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2021-02-13 一點點資迅

晉書中記載司馬懿評價諸葛亮用兵有這樣一句話:「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那麼司馬懿的評價真的準確麼?

諸葛亮好兵無權?

注意在古文中,雖並非表示雖然,而是表示即使,雖然表達的是已經成立的事實,即使表達的是假設成立的事實,這裡司馬懿說諸葛亮「雖提卒十萬」,意為「即使率領十萬大軍」而不是「雖然率領十萬大軍」。實際上整個蜀漢總兵力不過十萬,蜀漢還得部署兵力鎮守漢中,南中、巴郡、成都等要地。劉備討伐孫權之時,率領的軍隊也不過四萬(後期五溪蠻首領沙摩柯率領一萬餘人加入)諸葛亮發動北伐不可能調動的了十萬大軍。根據同時期東吳大鴻臚張儼的記載,諸葛亮北伐是「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所以諸葛亮北伐的兵力是不可能達到十萬的,頂多在六萬上下,同時期魏國兵力達到四十萬以上,司馬懿作為魏國西線總司令,雍涼大都督,兵力應該在十五萬上下。

諸葛亮以區區六萬北伐軍,和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對峙在渭濱,司馬懿說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也就是嘲笑諸葛亮不懂得隨機應變,太過謹慎,缺少決斷能力之類的。但是筆者認為,雖然司馬懿這樣評價的確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北伐軍不過數萬的情況下,在蜀漢國力遠遠不如魏國的情況下,諸葛亮賭的起麼?蜀漢實力弱小,只要輸了一次,就會動搖國本,這種情況下,難道步步為營謹慎從事不是諸葛亮唯一的選擇麼?就拿很多人一直詬病的諸葛亮拒絕魏延子午谷奇謀來說,諸葛亮如果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雖然可能奪取長安。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失敗的後果?如果子午谷計劃失敗,魏延連同他帶走得那部分軍隊將會全軍覆沒。

由於古代通訊並不方便,魏延在子午谷已經覆滅了,諸葛亮都不一定知道,假如諸葛亮不知道魏延一路已經全軍覆沒,依然按原計劃與魏延匯合在潼關,請問北伐軍還能全身而退麼?姜維北伐,收胡王、降李簡、斬徐質、拔三縣,破王經,打出了北伐以來得的最大勝利——洮西大捷。洮西之戰,姜維殲滅魏軍數萬。

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三國志

段谷之戰,姜維損失不過數千而已。

艾籌畫有方,忠勇奮發,斬將十數,馘首千計。」——三國志

按戰績來說,姜維洮西大捷的勝利完全可以掩蓋段谷之戰的失敗,然而姜維依然要自貶三等謝罪。這是因為魏蜀國力差距太大,魏國可以輸,蜀漢輸不起。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用兵謹慎的根本原因——蜀漢國力限制。

司馬懿破之必矣?

司馬懿說諸葛亮「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那好,宣王你倒是去破諸葛亮呀!你不是宣稱諸葛亮已經墮入你的計劃之中,一定能夠擊敗他麼?為什麼寧願被部將嘲笑「畏蜀如虎」,為什麼寧願接受諸葛亮女裝的嘲諷,寧願去千裡請戰演戲,也不願意迎戰諸葛亮呢?諸葛亮就在渭濱屯田,宣王怎麼就看著諸葛亮在大魏境內屯田呢?要知道,諸葛亮屯田之地距離長安只有一步之遙,司馬懿就這樣看著諸葛亮?他的畫中在哪呀?孫子兵法說「古用兵之法,十則圍之」,本來攻城方兵力遠遠高於守城方的情況下,攻城方才能圍城,可是諸葛亮不到十萬人,怎麼就讓宣王十五萬大軍固守不戰呢?宣王口口聲聲說「破之必矣。」結果呢?諸葛亮是被司馬懿擊破的麼?諸葛亮是輸給了時間,而不是司馬懿。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馬懿才敢乘機出擊。結果姜維讓楊儀「反旗鳴鼓」假裝要向司馬懿發起進攻。司馬懿害怕中計,居然倉皇后撤。蜀漢軍隊得以全身而退。於是留下了一句諺語流傳至今:死諸葛走生仲達。蜀漢軍隊只是因為諸葛亮病逝而撤退,北伐雖然戛然而止,卻並沒有任何兵力的損失,怎麼就變成了被司馬懿擊敗的呢?

所以司馬懿對諸葛亮用兵的評價,只不過是他為了掩飾自己對諸葛亮的畏懼,同時為了穩定軍心的嘴炮之詞,根本經不起推敲。

- END -

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 謝 關 注,歡 迎 分 享!

相關焦點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佩服還是輕視?
    三國時期,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非常出名的人物,作戰曹魏和蜀漢的頂尖人物,他們針鋒相對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大家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基本是忠義無雙,多智近妖,那麼作為對手的司馬懿,他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呢?儘管司馬懿和諸葛亮互相是老對手了,但是在三國志中其實並沒有關於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記載,倒是在《晉書》中有兩條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分別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和「天下奇才也!」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毛澤東評價司馬懿、諸葛亮
    所以,曹操雖然限制過司馬懿,但這個限制被司馬懿巧妙地化解了。從這個層面來看,司馬懿仍然比諸葛亮要高。毛澤東評價司馬懿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被描寫成為一個城府極深、屠殺和禁閉曹氏宗室的奸臣。胡宗南、蔣介石都比不上司馬懿,可見毛澤東對司馬懿的評價是相當高的。當然,毛澤東也認為司馬懿有明顯的性格缺陷,那就是「懷疑心重」,所以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空城計」的故事,能啟迪人具體運用戰略戰術。毛澤東評價諸葛亮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 正史中,諸葛亮到底有多厲害?看看司馬懿、陳壽如何評價
    其實就正史而言,諸葛亮的能力是有,品格也有,但卻沒有那麼神。而諸葛亮的畢生對手司馬懿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兩人對諸葛亮的評價最為中肯和客觀。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司馬懿曾經這樣評價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聽聽毛主席的評價
    可見,在正統文化當中,司馬懿是一個與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忠臣形象截然相反的反面人物。但隨著人生閱歷和經驗的積累,毛澤東逐漸改變了對司馬懿的看法,認為他有智謀,善分析,是個了不起的人物。1947年5月,毛澤東撤出延安轉戰陝北。一天,接到陳賡、王新亭自晉南戰場發來的捷報,稱殲敵2萬,解放縣城25座。
  • 司馬懿評價諸葛亮「天下奇才」,其實還有一句,讓人背後發涼
    作為對手,諸葛亮對司馬懿的評價在現存史料中,就一句,還是側面點評的。在《三國演義》中,曾有過描寫,說:諸葛亮由於糧草供應的短板,尋求跟司馬懿速戰速決。但司馬懿就是烏龜縮頭,打死不出來。但這裡諸葛亮在讚美司馬懿,那裡司馬懿卻偷偷摸摸的給魏明帝曹叡寫回信,因為曹叡除了給了司馬懿救命的聖旨外,還來了封信,很直白的問司馬懿:諸葛亮的水平到底怎麼樣啊?
  • 諸葛亮的致命弱點是什麼?司馬懿作為老對手,看得一清二楚!
    並且因為他對劉備的忠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得到了古時眾多統治者的肯定和褒獎,但人們常說,最了解一個人的,就是他的對手,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如何,作為他一生的對手,司馬懿才是最有發言權的。剛剛起兵之初,郭嘉作為曹操帳下,最為有謀略的智囊,是極有可能與諸葛亮平分秋色的,偏偏郭嘉英年早逝,使得諸葛亮難尋對手,直到司馬懿的橫空出世,諸葛亮才真正遇到了難纏的對手,起初司馬懿在曹操的陣營當中是不被重用的,雖然司馬懿頗有謀略,但是野心也是極大,生性疑心極重的曹操對於司馬懿,有著天生的不信任感,不得不說,曹操的疑心是極為正確的,經過曹家數代努力奮鬥的成果,最後確實被司馬家奪走。
  • 《大軍師司馬懿》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究竟誰技高一籌?
    當時的曹真內部也在打壓司馬懿,因此諸葛亮小勝。司馬懿領著十萬大軍來到了這裡,他雖然知道這是空城,卻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於是最終自己擔當罪責,成就了孔明的英明。這一次雙方都有失誤,諸葛亮用人不當,但是司馬懿也被諸葛亮利用退兵,可以說還是諸葛亮稍勝一籌。
  • 諸葛亮與司馬懿能力旗鼓相當,為何千古流芳的是諸葛亮?
    文/ 布衣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三國時期有兩位著名的軍師,一位是蜀國的諸葛亮,另一位就是魏國的司馬懿,兩人在軍事方面的才能可以說是難分伯仲
  • 為何李世民對司馬懿的五丈原之戰評價不高?
    要知道比肩兵聖孫武,並稱''孫吳'',在唐肅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內,成為武廟十哲之一,這表明李世民評價司馬懿,但在司馬懿在五丈原的評價時,戰爭的性能,李世民對司馬懿評價不是太好。當時李世民說司馬懿在對諸葛亮的鬥爭,儘管具有優勢,但沒有出城,在諸葛亮的戰爭,怕諸葛亮,而不是尋找戰機打敗諸葛亮。
  • 如何評價諸葛亮這個人?
    首先啊,我們要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啊,我們要客觀的分析他的各方面能力,再進行各方面的總結哈,那現在我們來看一下諸葛丞相的優缺點哈:
  • 氣死諸葛亮的司馬懿軍事才華究竟如何?孫權說了11個字,字字應驗
    諸葛亮使用離間計,將這一消息洩漏給魏魏國。孟達聽說自己的密謀被洩,打算舉兵起事。司馬懿急忙寫信穩定孟達,他假裝不相信孟達會反叛魏國,說這都是諸葛亮的挑撥。孟達得信有喜色,對舉兵起事猶疑不決。司馬懿卻乘機急速發兵,大軍倍道兼行,八日急行八百裡,到達上庸城下,然後八道進攻。孟達驚呼:「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這次戰役,因為孟達來不及準備守城工事,所以上庸很快即被攻破,孟達被斬。
  • 女裝大佬司馬懿三氣諸葛亮?虎嘯龍吟的無恥突破我的想像力
    「一氣諸葛亮之子午谷奇謀」先來科普一下子午谷奇謀始末:這是魏延提出的一條策略,由他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計兇險而不智,所以不予採用。此策到底有沒有用,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1、有沒有人這麼幹過,下場如何?
  • 該如何評價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懿?
    許多人更是將司馬懿的才能,抬升到三國時期第一的地步,各種讚美司馬懿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且這些作品,大多有一點相同之處,便是抬高司馬懿必定貶低諸葛亮,認為諸葛亮之才,遠不如司馬懿。那麼,歷史上司馬懿的才能,和諸葛亮相比,到底誰更出色?應該如何評價司馬懿?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可以去看看歷史上的人物對於司馬懿的評價。
  • 諸葛亮司馬懿郭嘉龐統周瑜,按實力如何排名,第一沒有爭議
    他們分別是諸葛亮、司馬懿、郭嘉、龐統和周瑜。那麼,他們實力高下又該如何排名呢?我們看這五個人,屬於曹操陣營的有司馬懿和郭嘉,屬於劉備陣營的有諸葛亮和龐統,屬於孫權陣營的有周瑜。如果從他們對三個陣營的貢獻來說,我認為貢獻最大的是諸葛亮、司馬懿和周瑜。那麼,剩下的兩人就是龐統和郭嘉了。龐統和郭嘉之所以排在末尾,主要是他們對自己陣營的作用是在戰術上。
  • 司馬懿完爆諸葛亮
    深謀遠慮的司馬懿接過婦女衣物放到一邊心平氣和地問蜀使:「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幾米?」蜀使回答說:「三四升。」諸葛亮五次「北伐」,多次都因缺乏糧草而不戰自退。惟這一次準備充分,儲存了足夠十萬大軍消耗幾年的糧食,這是罄國罄民的大手筆,然而卻全部留給了司馬懿。司馬懿跟諸葛亮的五丈原終極對決講完了。下面說說為什麼司馬懿完爆諸葛亮?可能有些演義派的諸葛迷會不高興了。
  • 天天講述:如何評價司馬懿
    於是,司馬懿面對排擠時也泰然自若,連說曹真大將軍您確實很棒,所以乾脆你行你上,老夫我就還田解甲。這時,不安分的諸葛亮又作為敵對陣營的神助攻,一記妙傳把球送到司馬懿腳下。怎麼回事呢?說的是在魏蜀吳三國的交界處有個地方叫上庸,當地的市委書記,是曾經從四川地界叛逃到魏國使館的網紅孟達。
  • 司馬懿vs諸葛亮,到底哪家強?
    劇中司馬懿憑藉自己的智謀、膽識,以及「忍」字神功,最終使得司馬家族成為亂世中的王者。在劇中的一眾人物裡,司馬懿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最為微妙,他們亦敵亦友,彼此欣賞,卻又各為其主。而歷史中的司馬懿,也曾評價諸葛亮為「天下奇才」,司馬對諸葛的政治、軍事方面的才華是十分欣賞的。
  • 司馬懿二鬥諸葛亮
    鑑於當時的軍事態勢和蜀軍特點,司馬懿認為蜀軍遠道而來,糧食有限,於是將此戰的戰略目標定位為:憑險堅守,不與蜀軍主力決戰,逼退蜀軍就算完成任務。諸葛亮得知司馬懿進軍的消息後,留下一部繼續進攻祁山,自己則親自率軍迎戰司馬懿。起初,司馬懿部將郭淮、費曜等抄襲諸葛亮,但被諸葛亮擊敗,蜀軍乘機收割了上邽的麥子。隨後,魏、蜀兩軍主力在上邽以東遭遇。
  • 與諸葛亮難分伯仲的司馬懿,歷史形象為何截然不同?
    漢晉之際,這兩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歷史舞臺上叱吒風雲,在治國理政、用兵謀略上難分伯仲的歷史人物,最終的歷史評價反差之大猶如雲泥,令人驚詫莫名。司馬懿歷史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古代著名史學家對司馬懿的評論究竟是否恰如其分?「空城計」是否確有其事?諸葛亮、司馬懿才智究竟孰高孰低?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司馬懿這輩子最怕的有兩個人,一個是他的主子曹叡,另一個就是疆場上的對手諸葛亮。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其中第4次,第5次的對手就是司馬懿。得知司馬懿帶大軍要到上邽,諸葛亮留下討寇將軍王平繼續攻打祁山。自己親率大軍直奔上邽,要和司馬懿剛正面。上邽的郭淮和費曜想趁諸葛亮立足未穩,打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反被諸葛亮擊敗。諸葛亮趁機毀壞魏國上附近的麥子。司馬懿匆忙趕到東面的小隴山依險據守,雙方對峙了一個月,司馬懿始終不出戰。諸葛亮見魏晉不出,就假裝退軍,司馬懿見狀,緊追不捨,當諸葛亮到達滷城的時候,司馬懿也尾隨到了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