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周朝時期,人們將神靈人格化,依據《周禮》,人們就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
其中,昊天代表自然;五方,分別是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赤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zhuān xū,也稱玄帝)。
當時,大撓氏規定,天幹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地支寅卯屬木,巳午屬火,辰戌醜未屬土,申酉屬金,亥子屬水。
在漢族傳統神話中,有上古六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勾陳、螣蛇。
十二地支中,寅卯辰屬東方,為青龍之象;巳午未屬南方,為朱雀之象;申酉戌屬西方,為白虎之象;亥子醜屬北方,為玄武之象;辰戌醜未又屬中央,為勾陳騰蛇之象。
兩千多年前,顯微鏡尚未現世,解剖事物的能力著實有限,但這並不能阻擋住古人探索科學的步伐,與當今科學不同,古人觀察萬事萬物的發生、運動、變化的規律,從整體上去認識萬物以及事理,並進行演繹的研究方法。如果讓我說像什麼,那就像今天的傅立葉變換,從整體中分離出元素,再利用元素分合、成分去分析世間萬物。
科學是超越時空的,在不拆開原始生物形態(解剖)的前提下,探究事物精神本質;與從探究生物形態、了解圍觀生物構成,「形而上」與「形而下」本身就是研究的兩條路,各有優劣,終將殊途同歸。
東方的陰陽、五行、命理、中醫、風水,西方的佔星、塔羅,皆有各自成熟的系統、歷史傳統和民族特色,最終,一切術數都要回歸到天象,因為我們都在同一顆星球上。國學講天人感應,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天人觀,是幾千年的文化和心理沉澱,而西方的諸多研究也表明,人類情緒、心理與天體運行有明顯關聯。
《易經·繫辭》道:「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對事物的認識必須結合天地人。
不論是哪種學問,都是出現在事物之後,而諸多術數的出現,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規避風險、覓得良機,使人類活得更好。這些和儘量不在天氣不好時出門、不在地質結構活動的地區造房子、不在境外暴動時出國一樣,只不過易學屬於更高一層的抽象。
當今社會,科學發展迅猛,探索已經延伸至深海、太空,不論是東方的天圓地方,還是西方的地心說,都已經被太空傳來的日心說取代了,人類認知更進一步,人力解析自然之道的理論也該因此更上一層樓才是。
天圓地方的模型從風水羅盤上可以一窺,現代科學稱其為「蓋天模型」,今有人以錯誤的地方嘲諷古人,實際上,在古人眼裡,地球是什麼形狀其實無所謂,重要的是人過得怎麼樣。我們走在地上,也沒明顯感覺出踩的是個球吧?
而蓋天模型實際展示的是時空信息流,古人不僅知道太陽繞地是圓形軌道,還知道軌道是橢圓的,更知道黃道、赤道,能計算出近地點與遠地點的距離。
他們不僅量天還量地,《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用相似三角形原理的方法測量出大地縱橫,即南北極的極徑:「欲知東西南北廣袤之數者,立四表以為方一裡歫。先春分若秋分十餘日,從炬北表參望日始出及旦,以候相應,相應則此與日直也。輒以南表參望之......」
所以,古時稱一個人狂妄無知,就稱其「不知天高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