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2020-12-19 天下文藝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通常的理解是,大道無形,故舊形而上,器用之物為有形,是為形而下。「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來指從抽象到具體的、以思辨方式為主的研究思路。「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常用來指從具體到抽象的、以實證分析為主的研究思路。

「形」是什麼,實際上他們是在更深的意義上把「形」作動詞便用,「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 意思是說,可見則為象,具形則成器,「在天成象(天象可見),在地成形(形,名詞,同器),」因此「形」的深層意義就是「成」或「化」:即「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中諸動詞的用法,但「形」的這種意義與「易」有區別,「形」不是指事物的自身變易,而是人對事物的觀點、方法和行為,它的主體就是人的理性,因此「形而是學」無論是作為思想、觀點、方法或者是學術,其中的「形」的本義都是中國理性的體現,「形」就是廣義的闡釋,這是中國文化中最精粹最深遂的學術理性。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易傳》中「道」的意義是多樣的,把它統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傳》中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國古典哲學談「天人合一」是先講統一,後講對立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易傳.繫辭》)

形而上下的意義,先儒解釋甚繁,茲選以下五家,以資參考。孔氏正義:「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凡有從無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後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謂之道也。自形內而下者,謂之器也。」  李氏集解:「崔憬曰,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則是道也。其體比用,若器之於物,則是體為形之下,謂之為器也。」  朱子本義:「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  來氏易註:「道器不相離,如有天地,就有太極之理在裡面,如有人身,此軀體就有五性之理藏於此軀體之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離形字也。陰陽之象皆形也,形而上者,超乎形器之上,無聲無臭,則理也,故謂之道。形而下者,則囿於形器之下,有色有象,止於形而已,故謂之器。」  何氏訂詁:「是故陰陽形見於卦畫,而在形見於卦畫之前者,則為形而上,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故曰道。在形見於卦畫之後者,則為形而下,奇偶之陳,有方有體,故曰器。道器不相離,如有天地,即有太極在其中,有人身,即有吾性藏其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離形字也。」

看了以上各家的解釋,可以略知形而上下的意義,而道與器不相離,實為要解。道器雖不相離,但亦不相即,二者有同有異,此義可據大衍之數的學理進一步研究。  揲蓍求卦之法,取五十莖蓍草,名為大衍之數五十,其一不用,以象太極,其餘四十九蓍,依筮法程序,分而為二,以象兩儀,以至歸奇於扐以象閏等,每經三變成為一爻,十八變而成一卦。方筮之初,兩儀未分之際,渾然一太極,此即形而上者,亦即是道。兩儀既分,陰陽相待,乃有四象八卦,此即形而下者,亦即是器。這也就是繫辭上傳另一段文字所說的:「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是吾人的心性,本有真常,無生無滅,此處生兩儀生四象等生字,是出現的意思,也是分辨的意思。兩儀四象八卦,皆自太極分辨陰陽,而相繼出現其形相,這些形相出於太極,實與太極不相分離,這是道器不相離之義。道器雖不相離,但道是形而上者,無生無滅者,器是形而下者,生滅無常者,所以不能說,道即是器,器即是道,這是道器不相即之義。喻如海水起浪,水與浪未嘗相離,但是浪相起滅無常,水性持平如故,所以水與浪又未嘗相即。  了解形上形下的意義,以及道與器的關係,然後可以入觀卦爻。先觀卦爻皆是形而下者。卦爻變動,出現天地人物萬有之形,亦皆是器。凡是形器,皆是生滅無常者。次觀卦爻皆由太極生兩儀而來。太極之生兩儀,實由吾人分辨之心而起,只要吾人不起分辨心,便能滅除生滅之相,而入於道。後觀太極是卦爻的本體,卦爻是太極的別相,體真相假,不迷於相,則能明於本體,明於本體則能合理的運用萬相。如此觀之,久而且熟,可以展放一卦六爻彌於全宇宙,復收全宇宙藏於寂然不動之心,或收或放,無不自如,或出或處,無不自在,觀到這樣的境界,可謂已得聖人傳易之旨。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觀範疇,用抽象(感性)思維,形而上者道理,起於學,行於理,止於道,故有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是物質方面的微觀範疇,用具體(理性)思維,形而下者器物,起於教,行於法,止於術,故有形而下者謂之器。

按道家學說,形而上者是超越了一切世間存在,包括精神思想意識這些存在的。道是一切的本源所在,而人的思想意識精神是由道而生的、不永恆的存在,故萬萬不可認為形而上就是精神方面的抽象思維。人的精神思想意識,均屬於形而下的「器」,甚至於人建模創造的包括時間、空間在內的一切概念,也只是接近真理而並非真理,是形而下的「器」,我們所能說所能想的,均不離「器」的範疇,」道「是說不出想不出的,說出想出即變質離道遠矣。

相關焦點

  • 「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新解
    ————古典命理 「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出自《易傳》。《易傳》中說:「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 什麼是「形而上」,什麼是「形而下」?
    一、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說法,來自《易經·繫辭》:「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這兩句話看似簡單,但真要解釋起來,很是麻煩,歷代注家,各有各的解釋。據黃壽祺、張善文所著《周易譯註》:形是指事物的形體;道是指主導形體運動的因素,如《周易》的陰陽變化之理;器是指表現形所的物質狀態,如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構成形式。從道家的角度來理解,道無形無質,在「形」之前,是形之先、形之外、形之上,是無形、無質、無,就是「道」。
  • 形而上的茶,形而下的喝!
    《易經·繫辭》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說,放在普洱身上,絕對有形而上的痕跡。上是高的,虛的,意識和精神的,大道無形。下是低的,實的,鄙俗的,不入流的小器之什。以茶目之,謂之道者,茶道也。這些年,眼見不少知道分子由酒肉到詩文,再到茶。一日比一日雅致,一天比一天養心。張口閉口,滿嘴跑的都是茶沫子。什麼鐵觀音,碧螺春,龍井;什麼臺灣飄逸杯,非洲黑檀木茶具,廣東茶寵,景德紫砂。幾個朋友聚會,不喝茶說茶,似乎已成了沒品位的土包子。若再論及越陳越香,能喝的樹葉古董——普洱的前世今生,哇,好好有文化耶。
  • 《天道》因果法則與道德法則對立統一,形上學也是道的一部分
    《天道》因果法則與道德法則對立統一,形上學也是道的一部分。(我這裡的形上學和哲學的形上學是兩回事,不要對號入座,而形上學源自《易經》在描述道的時候,形上學也是道,是看得見的那個道,就是常道,恆道的意思)。
  • 試論企業文化的陰陽之道
    《易經》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企業文化是屬於形而上的,而企業產品則是屬於形而下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產品,是隸屬於企業的兩大分支體系;是企業的兩條生命線;是企業行走的兩條腿。企業文化不是一種空穴來風的舶來品,而是一種紮根於本土,經過錘鍊、凝結而成的思想精華,是企業意識形態的整體體現,是世事流轉千百載而風華依然的能量環。
  • 環路青年,不器於行
    我的演講主題是:環路青年,不器於形。2019年,是我從學生轉型為職場人的關鍵的一年,這一年,我來到了環路這個大家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我們這一批青年員工,參加了各式各樣的講座學習:演講與口才、文學與人生、公司法視角下的關聯交易等等。我們在認真學習的同時也曾有過困惑,比如說我,作為公司的會計,財務的世界不需要演講,我們憑數據說話;財報的語言雖需要簡潔,卻絕不能放過任何細節與重點。
  • 究竟什麼是「道」?
    又說「道衝,而用之有弗盈」(第四章),即「道」是空虛無形的,但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此外,「道」還「無為」、「不爭」、「不盈」,還具有「反」和「弱」的特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首先將「道」解釋為「理」的,是韓非子。《韓非子·解老》中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即認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而「道」是所有「理」的總和。唐代著名道家成玄英也說:「天道,自然之理也」,「道者,虛通之妙理」。
  • 怎麼解讀老子的「道」?後世哲學家們吵瘋了!
    以「理」為「道」: 老子不講「理」,《道德經》中也沒有出現「理」字。 首先將「道」解釋為「理」的,是韓非子。 《韓非子·解老》中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即認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而「道」是所有「理」的總和。
  • 《中庸》講義(六):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故君子慎其獨也」,「故」、「是故」承接前文,做慎獨功夫就是要實現「率性之謂道」。復其「性」而反於「中」,下文過渡到「中和」,《中庸》首章首尾呼應。「中」即「性」,在義理上是相通的,在使用上各有側重點。「天命之謂性」,天命下貫而為人之性,從天命到人性,如陽明先生指出:「就其稟賦處說,便謂之性」。
  • 中國哲學之道
    它將中華文明智慧的曙光,照射在哲學史上,使東方智慧之愛,尤為鮮豔燦爛。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超感官、超經驗,無形無象的東西,它是高度抽象性、普遍性、無限性的概念、範疇;與之相對的器是有形有象的東西,它是具體性、特殊性、有限性的概念、範疇。
  • 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
  • 天人之道:天文、地理與人事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周朝時期,人們將神靈人格化,依據《周禮》,人們就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科學是超越時空的,在不拆開原始生物形態(解剖)的前提下,探究事物精神本質;與從探究生物形態、了解圍觀生物構成,「形而上」與「形而下」本身就是研究的兩條路,各有優劣,終將殊途同歸。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篇》中說: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一種用途。其實,「器」不僅有器皿的意思,還有其他更為深刻的意思。《易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相。人若是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就不能領悟、回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禮記-學記》也說:「大道不器」,(大道)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於那一件事物。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精讀(五)
  • 器物之美,終歸於心
    《易經》書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古代祖先智慧地將人類主觀認知的事物,劃分為抽象與具象。器為事物的最具象表現,空間便成了一個器物基本屬性,所以,有了空間屬性的器物如人的心靈,可包羅萬象。
  • 《凡人修仙之仙界篇》天道輪迴,有始無終,韓立利用掌天瓶超脫宿命的契機!
    韓立也會在瓶靈的幫助下成就混沌道祖,成為天道代言人,守護瓶靈,也是守護天道,守護這片天地,守護這個天地的「大掌天瓶」,以小化大,從自我到天下,推己及人,整個天地都是韓立的「掌天瓶」,自我成一片天地,「小掌天」變成「大掌天」,成為真正逍遙自在的道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