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不同的孩子在各種不同活動中的表現,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孩子們的最佳狀態?一下子就想到了《孫子兵法》當中的一句話: 「始如處子,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於是就有了本文。
今天是聖誕節
安排了聖誕老人背著大包
帶著爸爸、媽媽和老師
悄悄準備好的禮物
突然出現在班裡
當聖誕老人推門而入
各班小朋友的反應各不相同
有的沉靜,沒有什麼反應
有的興奮,高聲尖叫
有的在老師的指揮下,整齊地
說著歡迎、謝謝
有的五花八門、各自發揮
有意思的是
從這些班裡孩子們的狀態中
一下子看到了主班老師的影子
是穩健
還是熱情
是循規蹈矩
還是激情四射
這些不一致的行為表現
讓人忍不住思考——
到底
孩子們最好的狀態應該是什麼樣呢
就孩子們而言
什麼時候該靜
什麼時候該動
什麼時候需要安靜、專注、遵守紀律
什麼時候要開放、創新、不受約束
不但孩子
我們自身
我們的老師、管理者
最好狀態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靜如處子,動若脫兔」
出自《孫子·九地》
形容軍隊未行動時就像
未嫁的女子那樣沉靜
一旦行動就像逃脫的兔子那樣敏捷
我理解為沉得下心、拿得出手
這是今天跟著聖誕老人各班拍攝之時
第一個反應到頭腦中的八個字
靜如處子
該靜止的時候就能靜止
心無旁顧、專心致志
獨立思考、沉心做事
能看到事務的本質
能一步一個腳印
不為浮華所動
不為喧囂所擾
靜若處子是思考者的特質
是空杯心態
是學習能力
動如脫兔
這裡隱含兩層意思
一是執行力
二是能力
不但有迅速行動的願望
而且有迅速行動的能力
該出手時就出手
說幹就幹
果敢決斷
決不紙上談兵、葉公好龍
決不拖泥帶水、遲疑猶豫
動如脫兔是實踐的奉行者
是行動的巨人
是實幹家
夢想和現實
理論與實踐
自由和紀律
動和靜都是相對的
人生有很多規則要遵守
同樣也有很多規則需要打破
由此想下去
動和靜的哲學還很深奧
當孩子們見到聖誕老人
抑制不住地高聲尖叫
當躲在角落裡的內向的孩子
最終拿到禮物抱著不再放手
當孩子們專心聽你說話或者不聽
當他們積極參與或者冷冷旁觀
……
作為教育工作者
這一切都值得靜下心來
深深思考
[ 點擊閱讀]
孫子,名孫武,春秋末期軍事家,齊國人。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著有《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現僅存13 篇兵法。據有關資料記載,孫子晉見吳王,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吳王看後,讚不絕口。為考察孫子的統兵能力,吳王挑選了180 名宮女由孫子操練。這就是人們所傳說的孫子「吳宮教戰斬美姬」的故事。吳宮操練之後,吳王任命孫子為將軍。從此,孫子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安邦治國,發展軍力。公元前506 年冬,吳國以孫子、伍子胥為將,出兵伐楚。孫子採取「迂迴奔襲、出奇制勝」的戰法,溯淮河西上,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千裡,直奔漢水,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重創楚軍。接著五戰五勝,一舉攻陷楚國國都郢。「柏舉之戰」後,楚國元氣
大傷,而吳國的聲威則大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常使用《孫子兵法》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
更多精彩文章回復關鍵字
回復「深度」查看培養孩子做事有深度
回復「脾氣」查看孩子脾氣大對策
回復「蒙氏信」查看寫給蒙氏老師的話
回復「蒙臺梭利」查看蒙臺梭利相關文章
回復「混齡」查看幼兒園裡娃娃為啥不分班?
回復「敏感期」查看敏感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