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權臣之路

2021-02-14 千古名將英雄夢

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春,諸葛亮北伐曹魏,再一次來到了成功的邊緣。

在這次北伐中,諸葛亮面對司馬懿佔盡上風,不僅搶收了曹魏大量軍麥,而且在滷城大破曹軍,司馬懿被迫退守上邽。諸葛亮則趁勝大進,準備一次性搞定士氣低落的司馬懿軍。然而很可惜,在這關鍵時刻,諸葛亮又被豬隊友給坑了。

而這一次,是後勤運輸出了問題。

其實曹魏方面的後勤問題也不小,畢竟上邽的軍糧大多被諸葛亮洗劫一空了,但魏明帝相當給力,他不僅沒有因此給司馬懿施加壓力,反而「前後遣兵增宣王軍,又敕使護麥」(見《三國志 明帝紀》注引《魏書》),持續增兵保護上邽附近僅存的一點珍貴麥糧,而雍州刺史郭淮也憑藉其多年積攢的威望,從羌氐部落中挨家挨戶徵來了一些糧食,堪堪幫助司馬懿渡過了難關。但隨著夏秋之際的連綿雨季來臨,曹魏與蜀漢的後方糧草運輸都出現了巨大困難。曹魏方面在魏明帝曹叡的親自過問下,尚能勉強支撐,而蜀漢這邊負責後勤運輸的驃騎將軍兼中都護署丞相府事李嚴卻已感覺力不從心,於是寫信問諸葛亮怎麼辦,諸葛亮列了上中下三計,上計是讓李嚴帶兵從散關故道進軍,一舉拿下陳倉,切斷魏軍從關中來的糧道,然後與諸葛亮兩面夾擊,將司馬懿困死在隴西;中計是讓李嚴再堅持一下,能運多少運多少,儘量拖到最後一刻,看兩邊誰先繃不住。下計是直接退兵返回漢中。

諸葛亮這三計,李嚴只要選擇了上中任何一計,蜀漢的這次北伐就大功告成了,因為據《華陽國志》記載,此時,曹魏搜刮羌氐得來的糧食也快吃光了,「時宣王等糧亦盡」,只要再堅持堅持,隴西恐非曹魏所有。

可惜,缺乏魄力的李嚴最後選擇了下計;並為了撇清責任,派來他手下的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向諸葛亮假傳聖旨,說既然糧運困難,皇帝命令大軍撤退。諸葛亮長嘆一聲,只得領旨。唉,大好局面,再次功虧一簣,沒辦法,只能等下次機會了。

其實李嚴這個人,在政治上沒有大問題,但就是私心太多,是個官場老油條。劉備安排他做諸葛亮副手,他卻不好好工作,常常要官要爵才肯配合。如今因為下雨導致糧草運輸出現了問題,不想辦法解決,卻只想退縮,其實這也沒關係,好好解釋一下,最多算是工作不力,受兩句批評也就是了。偏偏李嚴在官場混慣了,中了權謀的毒,幹什麼都喜歡兩面三刀,這邊假傳後主的名義讓諸葛亮退兵,那邊卻跟後主說諸葛亮退兵是為了誘敵深入,反正要把自己撇乾淨。為了推卸責任掩蓋證據,李嚴甚至還想殺掉督糧的將領岑述。要知道岑述曾任蜀漢司鹽校尉,那可是諸葛亮長期以來重點培養的經濟後勤官員,李嚴可謂喪心病狂!這下諸葛亮真受不了了,於是與數十位蜀漢大臣聯名彈劾李嚴,後主大怒,遂以矯詔之罪將李嚴罷官流放。李嚴萬沒想到自己身為託孤大臣驃騎將軍領丞相府事,到最後居然沒一位蜀漢大臣肯站在自己這邊,就連東州派的老兄弟吳懿吳班等人都反對自己,這下可真沒得混了,只好乖乖認栽。

雖然如此,但對於李嚴,諸葛亮還是覺得相當可惜的,蜀漢本來就人才匱乏,但凡有轍,他真不想搞這些內耗,所以他仍重用了李嚴的兒子李豐為中郎參軍,並專門寫了封信給他,春風化雨,勉勵他不要因為父親的事情而有什麼思想負擔,要繼續為國立功盡力,並希望李嚴能夠好好反省,改過自新,有問題隨時可以找自己或蔣琬通氣,日後仍有起復的機會;我諸葛亮一心如秤,不為人作輕重,你們不必擔心前程;最後,諸葛亮還充滿感情的寫道:「亮別無他言,只願明吾用心,臨書長嘆,涕泣而已。」諸葛亮真是厚道啊,像李嚴這種人,若是落在司馬懿孫權手裡,不知要被滅族多少遍!

總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李嚴看完信後,感覺自己慚愧,從此老老實實做人,三年後,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李嚴聞聽,心知除了諸葛亮沒人敢用他,感覺自己仕途無望,竟傷心鬱悶而死。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政治智慧與處理複雜政治關係的能力是相當強的,甚至可以說是史上第一。我們看中國歷史,幾乎沒有一個權臣能夠全身而退:要麼變成王莽曹操司馬懿,違背初心,走上一條權力的不歸路;要麼變成商鞅諸葛恪嚴嵩,被權力反噬而身敗名裂;哪怕是得到了善終的霍光張居正,死後也不免被清算,或滅族,或抄家,還差點被鞭屍;即便是號稱聖人的周公旦,身為周成王的嫡親叔叔,也不免遭到流言的攻擊與聲討!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權力這頭惡獸,就連聖人都感到恐懼,諸葛亮為何獨獨能夠守住底線,守住最初的承諾,而不被它吞噬呢?

更何況,諸葛亮手握兵權,連年同魏國交戰,更是犯了「五大不在邊」的大忌。所謂「五大不在邊」,意思說有五種大人物應該待在朝中,而不應在邊疆帶兵。否則,若戰勝則聲勢愈盛,猜疑的人更多;若戰敗則喪師辱國,彈劾之聲難免;即便不打仗,兵權就是原罪,蒙恬又招誰惹誰啦?

總之,權臣難做啊,即便你權謀通天,只要處理稍一不當,便是身敗名裂。然而諸葛亮在接受託孤的十餘年中,上輔弱主,下安黎民,外拒強敵,內修庶政,除了李嚴敢使點小絆子,其他就連周公的謠言都沒發生過。這除了諸葛亮此心如秤,誠摯無私之外;其他類似李豐書信這些細緻的善後工作,諸葛亮究竟花了多少心血,我們又何嘗真正知道。司馬懿說他「食少事煩」,又何若止日常的軍政事務而已。

事實上,諸葛亮一死,霍光張居正的身後危機也發生過。首先跳出來的安漢將軍李邈,他上書後主,說:

「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然而,霍光張居正的悲劇並沒有繼續上演,後主看了這上書後,勃然大怒,當場將李邈下獄誅死。

李邈乃益州名士李氏三龍之首,且身任安漢將軍,這可是劉備時期國舅爺糜竺的職位,可見其在蜀漢朝廷地位之高。但劉禪說殺就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劉禪生性寬柔,很少誅殺重臣,此次殺人,目的還是要堅持孔明路線不動搖。畢竟李邈也太自不量力了!諸葛亮即便身死,其餘威都能嚇跑司馬懿,何況是在其遺澤遍布的蜀漢。事實上,就算蜀漢快滅亡了,蜀漢吏民們還在孜孜以求的爭取給諸葛亮立廟。李邈這麼做,只能犯眾怒。後主聰明,當知如何表態。

而另外一邊在曹魏,張郃的運氣就沒有李嚴好了。

當時,諸葛亮奉旨退兵,司馬懿就讓張郃前去追擊。張郃本來是不想追的,《魏略》記載了他最後一句話:「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但司馬懿早被失敗衝昏頭腦,竟以軍法嚴令張郃出戰。

大概司馬懿覺得,自己新官上任,佔據數倍於敵的實力,坐擁最精銳的關隴騎兵,卻損兵折將,讓諸葛亮在魏境內來去自如,這也太丟人了,必須打場勝仗挽回顏面,並告訴天下,我大魏國可不是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當然,就算沒打成勝仗,也可讓張郃跟自己一樣也輸場慘的,他不是覺得自己挺能嘛,就讓他能去吧!這樣司馬懿也好回去跟魏明帝交代——你看,不是我一個人爛,張郃比我還爛,不怪我。

張郃身為老江湖,自然知道司馬懿的心思。但他卻沒有辦法抗命。因為司馬懿擁有生殺予奪的「假黃鉞」之權(注1),可斬殺「使持節」、「持節」、「假節」等三個級別的節將(注2),而張郃只是「假節」而已(注3),這次司馬懿又下了死命令,他不得不聽。

結果,一代名將張郃,就這樣孤獨的踏上了自己人生的終途,想他這一生戎馬倥傯,為曹魏江山流血廝殺三十年,最終換來的只是無話可說,無處發洩的委屈。對他而言,這註定是一個無法歸家的冷雨夜,冷雨紛飛,箭雨撲面,暖暖的血淚跟寒雨混成一塊,眼前的色彩,忽然被掩蓋,誰會願意接受這最痛的意外……

這一次,諸葛亮也算是為弟子馬謖報了仇。更重要的是,張郃此人「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除掉這位曹魏牛人,日後的仗就好打多了。

順便說一下,諸葛亮為張郃選擇的死亡之地名叫木門谷,位於今天水市秦州區西南80華裡牡丹木門村附近。因其東西兩山對峙,狀若天然門戶,故名。此處河谷地勢險要,荊棘遍地,怪石崢嶸,今右側山坡上除了春草萋萋,只孤獨地立著一塊「木門道」石碑,一片荒涼之中,似乎還飄蕩著那個冤屈的靈魂,如泣如訴,長歌當哭。

另外一邊,聽聞張郃戰死,魏明帝也感到相當惋惜,不由長聲嘆道:「蜀未平而郃死,將若之何!」司空陳群同感悲傷,說道:「郃誠良將,國所依也。」

衛尉辛毗卻道:"陳公,是何言歟!當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無武皇帝也,及委國祚,而文皇帝受命,黃初之世,亦謂不可無文皇帝也,及委棄天下,而陛下龍興。今國內所少,豈張郃乎?"

陳群見老前輩辛毗站了出來,立刻慫了,忙道:「亦誠如辛毗言。」

聰明的魏明帝曹叡卻從這番辯論中一下子看出了門道:潁川老士族辛毗竟然不待見他老鄉陳群,反而更支持司馬懿?看來,這幫士族要變天了,陳群身為潁川集團的領袖,又擔任著司空錄尚書事,卻連個司馬懿都制衡不了,實在令人失望。曹叡又想起一年前先帝的老臣吳質曾對自己說「驃騎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陳群從容之士,非國相之才,處重任而不親事。"(注4)看來這幫老臣大多還是抱了司馬懿的大腿啊(注5),想到這兒,曹叡不由心情複雜,忍不住揶揄陳群道:「陳公可謂善變矣。」

從這段對話也可以看出,此時雖尚未到兩晉,但士族門閥已然暴起,甚至已經到了可以將張郃這樣鼎鼎大名的寒門宿將抹去而不起波瀾的地步,實在令人髮指(注6)。其實這也是魏晉之際寒門名將的宿命了,比如另一位功勳卓著的曹魏名將鄧艾,除了略有居功自傲的跡象外,實無反叛之情,卻被眾士族構陷迫害,甚至連申訴的機會都沒有就被半路殺死,其家屬也很慘,「餘子在洛陽者悉誅,徙艾妻子及孫於西域。」而其部寒門將士也受到牽連,他們如此艱險偷渡陰平,建滅蜀之首功奇功,卻被司馬昭以「州郡將督,不與中外軍同」為藉口剝奪了其應得的封賞。還有伐吳的首功寒門名將王濬也被多次構陷,若不是司馬炎還算寬大,恐怕也他會被士族們聯手害死。就連司馬師的心腹石苞,也因出身低微而屢次被屬下輕侮並誣陷謀反,還險些釀成了第四次淮南之叛(見《晉書 石苞傳》與《晉書 孫楚傳》)。

事實上,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王朝,之所以建國之初便暮氣沉沉,紛亂不斷,並很快崩潰,正與西晉統治階層的組成有關。司馬代魏,主要的支持力量就是曹魏官僚集團的貴二代貴三代,他們憑藉父祖的功蔭支持司馬氏上位,目的就是要壟斷他們的政治既得利益,為此他們同其聲類,抱團排斥出身低微、後起的司馬氏集團成員,從而堵塞了統治集團內部的上升渠道,造成了司馬氏集團中結構性的矛盾。這在司馬懿祖孫三代的強勢領導下尚能維持平衡,可一旦帝系孱弱,則各集團的矛盾紛起,這便是西晉乃至整個南朝短促滅亡的最大誘因。

注1:見《晉書 宣帝紀》:「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

注2:「使持節」可殺二千石以下文武大員;「持節」則可殺無官位之人與兩千石以下武將;而「假節」權力最小,只能殺幹犯軍令之武將。

注3:見《三國志 張郃傳》「太祖在長安,遣使假郃節。」

注4:吳質一生,桀驁不馴,曾折辱董昭,報復崔林,貶低陳群,羞辱曹真,可以說是個刺頭,卻偏偏討好司馬懿,可見士族之向背。後來吳質因生前肆意妄為,樹敵頗多,死後被諡為「醜侯」。其子不服,持續上訪數十年,直到司馬氏掌權後才為其翻案,諡為威侯。

注5:士族們大多投靠了司馬懿,除了因為他能力出眾外,也因為河內司馬氏人丁興旺,組團出道,勢力遍布朝野。如司馬懿共八兄弟,號稱「司馬八達」,其中除司馬朗、司馬恂早卒於曹操時期,其餘六人皆在曹魏任高官,封侯爵;而司馬懿又有九子,其弟司馬孚亦有九子,其中大部分都還算優秀。漢晉時期最重視家族,潁川陳氏雖名望高於司馬氏,但人丁稀薄,實在無法與河內司馬氏這個超級男團抗衡。

注6:更悲哀的是,戰後魏明帝還不得不派使者到前線勞軍,並為戰敗的司馬懿增加封地。見《晉書 宣帝紀》:「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

全文完,感謝將粉們的耐心閱讀,順手點個「在看」讓我知道你在看~

公眾號主筆簡介:

朱暉,文史作家,筆名閒樂生,中國古代名將狂熱愛好者與研究者,王者榮耀項目指導,「凱叔講故事」之《凱叔三國演義》及《三國博物學》歷史與文學顧問,專注中國古代戰爭史領域十餘年,出版歷史作品近兩百萬字。

關注中國戰爭史,關注烈烈名將中國魂

相關焦點

  • 司馬懿、諸葛亮和曹操的三種不同人生
    近期,《大軍師司馬懿軍師聯盟》熱播,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司馬懿,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多面體的司馬懿,他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玩陰謀政變者,一個篡權者,一個吃掉三國的權臣。而是有著複雜的時代背景,有著難以忍受的各方高壓,有著為了家族前景的擔當考慮的勇略之士。他,只是為了生存不得不挺身一搏。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毛澤東評價司馬懿、諸葛亮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 1,司馬懿和諸葛亮他們倆誰更有才能?
  • 三國爭鳴|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才是三國最強謀士?歷代帝王將相早給出答案!
    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在魏國權傾朝野,甚至超過司馬懿在位的情況,那是權臣;諸葛亮死後,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並沒有繼承諸葛亮的丞相之位。雖然一個是70後,一個是80後,但是諸葛亮只比司馬懿小2歲而已。算同輩人了。司馬懿之父司馬防,是149年生的,屬於2世紀的40後,大概30歲生司馬懿。而諸葛亮的之父諸葛珪,歷史沒有記載是哪年出生,看來知名度不如司馬防。
  •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cp,又來相愛相殺了
    好在,有關諸葛亮的劇情還是不少的。作為《大軍師司馬懿》的下部,雖然以《虎嘯龍吟》為名,但真正的司馬懿VS諸葛亮的劇情,也就十幾集,大概是四分之一的篇幅。但即使只有這些,也能窺見導演和編劇的一片苦心——為了讓龍虎相爭,又不能太脫離歷史事實,何其難也! 首先在選角上,就突破了既往的思路。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得知司馬懿帶大軍要到上邽,諸葛亮留下討寇將軍王平繼續攻打祁山。自己親率大軍直奔上邽,要和司馬懿剛正面。上邽的郭淮和費曜想趁諸葛亮立足未穩,打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反被諸葛亮擊敗。諸葛亮趁機毀壞魏國上附近的麥子。司馬懿匆忙趕到東面的小隴山依險據守,雙方對峙了一個月,司馬懿始終不出戰。諸葛亮見魏晉不出,就假裝退軍,司馬懿見狀,緊追不捨,當諸葛亮到達滷城的時候,司馬懿也尾隨到了滷城。
  • 諸葛亮,龐統號稱「臥龍鳳雛」,司馬懿綽號是什麼?
    司馬懿的號碼也是一樣的天空,當他自己是,時機成熟採取衛和更換。臥龍,鳳雛,這個名字的高壓,但丘虎是望而生畏,司馬懿的一生隱忍加人都感到被尊重和感覺可怕。劉備劉表連接,在新的領域屯兵。後來,司馬徽建議俊傑劉備,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請讓山裡出來。在協助諸葛亮,劉備的蜀漢政權建立,皇帝,諸葛亮出任總理。
  • 諸葛亮和司馬懿爭奇書
    在那時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相互之間戰爭不斷,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的老師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就不想捲入這些紛爭當中,所以他就棄官來到深山當中隱居,雖然隱居但是他還是心繫天下的,他希望天下能夠安定下來,所以他就想收幾個弟子將自己畢生所學都傳授給他們,讓他們出山安定天下,正好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父親和這個人都非常的熟悉,還是好朋友,因此諸葛亮和司馬懿就被送到這個人這裡來學習了,兩個人都非常的聰明
  • 諸葛亮唱空城計,為何司馬懿看到後果斷撤兵?只因兩書童露出破綻
    諸葛亮唱空城計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流傳非常久了,不僅我們小時候就有聽長輩們說起,等到上學以後更是在教科書中看到,讓人由衷地折服於諸葛亮的智慧,同時也會感慨司馬懿的「愚蠢」,竟然會被對手的空架子給嚇到,然而等到我們長大以後再來看這個故事,就會有全新的認知。
  • 司馬懿和諸葛亮四不四傻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後人一定不要像葉挺將軍的外孫一樣,看到文章標題就準備起訴我,名譽侵權的官司打起來真的很麻煩。
  • 為什麼司馬懿的子孫個個人中龍鳳,諸葛亮的後人不成才?
    現如今看來,司馬懿與諸葛亮肯定是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兩人的實力不相上下,只可惜諸葛亮的壽命要比司馬懿短,否則兩人還會繼續爭鬥。諸葛亮北伐之際,一直是曹魏的司馬懿負責抵抗。諸葛亮五次北伐,連曹魏的長城都沒看到,不過這不代表諸葛亮不厲害,只是說司馬懿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 諸葛亮離世後,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司馬昭告訴你原因
    導語:諸葛亮和司馬懿可謂是三國時期最勢均力敵的對手,他們一個是蜀漢的實際舵手,帶領著蜀漢復興漢室,還於舊都。另外一個是曹魏的兵馬大都督,帶著曹魏兵馬守護國土,保衛曹魏境內安寧。而兩人對決時期的鬥智鬥勇更是讓人大開眼界,比如空城計,比如聲東擊西,比如偷梁換柱等等讓人意想不到的反轉一次又一次上演,有些戰爭甚至成為經典。
  •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的軍事才能略勝一籌?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包含《兵法》《兵法秘訣》《作木牛流馬法》《八陣圖法》《軍令》《便宜十六策》等軍事著作,其中包含諸葛亮一生的軍事總結,如果不是卓越的軍事才能,是寫不出如此大作,相比之下,司馬懿在這方面就差一些。
  • 《大軍師司馬懿》之楊修、諸葛亮、司馬懿:是非成敗轉頭空
    司馬懿,憑著長壽的優勢和隱忍的性情,熬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帝王和一個又一個的對手,卻終究失去了自己的初心,成也得到,敗也得到。「我一個學子最大的抱負,就是找到一個君王,臣之,輔之。也許,我還能和他一起結束這亂世。」最初的司馬懿,有著至真至純的理想抱負,惟願做一個有道明君身邊的一個忠臣、純臣。
  •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厲害?一戰定乾坤!
    諸葛亮於二月出漢中,水路運糧,陸路行軍,三月兵臨祁山,具體路線請參考作者(頭條號故道之路)我的上一篇文章。消息傳到長安,此時曹真已經病入膏肓,只得要求各地堅守城池,不得擅動,同時向洛陽求援。曹睿緊急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大司馬病重了,這該怎麼辦?
  • 武功水之戰:諸葛亮司馬懿鮮為人知的最後一戰,讓司馬懿徹底絕望
    然後,李世民話鋒一轉,拿司馬懿和諸葛亮進行比較。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在李世民眼中,司馬懿那兩下子,到諸葛亮面前根本玩不轉。他認為,司馬懿每逢與諸葛亮對峙,「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裡,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
  • 與諸葛亮難分伯仲的司馬懿,歷史形象為何截然不同?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何司馬懿能最終戰勝諸葛亮呢?筆者試作如下分析:其一,司馬懿高度重視糧食與戰爭的關係。他提出「滅賊之要,在於積穀」,主張大力開展屯田,發展經濟,為戰勝蜀漢奠定物質基礎。
  • 史上最強智鬥《司馬懿之虎嘯龍吟》登場,司馬懿將戰宿敵諸葛亮!
    原因就在於,劇情發展至曹丕登基,與司馬懿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眼見又一次劇情小高潮將襲來,劇集卻也隨之完結了。也正因如此,觀眾們對下部《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的期待值變得更加高了。第一部主線劇情是司馬懿的成長之路,劇情新穎,全劇圍繞曹操、曹丕、司馬懿等人的三國宮鬥展開,最終以魏文帝曹丕的繼位告終。可要說三國史劇怎麼能少了史上最強智鬥司馬懿將戰宿敵諸葛亮呢?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用事實說話!
    歷史上關於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厲害的話題,時至今日還爭論不休。有人說,論智慧,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論志向,諸葛亮不如司馬懿;論軍事能力,諸葛亮更勝一籌;論政治能力,則司馬懿更勝一籌。也有人說,諸葛亮知彼但不甚知己,司馬懿既知彼又知己。下面我們來看歷史的真相就知道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厲害了。
  • 司馬懿二鬥諸葛亮
    鑑於當時的軍事態勢和蜀軍特點,司馬懿認為蜀軍遠道而來,糧食有限,於是將此戰的戰略目標定位為:憑險堅守,不與蜀軍主力決戰,逼退蜀軍就算完成任務。諸葛亮得知司馬懿進軍的消息後,留下一部繼續進攻祁山,自己則親自率軍迎戰司馬懿。起初,司馬懿部將郭淮、費曜等抄襲諸葛亮,但被諸葛亮擊敗,蜀軍乘機收割了上邽的麥子。隨後,魏、蜀兩軍主力在上邽以東遭遇。
  • 司馬懿是歷史的苟且,諸葛亮才是詩和遠方
    另一史書《魏略》記載,一開始徵召司馬懿的是曹洪,司馬懿恥於和曹洪來往,假裝拄拐不去。曹洪向曹操報告,曹操親自徵召司馬懿,司馬懿立刻「投仗而應命」。本來跟霍金似的,一秒鐘變劉翔。這說明什麼?司馬懿不過是嫌曹洪low,他才懶得去基層呢,他要直接為最高當權者服務。一出場,司馬懿的心機算盡就被諸葛亮的笑傲王侯給比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