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探索丨天人感應、與道合真

2021-02-23 四川青城山祖師殿道觀

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古人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漢儒董仲舒在答漢武帝策問中作了具體闡述。明宋濂《序》:「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


釋義

感應:交感相應,指互相受對方影響而發生相應的變化;指自然現象可以顯示人世災祥。天人感應思想的文字記載見於《尚書·洪範》,從人身為一小宇宙的觀點出發,其學說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古代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儒教神學術語。主要 學派有孔子學說、墨子學說和 董氏學說等。董氏學說繼承了《公羊傳》中的災異說和吸收了墨子的天罰理念,在其儒學體系的建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理論貢獻作用。天人感應思想在中國古代君主施政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諸家學說
孔子學說

天人感應思想起源很早,散見於古文獻之中。《洪範》說:「肅,時寒若」,「乂,時暘若」,認為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這是天人感應思想的萌芽。古時盛行的佔星術,依據天體的運行推測人事的吉兇禍福,是天人感應思想的直接來源。漢代董仲舒繼承和發揮了陰陽家的思想,使天人感應說臻於成熟。戰國後期,陰陽家鄒衍「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遇之變」,使天人感應思想趨於系統化。

天人感應之說,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儒家六經中的《尚書·洪範》。《洪範》曰:「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晰,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意思是說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孔子作《春秋》,認為災異是國君失德而引發的。孔子曾說:「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又勸國君「正刑與德,以事上天。」

《春秋》之所以重災異,是因為孔子認為天人之間有感應關係,人類的行為會上感於天,天會根據人類行為的善惡邪正下應於人,天下應人的方式即是用災異來譴告人,使人反省改過。「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有德必能感應上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另一方面,孔子強調「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春秋公羊傳·僖公十五年》云:「季姬歸於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廟。晦者何?冥也。震之者何?雷電擊夷伯之廟者也。夷伯者,曷為者也?季氏之孚也。季氏之孚則微者,其稱夷伯何?大之也。曷為大之?天戒之,故大之也。何以書?記異也。

《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云:「冬,蝝生。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何?蝝生不書,此何以書?幸之也。幸之者何?猶曰受之云爾。受之云爾者何?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其諸則宜於此焉變矣。」何休《公羊解詁》注云:「上謂宣公,變易公田古常舊制而稅畝,應是變古易常而有天災,眾民用飢,言宣公與此天災餓後,能受過變悟,復古行,中冬大有年,其功美過於無災,故君子深為喜而僥倖之。」蝝即蟲眾,今謂之煌蟲。始生曰蝝,大曰蟲眾。依《春秋》書法常例,書蟲眾而不書蝝生,因始生之蝝尚未為災害。而《春秋》變例所以書蝝生者,因宣公於天災後能反省改過復古制,故孔子為宣公僥倖而書之。《傳》中明言宣公變古易常天應之而有災,即是天人感應之義。

《春秋公羊傳》多達十六次明文指出:「此何以書?記災也。」又三十二次點明:「此何以書?記異也。」如「大雩。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則何以不言旱?言雩則旱見;言旱則雩不見。何以書?記災也。」[5]何休注曰:「旱者,政教不施之應。先是桓公無王行,比為天子所聘,得志益驕,去國遠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按何休之解,旱災乃政教不施之應。

故《漢書·五行志》曰:「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則《乾》《坤》之陰陽,法《洪範》之咎徵,天人之道燦然著矣。」

墨家學說

墨子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董仲舒吸收了墨子的天罰理念。《春秋繁露·郊語》:「以此見天之不可不畏敬,猶主上之不可不謹事。不謹事主,其禍來至顯,不畏敬天,其殃來至暗。暗者不見其端,若自然也。故曰:堂堂如天,殃言不必立校,默而無聲,潛而無形也。由是觀之,天殃與主罰所以別者,暗與顯耳。」墨家天道觀得到了董仲舒的借鑑吸收,在其儒學體系的建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理論貢獻作用。

董氏學說

董仲舒「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董仲舒繼承了《公羊傳》中的災異說。他應漢武帝之對策云:「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及至後世,淫佚衰微,不能統理群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惡畜於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盭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董仲舒借時學(陰陽五行學)發揮或者說發展《春秋》天人感應思想,其說固然奇偉怪譎,難以思議,但決非無中生有,而是本於《春秋》窮天人之變的精神。董仲舒繼承了儒家傳統中《洪範》講五行的思想,並發揚光大之,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學說。董仲舒認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五種不同的屬性組成。此五種不同的屬性相生相勝,構成一合理的宇宙關係。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過來看則是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五行相生是一種生成關係,五行相勝是一種變救關係。宇宙按照這種五行相生相勝的關係生成變化,因而成為一可理解的合理的宇宙。如木性主生故為春,火性主長故為夏,土性主養故為夏,金性主收故為秋,水性主藏故為冬。用五行來解釋天時,天時即合乎理性可被理解。

在董子看來,不僅天時依五行構成,人事也依五行構成。如木為春生之性宜以農為本勸農事無奪農時,火為夏長之性宜選賢舉能賞有功封有德,土為養成之性宜循宮室之制謹夫婦之別,金為秋收攏宜刑有罪伐無道安集天下,水為冬藏之性宜敬四時之祭與諦袷昭穆之序。如此,依五行解人事,人事亦合理而可理解。

按照董子的宇宙構成說,宇宙依五行被合理地安排,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山河大地、魚蟲鳥獸皆依五行之性合理地運行生成,故人世間與自然界不應有災異存在,因人世間之災與自然界之異均是不依五行之性合理地生成運行所致。但是,從現實上來看,合理地構成宇宙的五行關係往往會被打破,即五行相生相剋的合理宇宙會因為五行失序處於一種不合理的荒謬狀態,這樣,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運行就會失序,山河大地、魚蟲鳥獸的生成就會變態,即就會出現災異現象。也就是說,災異是破壞了建立在五行之上的合理的宇宙關系所致。故董子在《春秋繁露·治亂五行》一章專門論述了災異產生的原因是破壞了合理的五行關係。董子曰:

「火幹木,蠻蟲早出,雷早行;土幹木,胎夭卵毈,鳥蟲多傷;金幹木,有兵;水幹木,春下霜。土幹火,則多雷;金幹火,革木夷;水幹火,夏雹;木幹火,則地動。金幹土,則傷五穀,有殃;水幹土,夏寒雨霜;木幹土,倮蟲不為;火幹土,則大旱。水幹金,則魚不為;木幹金,則草木再生;火幹金,則草木秋榮;土幹金,五穀不成。木幹水,冬蟄不藏;土幹水,則蟲蟄冬出;火幹水,則星墜;金幹水,則冬大寒。」

董子雖然用五行學說說明了災異產生的原因,但要說明天人感應還不夠,還必須進一步說明為什麼人的行為會破壞五行(天)的秩序而導致災異。鑑於此,董仲舒再進一步從陰陽的角度提出了類應學說。

為了進一步說明天人感應的原因,董子還提出了氣化學說。董子認為,天地宇宙唯氣化而成,人生活在天地之間陰陽之氣的包融中,就像魚生活在水的包涵中一樣,只是水有實物可見,而氣化之宇宙浩浩然難見而已。因此,天地之間,宇宙之中,雖虛而實(實即謂充滿著氣,由氣化而成)。在這一由氣化成的宇宙中,人之氣與天地宇宙之氣相互流通,相互滲入,因而人之氣會影響到整個天地宇宙之氣。如果人之氣調和順適,此氣與天地宇宙之氣相餚(相混合),天地之化即美,祥瑞乃現;如果人之氣邪亂乖謬,此氣與天地宇宙之氣相餚,天地之序即亂,災異乃出。由此可見,董子是以氣化之宇宙來作為天人感應的基礎,以人天之氣相數來說明災異的產生。天人類應之跡雖無形而不可見,但氣化宇宙中人天之氣相餚實有因果關係可尋。董子是以氣化說證明類應說並非虛構,實有理據可依。

在董仲舒思想中,天人感應是其神學目的論體系的核心。天人感應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①災異譴告說,認為自然災害和統治者的錯誤有因果聯繫。「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天子違背了天意,不 行仁義,天就出現災異,進行譴責。若「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②「天人同類」說,認為「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這種說法,以氣為中介,認為氣具有刑德的作用,「陽為德,陰為刑」。同時,人的道德行為也可以引起氣的變化而相互感應,說「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氣正,則天地之化精而萬物之美起;世亂而民乖,志癖而氣逆,則天地之化傷,氣生災害起」。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應"說來限制無限的君權,同時也給君父的尊位及其統治找到了理論根據。在董仲舒著作中,上述兩種說法是相互結合交替發生的。

天人感應與災異說最終在《白虎通德論》中規定下來,給漢代政事帶來很大的影響。在漢代,天人感應思想佔了統治地位,劉向,劉歆、班固都承認政治得失,可以導致災異變怪。《史記·天官書》、《漢書·五行志》有大量災異變怪的記載。讖緯之學泛濫時,天人感應說更為盛行。

漢武帝為了 大一統 的政治需要,採納董仲舒(約公元前179年- 公元前104年)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建議,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地位和今文經學派的官學地位。董仲舒從解釋儒學的經典著手,建立了一整套神學世界觀,使儒學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他提倡 天人感應 的神學目的論,在政治上論證了專制統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它虛構天的至高無上,以樹立皇帝的最高權威,來維護和加強人間君主的統治。這就對科學技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排除了進行科學探索的必要性,認為宇宙內的一切,從自然界到人類和社會的所有現象,都是照著天的意志而顯現的, 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 (《春秋繁露·順命》),而天創造萬物的目的是為了養活人,即所謂「天之生物也,以養人」(《春秋繁露·服制象》),天又完全依照它自身的模型塑造了人,人的形體、精神、道德品質等等,都被說成是天的複製品,與天相符的。這樣天人感應就成為必然的了。於是災異被認為是天的譴告,「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則是天的愛、嚴、樂、哀的表現,天氣的暖、清、寒、暑則以帝王的好、惡、喜、怒來解釋,等等。它幾乎要窒息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規律進行探索的任何生機,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阻礙作用。

在漢武帝時期,由於董仲舒的這一段神學世界觀剛剛確立,非正統的所謂異端思想還在進行頑強的反抗。「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書·司馬遷傳》)為抱負的司馬遷,正是這樣的代表人物。他反對在科學知識上面附上宗教迷信,使人拘而多畏,他批評巫祝禨(jī,音擊,迷信鬼神的舉動)祥的迷信思想,對 天人感應 的神學世界觀持批評的態度。在《史記》中,司馬遷在同自然科學有關的一些問題上,顯示了自己廣博學識和求實精神,其《天官書》是中國現存的第一篇系統描述全天星官的著作;《曆書》則表達了他關於曆法的主張;《律書》、《河渠書》、《貨殖列傳》等則有關於音律學、水利、地理知識的記述。而且司馬遷所開創的在史書中記錄科學技術史料的先例,為後世所遵循。他的首創之功,不可湮沒。

當時,諸子百家的學說在一些郡國還有一定影響,如淮南王劉安也正在這時召集賓客寫成陰陽、儒、道、名、法畢集的著作《淮南子》。所以,這時的學術思想雖已向僵化的方向發展,但還有較大的活動餘地。但到了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漢宣帝召集各地儒者到長安石渠閣開會,討論經義異同,把董仲舒思想體系推到了唯一官學的地位;同時還禁封了諸子百家以及司馬遷的著作,甚至由西漢王朝分封出去的劉姓諸侯王手中的這些著作也在禁封之列。從此以後,僵化的神學世界觀廣為泛濫。

免責聲明:圖文整理源於網絡,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鄭重提醒:只為道教文化宣傳,不涉及任何商業推廣;以道謀利者,道不同不相為謀,望另尋發財福地,與本公眾號無緣。

相關焦點

  • 道教經文典籍,《太上感應篇》全文及注釋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 談道教關於人死後了去哪裡,五道六橋之說
    第三道是玉橋:給在世積聚了功德的人經過,轉世為有權貴之人,享富貴榮華。第四道是石橋:給在世功過參半的人經過,投身平民百姓,享小康之福。第五道是木橋:給在世過多於功的人經過,投身貧窮、病苦、孤寡的下等人。
  • 《神仙傳》中天人感應故事的原型研究
    其中,有一類反映天人關係的故事,這些故事表明了早期道教文學以天人同構為基礎的天人感應思想。  《神仙傳·彭祖》中彭祖通過一段天人同構關係的精彩論述,表達了他的長生久視之道:  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也,所以導養神氣,使人不失其和。天地交接之道,故無終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殘折之期。能避眾傷之事,得陰陽之術,則不死之道也。
  • 讀道教經典的五層境界
    讀經典,並非我們普通意義上所講的讀書之「讀」,最重要之處在於要把經書上的祖師之言讀到自己心中,內化成自己的道之理,才能使自我的修持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和領悟。相比起其他方面的經典,道教的經典又有其與眾不同的地方。道教是一個注重實踐的宗教,修行是需要去切身體驗的。只通過參悟經中之語尚不足以證得大道,更需要親自去踐行經典中已經指明的修真方法和途徑。
  • 道教:與道有緣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道教的最高信仰:尊道貴德,天人合一 道教的神仙崇拜:敬天法祖,尋仙訪道 道教的善惡報應:天人感應,天道承負 道教的修煉秘訣:性命雙修,返璞歸真 道教的核心宗旨:仙道貴生,濟世度人 有人問,什麼樣的人才是與道有緣呢?
  • 揭秘為何道教之人都能做到鶴髮童顏
    ●我國著名道教學者,慈善家,著名書法家,傳統文化專家、著名易學專家,國際風水大師●中國第七屆、第八屆道教協會會長,中國道教學院院長,陝西道教協會會長,山西道教協會名譽會長。每當有人提及道教,道士,給人們的第一印象都透露著神秘的氛圍,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對道教有著自己獨特的幻想,好比能夠長生不老的活神仙。《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稱為「乾道」,也稱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陽、方士、黃冠、先生、希夷等,尊稱為道長。女性曰「坤道」,別稱女冠。
  • 道教的四大真人指的是哪幾位?一般人最多知道兩個
    真人是道家對於那些證道成真、修煉到一定境界的人的一種稱謂。在莊子的《南華經·大宗師》一篇之中是這樣描述真人的:「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 【道教音樂】無為的妙韻
    所以,道教音樂強調「合真」:不過分增添人為的因素破壞天地自然之聲,而是遵循自然內在的無為之旨,以「忘智」的方式,順其自然而為之。道教音樂通過聲樂和器樂組合,以及頌、贊、步虛、偈等曲式,烘託、渲染道教儀式的莊嚴、肅穆和神聖,將各種縹緲的神仙意境和諧生動地再現出來。道教音樂中的樂器,都是模仿自然的「天籟」而來的。
  • 道教開壇科儀講義
    高功是人與神的溝通者,通過虔誠誦詠經文,踏罡布鬥,存神謁帝,將齋主的「齋意」上達天聽。所以,道教對高功的修持尤為重視。拈香是道教燒香的一種方法,也稱為燒檀香,嚴格地說叫燒塊香。因為有些特殊的法事,如禮鬥,則燒降香、沉香。皆須有專備香爐,香木塊劈作一分粗細,一寸長短,還要另備一些香面。香面通常以線香碾成粉末即可。
  • 道教文化:「丹道」探秘
    追求生命永恆的人們並未放棄,喊出「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的豪言壯語,並依據「服金如金,服玉如玉」的理論和藥金技術,開創了冶鍊金丹之術,試圖通過科技手段改造生命,雖然仍未實現「長生不死」的目的,但卻在醫學和物理、化學等領域作出了貢獻,並對中國古代物理、化學的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理論與術語也對其他修養方術產生了一定影響。
  • 道教飲食|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既是一種宗教又是一種文化,道文化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依「道」生活乃是道文化的生動體現。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就是中國人最大的事。道教在中國歷經千年,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也是屬於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黃帝內經》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 走進道教丨道教中全真道南宗五祖,分別是哪幾位?
    他們是以下五個人:張用成(984-1082年),本名伯端,字平叔,號紫陽,活動於北宋時期(960-1127),浙江臨海人,他的道教著作有《悟真篇》等;石泰(1022-1158年),字得之,號杏林,活動於北宋末年,江蘇常州人,著作有《還源篇》。
  • 論道教的步罡踏鬥
    步罡踏鬥又名步罡躡紀、步罡履鬥、步綱躡紀、飛罡躡紀、踏綱步鬥等。它是在醮壇上佔方丈之地,鋪設罡單,罡單以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和九宮八卦組成,象徵九重之天,高功腳穿雲鞋,在罡單上隨著道曲,沉思九天,按星辰鬥宿之方位,九宮八卦之圖,以步踏之,即可神馳九霄,啟奏上天。道教的步罡踏鬥,是道教齋醮的常行法術,其宗教意義值得探討。
  • 揭秘道教的靈魂修煉:朝和三魂,夕煉七魄
    陶弘景《真誥》中宣稱:常以本命之日,叩齒三通,心存再拜,而微咒曰:「太一鎮生,三炁合真,室胎上景,母玄父元,生我五藏,攝我精神,下灌玉液,上朝泥丸,夕煉七魄,朝和三魂,右命玉華,左嘯金晨,命我神仙,役靈使神,常保利津,飛行十天。」祝畢,心拜四方,叩齒三通,咽液三過。這是太上祝生隱朝胎元之道,常能行之,令魂魄保守,長生神仙。這些修煉方法都是要制服魂魄,保命長生。
  • 道教齋醮的常行法術步罡踏鬥
    它是在醮壇上佔方丈之地,鋪設罡單,罡單以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和九宮八卦組成,象徵九重之天,高功腳穿雲鞋,在罡單上隨著道曲,沉思九天,按星辰鬥宿之方位,九宮八卦之圖,以步踏之,即可神馳九霄,啟奏上天。道教的步罡踏鬥,是道教齋醮的常行法術,其宗教意義值得探討。
  • 吾今說法度存亡,一切地獄都解脫丨聊聊道教的放焰口、鐵罐施食
    吾今說法度存亡|解讀道教的超度亡靈妙法——鐵罐施食、放焰口唯物主義大行其道,很多人對鐵罐施食、放焰口知之甚少,來很多信眾問:什麼是放焰口?在此,特意開文闡釋一下焰口超度法會的涵義、及其功德。在道教青玄濟煉薩祖鐵罐施食超度法會俗稱放焰口。
  • 《清靜經》道教音樂MV
    《清靜經》是道教最重要的經文之一,頌持《清靜經》,消災,解厄,開悟,四季平安。《清靜經》篇幅雖短,內容卻很豐富,它首先闡釋無形、無情、無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濁、動、靜,「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因此,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 百鬼夜行,道教中的鬼都很可怕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文:#清虛道人#,雲臥三更仙夢醒農曆七月,傳統上認為是地府開城門的月份,自古以來便有百鬼夜行的說法。道教認為,天地間有陰陽之氣,至陽者上升為神仙,至陰者下降入地府,於是便有了神與鬼的分別。在很多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中,都會把人死之後的魂魄描述成厲鬼,並且認為七月半時會有諸多厲鬼危害人間。其實,這都是對神鬼信仰的誤解。中元節(資料圖)道教中認為的鬼神,不過是陰陽二氣所化。人生天地之間,本身便稟賦著陰陽二氣。
  • 高人揭秘:道教修行的六種方法,你到底適合修哪種道?
    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煉、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
  • 道教與道家一脈相承,並無二致
    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煉、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