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探(41):本文明紀天文地理的縮影(上)地上世界

2021-01-11 一夫之

華夏文明發端於天地人三書:天書《易》(八卦)、地書《山海經》、人書《黃帝內經》,皆為大約一萬年前宇宙高智慧植入華夏文明的宇宙密碼。

日晷

《山海經》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是深藏於宮廷、王府的,在民間則成為巫師和方士難得的珍藏秘籍。雖然司馬遷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其實中國古代還是一直將《山海經》當做曾經的歷史來看待的,所以寶藏至今。

當然,當作「歷史」就目前看來或者雖然似有「言過其實」之嫌,但《山海經》絕不是古人任意馳騁憑空杜撰的「荒誕」小說,在遙遠的遠古定有其曾經存在的歷史影蹤,所以是一座十分難得的華夏文明人文歷史的寶藏,可以追尋到許多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對於華夏文明的「史前史」來說,將其看成「歷史」或許還真的是最為貼切,隨著研究發掘的不斷深入,相信將越來越發現《山海經》是一座無可估量的知識寶庫。

《山海經》記錄和展現了本文明紀宇宙世界天文地理的實況,是本文明紀天文地理的縮影。其中《五藏山經》側重於記錄和展示地上(地球)世界的地理;《大荒經》側重於記錄和展示地外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海的天文;《海內經》和《海外經》則為釋讀和說明,或者為地上世界和地外世界的相互投影衍射。

山海圖

本文明紀天文地理的縮影(上)地上世界

《五藏山經》和部分《海外經》側重於記錄和展示地上(地球)世界。

(一)《五藏山經》記載人類文明紀的山川地理

《五藏山經》主要記載以華夏文明為中心的地理百科,按南、西、北、東、中五個方位全面系統地記述。

1)、《南山經》的大致範圍約東起今浙江舟山群島,西至湖南西部,南至廣東南海。南山經分為三條山脈系統記述:

第一條山系南山一經自「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起首之鵲山為上古山名,或以為南嶺山脈、或以為灕江上遊指貓兒山,招搖山大致在今廣東廣西境內;結尾之箕尾山原著明確「其尾踆於東海,多沙石」,則大致範圍已經到入海的福建東部,或以為今福建福鼎市的太姥山。這個山系總長「二千九百五十裡」連綿不絕。

第二條山系南次二經「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起首的櫃山或以為與武夷山相連的仙霞嶺,結尾的漆吳之山為今浙江省東部的海外諸島,大致為舟山群島範圍。此山系的十七山中,有明確可考的連續山脈,分別為浙江境內的瞿父之山、句餘之山、浮玉之山、會稽之山、洵山、區吳之山、鹿吳之山以及前面所說的漆吳之山。其中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具區」是太湖的古稱,浮玉之山即今浙江天目山,另外會稽山、舟山群島皆為天下之名山。這個山系總長「七千二百裡」連綿不絕。

第三條山系南次三經「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起首的天虞之山或以為在今廣東境內,結尾的南禺之山不詳,其「有穴焉,水出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海」的洞穴特徵似為雲貴高原的丹霞地貌。此山系的十四山脈總長「六千五百三十裡」或者已經深入今中南半島上緬甸、泰國、寮國等國的部分山脈。

2)、《西山經》共記述七十七座山,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遍及今陝西、山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及部分蒙古國的廣大地域。西山經分為四條山脈系統記述:

第一條山系西山一經「自錢來之山至於山,凡十九山」。起首的錢來之山在河南洛陽西部位置,結尾騩山為今青海西寧的日月山。該山系有華夏文明的確切地標兩處——華山主峰和小華山;有經考可證的確切地標二處——松果山和竹三(參見《山海探幽(12):西嶽華山是上古華夏文明的人文坐標》)。此山系還涉及諸多的確切地標如渭水、洛水、漢水、西海(青海湖)等,此山系十九山總長「二千九百五十七裡」綿延不絕。

第二條山系西次二經「自鈐山至於萊山,凡十七山」。起首的鈐山為今山西西南部的稷山,結尾的萊山為今青海境內的託萊山。其中泰冒山為今陝西韓城附近的西山,高山為今寧夏六盤山中的米缸山,今甘肅境內的鳥危山、小次山,崑崙山東延巴顏客拉山的厎(zhǐ)陽山,燻吳山為今青海境內的郭羅山,以及青海境內的眾獸山、皇人山、中皇山、西皇山等。此山系還涉及諸多如河水(黃河)、渭水、涇水、洛水等確切地標,該山系十七山總長「四千一百四十裡」綿延不絕。

第三條山系西次三經「崇吾之山至於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堪稱《山海經》最為神奇的山系。該山系有萬山之祖、天帝之下都的崑崙山,西王母所居的玉山,天塌西北的不周山,天帝之平圃的槐江山,還有黃河之源等等,部分文明坐標雖出自於上古神話但確切可考(參見《山海探幽(9):巍巍崑崙是華夏遠古文明的天地之門神秘之源》),此山系二十三山總長「六千七百四十四裡」綿延不絕。

第四條山系西次四經「自陰山以下,至於崦嵫之山,凡十九山」。起首陰山在今陝西省境內,結尾崦嵫之山大約位於甘肅天水西。其中約今陝西境內有勞山、罷父之山、鳥山(大盤山)、號山(高柏山)、盂山(橫山)、白於山,約今甘肅境內有剛山(屈吳山)、英鞮之山(烏鞘嶺)、邽山(燕麥山)、鳥鼠同穴之山(鳥鼠山)等。依然涉及河水(黃河)、渭水、涇水、洛水等確切地標,此山系共十九山總長「三千六百八十裡」綿延不絕。

山河地理

3)、《北山經》共記述八十八座山,的大致範圍約涵蓋今山西、河南、河北、寧夏、新疆、內蒙及蒙古國、西伯利亞的廣大疆域。北山經分為三條山脈系統記述:

第一條山系北山一經「自單狐之山至於堤山,凡二十五山」,其範圍大約今內蒙、新疆甚至到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其中邊春之山可能已經西達蔥嶺的一部分,相對廣袤不確定,待考;不過山系起始部分幾次涉及「西流注於河」說明與黃河中上遊段依然淵源不斷。此山系二十五山總長「五千四百九十裡」綿延不絕。

第二條山系北次二經「自管涔之山至於敦題之山,凡十七山」。起首管涔之山約今山西省寧武縣境內,結尾敦題之山可能已經深入俄羅斯境內。其中約今山西境內的縣雍之山(晉祠西山)、狐岐之山(孝義市西南),約今內蒙古境內的梁渠之山(興和縣)等。山系之初涉及河(黃河)、汾(汾河)、晉(晉水)等固定地理坐標,與山西地望密切。該山系十七山總長「五千六百九十裡」綿延不絕。

第三條山系北次三經「自太行之山以至於無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起首太行之山為華夏文化名山,結尾毋逢之山部確切。其中王屋之山(晉、豫之間),約今山西境內的教山(垣曲縣北)、平山(臨汾市西姑射山)、發鳩之山(長子縣)等均為可考的確切山脈。從多處涉及河(黃河)、漳(漳河)及虖池(滹沱河)等河流地標看,也與山西、河北兩省之地望密切相關。其四十六山的龐大規模和「萬二千三百五十裡」的山系總長,說明是一個曲折反覆的計數過程,不可拘泥於數。

4)、《東山經》的大致範圍約涵蓋今河北、江蘇、安徽、山東及東部海域。東山經分為四條山脈系統記述:待考。

山川

(二)上古洪荒時代不具備地理探測的技術和條件

《五藏山經》是上古華夏的地理百科全書,且不論完成這樣的百科巨著在其他方面所要具備的條件,即使要完成山川大地江湖河海的距離和高程測量,都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高規格的人才配備和巨量的財富支撐,在資源極度匱乏和以步為丈的上古時期,是否能夠登臨高峰和越過江湖河海都是一個未知數,而完成如此幾乎無法完成的浩大工程,對於洪荒時期的上古人類來說只能是天方夜譚。

最早整理《山海經》的西漢劉歆,在其《上山海經表》中認為此書是三代時所作。他說:《山海經》這本書,產生於堯舜禹的時代……禹把天下劃分成九州,益與伯翳等人區分萬物的本質,寫出了《山海經》。這個說法雖然為後世所廣為採信,但卻是不切實際的。

大禹為夏朝第一位天子,雖然目前還無法確切大禹的所生存的歷史時期,但是從夏立國於公元前21世紀來看,大禹所處的時代大約於距今四千年前。那四千年前的華夏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狀態呢?在距今四千年到五千年這個時間段考古發掘的古文化有:良渚文化(5200-4200年)、石家河文化(約4400年)、石峽文化(5000-4000年)、白羊村文化(約4200年)、山東龍山文化(4400-4000 年)、河南龍山文化(4800-4000 年)、陶寺文化(4500-3900 年)、馬家窯文化(5200-4000 年)、齊家文化(約4000年)等遺址。

齊家文化遺址

這一時段的文化遺址基本都處於相近的社會經濟狀況:簡單的石器、骨角器等生產工具,陶器、玉器等生活器具。這其中大約齊家文化比較先進,已經最初進入早期的銅石並用時代,隨著冶銅業的開始出現,考古發掘紅銅器和青銅器共 50 多件,種類有刀、錐、鑿、環、匕、斧、鑽頭、泡、鏡和銅飾件等,還有一些銅渣。齊家坪遺址出土了一件有長方形銎,並附一對小鈕的銅斧,刃部鋒利,全長 15 釐米,是齊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銅器。

考古發掘所展示的結果說明:那個時代的古人類還在為爭取果腹而掙扎,且不論「洪水滔天」的驚恐萬狀,即使年年風調雨順,當時的社會狀況也根本沒有技術支撐和經濟支持來完成山川地理探測這樣的驚天工程,甚至連想都不會、不能想到!

現代很多學者都認為《山海經》有一些確實能確定下來,比如黃河、渭河、華山等等,地理位置與現實的大體一致,所以應該是一次國家地理大普查之後的文獻記載。同樣是一種一種不切實際的判斷。

夏之前或者說堯舜禹時期遠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大一統的國家,相對《山海經》所記述的廣闊範圍而言,堯舜禹所治下的「疆域」充其量也不過還屬於「彈丸之地」,所謂「一次國家地理大普查」不過是用現代社會實際來硬套上古社會的狀態而已,不切實際。

夏代疆域

但是,遠遠超過上古技術狀態和社會經濟承載能力、遠遠超過洪荒時期氏族和氏族聯盟勢力範圍的洪荒典籍《山海經》,確切切實實地呈現在上古的華夏面前——雖然由於文字尚未產生而先以圖畫的形式——後來到戰國成書,但絕非「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那麼簡單,「好奇之士」也絕沒有那樣的杜撰能力。

實際上《山海經》是本文明紀宇宙天文地理的縮影,《五藏山經》是文明紀地理狀態的記憶,是宇宙智慧植入上古華夏文明的密碼(參見《山海探幽(7):盤古開天闢地是人類對世界形成狀態的記憶傳承》)。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山海經》是神話傳說,還是上古真實世界,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世界上只有一個叫泛大陸。而周圍是海洋,但板塊在不斷移動,因此地球也出現了今天的七大洲,而據計算,在2.5億年後,地球將迎來只有一個大陸的時代。《山海經》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奇事的古籍。作者不詳,但只能推斷為戰國末期至漢初楚國或巴蜀人所作。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古老的奇書,內容有些荒誕。
  • 《山海經》中的異獸被證實,書中世界真實存在嗎?網友:細思恐極
    《山海經》是我國最古老的神話記本。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山海經》記錄著一個個神話故事,裡面記錄的光怪陸離的世界讓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它。說《山海經》是一本奇書都無可厚非,因為在《山海經》中所涉及的內容範圍之廣讓你不敢相信,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寫不到。包括天文、地理、水文、物產、神話等等等等。
  • 《山海經》:曾在廣西一帶出現吞大象的蛇,吞了三年才吐出骨頭
    之後慢慢的形成了一個慣例,就是每次遇到巴蛇的時候,數十成百的村民,不管是男女老少都會拿起竹竿,然後在地上一頓猛敲,從遠處一點一點逼近巴蛇。而巴蛇在聽到這個聲音以後,就會慢慢縮成一團渾身無力。這時候村民們就會拿起竹竿瘋狂地抽打蛇身,巴蛇在被敲打以後渾身的皮就會慢慢變軟,過不了多久就會開始出血,露出骨肉,巴蛇也就被殺死了。
  • 《山海經》早有記載,地心世界真的存在?
    他們測算地球的質量差不多是6兆噸的一百萬倍,雖然是個天文數字,但是對於地球來說並不大。如果它是實心的,那質量還將更大,也就從側面說明地球可能是空心球體。《山海經》裡面記載了大量神和人之間發生的事。比如共工觸不周山、女媧補天、史前的洪水等。但是現在卻找不到這些記載的地方。
  • 《山海經》中離奇的記載,如果被證實,將解開許多世界的謎題
    《山海經》,堪稱中國最為神秘未知的一本書。就連博學如司馬遷,他對《山海經》也是抱懷疑態度。據《史記》載:「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他認為,談九州山河,《尚書》接近於事實,而《禹本紀》、《山經》中所有怪物,他不敢談論。但事實上,司馬遷錯了,因為記錄大禹時期的地理的,正是《山海經》。
  • 《山海經》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山海經》是一本什麼書?
    《山海經》這本成書於先秦時期的書籍,被後人歸為帶有神話色彩的地理書籍。該書中涵蓋內容廣泛,主要有古代神話,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巫術,宗教,歷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內容。《山海經》據說原本是有圖的,但在魏晉時期這本圖畫書冊《山海圖經》失傳,《山海經》全書共十八卷,講述山經的佔五卷,海經有八卷,大荒經四卷,而海內經僅一卷。
  • 《山海經》到底寫的啥?有人說是神話書,有人卻說是地理書
    且不討論《山海經》作者以及成書年代,不少歷史愛好者認為:《山海經》更像是一本神話書。還有不少朋友覺得:《山海經》是一本地理書。從細節來看,《山海經》到底是偏向哪種領域的書籍呢?自從《山海經》成書之後,歷朝歷代的文人大家都對其進行過解讀。
  • 上古奇書《山海經》,究竟是何人所著?大量神話,又在傳遞什麼?
    從書名看來,有山,有海,「經」是專著的意思,從字面意思上看,這可是本地理書,而不是一本小說提出這個問題並不奇怪,因為從古自今,對於《山海經》這本先秦奇書的分類爭議,從來沒有停止過,因為《山海經》這本上古奇書,涉及了眾多的領域與行業,《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山經》五卷,《海經八卷》、《海經》八卷,
  • 《山海經》中意外發現一離奇事件,如果一旦被證實,歷史將會重改
    而山海經卻是一部十分神奇的書,裡面記載了各種各樣的離奇事件,甚至被人們當成了魔幻類的書籍。像是我們廣為人知的就有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不僅如此,《山海經》對我國古代歷史文化,地理風貌,風俗上也有很大的著墨。但近幾年,隨著專家對於山海經的研究不斷深入,發現很多山海經中記載的內容,都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相似的原形。
  • 從天文到地理: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大氣科學學院...
    從天文到地理: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大氣科學學院、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20-07-28 12: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覺得這個世界上有「龍」嗎?從《山海經》中燭龍說起
    《山海經》作為中國的先秦經典四大奇書之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神話、宗教、天文、地理及民俗等方面的知識,可謂是最古老的地理人文志,在各個領域都極具可挖掘性的研究價值。其中,《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的神話傳說,著力於刻畫與凸顯了「龍」這種流傳於上古傳說中的神秘物種,並保存和記載了與「龍」相關的山、水地理志及大量豐富詳實的遠古神話,著實可謂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這些大膽詳確的記載與描述,既為後世學者探究中國的「龍文化」存留了許多接近原始狀態的神話傳說資料,同時也為後人帶來了豐富見聞、開闊視野與思維的文化影響力,堪稱為「中國文學的寶礦」。
  • 專家從山海經,得出「獅身人面像」是夏朝人所建,其中根據是什麼
    對於《山海經》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有的人認為《山海經》就是一本神話故事書,裡面的內容都是編造出來的。有些人覺得書裡記載的是古代文明,非常的有研究價值。《山海經》是一部千古奇書,華夏民族第一文明寶典。書中記錄了非常多關於夏朝的遠古文明信息,例如:天文立法、氣象資源、地理資源、生物資源等等,是一部非常古老的百科全書。對此,就有外國專家稱《山海經》不僅只屬於中華民族。《山海經》 被翻譯成了不同的版本,迅速地流向海外。
  • 《山海經》被質疑了3000年,或被證實!不是神話是真實歷史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典籍中,《山海經》可以說是最令人困惑的一本奇書,也是上古三大奇書之一。《山海經》古時稱為《山海圖》,相傳原本是帝禹和帝啟時代的世界地圖,後來由於原圖的失傳,僅有原圖的注釋和說明保存了下來,因此後來就被稱為《山海經》。
  • 天人之道:天文、地理與人事
    科學是超越時空的,在不拆開原始生物形態(解剖)的前提下,探究事物精神本質;與從探究生物形態、了解圍觀生物構成,「形而上」與「形而下」本身就是研究的兩條路,各有優劣,終將殊途同歸。東方的陰陽、五行、命理、中醫、風水,西方的佔星、塔羅,皆有各自成熟的系統、歷史傳統和民族特色,最終,一切術數都要回歸到天象,因為我們都在同一顆星球上。國學講天人感應,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天人觀,是幾千年的文化和心理沉澱,而西方的諸多研究也表明,人類情緒、心理與天體運行有明顯關聯。
  • 風水學:天文地理之穴氣四真三法
    學易者,要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不能只沉湎於迷信當中!中華易學,本來就是從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自然中產生出來的,伏羲、周文王、姜子牙、諸葛亮、袁天罡、楊筠松、廖金精、賴布衣、劉伯溫等等……不是政治家、軍事家就是國師、丞相。很多都是星象學家、地理學家,能推曆法,能觀天象。這些先賢在他們的年代都是一等一的聰明人,知天文地理還知人性。就是寫命理的明朝的萬民英,他也是進士啊。
  • 人文地理志,上古神話神獸奇書《山海經圖鑑》18開大開本,全彩圖鑑
    這個版本太特殊了,我們在市面上看到各種版本的山海經,基本都是早期的白描繪本。這次作者做了大量的溝通和準備工作,將獨一無二清代彩繪本高度還原,全彩精印。這也是珍貴的清代彩繪本有史以來首度公開面市!十分難得!此書已上船,預計2周左右到貨。漫爵現提供特惠價139.99包郵。到貨後將恢復原價。
  • 最「荒誕」的神話小說《山海經》,卻讓美國學者向中國古人低頭?
    即使如此,但也有人意外的發現了,《山海經》中的一些記載能夠和現實相吻合,就像是《海內東經》對蓬萊山、琅琊臺、會嵇山的位置描述就是和現實生活中的地理位置一模一樣,曾也有人表示《山海經》中的內容不僅僅在中國境內,甚至也涉及到整個世界。
  • 《山海經》居然是一本高科技世界百科全書
    但是,由於歷史久遠,加上滄海桑田,更重要的是,山海經中的記載,實在過於離奇,所以後世對《山海經》的認識,出現了非常大爭議。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會一千個哈姆雷特,山海經的真實性需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無法否認的是,《山海經》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天書。
  • 《山海經》:女媧補天撞倒的不周山,是東非大裂谷?專家:在國內
    一提到《山海經》,很多人就會認為是一本志怪筆記。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麼一本書會跟《道德經》分別譽為「地書」和「人書」。眾所周知的是《山海經》描述了上古時期山川地理和奇鳥異獸,是上古先民對自然環境的探求記錄,另一個說法就是:《山海經》來自於夏朝大禹治水時繪製的《河圖》「山海圖」。
  • 《山海經》到底誰寫的?遠古時期上帝視角記載,讓人懷疑作者是神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記載了我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等,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但是在我國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是作為一部神話傳說的歷史書籍,可那個粗略一看,覺得沒有什麼比較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其實作為我國第一部神話異志,其中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藥、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