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領大戟士的張郃,為何能同時引起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忌憚

2021-02-13 說三國

ID:shuosanguo

統領大戟士的張郃,為何能同時引起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忌憚

曹操稱張郃為『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當劉備在得知曹操的大將夏侯淵被斬殺時,卻說『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麼用』。雖然張郃統率過袁紹的精銳"大戟士",後又為曹操最為看好的"五子良將",但他又憑什麼能受到曹操、劉備的如此高的評價?畢竟能入這兩位梟雄法眼的人不多。

在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中,樂進、于禁加入的時間最早,其次是徐晃、張遼,最後才是張郃。

但張郃卻是劉備、諸葛亮最為忌憚之人。漢中之戰時,曹操的族弟夏侯淵被斬,曹軍大有一潰千裡之勢,是張郃穩定了漢中諸軍並擋住了劉備的進攻,一直堅持到了曹操親自率軍來漢中。

而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連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一時間隴右諸郡皆盡響應蜀漢,使曹魏滿朝之震動更勝於關羽的"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此時又是張郃於街亭大破蜀將馬謖,致使諸葛亮進無所據,直接導致了諸葛亮北伐的失敗。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人,東漢末年,應募參加了鎮壓黃巾起義,在袁紹佔據冀州,張郃率兵投歸,被袁紹拜為校尉。張郃後為袁紹大破公孫瓚,晉升為中郎將,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此後,張郃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兒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

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之後,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陳倉。曹丕稱帝後,張郃升任左將軍,隨大將軍曹真在街亭大敗諸葛亮,迫其退回漢中,因功升徵西車騎將軍。231年,張郃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道中箭亡。

張郃徵戰一生,素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而著稱,絕非《三國演義》中的有勇無謀。

早在官渡之戰時,曹操在聽從了許攸襲擊烏巢的計策,張郃便對袁紹說:「曹公的士兵英勇善戰,他們一定會擊潰淳於瓊等人。淳於瓊一旦失敗,那麼將軍的大業就完了,您應該儘快帶兵援救。」但郭圖卻說:「張郃說的不是好主意,我軍不如進攻曹操的大營,曹操勢必回救,這樣淳於瓊的危難不救自解"。張郃反駁道"曹公的營盤牢固,倉促間肯定攻不下來。如果淳於瓊等人被俘,我們也就要當俘虜了。」

「好謀而無斷」的袁紹聽信了郭圖的計策,不故張郃的勸阻,派他去攻打曹操軍營。其結果是不但曹營沒攻下來,而缺乏救援的烏巢被劫了,袁紹大軍的糧草也被燒了,這直接導致了官渡之戰的慘敗。

隨後郭圖又誣陷張郃失敗之後對袁紹出言不遜,因為有了之前田豐的例子,張郃等將領懼怕被迫害,於是便率部投靠了曹操。曹操對張郃的投降大喜過望,親自迎接張郃並稱此舉為"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隨後拜張郃為偏將軍、封都亭侯。

張郃在進入曹營之後,立刻就受到了曹操的重用,經常任命張郃擔任先鋒或是斷後,而張郃也因屢立戰功升任平狄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親自率精兵攻取漢中,他將軍隊分為十部,不分晝夜的輪番猛攻張郃,張郃率部迎戰蜀軍的精銳,劉備在不能擊敗張郃之後, 寫信要求在益州的諸葛亮增撥援兵。獲得援兵後的劉備佯裝敗退,引得夏侯淵率部緊追,最終於定軍山將夏侯淵斬殺,而當劉備在夏侯淵被斬殺後,並未有任何的興奮,而且還心有不甘的說道"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麼用!"

太和二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大舉北伐,連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於是曹叡令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阻擋諸葛亮的部將馬謖,馬謖依傍險要的南山紮寨,沒有下山佔據城池。張郃則斷絕了署軍取水的道路,然後發起進攻,大敗馬謖,使諸葛亮損兵折將,直接導致了諸葛亮此次北伐的失敗,隨後張郃又率軍收復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縱觀諸葛丞相的六次北伐,這次無疑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但卻最終因為張郃而抱憾終身,這也難怪稱張郃是劉備、諸葛丞相最為忌憚之人了。

張郃作為曹操的"五子良將",在曹營率領的是武衛、虎賁兩營精銳曹軍。而他在袁紹帳下時,掌管的也是袁紹部隊中的精英"大戟士"。

據說"大戟士"是屬於重裝步兵,也是三國時期群雄中的唯一一支重裝步兵,其每名士兵配備的都是長戟重甲,類似於馬其頓帝國的長矛方陣,而且每位"大戟士"都是百裡挑一的精銳之士,也正是這支重裝步兵,幹掉了公孫瓚的精銳鐵騎"白馬義從"。

當諸葛丞相第四次北伐時,張郃統領眾將迎戰署軍,諸葛丞相退守祁山,張郃率部追到木門道與蜀軍交戰,被亂箭射中了右膝而陣亡。張郃戎馬一生,屢立奇功,據《魏略》中的記載是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署軍,這才使張郃中伏身亡,甚至有人推測是因為司馬懿已有不軌之心,此時忠於曹魏的大將已經死傷殆盡,而"五子良將"中碩果僅存的張郃,正是司馬懿唯一的忌憚之人,所以才強令張郃去送死的。

無論如何,血染沙場,馬革裹屍,其實正是大將的最好歸宿。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ID:shuosanguo

合作聯繫QQ:122414540

相關焦點

  • 兵種攻略丨刃士大戟,上兵白毦——槍軍兵種雙子星解析
    與其相比,作為槍兵的唯二兵種,大戟士與白毦兵倒顯得有些黯淡無光。12月4日更新後,八大兵種重新登場。更新後,加強了自帶戰法武將的統領效果。也使得之前相對雞肋的兵種重新青春煥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其中槍兵雙子星——大戟士與白毦兵。大戟士出自《後漢書》,「餘眾皆走。
  • 三國志戰略版張郃詳情介紹 張頜玩法攻略
    筆者定睛一看,卻原來是張郃路過此地。能讓孔明先生如此忌憚的人物並不多,這張郃何許人也?今天的【三國故事館】,筆者說的,便是這張郃的故事。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三國志・魏書》然而主將夏侯淵輕敵冒進,為劉備集團斬殺,軍心惶恐,於是眾將推舉張郃為主將,統領大軍。張郃上任之後,軍心果然安定,而劉備方面聽說了張郃成為了主將,也因為忌憚張郃,暫停了攻勢。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
  • 名將張郃是被司馬懿謀殺?
    諸將公推張郃為主將,張郃臨危自任,穩定了大局。直到曹操親自到漢中前線,劉備始終不敢和張郃交戰,其對張郃的忌憚為天下所知。曹丕當上皇帝以後,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為鄚侯。魏明帝曹睿即位,張郃被派往荊州,和司馬懿一起進攻孫權的部將劉阿,取得了勝利。
  • 為什麼張郃被亂箭射殺的那一刻,諸葛亮明白自己中計了?
    對於張郃的死,諸葛亮高興還來不及呢,何來中計一說?蜀軍自上而下都十分忌憚張郃,包括劉備和諸葛亮本人。張郃在諸葛亮的「黑名單」中排第一位。張郃雖是中途投降魏軍,但卻備受曹操器重,跟隨曹操徵戰南北,屢建戰功,有勇有謀,在軍中的威望頗高,是「五子良將」之一。
  • 張郃之死是因為什麼?是司馬懿的借刀殺人,還是他的一石二鳥之計
    他是諸葛亮北伐時的主要對手之一,多次挫敗了諸葛亮的攻勢。可是,這位讓諸葛亮十分忌憚的人物,卻死於諸葛亮的亂箭之下。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呢?一、被諸葛亮忌憚的張郃。在諸葛亮時期,張郃是曹軍中五子良將碩果僅存的一員。他責無旁貸的擔負起抵禦諸葛亮的任務。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起,張郃就與諸葛亮結下了不解之緣。
  • 與諸葛亮難分伯仲的司馬懿,歷史形象為何截然不同?
    原來,當諸葛亮率眾與張郃激戰於街亭之時,司馬懿遠在數千裡以外的洛陽。所以,孔明嚇退司馬懿是「關公戰秦瓊」的喜劇。郭衝五事,陳壽著《三國志》不採,孫盛、習鑿齒等史家皆不予理會,裴松之引而辨其非,所以它的可信度是不高的,至於其中的空城計更是子虛烏有。司馬懿第一次統領大軍伐蜀,是在魏太和四年(230)。在這之前,諸葛亮已進行了三次北伐。
  • 曹營最有謀略的武將,讓劉備和諸葛亮都忌憚,卻輸給自己人的陰謀
    張郃軍一到,進山口和出山口的軍隊殺出,斷了張郃軍的進路和退路。同時高處的張飛軍隊扔下飛石,張郃的軍隊逃都逃不了,只有等死的份。最後張郃帶著幾十人逃了回去,這仗輸得窩囊!雖然不像《三國演義》裡描寫得那麼傻缺,但是張郃在不熟悉地形,軍隊人數又少的情況下,失敗其實在所難免。
  • 張郃追擊諸葛亮時,遭伏擊身死,是司馬懿消除軍中異己的陰謀嗎?
    《資治通鑑》亦有記載:「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與高布伏擊,蜀人高布伏,弓弩亂發,飛矢中郃,右膝而死。」這說明,並不是張郃去追擊,而是司馬懿作為魏軍統帥命令他去追擊,張郃不敢違抗軍令。在面對隴西複雜地形,又是追兵如神的諸葛亮,精明如司馬懿者,必知張郃此去兇多吉少,即使不死,也難以取得勝利。再者,此前諸葛亮二次北伐撤軍,魏將王雙帥軍追擊,已被蜀人所殺。
  • 司馬懿強迫張郃追諸葛亮,借刀殺人,《虎嘯龍吟》說的是真的嗎?
    隨著《虎嘯龍吟》的熱播,魏國大都督司馬懿和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巔峰對決讓不少三國迷們看後大呼過癮,劇中的很多情節更是耐人尋味。特別是張郃連續懟司馬懿,最後被司馬懿強迫追擊諸葛亮,遭遇埋伏中箭而死的情節,很多粉絲們都想知道這到底是不是真的。
  • 同時壓制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人,曹操的養子曹真,只可惜形象被毀了
    按照普遍的定義,自打黃巾軍起義開始三國時期就已經到來了,戰爭和權謀不斷的上演,給當時的百姓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同時也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不少精彩絕倫的歷史典故,比如說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因為演義的緣故,人們將諸葛亮的失敗歸於天命或司馬懿的狡詐,但卻忽略了一個叫曹真的人。曹真並不算是一個邊緣化的人物,但也絕對算不上是主角。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權臣之路
    諸葛亮真是厚道啊,像李嚴這種人,若是落在司馬懿孫權手裡,不知要被滅族多少遍!總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李嚴看完信後,感覺自己慚愧,從此老老實實做人,三年後,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李嚴聞聽,心知除了諸葛亮沒人敢用他,感覺自己仕途無望,竟傷心鬱悶而死。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政治智慧與處理複雜政治關係的能力是相當強的,甚至可以說是史上第一。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諸葛亮和司馬懿建興九年諸葛亮第4次出師北伐,諸葛亮由祁山道北出,包圍了祁山。諸葛亮同時聯絡了鮮卑的軻比能一同舉兵。這時候又趕上曹真病重,對於曹魏來說西北局勢非常吃緊。於是鎮守宛城的司馬懿被曹叡徵召入朝。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用事實說話!
    歷史上關於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厲害的話題,時至今日還爭論不休。有人說,論智慧,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論志向,諸葛亮不如司馬懿;論軍事能力,諸葛亮更勝一籌;論政治能力,則司馬懿更勝一籌。也有人說,諸葛亮知彼但不甚知己,司馬懿既知彼又知己。下面我們來看歷史的真相就知道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厲害了。
  • 軍師聯盟:張郃是不是司馬懿弄死的|文史宴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包圍祁山。此時曹魏西陲軍事領導人曹真病重,曹叡改派司馬懿「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然而司馬懿先前並沒有太多和蜀漢交戰的經驗,在戰術上和張郃屢屢出現分歧。第一是針對是否分兵。
  • 三國時期8支超級部隊,為何唯有虎豹騎在歷史上留下赫赫威名
    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這是一個典型的用弓弩擊破騎兵的戰例。4、大戟士大戟士屬於重裝步兵,統帥是張郃,是袁紹部隊中的精英部隊,每個士兵都配備著大戟和重甲,而每個大戟士都是百裡挑一的精銳。
  • 司馬懿二鬥諸葛亮
    鑑於當時的軍事態勢和蜀軍特點,司馬懿認為蜀軍遠道而來,糧食有限,於是將此戰的戰略目標定位為:憑險堅守,不與蜀軍主力決戰,逼退蜀軍就算完成任務。諸葛亮得知司馬懿進軍的消息後,留下一部繼續進攻祁山,自己則親自率軍迎戰司馬懿。起初,司馬懿部將郭淮、費曜等抄襲諸葛亮,但被諸葛亮擊敗,蜀軍乘機收割了上邽的麥子。隨後,魏、蜀兩軍主力在上邽以東遭遇。
  • 司馬懿、諸葛亮兩大統帥,為何對孟達如此忌憚,孟達到底多厲害?
    至於司馬懿和諸葛亮為何對他忌憚,自然是因為孟達有他的過人之處第一,孟達出身於益州的門閥大族,影響力比較大,諸葛亮不敢輕視他。在三國時期,門閥大族的力量不可忽視,最好的例子就像江東,門閥林立,孫權即使是君主也要受到很多制衡,就像有時候他不喜歡張昭,也要一定程度上採納張昭的意見,這就是門閥的力量。
  •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厲害?一戰定乾坤!
    張郃見到司馬懿後,打探到漢中還有軍隊留守,擔心諸葛亮又搞聲東擊西,便勸司馬懿分兵駐防關中的雍縣、眉縣一帶,但是司馬懿不聽,並對張郃說:「要是分兵後,咱們去祁山的兵馬能打贏諸葛亮,那就分兵;要是打不贏,豈不是重蹈當年楚國被黥布各個擊破的覆轍嗎
  • 司馬懿之所以能戰勝諸葛亮,背後高人竟然是他!
    具體為:大司馬曹真駐長安,車騎將軍張郃駐洛陽,徵蜀將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駐隴西,後將軍費耀駐上邽,賈嗣、魏平駐守祁山。諸葛亮於二月出漢中,水路運糧,陸路行軍,三月兵臨祁山,具體路線請參考作者(頭條號故道之路)我的上一篇文章。消息傳到長安,此時曹真已經病入膏肓,只得要求各地堅守城池,不得擅動,同時向洛陽求援。
  • 《虎嘯龍吟》中張郃不服司馬懿?不是戲說,原來背後是這個潛規則
    真實的歷史也如此,這二人的確有些磕磕絆絆,張郃多次發表與司馬懿不一致的言論,司馬懿也毫不客氣,唇槍舌劍予以還擊。二人共事時,司馬懿的軍職是大將軍,相當於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張郃的軍職是車騎將軍,相當於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通常來說,「一把手」如果和「二把手」鬧起了矛盾,「二把手」要負的責任更多。先不說「官大一級壓死人」,「一切命令聽指揮」的道理總該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