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傳配合與長傳衝吊,哪一種才是最適合中國足球的戰術打法,哪一種才是我們應該從青訓階段就開始貫徹的比賽風格?這在國內的球迷群體中似乎是一個永恆爭論的話題。
在亞洲範圍內,日本男足無疑是傳控打法的典型代表,當看到日本球員在面對歐美強隊時也屢屢能夠通過細膩的技術與傳切配合撕裂對方的防線,檸檬樹下的我們自然也會期待著同為黃種人的中國隊也能在某一天打出像這樣一般精彩的比賽。可現如今的事實卻是,即使是對陣一些國際排名低於中國隊的對手,場上的球員們也很少能打出一些精彩的團隊配合進球,比起細膩的腳下傳控,國足的球員們往往更熱衷於邊路傳中與後場長傳。
所以,為什麼中國男足總是和「技術流」這樣的印象無緣,為什麼我們的後衛都這麼喜歡開大腳?
大腳出球,越來越不符合現代足球趨勢?實際上,如果是作為一種戰術上的安排來看,「後衛開大腳」這一行為本身並不能算是一種錯誤或是實力不足的表現,只要使用得當,你完全可以從開大腳這一行為上獲益。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在上中學時還對足球一竅不通,當時學校組織了以班級為單位的足球聯賽,而我所在的文科班只有十個男人,因此我自然而然地被叫去充了人數,也自然而然地被放到了野球場上最不受待見的邊後衛位置。
在第一場比賽之前,我們隊長的話我至盡記憶猶新,他對我說:「你只要看見球就使勁往前踢,也不用管人在哪兒,就使勁踢。千萬不要回傳門將,那是最容易失誤的傳球方式。噢對了,如果你分不清『前邊』是哪,那就使勁往邊線踢。」
在後面的比賽當中,我與其他後防球員十分堅定地貫徹了這一戰術安排,保證我們後場防守堅不可摧,再加上我們隊長的實力出眾,我們最終正是靠著這樣的踢法獲得了校內冠軍,那也是我真正意義上的足球初體驗。
由此看來,在防守端,快速大腳將球破壞是最最安全的一種選擇,它會更有利於球隊在防守陣型上的保持,尤其是在低位防守的模式下,讓球儘可能遠離本方球門的做法能快速緩解本方後防線的壓力,也能儘可能避免本方後場球員技術能力不足的缺陷暴露在對手面前。而在進攻方面,如果你的後場長傳球能夠準確找到前方的隊友,那麼這也能對對手的防線形成威脅。
不過隨著現代足球的發展,我們能夠發現越來越多的職業球隊都慢慢摒棄了一味在後場使用大腳開球的踢球方式,越是在高水平的賽事中,這樣的趨勢也就越明顯。
對傳控的執著,也衍生出了現代門將的新形態
傳控足球大師瓜迪奧拉可謂是這種踢法的先行者,是他首先開創出了後場球員儘量少開大腳、短傳出球,門將擴大活動範圍、走出禁區接應回傳並作為進攻第一發起點的戰術。近年來隨著各大名帥與世界強隊的爭相效仿,越來越多的技術流「門衛」型球員橫空出世,傳統的門線型門將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純粹的防守球員越來越不吃香,腳下技術、傳球與視野正逐漸成為衡量一名中後衛是否稱得上頂級的重要指標之一。
不論你是主打短傳控制還是快速反擊,後場球員的技術能力都在現代足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開大腳的戰術安排不同,如今歐洲的主流球隊更傾向於在後場得球後第一時間觀察,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小範圍傳遞或是立即長傳發動反擊。後場球員傳控能力的提高能夠一定程度上應對對方的高位逼搶,通過一兩腳傳遞拉開空間後再更精準、有效率地將球推進至前場,避免了盲目開大腳後球權的輕易丟失。
儘管這種打法也間接地造成了門將與後衛各種超級巨大的失誤事件,但在大部分時間內它都能發揮出重要的戰術作用,這也是現代足球一種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受迫性開大腳?實為比賽習慣與能力的欠缺那麼,為什麼中國球員沒能迎著這股改革的春風走上後場傳控化的道路呢?
國足並不是沒有嘗試過在比賽中走技術流的路線。就在今年3月份的中國杯賽場上,臨時執掌國足帥印的卡納瓦羅在對陣泰國的比賽中一度派上了蒿俊閔、王永珀、張稀哲與吳曦四名技術型中場,大有與泰國隊大打傳控足球的勢頭。
可實際的結果卻是,在以小快靈見長的泰國面前,中國隊在傳控與配合方面所展現出的水平明顯低於對手。儘管國足佔有著全場60%的控球率,但卻未能給對方製造太多實質上的威脅,反倒是泰國能通過連續的短傳、直塞配合屢屢製造殺機。實際上,若不是本場比賽泰國隊的前鋒球員把握機會能力太差,若不是顏駿凌在門線上的神勇發揮,本場比賽的比分也許遠不止是0-1這麼簡單。
這場比賽的結果讓我們回想起了曾經那無比苦澀的記憶,可別忘了,就在2個月之前的亞洲杯上,中國隊曾以2-1逆轉擊敗了泰國,而打進關鍵扳平球的是替補上場的高中鋒肖智,他的進球方式則是頭球攻門之後的補射。於是,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會得出結論說:「中國足球不應該打傳控,我們要打的就應該是大腳、長傳和高空球,這才是我們在亞洲範圍內的優勢。」
如果你的球員身高185cm,體重80公斤;而你的對手身高175cm,體重70公斤,那麼你就應該多打長傳衝吊。從比賽勝負競爭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並沒有錯。假設中國男足遭遇了日本隊,毫無疑問我們很難在傳控與小範圍配合上勝過對手,在後場紮好籬笆、通過大腳長傳不斷製造身體接觸的機會,力爭在高空球與身體方面取得優勢才是適合的應敵之道。
現在的我們,並不是主動想要一直開大腳,這樣的舉措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可是,到了未來呢?
面對身體比我們更加強橫的對手,我們看到過在亞洲杯麵對強敵伊朗時國足後衛的驚慌失措,一方面這或許是巨大的壓力與緊張情緒所導致,另一方面球員在後場處理球時不夠果斷、基本功不過硬才是產生失誤的根本原因。
對陣泰國,他們的球員在個人能力上並不比中國球員出色,只是在傳跑方面的配合更加默契,以此才總能夠形成在局部小範圍內以多打少的局面。而面對對方球員的逼搶圍堵,我們的處理結果卻經常是在一記大腳之後便不了了之。
傳跑不到位、意識不足、配合打不出來,與其是國足球員缺乏默契,倒不如說是從青訓時期養成的踢球習慣所導致的結果,而在這個層面上,球員的踢法都已成型,已經不是國家主教練可以簡單控制和調教的了。
我們經常說「足球要從娃娃抓起」,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想要培養出的是怎樣的一名球員,自然需要一套清晰完整的規劃。在2013年國足慘敗泰國的比賽之後,著名國腳範志毅便曾在那段經典的採訪中表示,要「務實一點,把戰術打法、足球理念先搞懂」,而理念的培養更是要從青訓抓起的。
曾有過不止一位來自日本乃至歐洲的青訓教練對國內的青訓情況或多或少進行過吐槽,在他們看來,青訓的首要目的是培養孩子們踢球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比賽的輸贏其實沒那麼重要。
所以我們可能會看到,他們執教下的小球員即使是在實力明顯低於對手的情況下也始終堅持自己的傳控打法,而不是為了勝利選擇更為穩妥的防守反擊或是大腳長傳。他們知道自己想要的、喜歡的足球是什麼樣子的。
足球容不得急功近利,培養青訓更是如此。
如今,在歸化球員的大背景下,中國男足正向者2022年世界盃全力發起衝擊。新任足協主席陳戌源在談到歸化政策時坦言道,自己原本並不支持歸化,但考慮到現有球員的能力以及歸化球員所能帶給球隊的幫助,他最終還是接受了這樣的決定。
說到底,歸化球員是快速提升國家隊實力的一條捷徑,同時也只是一個權宜之計,無論他們是否對中國有認同感,大部分人也都不會願意看到未來由歸化球員佔據國家隊半壁江山的那一天,能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提升本土球員的實力與職業球員基數,才是足球發展的硬道理。
說回到本文的標題,頻頻「開大腳」的踢法很大程度上同樣也不是出於國足將士們的本意,只是為了追求比賽結果時的一種無奈之舉。如果可以,誰還不願意踢出「漂亮」一點的足球?可距離這個目標,我們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