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博學多才,他一生熱愛自然,鍾愛花草樹木。各種各樣的植物,在他的筆下生動而富有靈氣,他以自己出神入化的筆,給花草樹木營造了特殊的意境。那些花草樹木,也透露了魯迅的內心密碼。日前,中國作家網上刊載的一本以花草樹木為引子的微觀版「魯迅傳」——《魯迅草木譜》出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部書由甘肅學者薛林榮創作,他從花草樹木入手,以嶄新的視角,給人們呈現出一個獨特的魯迅小傳。
以草木為引,以時間為序
寫出魯迅一生
「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魯迅在《藤野先生》中對櫻花這一經典的描寫,將櫻花深深印在人們的心裡。魯迅的第一篇小說《懷舊》的開篇是從一棵青桐寫起的:「吾家門外有青桐一株,高可三十尺,每歲實如繁星。」在《秋夜》這篇名作中,魯迅寫下了著名的句子:「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以這個奇特的句子為現代散文詩立下了一座高標,這裡的「棗樹」成為語言表達的新模式。
實際上,幼年的魯迅就已是知識淵博的「小植物學家」,魯迅從小就知曉花草的栽培方法,還學會將花草分類、定名。他抄錄花鳥魚蟲雜書,收集植物種子,嬉鬧於百草園中,作筆記小品《蒔花雜誌》。對植物的愛好和了解,使他後來有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觀察領悟能力。作者薛林榮正是以草木為引,以時間為序,寫出了魯迅一生的「草木譜」。
《魯迅草木譜》共40篇,以魯迅生平時間線編排內容,敘說不同時期魯迅與草木有關的文字和文化活動,從草木切入,清晰展示了寫作、思考中的魯迅形象,挖掘了他對植物學的興趣,勾勒了生活中鮮為人知的魯迅形象。每篇文章都運用了豐富的文字材料,展現魯迅對植物學的喜愛,以草木為線索串起魯迅的生活。如《童年的四季桂和百草園》《小小植物學家》《我想去學生物學》《攜帶水野梔子回國》《支持三弟研究植物學和生物學》《73種植物標本》《手抄〈南方草木狀〉等花木古籍》等,既記有魯迅對植物的愛好,也記有魯迅不同時期的生活,各種花草樹木與魯迅生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魯迅的世界」。
薛林榮說,魯迅居必有樹,無樹不歡,對花草樹木飽含深情。童年時,他愛在百草園中嬉玩,從日本回國時,魯迅隨身攜帶了一株水野梔子,栽種在紹興老家的庭院中,後又贈給了表弟酈辛農。在兩級師範學堂任教時,魯迅提倡種樹,並帶領學生採集標本,為當時中國的自然科學研究做出了示範。魯迅甚至打算編一部《西湖植物志》,可惜未成。魯迅還工筆抄錄了嵇含的《南方草木狀》,不僅熟悉了草木性狀,而且見識了嶺南佚聞故事、風土人情。在北京紹興會館,夏夜鈔古碑的魯迅「搖著蒲扇坐在槐樹下,從密葉縫裡看那一點一點的青天,晚出的槐蠶又每每冰冷的落在頭頸上」,這棵槐樹見證了筆名「魯迅」的誕生,載入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典籍,構成了《狂人日記》誕生的地理或生態背景。在八道灣的居所,大葉楊有風就響,淅瀝之聲仿佛雨下。兄弟失和後,魯迅搬到西三條胡同,依靠專業的園林店鋪雲松閣,動手打造園林式庭院。在這裡,他親手在庭院裡栽下了兩株丁香樹。在廈門,魯迅持續觀察著住所門前的黃花。在廣州白雲樓,他的書桌上放著一盆「水橫枝」。在上海,魯迅在大陸新村門外四尺見方的一塊泥土上種了一株桃花……
四季桂、石榴、桑樹、大葉楊、水野梔子、青竹、秋葵、楊柳、梧桐、烏桕樹、棠棣花……翻開《魯迅草木譜》,故鄉的桂樹、烏桕樹,八道灣的大葉楊、門前的棗樹、墓邊的廣玉蘭都映入人們的眼帘。從童年的四季桂到魯迅墓前的廣玉蘭,花草樹木成為魯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花草樹木
在魯迅筆下意味深長
今年43歲的薛林榮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大學畢業後,他就一直傾心於文學創作和魯迅研究,至今已出版專著9本。
「我剛參加工作時在市政協工作,那時,人民政協報有個『朝花夕拾』欄目,我就常常向這個欄目投稿,每周寫3000字,沒想到,所投稿件都能發表。那時每篇稿費有300元,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激勵,所以我就一直寫,寫了23年。我的稿件以魯迅為主題,尋找不同的角度,寫出了一系列文章。《魯迅草木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寫有魯迅的飯局、魯迅的門牌號、魯迅的封面等。《魯迅草木譜》我前後花了10年的時間。」薛林榮說。
《魯迅草木譜》的視角十分新穎。在這本書中,草木只是一種材料,作者最終探究的是魯迅內心的世界。
在寫《魯迅草木譜》時,薛林榮深深感悟到,魯迅非常敬畏生命,關注生命存在的價值,清醒地認識到自然與人的和諧關係。
魯迅給他的小說都設計了氣質相配的樹木,如《藥》中的楊柳,《風波》中的烏桕樹,《鑄劍》中的杉樹林等。那「隱藏著夜氣的杉樹林」是眉間尺復仇出發的地方,是眉間尺與黑衣人密謀復仇大業的地方,亦是見證了奇特的復仇方式的地方。《風波》這篇僅有四千餘字的短篇小說,先後有六處寫到江南一種獨特的樹——烏桕樹,在推動情節的發展方面起著類似「監視器」的作用。小說《高老夫子》刻畫高老夫子時,使用了一個關鍵的道具:桑樹。高老夫子一生有兩次因桑樹而碰壁,這是設計高超的兩道玄機,更深刻地寫出了高老夫子的虛偽和不堪,窘態與侷促。
「魯迅的創作擅長並偏愛通過描寫樹木、花草,使小說的典型環境十分豐滿。」薛林榮說。他認為,《魯迅草木譜》並非學術研究文章,而是風格類小品文,依時間順序一一鋪陳,勾勒魯迅與草木之關係,並以此呈現魯迅的生平,力求發現一個有血肉、有溫度、有人情的魯迅。
魯迅是個富礦
文化創新取之不竭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小說、詩歌、散文、雜文,都成為中國文學的經典作品。魯迅又是現代版畫的創建人,他在地質、設計、翻譯、收藏、書法、生物學等眾多方面,都有著不少的成就。
《魯迅草木譜》一書的責任編輯郭靜說,《魯迅草木譜》的價值在於,作者以草木為切入點,書寫微觀版魯迅傳,為人們讀懂大師提供了另一種方式。文集著眼於魯迅微觀研究,以魯迅生平時間線編排內容,敘說不同時期魯迅與草木有關的文字和文化活動,清晰展示了生活中鮮為人知的魯迅形象。其行文援引豐富的資料,展現了魯迅對植物學、對草木的喜愛,是研究魯迅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有價值的史料。
郭靜告訴記者,她在編輯《魯迅草木譜》時,驚喜地發現,魯迅在她的印象中有了更立體的呈現,這位大師原本簡潔明朗的輪廓有了血肉,有了人情,有了真實感。這本書中所提供的研究魯迅的獨特方式,相信也能給魯迅研究這一領域帶來一些新鮮的啟示。
魯迅研究專家、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卓光平博士說,魯迅是個富礦,是紹興文化取之不竭的源泉,魯迅筆下的歷史、文化、人物、風情、山水碑石等等,都有著獨特的意義,在文旅融合的今天,將魯迅筆下的紹興元素,經過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都能為今天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旅遊發展服務。魯迅研究作品已汗牛充棟,但魯迅研究仍然需要用多重視角、多維視野的方式來研究出新成果。《魯迅草木譜》也給魯迅研究帶來啟示,用新的視角研究魯迅,也必將使人們對魯迅的思想和生活的理解更加豐滿。
(原標題《以花草樹木為引子的微觀版"魯迅傳",令人大開眼界!》,原作者周能兵。編輯阮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