,只要你愛對方就足夠了!但是理想與現實卻是交錯的。2、相思之甚,寸陰若守愛的愈深,苟求的愈切。有時候我們總是不甘心,有很多的無奈和陣陣的落寞,甚至在迷茫中找不到自我,可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斟酌,失去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擁有呢?打開另一扇窗,我們看到的仍是明媚的曙光。
  • 生於塵埃,溺於人海,死於理想高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淡定的人能清醒地認識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不好高騖遠,不盲目攀比,他們腳踏實地地追求自己所認定的幸福,與世無爭地生活著,簡單而又快樂。不會太過興奮而忘乎所以,也不會太過悲傷而痛不欲生。淡定的人,不在乎太多的身外之物,而是執著於自己腳下的路!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有多大,我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再美的夢想,離開現實的土壤,都難免枯萎凋零。
  • 《皇家律師 第三季》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nbsp;                part2      Martha Costello是一位充滿激情、憤世嫉俗又不失理智的皇家律師,她尊重並深深熱愛她的職業,她不畏強權,也不夠圓滑
  • 《親愛的新年好》理想VS現實
    職業:女主的理想是圖書行業,可迫於生活的壓力選擇自己並不喜歡的房產銷售行業,這勢必會放棄一些自己堅持的準則,比如有一句臺詞說到:「有些事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想做。」愛情:白樹瑾對小女孩說:「我如果像你一樣二十幾歲,當然想談戀愛就談戀愛,可三十多歲的我,要對別人負責,也要對自己負責。」或許這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人愛情觀的轉變。
  • 不是追尋的追尋——理想與現實之間
    有一次她犯了一點過失,她的一個好友竟把她說的知心話全都悄悄寫成材料上報了領導……這是一個滿懷熱情、理想的青年的幻滅。其實今天成長的一代仍不斷發出當年潘曉對人生的詰問,而且在理想的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擺蕩,或感受自高空跌向地面的虛空、絕望和痛苦。也許今天更多的是現實主義者,走向另一種極端。人生裡處處充滿矛盾對立的現象,我們又如何自種種矛盾對立中去尋求統一和諧呢?
  • 《喜帖街》裡的理想與現實,讓多少人感慨萬千!
    像喜帖街這樣「美滿甲天下」的老街,對於某些有些某種特殊情結的人來說,似乎意味著一種落葉歸根、安穩守成的理想。「忘掉種過的花,重新的出發,放棄理想吧。別再看塵封的喜帖,你正在要搬家……」好多沒有理想的人,大概是很難、甚至無法理解心中有理想的他人不得不放棄理想的痛苦吧。理想再多美好,現實永遠都是——「其實沒有一種安穩快樂永遠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