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龍城胖達,文史愛好者。擅長通過「派系論」和「人物簡歷」解讀歷史,以「換位思考」方式快速「身臨其境」歷史人物。希望能夠一直堅持自己興趣愛好,用點滴文字記錄自己的思考,和廣大同好交流、分享自己觀點。
三國方面,我也開始寫,系列名字就叫PK榜,好比「封神榜」的榜上有名。話不多說,開始本文的兩個主人公,諸葛孔明與司馬仲達;首先,不用軍事攻防角度,因為很多侵略者剛開始都是攻城略地的,但是評價就不好,我國主張和平,不主張戰爭,因此本文不用戰爭勝負定輸贏的標準。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在魏國權傾朝野,甚至超過司馬懿在位的情況,那是權臣;諸葛亮死後,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並沒有繼承諸葛亮的丞相之位。雖然一個是70後,一個是80後,但是諸葛亮只比司馬懿小2歲而已。算同輩人了。司馬懿之父司馬防,是149年生的,屬於2世紀的40後,大概30歲生司馬懿。而諸葛亮的之父諸葛珪,歷史沒有記載是哪年出生,看來知名度不如司馬防。司馬防是潁川太守司馬儁之子,屬於官二代,年輕時在州郡任官,歷任洛陽令、京兆尹,年老後轉拜騎都尉,還做過曹操當官的介紹人。諸葛亮8歲那年,父親諸葛珪因病去世,諸葛亮就做了孤兒。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是00後,08年生的,19年都11歲了,次子司馬昭是10後,11年生的,19年也8歲了。也就是說諸葛亮的父愛,才享受了8年,而且嬰幼兒時期的記憶很多人不一定記得。父親還見過自己(司馬防)的「大(對司馬懿而言)孫子」11年,小孫子8年。司馬懿是老二,所以叫仲達,上面大哥叫司馬伯達,下面還有6個弟弟。而諸葛亮呢,大哥是諸葛瑾,與自己政見不和,投奔東吳了,三弟是諸葛均,和自己都在蜀漢,大姐與襄陽士族蒯祺聯姻,蒯祺做了劉表管轄之下的房陵太守,大姐就是太守夫人。劉備派孟達攻打房陵,蒯祺被殺,諸葛亮的大姐估計不是被殺也是殉情了吧。二姐嫁給了龐德公之子龐山民,可能因為大姐夫被殺的原因,龐山民做了曹魏的官。相比之下,諸葛亮8歲喪父,和兄弟姐妹分散,顛沛流離,不停奔波。司馬懿40歲以前,兩個兒子在自己父親(司馬防)膝下承歡,祖孫三代享受「天倫之樂」。從現在最流行的家庭情感諮詢師的角度來說,諸葛亮的原生家庭是不如司馬懿的,連父愛都才享受到8歲,更別說什麼兒時溫暖了,起點也比司馬懿低太多太多了。為什麼用那麼多篇幅描寫雙方的家庭,而不是其他文章的軍事攻防對比,就是想讓讀者們知道,起點比司馬懿低太多太多太多的諸葛亮,後來是如何勝過司馬懿的。207年(建安12年)底至208年(建安13年)初,差不多是這個時間點,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諸葛亮也有完整的戰略格局《隆中對》,在這之前,劉備集團一直只有「中興大漢」的最高革命目標(目的地),但是具體怎麼執行(方向),不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好比就是導航,諸葛亮就是活地圖、蜀漢建國路線的總設計師與總負責人(劉備死後,升級為總負責人)。而司馬懿呢,因為是士族的關係,201年就被當時的東漢司空曹操看上了,01年的時候,79年生的司馬懿才22歲,正是年輕氣盛,心高氣傲的時候,寧可裝病,也不去上班,堅持宅家做宅男。208年(建安13年),曹操自封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他如果還和以前一樣躺在床上不上班,便將他逮捕。司馬懿聽說後非常還怕,只得就職。雙方基本上都是208年的赤壁之戰之前,被各自的主公請出山的,時間上一致。司馬懿沒有表現什麼才能,只因為是士族出身,父親司馬防又做過曹操當官的推薦人,曹操才叫自己去上班,而且第一次拒絕後,宅男躺了7年,還是被強迫去上班的;而諸葛亮就不同了,董事長親自三請三求,特別有面子。司馬懿上班後也是小官吏;對曹操集團的軍政而言,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就算司馬懿拒絕上班,被曹操一怒之下殺了,或者司馬懿在宅男的7年之前病死或者外出打獵遇上野獸或者黃巾賊被殺,對曹魏而言,也沒多大影響,反而可以讓曹魏繼續存在下去。關羽張飛作為184年就跟隨劉備的最早的部下+兄弟,如果劉備集團是一個黨派,那關張的黨齡都有24年了。在《三國演義》裡,劉備卻給了自己的雙股劍,當成尚方寶劍用,讓新來的諸葛亮指揮關張,由此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與器重。後面劉備集團的開疆拓土、宣戰聯盟的戰略路線,也符合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要是諸葛亮死了或者去別處當官,劉備沒有諸葛亮這個「活地圖、導航」。下場三:僥倖不死,很可能就是和投奔劉表一樣,投奔劉璋。那就與歷史上劉備按諸葛亮的路線,奪取南部荊州後,招兵買馬,訓練軍隊,兵強馬壯後,分兵奪取益州;大不相同了。很可能就只能等曹操佔領漢中後,與劉璋聯合抗曹了,就像歷史上劉備和孫權聯合抗曹,沒法消滅孫權一樣,這裡劉備與劉璋聯合抗曹,也沒法消滅劉璋。退一萬步,劉備有主角光環,反客為主,滅了劉璋,沒有諸葛亮,也就沒有荊州部分,荊州部分很可能被孫權與曹操瓜分。如果219年,孫權與曹操夾擊劉備,就像歷史上丟荊州一樣,劉備直接就丟益州了我之前的文章講了,曹操不稱帝,但是和稱帝沒啥區別。這裡要說,司馬懿雖然沒稱帝,也沒稱晉王,甚至晉公都沒稱;但是他和曹操也沒啥區別。因此東晉滅亡後的歷朝歷代,提起「司馬懿」,往往和「王莽、曹操」放在一起說,當貶義詞用,講某某是權臣的時候說;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郭衝: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衝。
張輔:諸葛孔明達治知變,殆王佐之才。
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朱棣:昔雲南僻在萬裡,山川險固,歷代罕有能平,惟諸葛孔明以天下奇才、忠信智謀,南徵北伐,功蓋一時,遂艾夷之。循至後世,叛服不常,莫能制馭。
看吧,上至帝王(朱棣),下至文人騷客(蘇軾),均對諸葛亮好評有佳,甚至連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也毫不吝嗇地誇獎諸葛亮的能力。
本次讚賞均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