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距大寒6日,地中白氣隨日上天,氣近於地,金之勝也。終日不散。
朝西方向所得為藍天無雲,地面微有白霧
東方所得為白霧,隨日上升。
1月16,距大寒4日,地中白氣隨日上天,白埃蔽日,金之勝也。終日不散。
1月18,距大寒2日,地中白氣之中伴有黑氣,近於地。
1月20,大寒。庚子交氣於辛丑。太陰司天即位。
又辛丑,有黑氣自辛橫流至醜。因其運不及,其氣徐而緩。終而地出黑氣上奉。圖最左為辛位。最右為醜位。
1月21,1月22.天氣晴朗但地有霧氣上天。即燥金克風木,以備太陰布政。
1月23日,天氣見陰,有黃白薄霧下降。司天下臨徵兆現。
1月24日,天氣陰而多地見雨。司天下臨。
此升降變化之固理。有數可推,有氣可見。非虛無縹緲之氣。
無何化有,感物知春秋
觀物篇
北宋·邵雍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
夫四時四維者,天地至大之謂也。凡言大者,無得而過之也。亦未始以大為自得,故能成其大。豈不謂至偉至偉者歟?
天生於動者也;地生於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
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
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一柔一剛交而地之用盡之矣。
.
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
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
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暑寒晝夜交而天之變盡之矣。
水為雨,火為風,土為露,石為雷。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之矣。
暑變物之性,寒變物之情,晝變物之形,夜變物之體。
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盡之矣。
雨化物之走,風化物之飛,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飛草木交而動植之應盡之矣。
走,感暑而變者性之走也;感寒而變者情之走也;感晝而變者形之走也;感夜而變者體之走也。
飛,感暑而變者性之飛也;感寒而變者情之飛也;感晝而變者形之飛也;感夜而變者體之飛也。
草,感暑而變者性之草也;感寒而變者情之草也;感晝而變者形之草也;感夜而變者體之草也。
木,感暑而變者性之木也;感寒而變者情之木也;感晝而變者形之木也;感夜而變者體之木也。
性,應雨而化者走之性也;應風而化者飛之性也;應露而化者草之性也;應雷而化者木之性也。
情,應雨而化者走之情也;應風而化者飛之情也;應露而化者草之情也;應雷而化者木之情也。
形,應雨而化者走之形也;應風而化者飛之形也;應露而化者草之形也;應雷而化者木之形也。
體,應雨而化者走之體也;應風而化者飛之體也;應露而化者草之體也;應雷而化者木之體也。
性之走善色,情之走善聲,形之走善氣,體之走善味。性之飛善色,情之飛善聲,形之飛善氣,體之飛善味。性之草善色,情之草善聲,形之草善氣,體之草善味。性之木善色,情之木善聲,形之木善氣,體之木善味。
走之性善耳,飛之性善目,草之性善口,木之性善鼻。走之情善耳,飛之情善目,草之情善口,木之情善鼻。走之形善耳,飛之形善目,草之形善口,木之形善鼻。走之體善耳,飛之體善目,草之體善口,木之體善鼻。
夫人也者,暑寒晝夜無不變,雨風露雷無不化,性情形體無不感,走飛草木無不應。以目善萬物之色,耳善萬物之聲,鼻善萬物之氣,口善萬物之味。靈於萬物,不亦宜乎。
人之所以能靈於萬物者,謂其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聲色氣味者,萬物之體也。目耳口鼻者,萬人之用也。
觀物一學,主要以北宋邵雍的觀物內篇與觀物外篇為主。是從「理」去了解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則。
例如:從黃道經緯儀上我們可以得知,日行三百六十五度有奇,周而復始。而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冬至日短極而夏至日長極,秋分春分,晝夜平均。這是天地陰陽之變。所以邵雍說,天之大,陰陽盡之矣,陰陽盡而四時成焉。
這就像古人觀物知氣。如一葉知秋。當你通過一片落葉,感受到秋天已經來了。或者又是善易者不卜,為什麼喃?因為善易者,已經掌握了事物的變化,他不再需要去卜,瞭然於胸了。
又或者如內經諸般敘述一樣: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寶命全形論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曰:月生而瀉,是謂藏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餘聞之矣,願聞法往古者。——八正神明論
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生氣通天論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金匱真言論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島,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䐃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邪客論
..
可以說整本內經,都有這種觀物性情以類象的方法存在。這是為什麼?因為這是古人認識世界的辦法。
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並不是道家或者醫家去認識世界的辦法,整個古代思想都是由這些思想貫穿。例如儒家文心雕龍的原道篇:.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例如古代天文學家張衡對於宇宙的認知:天地的生成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稱作「溟滓」——這就是早就存在的幾何空間。「厥中惟虛,厥外惟無」。第二階段稱作「龐鴻」——各種不同的物質性元氣,互相混合在一起,不斷地運轉,混沌不分。第三階段稱作「太元」——團元氣清濁逐漸分開,陽在外面形成天,陰在裡面定下地。天地構合精氣,生育出萬物來。張衡宇宙觀——「太始」是無形的,名之為虛無或太虛。
「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
「也陰陽同其流,與元氣和氣樸」 ——張衡
又內經素問名解:《新校正》按:「《乾鑿度》雲:『夫有形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痾疾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名,義或由此』。
本草有性情氣味,我們常說性味歸經。那麼如何才是歸經?
以白酒為例。氣辛溫。味苦甘。有大毒。這是古人留下的記載。但其實,氣辛溫其實最能感受到。白酒入口還沒下吞。就有氣在口中迸發出來。吞入胃中。就有暖呼呼的感覺。這就是溫。辛就是散發。酒又有頭、中、尾,頭酒最烈。尾酒最濁,那頭酒最辛溫,尾酒這種辛就會缺少,也就是白酒的性情。酒入十二經。行走周身。所以能御風寒。又因酒入膽。隨膽升入腦,陽性上升。或膽氣橫於上焦。所以無所畏懼。但是稻穀完堅(素問湯液醪醴論這篇主要是司歲備物)。釀為酒。其氣出。存水中。所以水能奪氣。又黃酒溫通最上。 又有一類藥物只有味,沒有氣。就是煅燒存性的諸般藥物。讓氣散盡,留下味,加重味。再例如阿膠,必用黑皮者,以濟水合於心,黑色屬於腎,取水火相濟之意也。取冬至東阿井的泉水,過了子中的水是往上湧的。熬阿膠會成兩層,上層清而透亮,下層渾濁。凡藥酸屬木入肝、苦屬火入心、甘屬土入脾、辛屬金入肺、鹹屬水入腎,此五味之義也。
凡藥青屬木入肝、赤屬火入心、黃屬土入脾、白屬金入肺、黑屬水入腎,此五色之義也。
凡藥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鹹者能下能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洩,此五味之用也。
用藥選擇劑型原則
若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溼加生薑煎,補元氣以大棗煎,發散風寒以蔥白煎,去膈上病以蜜煎。
散者,細末也,不循經絡止去膈上病及臟腑之病。
氣味濃者,白湯調服。
氣味薄者,煎以和渣服。
去下部之疾,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則極小,
稠糊面丸者,取其遲化直至下焦。
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也。
用半夏、南星或去溼者,以生薑汁煮糊為丸,制其毒也。
稀糊丸者,取其易化也。
水浸一宿,蒸餅為丸,及滴水為丸者,皆取易化也。
煉蜜為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
用蠟為丸者,取其難化而旋旋收功也。
湯者蕩也,去久病者用之。仲景雲∶銼如麻豆大。使藥水清飲於腹中,則易升易散也。若一概為細末,不釐清濁矣。經雲∶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又曰∶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是也。 咀之法,取汁清易循行經絡故也。
散者散也,去急病者用之。
丸者緩也,不能速去其病,用藥徐緩而治之也。
右徵與少徵,調右手太陽上。左商與左徵,調左手陽明上。少徵與大宮,調左手陽明上。右角與大角,調右足少陽下。大徵與少徵,調左手太陽上。眾羽與少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陽下。桎羽與眾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宮與大宮,調右足陽明下。判角與少角,調右足少陽下。鈦商與上商,調右足陽明下。鈦商與上角,調左足太陽下。
上徵與右徵同,谷麥,畜羊,果杏,手少陰,髒心,色赤,味苦,時夏。上羽與大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慄,足少陰,髒腎,色黑,味鹹,時冬。上宮與大宮同,谷稷,畜牛,果棗,足太陰,髒脾,色黃,味甘,時季夏。上商與右商同,谷黍,畜雞,果桃,手太陰,髒肺,色白,味辛,時秋。上角與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陰,髒肝,色青,味酸,時春。
大宮與上角同,右足陽明上。左角與大角同,左足陽明上。少羽與大羽同,右足太陽下。左商與右商同,左手陽明上。加宮與大宮同,左足少陽上。質判與大宮同,左手太陽下。判角與大角同,左足少陽下。大羽與大角同,右足太陽上。大角與大宮同,右足少陽上。
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左角、鈦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鈦商、上商、左商。少宮、上宮、大宮、加宮、左角宮。眾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五音五味
這為陰陽二十五人繼續闡述。不過宮商角徵羽對應五行。人亦有五行之變,聲音也有特點。可以留下心。
.
文章較為雜亂。其實是想從多種方向啟發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