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後人一定不要像葉挺將軍的外孫一樣,看到文章標題就準備起訴我,名譽侵權的官司打起來真的很麻煩。
我很喜歡諸葛亮,小時候特別喜歡《三國演義》,唐國強版的諸葛亮簡直就是男神一樣的存在。最近優酷在熱映《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又勾起了我對年輕唐國強的追憶。
今兒不聊我的偶像情結,咱們說說《空城計》。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經典的橋段,也被後人用來形容大敵當前用從容淡定化解問題的大智慧。
話說228年(魏太和二年,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錯用馬謖,失了戰略要地街亭,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殺向孔明所在的西城。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備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塵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後人有詩讚曰: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懿四不四傻,再多疑派一小股士兵進城去騷擾一下就知道好歹,也不至於把15萬大軍都給帶跑了。
諸葛亮四不四傻,他的空城計套路也太簡單了,打開城門,焚香撫琴,僅此而已,與其說是空城計的妙,不如說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惺惺相惜的好基友聯手合演了一齣戲。
曹操死後,再無人能彈壓的住司馬懿,曹丕死後,雖然司馬懿手握重兵,但也深知自古以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還能好好的活著,完全是因為曹魏家需要他來和諸葛亮抗衡,如果司馬懿在西城生擒諸葛亮,謀得不世之功,那他的政治生涯也就基本走到了盡頭。
高曉松在《曉說》裡說司馬懿看穿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留著諸葛亮其實就是給自己留一個政治資本,這一點我是同意的;但是我更覺得諸葛亮也是非常清楚他對於司馬懿的重要性,對司馬懿的性格和謀略非常了解,相比於國家利益,司馬懿無法放棄個人的利益,所以才敢傲嬌的用這種空城計來擺樣子。不是誰比誰高明,而是兩個人心照不宣罷了。
司馬懿志不在小,怎會因為一城一人而壞了他的大事,深謀遠慮由此也看得出一二,這就是英雄和梟雄的區別。
可憐曹孟德奸雄一世,卻無法阻擋司馬懿三代子孫謀取了他的江山;可憐諸葛亮風華絕代,千古名相,事無巨細的操心各個管理流程,任人唯親,沒有可用的中層幹部,全靠他一人,蜀國這公司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司馬家奪取了曹魏江山,建立了晉朝,無疑是成功的,但是對於純粹的華夏文明之文化傳承卻是一個中衰期。晉朝末期,當權者管理無方,導致了綿延上百年的「五胡亂華」,多少生靈塗炭,多少家庭游離失所,掀開了中國發展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是非功過,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