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入斂師》看理想與現實

2021-02-20 妮妮的日知錄

中元節(陰曆7月15)看了一部日本的老電影《入斂師》。

 

001 夫妻間:明知對方要反對,是否還要隱瞞。

 

小林大悟從小就學大提琴,最初是爸爸督促,再到後來自己喜歡,還到國外求學,最終回國到一個樂團演奏大提琴。可是經歷了4個月的管弦樂演奏,得到的卻是「樂團解散」的噩耗。他非常沮喪,不僅僅是因為失去工作,還因為他為了這份工作購買貸款買了大提琴,而背負了高昂債務。

 

妻子說幫他還,他才告訴妻子欠下的不是100萬,而是1800萬。

這時,他妻子第一次說:你為什麼要瞞著我?

大悟也第一次說:我說了你也會反對的。

 

這裡可以看出:大悟好面子,有些任性;妻子遷就與無奈。

 

後來大悟和妻子回到農村,大悟到一個NK代理公司面試,去了後才知道這是一個給死人送行的工作。

大悟做了一陣後,被妻子發現了,妻子問他:你為什麼要瞞著我?

大悟說:我說了你也會反對的。

 

明知對方會反對,是否還要隱瞞?

兩次隱瞞,大悟的出發點不一樣。

第一次是為了理想隱瞞,在專業的樂團,他一個對自己演奏水平不滿意的大提琴手,用了專業的大提琴才能掙住門面。

第二次是為了現實而隱瞞,妻子與他都沒有工作,妻子想吃牛肉,而招聘公司的老闆在面試著就給了工資,並且每天都給現金工資,工資金額也很高。

為了生活,他選擇了堅持。

期間他也有猶豫要不要再繼續,所以這份隱瞞,最初以為會很短暫,為了生活,為了夫妻間的關係,也為了自己的尊嚴…

 

想想,生活中,誰又沒有無奈的謊言與隱瞞呢?!

 

002 關於工作:理想與現實。

大城市,光鮮的職業,是每個人都想的。

可是,大悟卻失業了。

 

因為失業,沒有錢再還大提琴的欠款,於是賣掉了大提琴。

賣掉大提琴的那刻,他說:整個人都輕鬆了。

 

這是理想與現實的第一次衝突。

 

以為NK代理,是旅行公司之類,到了那發現卻是給死人送行的入斂師。

想拒絕,卻把當天的工資收了。

給老婆買了牛肉,第2天早晨又去上班了…

 

理想的工資,現實是被人瞧不起的職業。

 

第一次送的死人,是一個死了2周才被發現的老太太,因為腐臭味,大悟吐了很多次,在公交車上,幾個學生討論臭,他不斷的聞自己身上的味道…

 

去澡堂洗澡,遇到澡堂家兒子,也就是大悟之前的同學,澡堂老闆娘對孫女說大悟在東京拉大提琴,言語間滿滿的羨慕…

 

現實是如果告訴大家自己是入斂師,很可能所有的光鮮,羨慕,都不再。

為了榮耀,再一次隱瞞。

 

當一個人,內心對自己的職業不認可時,無論賺多少錢,都不好意思對外界很自豪地介紹自己的職業。

 

而真正的轉機出現在,大悟因為專業,因為用心被客戶誇讚,感謝時,藉由客戶的感謝,大悟認識到職業的重要性。

 

所以,理解一個職業真正的意義在於,用心做這件事,並且從別人的認可中,獲得這件事的意義。

 

003 關於招聘:老闆的選人,工資,培訓,以及留人。

 

NK代理的老闆真正好厲害,輕鬆化解拒絕。

大悟不願意來時,用工資與日薪,讓大悟來上班了。

大悟拒絕當模特時,他說只是拍的不會播的廣告片,沒有人看到的。

大悟還沒有接受入斂師這個職業時,他說你先看著我做,直到你準備好。

大悟想辭職時,他讓大悟坐下來跟他一起吃飯,反正你做得也沒有我好吃…

每一次化解拒絕,都讓人無法拒絕。

背後是什麼?

對人性的理解與掌控。

 

再換一個角度:如果我們是大悟的老闆,報紙廣告打了這麼久,好不容易來了一個面試的人,要放他走嗎?

肯定不放。

既然咬定了這個結果,那就執行下去。

 

我想,很可能,他的內心早已經演練過無數次被拒絕的場景,所以當這些場景出現時,他才能每次都處理得那麼好。

 

傷口是後天的器官。

當你羨慕或是感知一個人非常厲害時,往後想,他得承受多少,才有這樣的感知啊?

 

004 關於生死:死亡就是一扇門,穿過它,進入另一階段

 

1

如何理解死?

鮭魚,明明知道會死,還拼命遊向出生地。

與老闆一起吃的魚卵,一種生物死了卻為另一種生物提供了美味。

 

2

明明是男生卻一直被當作女生養,自殺死後以女生的樣子被埋葬,活著當不了女生,死後可以一直當女生。

 

生前跟人私奔的父親,在離家不遠的地方一直生活也不願意回家。

明明一直掛念著孩子,明明一直一個人生活,明明一直留著家裡的地址,卻始終沒有踏回家。

死後,當大悟看到父親手上的石頭,那個他六歲時送給父親的石頭,父親模糊的臉變得清晰了,父親也被原諒了。

 

對於男生和父親,活著是承受,而死後卻是解脫與被接受。

 

3

大悟把石頭貼在妻子懷孕的肚子上。

寓意著生命與愛的傳承。

 

寫在最後

死和生,可能不是對立面。

隱瞞與坦誠,可能也不是對立面。

理想與現實,可能也不是對立面。

 

電影中有一句臺詞:人的命運真奇怪,說不定遇到什麼就改變了

聽到被觸動,立即記下來發圈了。

 

為什麼會被觸動?

去年我說:我終於變成了我曾以為最不可能被成的那類人。

因為一些人或事,而改變。

 

那《入斂師》是什麼?

我的理解是包容與整理,愛與接納。

相關焦點

  • 一部超現實題材的電影,電影講述了理想與現實的真實碰撞
    我們現今的生活裡,往往也會有與電影不謀而合的橋段。有人說電影也是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有的是我們夢裡的理想,有的是我們走過的漫長經歷。今天我要講的這部《我的青春期》包貝爾主演的電影,真實地刻畫了我們少年時有遇見或者經歷的片段。
  • 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文:一米陽光 / 圖:璇子🍀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     《流金歲月》對理想與現實的詮釋:想實現理想,還得先靠現實去積攢力量。因為理想往往和賺錢搭不上一點關係。葉瑾言依仗唐欣給他賺足了錢,才敢把埋藏在骨子裡的理想主義人文情懷肆意張揚。就這,還在流金歲月裡被無情扼殺。普通人,您還敢談什麼人文情懷?先保好全家老小豐衣足食再說吧。不過,千萬不要放棄心底的那點情懷。放棄了,你就不再是你了。不放棄,你就還有機會。     曾經,當我還是校園裡的青澀模樣,是父母起早貪黑供養了我的任性。
  • 理想與現實的折返,理智與情感的交織
    但敘事上,該影片並不拘泥於將枯燥的現實複製給觀眾,而是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對故事大膽加以改編,在本就該結束的愛情結尾續上二人私奔等情節,使故事跌宕起伏,更加圓潤飽滿,同時升華和突出電影主題,而我猜測這可能要歸功於前文提到的喬·亨特·斯賓塞先生,我相信這位先生的潛心研究與廣博學識一定對此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劇情,是電影的核心,電影依託劇情來表現各樣的主題。
  • 周有光:大同理想與小康現實
    孔子舉例: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孔子為什麼不談大同時期的實踐者,只談小康時期的實踐者?為什麼古代聖人一個個全是實踐的小康,沒有一個實踐大同?孔子沒有說明,他的弟子們也明白了: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現實;大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崇高理想,小康是切實而可行的具體現實;理想玄虛只能仰望,現實具體可以實踐。從孔子時代到今天兩千五百年間,向來沒有出現過大同世界。
  • 《重返十七歲》:別被理想打敗現實
    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重返十七歲》這部電影,光這個電影的題目,就深深吸引了我,步入中年的你,也會偶然想起自己的青春嗎?也想重返青春,並且重新走一遭嗎?電影海報 《重返十七歲》劇情很輕鬆,喜劇中帶著很多哲理。
  • 電影版的《少爺》是理想,原著更接近現實
    前幾個星期看的小說,昨日偶然得知有電影版的,因為太喜歡漱石筆下的少爺了,所以也去看了電影。個人認為改編得很成功,兩個版本各有所長,都很喜歡。(以下評論離不開原著而談的)一、電影版增強了喜劇和反諷效果。 幾乎從一開頭少爺出場,背景音樂、鏡頭、轉場等等都奠定了喜劇的基調。
  • 看全片 多少改變世界的理想,都被現實敗得一塌塗地
    一個將網路與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作為奮鬥目標的理想青年,最終被現實敗得一塌塗地。
  • 《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女主現實,男主理想
    《羅曼史是別冊附錄》是由李鍾碩和李奈映主演的浪漫愛情劇,但是如果你認為這部電視劇只有愛情那你就錯了,其實這部電視劇的名字就向我們說明了如果將人的一生比作一本書的話,那麼愛情就只是附錄,只是一小部分,所以這部電視劇只是打著愛情的幌子,實際是將現實和愛情完美結合的電視劇。
  • 立意現實掀好評熱勢,看《理想禁區》如何傳遞社會深思!
    而就在今年10月,一部具有話題性的動畫正式上線,憑藉其現實題材與獨具特色的畫風,於中日兩國同步播出後引發了網友的討論熱潮,那就是——《理想禁區》。一眾官媒相繼報導《理想禁區》掀好評熱潮不少網友在關注漫畫時,就被它現實化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期待動漫的播出。
  • 《燦爛人生》:理想與現實同樣美好
    這是一部6個小時的電影,如小說一般道盡人生百態,其間穿插著義大利的歷史,北歐的風光,地中海小鎮的浪漫輕快,最後在一段溫暖的落日中,將這一段漫長而美好的人生故事封存在觀眾心中。電影講述了一個義大利家庭長達40年的起起伏伏,主角是一對兄弟,一對姐妹,和他們的父母,以及一對好基友,他們經歷了漫長的時光,發生了各種事情,人生的各個階段,各種元素,全部包含其中。少年意氣,兄弟情深,浪漫邂逅,愛情火花,組建家庭,撫養孩子,遭遇動蕩,分崩離析,死亡降臨,重新開始,等等這些情節,在6個小時的敘述中,被娓娓道來。
  • 《三峽好人》:如果理想不夠理想,就讓現實足夠現實
    前幾天買了一本電子書,書名為《賈樟柯:一個可能偉大的中國導演》,但現在這種可能性,正如賈樟柯多部影片的所揭櫫的現實一樣,正在變得逐漸真實和清晰;或者說,賈樟柯,已經成為了一名偉大的導演,不僅在地域意義上,更體現其帶給我們心靈衝擊的一部部作品上。
  • 談理想:擁有現實不是最好的,擁有理想才是最好的
    一談到理想,現在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不現實,甚至覺得可笑,說這個時代還需要理想嗎?是的,理想是不切實際的,它也是不現實的,但理想並不因此失去意義。我說,現實是曾經的理想,理想是以後的現實。可以這麼說,我們現在的生活不就是前人當年的理想嗎?而我們現在的理想,也會是後輩將來的現實。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怎麼可以熟視無睹呢?也許有人會感嘆,不是我們不想要理想,實在是理想太過奢侈和昂貴,普通人擁有不起,因為現實太殘酷了!
  • 《天賜的聲音》:面對理想和現實,他說:「要賺錢!」
    理想和現實面前,總要向一個妥協。而劉維選擇了「活」下來,也是我們一般大多數人的選擇。《縫紉機樂隊》這部影片,也是一部講理想和現實的影片。所以說不管選擇什麼,現實也好理想也罷,選擇了就不要後悔,不要心有不甘。然後朝自己選擇的路走下去,也會是不錯的人生。
  • 《暗戰》VS《暗戰2 》:杜琪峯現實中的自信與理想中的執著
    兩部《暗戰》互有長短,背後是杜琪峯在用劉德華和鄭伊健來測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暗戰2》杜琪峯理想中的執著2001年在《暗戰》無法被超越的前提下杜琪峯執意拍攝了《暗戰2》。如果說《暗戰》是杜琪峯忠於電影市場規律的現實寫照;那麼《暗戰2》則是他忠於自我內心的浪漫表達。
  • 《暗戰》VS《暗戰2》:杜琪峯現實中的自信與理想中的執著
    兩部《暗戰》互有長短,背後是杜琪峯在用劉德華和鄭伊健來測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杜琪峯拍過那麼多電影,但偏偏只選擇對《暗戰》進行翻拍原因或許就在於此:在保持故事整體結構一致的情況下,對電影風格進行不同的嘗試,一個是他現實中的自信,一個是他理想中的執著。
  • 《龍與虎》龍與虎——現實中的理想青春
    如果說四月是理想中的現實的故事,那麼我認為,龍與虎就是現實中的理想的故事。四月從開篇就蒙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無論是小薰和公生表達愛的方式還是相戀的過程,都是那麼的浪漫美好,就像在讀一首青春愛情的詩。聽著鋼琴曲,思考著燻和公生命運的紅線什麼時候能夠交織在一起,憧憬著四月的夢……但結局卻從詩情畫意中抽出,美麗的東西破碎了,公生的救贖,燻的夢,在現實中不堪一擊,最終導向了這場青春旅途的終結,成為了公生漫長人生中的一個不會忘記的青春愛情插曲。但龍與虎不是這樣,或許第一次看龍與虎的前面的故事時並不覺得浪漫,覺得這是一部普通的校園劇。
  • 生於塵埃,溺於人海,死於理想高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淡定的人能清醒地認識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不好高騖遠,不盲目攀比,他們腳踏實地地追求自己所認定的幸福,與世無爭地生活著,簡單而又快樂。不會太過興奮而忘乎所以,也不會太過悲傷而痛不欲生。淡定的人,不在乎太多的身外之物,而是執著於自己腳下的路!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有多大,我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再美的夢想,離開現實的土壤,都難免枯萎凋零。
  • 《小婦人》:理想與現實間只差一個結局
    女性也可以不為「愛」而生早在看預告時,就被影片的靈魂人物喬的一句臺詞攫住心神。她激動著,眼底有氤氳的熱淚,面對母親說:「我真的受夠了人們總是說女人是為了結婚而生!」現實的為難讓她突然有些搖擺,是不是當初不應該那麼斷然拒絕曾經愛慕自己的鄰居勞裡?是不是自己也該迎合世俗的期待和要求,就此向婚姻「屈服」?
  • 《喜帖街》裡的理想與現實,讓多少人感慨萬千!
    像喜帖街這樣「美滿甲天下」的老街,對於某些有些某種特殊情結的人來說,似乎意味著一種落葉歸根、安穩守成的理想。「忘掉種過的花,重新的出發,放棄理想吧。別再看塵封的喜帖,你正在要搬家……」好多沒有理想的人,大概是很難、甚至無法理解心中有理想的他人不得不放棄理想的痛苦吧。理想再多美好,現實永遠都是——「其實沒有一種安穩快樂永遠也不差。」
  • 《比海更深》:瑣碎溫情的背後是現實和理想的較量
    電影保持是枝裕和獨特的生活風,平淡寧靜的敘述不乏溫情和力量,颱風過後,生活還要繼續。影片裡不僅有三代父子的感情傳承,母親蘊含的東方女性獨特魅力的特質,以及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從而引起對人生的思考。 可能越是高深的智慧,越隱藏在生活的瑣碎點滴之中,就看我們有沒有發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