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是這樣評價諸葛亮的!

2021-02-13 曾國藩讀書會

柳傳志不僅是位現代企業「教父」,還是一位地道的歷史唯物主義者。他通過對眾多歷史人物的客觀評價,「以古為鑑」,揚長避短;古為今用,融入現代企業管理。本文收集了柳傳志對戚繼光、諸葛亮、袁紹、司馬懿、康熙、曾國藩、毛澤東、鄧小平八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他的個人自我評價一併發出來與大家分享。

對戚繼光抗倭感觸頗深:戚繼光是個經常受賄的人,奇怪的是死亡時家裡很窮,沒留下什麼錢。原來戚繼光把受賄的錢用於疏通皇帝身邊的大學士、大太監,以讓抗倭的事業繼續下去。他說戚繼光的目的是抗倭,抗倭成功的唯一路徑是獲得整個大明系統的支持,大明系統身邊的關鍵是那些大學士、大太監。

《明朝那些事兒》裡的俞大猷:論軍事天賦,俞大猷與戚繼不相伯仲,但前者很廉潔,最後被別人幹掉了,抗倭成就更與戚繼光相去甚遠……。柳傳志感嘆,如果沒有那些變通的做法,如果沒有一個堅定的目標,聯想在很多個節點上都會夭亡。

《三國演藝》裡令我最傷感的人物是諸葛亮,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卻落得個「星辰隕落、秋風五丈原」的悽涼下場,讓人不勝唏噓。到現在才悟出其中道理。諸葛亮到底是個悲劇人物還是成功人物?歷史上看他是成功人物,現在的人都把諸葛亮看成道德和智慧典範。但他是悲劇人物,因為他預定的目標沒有完成,而他本該有可能完成的。

諸葛亮之敗,固然有當時複雜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很多因素,但我認為他本人培養人才不力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在他用兵點將的時候,一般我們很難看到核心團隊成員的決策參與,更多是諸葛亮個人智慧的專斷,這種習慣導致了後來蜀漢政權內部對諸葛亮的絕對依賴,廣大謀臣及將領缺乏決策的實際鍛鍊。

他身居丞相高位,工作不分大小多親歷親為,「自校簿書」,「罰二十以上親覽」,沒有放手著力為蜀漢政權造就和培養後續人才,以致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局面。他最後選定姜維做接班人,也主要還是讓姜維任事,對姜維如何定戰略、如何處理內政,尤其是處理與成都朝廷集團的關係等方面,缺乏悉心培養指導。

「那次我到成都去看武侯祠的時候,認為諸葛亮最吃虧的地方,就是沒有解決好帶人的這個問題,他就是太強調事必躬親,但是實際上你要真帶人幹活,卻都自己控制、把握著,別人就沒法鍛鍊了。他那時候應該讓姜維去主持戰局,哪怕打了敗仗再進行總結,也是好的。」

「像馬謖,諸葛亮明確規定了你應該怎麼做,你沒那麼做,果然錯了,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損失。但其實在某些局部戰役上,就是應該讓他自己去設計,回來咱們再復盤,這樣的話他才會成長。說蜀中無大將,這個話沒有道理,前一撥人太強了,老佔著這個位置,你讓後一撥人怎麼有機會鍛鍊成將材?我堅定不移地相信後面年輕人的智商、才幹,絕不會比前面的差!」

最重要的一個啟示是,除了敏銳的洞察力和戰略的判斷力之外,培養人才,選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企業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了。

《三國演義》裡有一段說袁紹兵敗官渡後,回到河北,他的謀士給他出主意,如何恢復實力。袁紹說,我的第三個兒子袁尚病成那樣,我根本沒心思管這些事了。謀士就很生氣,仰天長嘆。有的時候我想,袁紹不也是個人嗎?

他的愛子病了,他不能夠專心工作,這不是人之常情嗎,為什麼他這樣就不被允許呢?後來我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因為他兵敗,不只是他完了,他手下幾十萬兵就全得被人殺了。成為領導者的首要要求是「胸有大志」。你不能光想自己的事,這就是做領導的人必須承擔的。

新拍的《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把司馬懿拍成一個非常有追求的人。他屢受挫折卻不放棄。這是幹嘛呢?貪啊!貪什麼?就是想做事,想領兵,想跟諸葛亮鬥一鬥。

在現實中,確實有這種人存在,這些人不僅在中國尋找機會,他的抱負是要到世界上跟別的公司去比一比。當然,這其中有不少人,以跑短跑的方式去競爭,這個不足為取,但是確實有一些人是,看準了目標,把結構調整好再往前走。確實有司馬懿這種人,你說圖什麼,他也沒圖什麼,但就是有這樣的人。

康熙最後去世的時候,他的這個幾個兒子發生了這種很不愉快的現象。其實呢,康熙是個能力很強的人,他的兒子裡邊也有能力很強的人,如果早點在康熙在的時候,就能夠讓他們(兒子)充分的表現出來,能夠讓他們接班,這樣的話,就不至於發生幾個兒子相鬥的這種悲劇。當時為什麼康熙不願意呢?還是太想自己實際操作,自己把權力握得太緊。

如果我要是為了後邊聯想長遠的發展,我自己並不想把權力全都握在自己的手裡,我就可以那麼去做。妨礙這麼去做的,主要是當時的第一把手是對權力和對自己的地位的看法問題。如果你想自己要特別突出自己的地位的話,那你就不會這麼做了。如果要為企業的長遠發展負責,就應該提早開始放權,對適合的接班人進行考察。有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去表現,自己也有調整的空間。

曾國藩的四件事印象很深。 第一是屢敗屢戰的精神,這種頑強勁頭是企業家必不可少的。第二是他靜思的方法,每每大戰打完了以後要點上一炷香,細細琢磨一天,這跟我的工作方法很相象,每到一個時候要退出畫面把這個事兒重新復盤想一想,不過後來發展到不是我一個人想,而是一個團隊一起想。第三是要看到競爭對手的優點,像曾國藩對左宗棠的分析。一般人不願意看競爭對手的優點,曾國藩特別善於發現競爭對手的優點,這個真的很有意思!

第四是曾國藩很注意反省,有自知之明。多次檢查他如何不如左宗棠,如何不如他的幕僚,這也挺了不起,他不是自卑,自己哪些事情行哪些事情不行,他分析得很有道理。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看書人自己悟的事。

我覺得那些年學「毛選」的時候,我自己比較多看的是「毛選」的四卷,第四卷裡邊全講打仗的故事,其實毛澤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沒有任何一個課本來說打仗應該怎麼打,就是根據具體情況來做出決定,根據我方力量、根據人家力量來決定。

這個給我的印象最深,所以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我也沒有先去想這個事是不是一定要創新,是不是一定要跟人學,什麼路上該怎麼走就怎麼走,走出路自然放心。我就覺得這就是最好的路,所以我就是這麼想的。當你把目標想清楚以後,選擇一條到達你目的地的最好的路,也許別人走過了,你去跟人學,別人沒走過,你就自己創,做出東西自然包含創新的內容在裡邊,要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這條路走過來沒有特別值得遺憾的地方。

我最崇拜鄧小平,因為在當時各位很難想像,我原來崇拜周恩來,在1976年周恩來逝世,一直到5月份那麼長時間,只要我一看見他的照片就忍不住想要流眼淚,覺得他實在是在非常委屈的情況下,在承受著中國的運轉。但是後來鄧小平的出現,讓我有了新的感覺,就是要敢於突破。因為這裡邊還有很多歷史故事,鄧小平確實是把中國帶到了新的高度,不然假定沒有那場驚天動地的變革,中國也可能就如北朝鮮,大家可能在那裡喊著什麼,完全有可能的,所以確實需要一個偉人突破,突破以後環境發生變化。

我覺得從鄧小平身上學到了很重要的東西,鄧小平的做法是一個舉重若輕的做法。他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個對我後來的工作方式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公司的發展是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作為領導,在公司小的時候,你要做具體的事情,到公司大了的時候,實際上是要研究怎麼樣提供機制體制,選擇正確的人的這麼一個過程。而鄧小平在機制體制方面,在整個國家的指導思想上所做的事情,都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突破。

我是守正出奇的人,基本上是按照規律做事,出牌都有規則,到一定程度就會冒一次險,集中做一次出奇的事情,而不是經常一來就冒風險,或者求高效率、高回報。我都是按章辦事,但是絕對是在該出手的時候會出手。

相關焦點

  • 聯想柳傳志的評價引眾怒,網友:真酸!
    當年中科院出資出技術將聯想扶起來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聯想會成為今天這樣的「組裝廠」!聯想和華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近,聯想又引起了眾怒!聯想柳傳志最近在接受訪問時,對華為的鴻蒙做出了評價,他表示中國現在還不是科技強國,但也算不上科技弱國,現在的基礎非常的薄弱,問題也是一觸即發,因此現在高興還為時過早。應該更虛心的去學習。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晉書中記載司馬懿評價諸葛亮用兵有這樣一句話:「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 對諸葛亮的評價
    司馬宣王怕是要哭暈在廁所哦,打了一輩子仗的李靖對諸葛的軍事高度評價,怕是人家沒易教授知道的多」。「易中天評曹操時但凡對曹操不利的史料比如《曹瞞傳》等一定是從各個角度分析暗示史料的不靠譜,到了諸葛亮,哪怕是被裴松之等人駁斥的史料也要拿上來,還把別人的駁斥隱去不提,這種明顯的傾向性大家都看得出來。
  • 柳傳志養女:被「放養」的柳青
    和很多「富二代」不同,柳傳志的兒女們經歷了父親「由苦到甜」的整個創業過程,而不是只限於分享父輩的榮耀與財富。這一經歷,造就了柳家後代們的獨特氣質。2015年的專車市場流傳這樣一個段子:柳傳志的女兒柳青是滴滴快的總裁,侄女柳甄是Uber中國區戰略負責人,最後,柳傳志自己的聯想,則是神州租車的大股東,柳家一門幾乎包攬了專車市場前幾大份額。
  • 曹操怎麼評價諸葛亮?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面,有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曹操是奸雄的形象,所以他也被稱作是「奸絕」,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佩服還是輕視?
    三國時期,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非常出名的人物,作戰曹魏和蜀漢的頂尖人物,他們針鋒相對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大家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基本是忠義無雙,多智近妖,那麼作為對手的司馬懿,他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呢?儘管司馬懿和諸葛亮互相是老對手了,但是在三國志中其實並沒有關於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記載,倒是在《晉書》中有兩條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分別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和「天下奇才也!」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毛澤東評價司馬懿、諸葛亮
    也可以這樣說,劉備雖然沒有完全發揮出諸葛亮的才能,但也是給了諸葛亮充分的政治舞臺的,沒有限制他。說到曹操是不是限制過司馬懿,那可能還是有的。曹操善於觀察人,他認為司馬懿久後必反,所以對司馬懿有較大的戒心,沒有放手使用。只是司馬懿工於心計,他明知曹操對自己不信任,於是工作更加賣力,終於曹操打消了疑慮,沒有太為難司馬懿。等到曹操死後,曹丕上臺,司馬懿的機會便來了。
  •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產業報國,先人後己
    產業報國1970-4至1983-10,柳傳志任職於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創業之前,柳傳志在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設備研究室做了13年磁記錄電路的研究,連續得過好幾個獎,但做完以後,卻什麼用都沒有。1980年做了一個雙密度磁帶記錄器,送到陝西省一個飛機試飛研究所,用了起來。
  • 如何評價諸葛亮這個人?
    首先啊,我們要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啊,我們要客觀的分析他的各方面能力,再進行各方面的總結哈,那現在我們來看一下諸葛丞相的優缺點哈:
  • 守正出奇:柳傳志的適應與顛覆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公司是自己的還是國家的」就更是一個有待探索,卻又人命關天的大問題。那時的企業家,是用生命在推動改革,因為,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是「犯法」的。原生家庭會給人留下痕跡,企業家的誕生時代,也註定留下烙印。在那種環境中誕生並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企業家,一定有一些東西跟後來的追隨者是不一樣的。某種程度上,這種不一樣,塑造了柳傳志「守正出奇」的經營與處世的方法論。
  • 歷史人物評價之諸葛亮
    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      「鞠躬盡粹、死而後以」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歷朝歷代,朝野之間均能出奇地達成共識,成為很少發生非議的一位歷史名人。諸葛亮當年揮毫而成、令人盪氣迴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 柳傳志與孫宏斌:兩個男人不得不說清楚的故事
    盒飯財經創始人何伊凡用「柳傳志」這個名字敲開了孫宏斌的門。文中提到了柳傳志對孫宏斌的三個評價和一個提醒,以及孫宏斌對他和柳傳志真實關係的解釋。作者:何伊凡眼前這個人,不像剛完成632億交易的梟雄。從他的角度,如此定義此事,「如果重來一次的話,說不定還會這樣。」他特別理解柳傳志當時的做法,因為「柳總這個人,聯想比他的命還重要,在當時情況下他如此反應,也完全符合他的性格,更符合他對聯想的感情。」柳傳志常言:「不生事,不怕事,天下無事;能善人,能惡人,方能正人」。
  • 陳壽的《三國志》為什麼對諸葛亮評價不高?
    《三國志》的作者魏晉時期的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公允的。
  • 柳傳志的「遺產」和遺憾
    這個人就是柳傳志。那天,他二次創業的成果聯想控股(3396.HK)在香港上市。那年,他71歲。 2005年,柳傳志卸任聯想集團(0992.HK)董事長,全力投入二次創業。 柳傳志說,IT行業競爭太激烈了,大企業瞬間傾覆的案例比比皆是,自己要為聯想人開闢一條後路,萬一PC出問題了,大家不至於沒飯吃。 1984年,40歲的柳傳志拿著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給的20萬元,創辦了如今全球最大的PC公司聯想集團。
  • 新三國之4.諸葛亮的歷史評價
    對諸葛亮的歷史評價,還是很複雜的。從《三國演義》裡看,諸葛亮更像是一個會法術的妖道。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聽聽毛主席的評價
    據歷史記載,東晉明帝司馬紹聽說司馬懿是靠虛偽、欺詐才得以成功的,慚愧得以手掩面,為自己有這樣的先輩而深感羞恥。可見,在正統文化當中,司馬懿是一個與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忠臣形象截然相反的反面人物。但隨著人生閱歷和經驗的積累,毛澤東逐漸改變了對司馬懿的看法,認為他有智謀,善分析,是個了不起的人物。1947年5月,毛澤東撤出延安轉戰陝北。
  • 劉備和諸葛亮地府相遇:無意中說出蜀國滅亡的根源!
    諸葛亮抬頭一看,老董事長劉備正在奈何橋邊喝酒擼串。「主公……」諸葛亮眼圈紅了,似乎又聞到了南陽草廬時的味道。1那一年,劉備帶著兩個騎馬的漢子給了諸葛亮三個壁咚,拿到了三國通關秘笈。白帝城又三言兩語把他給說跪了。臨終留下最高指示,打回中原老家去。劉備給諸葛亮倒酒:「阿亮,你辛苦了。
  • 《1980年代的愛情》首映 任志強、柳傳志發評論
    《1980年代的愛情》首映 任志強、柳傳志發評論 時間:2015.09.1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李西葉 分享到:
  • 柳傳志、孫宏斌追憶往昔:霹靂手段過 再動菩薩心
    目前流傳版本大多如出一轍:27年前,孫宏斌是有血性,做事出格的「叛逆者」,而柳傳志則精心布局,老謀深算,雙方處於接近勢均力敵的狀態,最後柳將之送進了監獄。現在,柳傳志則成了被他徵服的人之一,而孫宏斌今日之成就,動力就來自於隱藏的「不甘心」情結之下。  看似邏輯嚴密,但與我所了解的柳傳志和孫宏斌均相差較大,他們都被臉譜化了。
  • 朱德年輕時對諸葛亮的評價很高,為何後來卻說「武侯之帥才有限」
    但是當朱老總在其經歷了近代的各種革命鬥爭之後,他忽然明白了諸葛亮其實並不是一個非常有指揮帥才的人物,反而覺得武侯「不容將,所以敗」。這樣的評價其實是有朱老總的一番道理的。要知道作為一個軍事決策者首要的任務並不是上陣殺敵,甚至不是謀劃軍事行動的方案。而是在體現在大戰略的攻防推演和指揮用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