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諸葛亮這個人?

2021-03-05 有史五千年

 首先啊,我們要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啊,我們要客觀的分析他的各方面能力,再進行各方面的總結哈,那現在我們來看一下諸葛丞相的優缺點哈:

優點:相貌: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描述諸葛亮都是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什麼意思?帥!優點!

謀略:諸葛未出茅廬之前,自比管仲樂毅,你說這樣的人心中會沒點墨水嘛?什麼都沒有的人他連管仲樂毅是誰都不知道,最後事實也證明,諸葛亮才學超群,剛出山火燒新野,聯吳抗曹,三分天下.這哪項是一個沒有文韜武略的人做的出來的?

人格魅力:做人怎麼樣嘛,我們還得看看別人對他的看法,劉備對他,那自然不用說,待之如師,言聽計從,司馬懿之孫對他:「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劉禪為諸葛亮單獨開廟,孫權對他思而不得,就連王羲之也評價諸葛亮之才是真正的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處世面面俱到。古人尚且如此,何況現在我們更快要將諸葛亮封神了呢?

缺點:對不起,我不知道,你怎麼能讓我來我的偶像的優點呢?!而且諸葛丞相還是一個發明家,他發明的木牛牛馬真是讓人讚嘆不已啊,而且他的政治,人格,教育管理方面簡直是無所不能,蜀國欣欣向榮,後來才有了丞相的七出岐山,為興復漢室付出了一生,丞相的一生,忠孝仁義,完美的人!

相關焦點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諸葛亮好兵無權?注意在古文中,雖並非表示雖然,而是表示即使,雖然表達的是已經成立的事實,即使表達的是假設成立的事實,這裡司馬懿說諸葛亮「雖提卒十萬」,意為「即使率領十萬大軍」而不是「雖然率領十萬大軍」。實際上整個蜀漢總兵力不過十萬,蜀漢還得部署兵力鎮守漢中,南中、巴郡、成都等要地。劉備討伐孫權之時,率領的軍隊也不過四萬(後期五溪蠻首領沙摩柯率領一萬餘人加入)諸葛亮發動北伐不可能調動的了十萬大軍。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佩服還是輕視?
    三國時期,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非常出名的人物,作戰曹魏和蜀漢的頂尖人物,他們針鋒相對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大家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基本是忠義無雙,多智近妖,那麼作為對手的司馬懿,他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呢?儘管司馬懿和諸葛亮互相是老對手了,但是在三國志中其實並沒有關於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記載,倒是在《晉書》中有兩條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分別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和「天下奇才也!」
  • 對諸葛亮的評價
    每逢重大事件,諸葛亮總要把裝有「妙計」的錦囊交給執行任務的人,吩咐「到時開看」。不僅根本不與人商量,而且不讓人事先知道事情該如何去做,一切似乎都只是他那種能夠「先知」的智慧在起作用,其他人都只是被他的智慧所驅策的、被動的工具。這裡暫且不論作者的寫作目的如何,單就諸葛亮的行為來看,未免是失之偏頗的。這也就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馬謖之死。
  • 柳傳志是這樣評價諸葛亮的!
    他通過對眾多歷史人物的客觀評價,「以古為鑑」,揚長避短;古為今用,融入現代企業管理。本文收集了柳傳志對戚繼光、諸葛亮、袁紹、司馬懿、康熙、曾國藩、毛澤東、鄧小平八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他的個人自我評價一併發出來與大家分享。對戚繼光抗倭感觸頗深:戚繼光是個經常受賄的人,奇怪的是死亡時家裡很窮,沒留下什麼錢。
  • 曹操怎麼評價諸葛亮?
    ,所以諸葛亮也被稱作是「智絕」。曹操在當時有著雄厚的實力,跟很多人都有過交戰,雖然也有打敗仗的時候,但曹操還是憑藉著自己的實力統一了北方。曹操手下有很多的謀士,劉備手下也就諸葛亮算是一個謀士,不過就是這一個謀士讓曹操吃了大虧。曹操對很多謀士都有過評價,你知道他是怎麼樣評價諸葛亮的嗎?小說和正史是不一樣的,既然是三國演義,自然就會有虛構的地方。
  • 如何評價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和在歷史上的地位?
    物以類聚,人以群居。看看諸葛亮的朋友圈都是些什麼人,姜尚,張良,孫武,韓信,李靖等等他們那一個不是響噹噹的人物,其人生經歷那個不是叱吒風雲。後世之人,往往聰明的人比作諸葛。近代國軍高級將領白崇禧稱「小諸葛」。諡號的分封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諡號根據生前的事跡所設定諸葛諡號忠武,諡號不是隨隨便便封的,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毛澤東評價司馬懿、諸葛亮
    後世的人們神化諸葛亮,《三國演義》寫得二人交戰經常是諸葛亮打得司馬懿落花流水,但那都是後人的杜撰,當不得真。3、他們的才能被劉備和曹操限制過嗎?這個問題不好說,因為人才只存在重用不重用,而沒有限制不限制的說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一般,所以劉備並沒有讓他打什麼仗,只讓他搞後勤。而諸葛亮的後勤工作做得還是不錯的。
  • 正史中,諸葛亮到底有多厲害?看看司馬懿、陳壽如何評價
    其實就正史而言,諸葛亮的能力是有,品格也有,但卻沒有那麼神。而諸葛亮的畢生對手司馬懿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兩人對諸葛亮的評價最為中肯和客觀。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司馬懿曾經這樣評價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 歷史人物評價之諸葛亮
    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      「鞠躬盡粹、死而後以」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歷朝歷代,朝野之間均能出奇地達成共識,成為很少發生非議的一位歷史名人。諸葛亮當年揮毫而成、令人盪氣迴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 司馬懿評價諸葛亮「天下奇才」,其實還有一句,讓人背後發涼
    作為對手,諸葛亮對司馬懿的評價在現存史料中,就一句,還是側面點評的。在《三國演義》中,曾有過描寫,說:諸葛亮由於糧草供應的短板,尋求跟司馬懿速戰速決。但司馬懿就是烏龜縮頭,打死不出來。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衣服等,想激將。這下司馬懿手下都炸毛了,嗷嗷叫著要跟諸葛亮決戰。司馬懿也似乎是異常惱火,安撫眾將說:「我早就看諸葛亮不順眼了,都別急,我立刻給皇上寫奏摺,求皇上命我卻揍服諸葛亮。」
  • 如何看待易中天對諸葛亮的評價?牛逼起來連自己的臉都打!
    另一個名叫張悌的人,也在鄧艾和鍾會剛剛出兵的時候斷定蜀漢必將滅亡。理由之一,就是當局窮兵黷武(玩戎黷武),人民苦不堪言(民疲卒敝)。他的話,記載在《三國志·孫皓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也記載在《資治通鑑》。如果說薛珝和張悌是吳人,其言不足為訓,那麼,蜀國自己的統計數字總能說明問題吧!這種狀況,並不能只由劉禪和姜維來埋單,因為他們執行的正是諸葛亮的「政治遺囑」。
  • 古代職業經理人,如孫武、伍子胥、韓信、諸葛亮等,怎麼評價?
    用我們現代人的話,古代一些國家的君主剛剛創建自己的國家的時候,自己的能力並不是很足夠,也可以說想盡了所有的辦法把啟動資金搞到手了,但是接下來如何運營整個胃家就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所以在這個時候就會找一些職業經理人來幫自己將整個國家發展起來,比如說孫武、伍子胥、韓信、周瑜、諸葛亮、司馬懿等人,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些人。
  • 新三國之4.諸葛亮的歷史評價
    對諸葛亮的歷史評價,還是很複雜的。從《三國演義》裡看,諸葛亮更像是一個會法術的妖道。
  • 陳壽的《三國志》為什麼對諸葛亮評價不高?
    《三國志》的作者魏晉時期的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公允的。
  • 朱德年輕時對諸葛亮的評價很高,為何後來卻說「武侯之帥才有限」
    在三國演義裡有太多能臣猛將值得稱道,而最為人稱道的人物恐怕就要數蜀國謀士諸葛亮了。或許很多人覺得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畢竟三國中讓人津津有味的人物太多了,因為見仁見智已經讓我們產生了過多的討論。但如果從文學創作的角度出發,諸葛亮這個人物是在三國當中最亮眼的。早在我黨還沒有成立的時候,朱德元帥是和蔡鍔將軍在一起經歷過北伐的。
  • 諸葛亮為何要揮淚斬馬謖?該如何評價他的是非功過?
    馬謖在三國中備受爭議,劉備說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去評價他為「匡世奇才」。
  • 粟裕評價諸葛亮:不會打仗,更算不上軍事家
    但是,他對諸葛亮的評價並不高,在一次作戰會議上,粟裕被問到,「諸葛亮是不是軍事家?」他直接說,不是。他認為諸葛亮「不會打仗」,算不上軍事家。位居共和國大將之首的粟裕,為什麼會對古代聲名卓著的諸葛亮如此輕視?
  • 諸葛亮名震三國,卻為何被曹操無視?你看看曹操是怎麼評價法正的
    但讓人奇怪的是,曹操對蜀漢集團的重要人物諸葛亮,卻從來沒有點評過一句,無視諸葛亮一般。莫非諸葛亮的級別不夠?那是不可能的!沒有了諸葛亮的三國,就根本不是一個完整的三國。其實,若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就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分析了。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聽聽毛主席的評價
    胡宗南、蔣介石都比不上司馬懿,可見毛澤東對司馬懿的評價是相當高的。當然,毛澤東也認為司馬懿有明顯的性格缺陷,那就是「懷疑心重」,所以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空城計」的故事,能啟迪人具體運用戰略戰術。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三國人物當中,諸葛亮是毛澤東談得較多的一位,大概也是毛澤東最為推崇的人物之一。
  • 後人對於諸葛亮的評價褒貶不一,只有杜甫這首詩最到位,一針見血
    只有極少部分人,對於諸葛亮的功績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其實無論怎麼去評價諸葛亮,他都是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戰略家、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他在很多的領域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從而為後人所敬仰。歷史上無數人想要系統性地評價諸葛亮的一生,其實是比較困難,大部分的人都無數說到點子上,只有唐朝詩人杜甫在這首《八陣圖》一詩中,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我個人認為是最到位,儘管這首詩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個字,可謂是一針見血,評價的最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