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道:天文、地理與人事

2020-12-22 桃木屋o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周朝時期,人們將神靈人格化,依據《周禮》,人們就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

其中,昊天代表自然;五方,分別是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赤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zhuān xū,也稱玄帝)。

當時,大撓氏規定,天幹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地支寅卯屬木,巳午屬火,辰戌醜未屬土,申酉屬金,亥子屬水。

在漢族傳統神話中,有上古六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勾陳、螣蛇。

十二地支中,寅卯辰屬東方,為青龍之象;巳午未屬南方,為朱雀之象;申酉戌屬西方,為白虎之象;亥子醜屬北方,為玄武之象;辰戌醜未又屬中央,為勾陳騰蛇之象。

兩千多年前,顯微鏡尚未現世,解剖事物的能力著實有限,但這並不能阻擋住古人探索科學的步伐,與當今科學不同,古人觀察萬事萬物的發生、運動、變化的規律,從整體上去認識萬物以及事理,並進行演繹的研究方法。如果讓我說像什麼,那就像今天的傅立葉變換,從整體中分離出元素,再利用元素分合、成分去分析世間萬物。

科學是超越時空的,在不拆開原始生物形態(解剖)的前提下,探究事物精神本質;與從探究生物形態、了解圍觀生物構成,「形而上」與「形而下」本身就是研究的兩條路,各有優劣,終將殊途同歸。

東方的陰陽、五行、命理、中醫、風水,西方的佔星、塔羅,皆有各自成熟的系統、歷史傳統和民族特色,最終,一切術數都要回歸到天象,因為我們都在同一顆星球上。國學講天人感應,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天人觀,是幾千年的文化和心理沉澱,而西方的諸多研究也表明,人類情緒、心理與天體運行有明顯關聯。

《易經·繫辭》道:「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對事物的認識必須結合天地人。

不論是哪種學問,都是出現在事物之後,而諸多術數的出現,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規避風險、覓得良機,使人類活得更好。這些和儘量不在天氣不好時出門、不在地質結構活動的地區造房子、不在境外暴動時出國一樣,只不過易學屬於更高一層的抽象。

當今社會,科學發展迅猛,探索已經延伸至深海、太空,不論是東方的天圓地方,還是西方的地心說,都已經被太空傳來的日心說取代了,人類認知更進一步,人力解析自然之道的理論也該因此更上一層樓才是。

天圓地方的模型從風水羅盤上可以一窺,現代科學稱其為「蓋天模型」,今有人以錯誤的地方嘲諷古人,實際上,在古人眼裡,地球是什麼形狀其實無所謂,重要的是人過得怎麼樣。我們走在地上,也沒明顯感覺出踩的是個球吧?

而蓋天模型實際展示的是時空信息流,古人不僅知道太陽繞地是圓形軌道,還知道軌道是橢圓的,更知道黃道、赤道,能計算出近地點與遠地點的距離。

他們不僅量天還量地,《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用相似三角形原理的方法測量出大地縱橫,即南北極的極徑:「欲知東西南北廣袤之數者,立四表以為方一裡歫。先春分若秋分十餘日,從炬北表參望日始出及旦,以候相應,相應則此與日直也。輒以南表參望之......」

所以,古時稱一個人狂妄無知,就稱其「不知天高地厚」。

相關焦點

  • 從天人感應來說,古人如何理解發生「日食」的天文現象
    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學說,認為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當然這一說法的提出,也是繼承了先秦此類思想的影響。自伏羲畫八卦,以應天象,到戰國末期的陰陽學者的理論,把天體宇宙與人事基本就結合了起來。日食現象·網絡供圖由於古代認為「日者,人君之象」,結合天人感應的學說
  • 風水學:天文地理之穴氣四真三法
    學易者,要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不能只沉湎於迷信當中!中華易學,本來就是從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自然中產生出來的,伏羲、周文王、姜子牙、諸葛亮、袁天罡、楊筠松、廖金精、賴布衣、劉伯溫等等……不是政治家、軍事家就是國師、丞相。很多都是星象學家、地理學家,能推曆法,能觀天象。這些先賢在他們的年代都是一等一的聰明人,知天文地理還知人性。就是寫命理的明朝的萬民英,他也是進士啊。
  • 從天文到地理: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大氣科學學院...
    從天文到地理: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大氣科學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20-07-28 12: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真正的高人會「天人感應」,天垂異象示吉兇!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人對宇宙和人的相互關係的一個最根本的看法,是以「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的。古人認為天人可以相互感應,天象和人事變更直接對應,天是主宰人、社會命運及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人的善惡行為能夠被天所感應到,即「天之照人,與鏡無異」,「為善,天地知之;為惡,天地亦知之」。天人關係本質上是神人關係。
  • 真正的高人會「天人感應」,天垂異象示吉兇!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人對宇宙和人的相互關係的一個最根本的看法,是以「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的。古人認為天人可以相互感應,天象和人事變更直接對應,天是主宰人、社會命運及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人的善惡行為能夠被天所感應到,即「天之照人,與鏡無異」,「為善,天地知之;為惡,天地亦知之」。天人關係本質上是神人關係。
  • 地理秘訣(龍穴砂水)天人合一觀
    學習巒頭功夫,首先心中要有山水之愛,用心靈去感受山川之美,接受山水的薰陶,讓心靈與自然建立一個默契,產生共鳴;這就是「天人合一」———人與大自然融合的哲理。 俗話說:「明師山上成」。
  • 夸父追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原來是天文典故
    上古星佔術主要是三大理論支柱,分別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陰陽五行說和分野說。夸父是上古負責天文曆法的官員。追,就是追求、持續積累並改進。日,不是太陽,而是圭表測影的日影。《列子》和《山海經》裡都有記載,山海經就是一個上古的天文曆法和地理風俗的典籍,而不是荒誕怪異小說。大家都知道,在道教文化裡,桃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可以闢邪。比如桃木劍是道士們用來驅邪的,老人的壽宴要吃桃子,也是為了驅邪,讓老人更加的長壽。所以,我們也就是知道了,壽桃的真正含義。只有天人合一了,偏邪之氣才會遠去,人才會健康長壽。
  • 《山海經》探(41):本文明紀天文地理的縮影(上)地上世界
    《山海經》記錄和展現了本文明紀宇宙世界天文地理的實況,是本文明紀天文地理的縮影。其中《五藏山經》側重於記錄和展示地上(地球)世界的地理;《大荒經》側重於記錄和展示地外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海的天文;《海內經》和《海外經》則為釋讀和說明,或者為地上世界和地外世界的相互投影衍射。
  • 中華文明的核心精髓和人類終極之路——太一與中庸之道
    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黃河中華文明自古就有兼容並包的傳統。木建扶經過這幾年的研究認為,在所有的經典裡面,只有中庸之道才能稱得上是中華文明的神魂。當然此中庸非彼中庸。因為幾千年儒家文明斷代,所以現代人認為中庸就是什麼事情都渾渾噩噩,搗糨糊,和稀泥,但如此只能稱為平庸而非中庸。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問:貫的什麼?很多儒生讀了一輩子聖賢書,根本不去思考或思考不出來。
  • 白宗讓、杜維明:「聖之時者」與「天人合一」
    即使到了軸心文明時期,「兩個世界」的思想也是普遍存在的,構成了軸心突破之哲學反思的終極背景。原始儒、道、墨各派都提出了「道」哲學,「道」產生於禮崩樂壞的現實,指向了秩序的重建,是以天人關係為背景的論域。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總結了「天」的五種涵義:物質之天,主宰之天,命運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天」在現存最早的文獻《詩》、《書》中已經多次出現。
  • 道教探索丨天人感應、與道合真
    古人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漢儒董仲舒在答漢武帝策問中作了具體闡述。明宋濂《序》:「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釋義感應:交感相應,指互相受對方影響而發生相應的變化;指自然現象可以顯示人世災祥。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2: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正本清源,返樸歸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變出夢幻星空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很多父母對孩子美好的希冀。只可惜,同時精通天文、地理等跨領域知識,一般家長很難達到。
  • 張立文:中國哲學之道
    在黑格爾等人看來,中國之所以沒有哲學,是因為東方人主張自然與精神合一,天人一體,這種直接合一,是主體「作為消極的毀滅的東西,沉陷在客觀的實體裡」,於是「實體(客體)與個體(主體)就漫無區別了」,一個毫無精神意味的境界(天人合一)就出現了,「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裡面」。由此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被否定。黑格爾主張真正的哲學是主體既在客體之中,又保持主體自身的特性。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70: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只有「天人合一全科治學」自我修煉,才能象形會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也才能感悟抑強扶弱「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真諦。天道玄德的體現,就是守護自然生態系統陰陽平衡的循環秩序。人們違逆天道綱常的胡作非為,便是「損不足以奉有餘」製造不均衡發展危機,這就是「天人分離分科治學」偏執症的「不知常妄作兇」。    文以載道,術以載道,藝以載道,叢林法則盜亦有道非常道。
  • 天文曆法之紅山文化的七十二候農曆
    二十四節氣常與自然地理、生態環境中二十四方位相配,而二十四方位又常與十二辰、十二宮相對應,故中國古代羅經、經盤均分為二十四層,以應歲時二十四節氣。彩陶罐腹下部繪有六組雲氣形圖像,均衡環布。如果將雲氣圖組數「6」與其上方山谷圖像組數「12」相乘,得數「72」,它隱示著農作天文「七十二候」。中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
  • 新民晚報數字報-佘山之夜解讀「來自星星的天文」
    外星人來到地球愛上了美麗的大明星,在地球生活了400年後終於要回去自己的星球,卻也將與戀人「天人兩隔」,韓劇《來自星星的你
  • 諸子百家之陰陽家
    劉歆為這21家所作評介是:「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司馬遷也說陰陽家特長是「序四時之大順」。陰陽家地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