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物(聖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聖人之能反觀也)

2021-02-06 臨溪閣

1月14,距大寒6日,地中白氣隨日上天,氣近於地,金之勝也。終日不散。

朝西方向所得為藍天無雲,地面微有白霧

東方所得為白霧,隨日上升。

1月16,距大寒4日,地中白氣隨日上天,白埃蔽日,金之勝也。終日不散。

1月18,距大寒2日,地中白氣之中伴有黑氣,近於地。

1月20,大寒。庚子交氣於辛丑。太陰司天即位。

又辛丑,有黑氣自辛橫流至醜。因其運不及,其氣徐而緩。終而地出黑氣上奉。圖最左為辛位。最右為醜位。

1月21,1月22.天氣晴朗但地有霧氣上天。即燥金克風木,以備太陰布政。

1月23日,天氣見陰,有黃白薄霧下降。司天下臨徵兆現。

1月24日,天氣陰而多地見雨。司天下臨。

此升降變化之固理。有數可推,有氣可見。非虛無縹緲之氣。

無何化有,感物知春秋


觀物篇

北宋·邵雍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天之大,陰陽盡之矣;地之大,剛柔盡之矣。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
  夫四時四維者,天地至大之謂也。凡言大者,無得而過之也。亦未始以大為自得,故能成其大。豈不謂至偉至偉者歟?
  天生於動者也;地生於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
  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
  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一柔一剛交而地之用盡之矣。
.
  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
  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
  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暑寒晝夜交而天之變盡之矣。
  水為雨,火為風,土為露,石為雷。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之矣。
  暑變物之性,寒變物之情,晝變物之形,夜變物之體。

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盡之矣。

雨化物之走,風化物之飛,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飛草木交而動植之應盡之矣。

走,感暑而變者性之走也;感寒而變者情之走也;感晝而變者形之走也;感夜而變者體之走也。
  飛,感暑而變者性之飛也;感寒而變者情之飛也;感晝而變者形之飛也;感夜而變者體之飛也。
  草,感暑而變者性之草也;感寒而變者情之草也;感晝而變者形之草也;感夜而變者體之草也。
  木,感暑而變者性之木也;感寒而變者情之木也;感晝而變者形之木也;感夜而變者體之木也。
  性,應雨而化者走之性也;應風而化者飛之性也;應露而化者草之性也;應雷而化者木之性也。
  情,應雨而化者走之情也;應風而化者飛之情也;應露而化者草之情也;應雷而化者木之情也。
  形,應雨而化者走之形也;應風而化者飛之形也;應露而化者草之形也;應雷而化者木之形也。
  體,應雨而化者走之體也;應風而化者飛之體也;應露而化者草之體也;應雷而化者木之體也。
  性之走善色,情之走善聲,形之走善氣,體之走善味。性之飛善色,情之飛善聲,形之飛善氣,體之飛善味。性之草善色,情之草善聲,形之草善氣,體之草善味。性之木善色,情之木善聲,形之木善氣,體之木善味。

走之性善耳,飛之性善目,草之性善口,木之性善鼻。走之情善耳,飛之情善目,草之情善口,木之情善鼻。走之形善耳,飛之形善目,草之形善口,木之形善鼻。走之體善耳,飛之體善目,草之體善口,木之體善鼻。
  夫人也者,暑寒晝夜無不變,雨風露雷無不化,性情形體無不感,走飛草木無不應。以目善萬物之色,耳善萬物之聲,鼻善萬物之氣,口善萬物之味。靈於萬物,不亦宜乎。
   人之所以能靈於萬物者,謂其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聲色氣味者,萬物之體也。目耳口鼻者,萬人之用也。

觀物一學,主要以北宋邵雍的觀物內篇與觀物外篇為主。是從「理」去了解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則。

例如:從黃道經緯儀上我們可以得知,日行三百六十五度有奇,周而復始。而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冬至日短極而夏至日長極,秋分春分,晝夜平均。這是天地陰陽之變。所以邵雍說,天之大,陰陽盡之矣,陰陽盡而四時成焉。

這就像古人觀物知氣。如一葉知秋。當你通過一片落葉,感受到秋天已經來了。或者又是善易者不卜,為什麼喃?因為善易者,已經掌握了事物的變化,他不再需要去卜,瞭然於胸了。

又或者如內經諸般敘述一樣: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寶命全形論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

   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曰:月生而瀉,是謂藏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餘聞之矣,願聞法往古者。——八正神明論

       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生氣通天論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金匱真言論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島,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䐃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邪客論

..

可以說整本內經,都有這種觀物性情以類象的方法存在。這是為什麼?因為這是古人認識世界的辦法。

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並不是道家或者醫家去認識世界的辦法,整個古代思想都是由這些思想貫穿。例如儒家文心雕龍的原道篇:.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例如古代天文學家張衡對於宇宙的認知:天地的生成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稱作「溟滓」——這就是早就存在的幾何空間。「厥中惟虛,厥外惟無」。第二階段稱作「龐鴻」——各種不同的物質性元氣,互相混合在一起,不斷地運轉,混沌不分。第三階段稱作「太元」——團元氣清濁逐漸分開,陽在外面形成天,陰在裡面定下地。天地構合精氣,生育出萬物來。張衡宇宙觀——「太始」是無形的,名之為虛無或太虛。

「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   

 「也陰陽同其流,與元氣和氣樸」 ——張衡

又內經素問名解:《新校正》按:「《乾鑿度》雲:『夫有形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痾疾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名,義或由此』。

本草有性情氣味,我們常說性味歸經。那麼如何才是歸經?

以白酒為例。氣辛溫。味苦甘。有大毒。這是古人留下的記載。但其實,氣辛溫其實最能感受到。白酒入口還沒下吞。就有氣在口中迸發出來。吞入胃中。就有暖呼呼的感覺。這就是溫。辛就是散發。酒又有頭、中、尾,頭酒最烈。尾酒最濁,那頭酒最辛溫,尾酒這種辛就會缺少,也就是白酒的性情。酒入十二經。行走周身。所以能御風寒。又因酒入膽。隨膽升入腦,陽性上升。或膽氣橫於上焦。所以無所畏懼。但是稻穀完堅(素問湯液醪醴論這篇主要是司歲備物)。釀為酒。其氣出。存水中。所以水能奪氣。又黃酒溫通最上。  又有一類藥物只有味,沒有氣。就是煅燒存性的諸般藥物。讓氣散盡,留下味,加重味。再例如阿膠,必用黑皮者,以濟水合於心,黑色屬於腎,取水火相濟之意也。取冬至東阿井的泉水,過了子中的水是往上湧的。熬阿膠會成兩層,上層清而透亮,下層渾濁。

凡藥酸屬木入肝、苦屬火入心、甘屬土入脾、辛屬金入肺、鹹屬水入腎,此五味之義也。

凡藥青屬木入肝、赤屬火入心、黃屬土入脾、白屬金入肺、黑屬水入腎,此五色之義也。

凡藥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鹹者能下能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洩,此五味之用也。

用藥選擇劑型原則


若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溼加生薑煎,補元氣以大棗煎,發散風寒以蔥白煎,去膈上病以蜜煎。

散者,細末也,不循經絡止去膈上病及臟腑之病。

氣味濃者,白湯調服。

氣味薄者,煎以和渣服。

去下部之疾,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則極小,

稠糊面丸者,取其遲化直至下焦。

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也。

用半夏、南星或去溼者,以生薑汁煮糊為丸,制其毒也。

稀糊丸者,取其易化也。

水浸一宿,蒸餅為丸,及滴水為丸者,皆取易化也。

煉蜜為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

用蠟為丸者,取其難化而旋旋收功也。

湯者蕩也,去久病者用之。仲景雲∶銼如麻豆大。使藥水清飲於腹中,則易升易散也。若一概為細末,不釐清濁矣。經雲∶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又曰∶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是也。 咀之法,取汁清易循行經絡故也。

散者散也,去急病者用之。

丸者緩也,不能速去其病,用藥徐緩而治之也。

右徵與少徵,調右手太陽上。左商與左徵,調左手陽明上。少徵與大宮,調左手陽明上。右角與大角,調右足少陽下。大徵與少徵,調左手太陽上。眾羽與少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陽下。桎羽與眾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宮與大宮,調右足陽明下。判角與少角,調右足少陽下。鈦商與上商,調右足陽明下。鈦商與上角,調左足太陽下。

上徵與右徵同,谷麥,畜羊,果杏,手少陰,髒心,色赤,味苦,時夏。上羽與大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慄,足少陰,髒腎,色黑,味鹹,時冬。上宮與大宮同,谷稷,畜牛,果棗,足太陰,髒脾,色黃,味甘,時季夏。上商與右商同,谷黍,畜雞,果桃,手太陰,髒肺,色白,味辛,時秋。上角與大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陰,髒肝,色青,味酸,時春。

大宮與上角同,右足陽明上。左角與大角同,左足陽明上。少羽與大羽同,右足太陽下。左商與右商同,左手陽明上。加宮與大宮同,左足少陽上。質判與大宮同,左手太陽下。判角與大角同,左足少陽下。大羽與大角同,右足太陽上。大角與大宮同,右足少陽上。

右徵、少徵、質徵、上徵、判徵。左角、鈦角、上角、大角、判角。右商、少商、鈦商、上商、左商。少宮、上宮、大宮、加宮、左角宮。眾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五音五味

這為陰陽二十五人繼續闡述。不過宮商角徵羽對應五行。人亦有五行之變,聲音也有特點。可以留下心。

.

文章較為雜亂。其實是想從多種方向啟發大家。

相關焦點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這是莊子《大宗師》開篇的第一句話。他這個人天生就是個有道根的人,所以我說他有『聖人之才』,而我女偊只是一個悟道者,只能算作一個『真人』。卜梁倚有聖人之才,只是沒有人傳授給他成為聖人的方法。我知道成為聖人的方法,但我沒有聖人的天賦和本性,我的本性不是聖人那塊料。於是我就想把聖人之道傳授於他。他早晚都會成為聖人的吧?所以我說你不可以,如果你也象卜梁倚一樣,那就簡單了。」
  • 真正的聖人有情還是無情?這涉及道家的最高境界
    道德經這段如何作解?這段大概的意思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天地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所以能夠長久生存。聖人把自己放在眾人之後,遇事謙退無爭,反而後其身而身先,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故能以無私成其私。這一段就是太上忘情的起源。
  • 帝王之功,聖人餘事
    《呂氏春秋》對此總結道:「道之真,以持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之道也。」也就是說,帝王之功,是聖人修身之後所做的第二位的事情,而並非真正重要的修身之道。
  • 聖人造句和解釋_聖人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毛澤東《黨內團結的辯證方法》:「有些人似乎以為,一進了共產黨都是聖人,沒有分歧,沒有誤會,不能分析。」]指孔子。[毛澤東《青年運動的方向》:「中國古代在聖人那裡讀書的青年們,不但沒有學過革命的理論,而且不實行勞動。」]封建時代對帝王的尊稱。
  • 崇高的人格信仰:人皆可為聖人
    前者乃在於致知「堯舜之道,孝弟而已」(《告子下》)的自得,後者就在於體認「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的踐履。效法於堯舜,就是「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離婁上》)。成就堯舜一樣的聖人,就得以堯之所以治民者治民,以舜之所以事長者敬孝。「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離婁上》)堯舜之所以成為聖王,不過就在於施行仁政而已。堯舜之仁政,猶如規矩、六律一樣,是可以學習效法以為遵循的楷模。
  • [麈尾雜談]徐山:《老子》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文脈梳理
    這種認識較之前面的第一層次又提高了一層。第三層次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義為「所以(老子理想中的得道之人)聖人用『無為』去處事,用『不言』去教導 」。「是以」作為進一步的推論標記,首次提出《老子》一書有關「無為」的重要論點。
  • 道德經精義: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更有宜閉宜結之事,其在他人不閉則亂,不結則散,而聖人外緣悉絕,內念不生,完完全全,非所謂善閉者乎?
  • 有人問:聖人無名,這三句怎麼理解?
    《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神人、聖人,三者有兩個說法:一是說,體為至、功為神、名為聖,其實是一個境界的三個方向的描述。另一種看法是,至人至善至美,是最高境界,神人次之,聖人又次之。
  • 萬眾期待神秘紫薇聖人是誰?千古之謎誰能揭曉?這人是鄧超嗎?
    這也可以看出,聖人雖然涉獵傳統文化,涉獵宗教,但卻不但寺院內,不在寺院內卻能統領宗教,那麼其出世理論是相當別致的。這是由具有光明前途的東方文化所決定的,西方的資本主義垃圾文化已經把人類引上了危機重重的死亡地帶,只有東方的以和諧萬物的古老文化才能救世界於水火,人們所不了解的是這些傳統文化雖然顯得古老沒有什麼時尚性,但這些都是宇宙文明的經驗積累,被我們的祖先接受千辛萬苦傳承下來的,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其在中國出生成長接受東方文明的薰陶是極其重要的一環,也是主要的原因。紫薇聖人的人生路。
  • 道德經日課005丨除了自己,沒有誰能靠得住,天地聖人都不行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無情無義,將萬物當作芻狗,任其自生自滅。聖人對待百姓也是如此,並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任其自養自治。芻狗,草扎的狗,相當於今天農村葬禮用的紙人紙馬,喪事結束就扔掉。
  • 《封神演義》中的第一聖人是誰,太上老君能排第幾?
    《封神演義》中的第一聖人是誰,太上老君能排第幾?《封神演義》中有許多上仙,其中出現的聖人就有十二位之多,他們分別是鴻鈞老祖、太上老君、元始天尊、接引道人、通天教主、準提道人、伏羲、女媧娘娘、神農、軒轅、昊天上帝和瑤池金母。他們個個擁有通天徹地的法力,可以任意遨遊於三界之間,是三界真正的守護者和決策人。
  • 《道德經》和《莊子》同為道家源流,聖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處
    這些概念,說明了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對於這一點,《莊子》的認知和老子是一致的,莊子說,「夫道覆載萬物者也」「道通為一」,他們都認為「道」是萬物之源。同時「道」是一種超越了常人感性經驗之上的萬物本源來感悟的,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莊子說:「道昭而不道」。
  • 尋找救世紫薇聖人
    如果營私佔據大自然無私之物的霸主們不謙讓、有點特能之人無敬畏之心,個個老子天下第一,低頻負能量人繼續個個自我為中心零亂,千萬人千萬條心都是只為小我名利私心
  • 印光大師:聖人與凡夫,到底有什麼區別?
    那聖人和凡夫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印光大師在《袁了凡四訓序文》中講得非常精彩: 「聖賢之道,惟誠與明。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 聖賢之道,講的就是「誠」、「明」二字。「誠」是真誠,是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明」是智慧,也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外來的。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孔氏正義:「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凡有從無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後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謂之道也。自形內而下者,謂之器也。」  李氏集解:「崔憬曰,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則是道也。
  • 中國古代四大聖人震古爍今—立德樹人學聖人
    道法自然 無為而治 不言之教性命雙修中國古代四大聖人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古人稱為「太上老君」,被譽為「東方三大聖人」之首,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所以老子又與莊子並稱「老莊」。老子曾長期在擔任周朝守藏史,以博學而聞名,魯國的孔子也曾入周向他問禮。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思想的傳承和發揚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天人合一和古人聖人賢人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什麼是真人,真人乃得道之人。真人的身體能夠隱現莫測,如果說小他可以進入無有的狀態,如果說大他可以遍滿太空。他的變化,出入天地內外而不見順逆的痕跡。通過至真的修為表現道成的證果,如此就能提掣天地把握陰陽。現在我們也經常看到有人網名叫什麼什麼真人,相差甚遠!真人能夠用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所以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膚就像水一樣順逆不抗能與天地同行。
  • 【道教典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語出老子《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靜止的時候,它只是一個空虛的世界,一旦運動起來,就會運轉不息,永遠不會枯竭。政令多反而會行不通,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解釋 鍾泰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第一編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解》,對此有所駁正。云:「吾統觀《老子》全書,知其說之出於穿鑿,未足據為定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