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能生百慧;虛,能容萬物

2021-02-19 國學生活

作者:逍遙子 來源:老子道德經(ID:LZDDJ-1)

點上方綠標收聽【道家智慧】主講:逍遙子

片尾曲:滄海一聲笑

古人說:「人生而靜,心兮本虛。」

一動不如一靜,靜者多慧;一滿不如一虛,虛者能容。

天下熙熙嚷嚷,獨守一份安和寧靜,保持一種空谷平懷,就能在紛紛擾擾的俗世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禪悅法喜。


一朝聞道,百年修行,修的便是一顆靜虛之心。【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靜生百慧

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人生不是一場關乎輸贏的比賽,而是一場重在體驗的旅行。

靜下心來慢慢走,才不會錯過沿路的風景。

有位詩人寫過一首小詩。

他說,上帝給他一個任務——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他不能走得太快,好讓蝸牛跟上他的腳步。

但蝸牛總是走不快的。

於是,他催促,責備,拉它,拽它,都無濟於事。

他十分惱火,不明白為什麼要牽一隻蝸牛散步。

直到他的耳邊拂過輕柔的晚風,鼻子嗅到鮮花的香氣。

他才發覺自己竟在一座花園中,周圍是蟲鳴鳥叫,頭上是滿天繁星。

原來這才是上帝的用意,是叫一隻蝸牛牽他散步而已。

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

心如止水的世界,與悸動不安時迥然相異。

不要讓時光匆匆,也匆匆了自己的腳步,心裡有靜如處子的安穩,生活才有動如脫兔的靈動。

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心中有靜的人,自有智慧聰明。



虛容萬物


智者說:「人慾學道,必先虛心。」

偏見太深,就不能兼收並蓄;成見太重,就不能和光同塵。

井蛙若不遇見海龜,蒼天不過幾尺;河伯若不遇見汪洋,秋水最是遼闊。

從前有位書生,自恃深諳佛理,找禪師論道。

禪師還沒開口,書生便口若懸河講了起來。【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書生請禪師指點,禪師恭恭敬敬給他沏了一盞茶。

只見茶越沏越滿,直溢到了杯外。

書生急道:「滿了滿了。」

禪師說:「滿了,還能再沏嗎?」

書生說:「不能再沏。」

禪師說:「若不倒淨固有的見解,叫我如何與你說禪?」

《南詢錄》中說:「道無意,無意則虛靜,虛靜則靈明。」

虛懷若谷,才能含容空有;心無掛礙,才能世事洞明。

通曉一切的人,總以若愚示眾;一無是處的人,最喜歡抖機靈。

滿招損,謙受益,容得下世間萬有,就參得透禪機道妙。


《道德經》中講:「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虛是虛心,靜是靜氣,虛則能容,管他潮起潮落;靜則能載,閒看雲捲雲舒。

蠅營狗苟不值得錙銖必較,內心繁蕪要學會自己清除。

靜能生百慧,虛能容萬物,智慧的人自在,廣博的人逍遙。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智慧 | 靜生百慧,虛容萬物
    一、靜生百慧靜,這是中國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經》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所謂靜生百慧。道教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 和生萬物,春暖花開
    和生萬物,和而不同;春暖花開,欣欣向榮。
  •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易經中的「太極」與「道」字相通,正因為萬物由「道」所生,因此萬物變化均由太極,化成兩儀、四象、八卦。太極圖是指代表陰陽(太極)思想的中國符號,有時也泛指歷史上其他文化中所使用的與中國太極圖相似的幾何圖案。大約在北宋年間,在 道教出現。「太極陰陽圖」(又稱「太極兩儀圖」)常被錯認為「太極圖」。
  •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方能美滿人生
    因此我們需要明白「靜」的本質含義,老子在春秋時期很別人講道,和那些心中不能安靜的人講這些方法。致虛極,守靜篤。單單這六個字就足夠我們花很多時間去領悟,去解讀,去實踐。首先對這個「虛」做出一些解釋,什麼樣子才算作是「虛」?
  • 對之心亦靜,虛白相向生
    對之心亦靜,虛白相向生 對之心亦靜,虛白相向生。 唐昌玉蕊花,攀玩眾所爭。 折來比顏色,一種如瑤瓊。 彼因稀見貴,此以多為輕。 始知無正色,愛惡隨人情。 豈惟花獨爾,理與人事並。
  • 《萬物皆虛,萬事皆允》
    左邊的影友將他的星巴克咖啡放在我左手邊的飲料架上,右邊的影友則是將吃完的滷味塑膠袋皺起蜷縮在我右手邊的飲料架內,我一直都搞不清楚座位兩側扶手最前方這兩個洞的使用權究竟如何歸屬。但無妨礙我的觀影好心情,而且在寫這篇文的同時,回想不起來我的兩隻手是怎麼擺放的。回歸主題,今天的標題叫做《萬物皆虛,萬事皆允》,這是電影刺客信條裡面一直在重複的一句話,是他們的信念。
  • 觀物(聖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聖人之能反觀也)
    亦未始以大為自得,故能成其大。豈不謂至偉至偉者歟?  天生於動者也;地生於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  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  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一柔一剛交而地之用盡之矣。.  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  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
  • 中安共生提醒您:靜能生慧
    靜能生慧:在平靜安逸之中增長智慧、 佛家語:"靈臺清靜,靜能生慧,慧能生智。」 道家也說 "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 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總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認為,「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靜,體現了一個人的成熟,一個人的修養,一個人的境界。
  • 史永棠|松以靜延年 竹以虛受益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既然君子有所求,想在天寒地凍中求得綠色青蔥,怎麼就看不見松呢?天地本無心栽樹,貴在松堅強的生命力,傲立群雄,秀色千年不枯,在壯美山川大嶽是無物可與其相比的。這千年不枯的松,可不就是長生不老的樹麼?那麼竹呢?披山,連谷。出東南,殊草木。葉細枝勁,霜停露宿。成林處處雲,抽筍年年玉。天風乍起爭韻,池水相涵更綠。
  • 原諒別人,寬恕自己,能容,能忍,能讓,能原諒,平心靜氣
    能容,能忍,能讓,能原諒,平心靜氣。一個人,若思想通透了,行事就會通達,有欲而不執著於欲,有求而不拘泥於求,活得灑脫,活得自在。活得平和的人,心底踏實安詳。當你原諒一個人,就不要總是提起這件事。有時候覺得自己這樣算善良,其實可以說自己是傻,我可以找出一萬個理由原諒一個人的過錯,或者理解他做事的理由。
  • 桓臺趙哲周易館:萬物生
    萬物生地界萬物,自然化生。人界萬別,自然生長。道界無體,自然化合。本源了悟,修正精元。基礎儲備,蓄勢待發。本源返還,永死不生。無屆講法,勿使退轉。虛炁瀰漫,採化補身。空炁無有,感應體會。金鼎鍊形,玉液潤心。彌補五行,重塑真身。光珠美玉,似有若無。道體合炁,證悟虛無。
  • 坤為地:化育萬物生
    《易》將乾、坤兩卦安排在六十四卦之首,以此表達天地陰陽互生萬物,是至柔、至靜之卦,充分體現了大地之美、女性之美、陰柔之美。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坤卦理解為只有一種陰柔的存在。        坤卦卦辭:「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 世事皆有心生,若心不動則天下萬物皆靜止,心一動則無物不動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惠能大師在五祖弘忍大師處得到衣缽時,為了悟道的修行而來到南海。當時因為廣州法性寺有位印宗禪師正在開講涅粲經,於是惠能大師決定在法性寺停留數日,以便聽聞法師講經。其實世事皆有心生,若心不動則天下萬物皆靜止,心一動則無物不動。某日天氣酷熱,香山居士白居易去拜訪恆寂禪師,卻見禪師靜坐在禪房裡。白居易就問:「禪師,這裡好熱,怎不換個清涼的地方?恆寂禪師答道:「我覺得很涼快啊。」
  • 今日冬至 |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今日冬至 |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2020-12-21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靜而能定,定而生慧」:靜不下來的人,也很難賺到錢
    而「慧」的解釋呢,「靜而能定,定而生慧」,就是你遇到事情以後,先把自己的心靜下來,慢慢的思考,最後權衡利弊,給出了一個方案,這就是慧。所以為什麼,有些聰明人,自己走的路,越來越窄呢。因為他們都是智,沒有慧根出現,自然很難出現大的戰略性勝利。
  • 萬物靜觀皆自得 ——讀程明道《秋日偶成》
    儒家主張的自然無為是有具體內容的,如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率性無為中包含著「義」和「理」,才能真正做到無為而無不為。如《中庸》所謂「君子篤恭而天下平」,孔子讚嘆舜帝:「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中華故事第九十三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譯意】天地是大公無私的,對萬物一視同仁,把萬物當做草扎的狗一樣,沒有喜愛,也沒有憎恨;聖人也是大公無私的,對百姓一視同仁,把百姓當做草扎的狗一樣,沒有喜愛,也沒有憎恨。天地之間,就好像打鐵時用來煽火的風箱一樣。
  • 能力為虛,經驗為實,虛實結合,萬物成長
    能力為虛,經驗為實,虛實結合,萬物成長。
  • 再讀「靜能生慧」,才知他真正的含義
    靜能生慧靜中藏了一個爭,夠中藏了一個多,貪中藏了一個貝,慧中藏了一個心。在塵世中想要做到與世無爭,達到靜的狀態,心上就時常得帶上一把掃帚,免得名利趁虛而入。只有做到與世無爭,人生才能達到靜的狀態,在靜中,人才能萌生出慧。
  • 入靜淺解~坐靜、靜坐、觀靜、自觀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修道最基礎的就是入靜了,但有些人始終無法入靜,並說自己什麼也沒想,剪不斷,理還亂。其實無法入靜是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訓練過入靜。02入靜之法:祛除雜念,即能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