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尾雜談]徐山:《老子》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文脈梳理

2021-02-07 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

[提  要]《老子》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一句的文脈一直沒有理清。從《老子》一書的結構來看,前三章應連讀,構成開篇的第一個大段落。從第一章老子思想的「道」為起點,老子對事物對立面的認識完成了重心轉移,落實在了「無、無為」上,形成了和世俗完全不同的、相反的價值體系。經由推論鏈推導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並以「聖人處無為之事」的原則,分別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論及對待萬物時應順應自然而不妄為以及應以無為治理社會。

[關鍵詞] 《老子》;無;無為;推論;聖人之治

本文刊於《蘭州學刊》2020年第12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的句子出於《老子》第二章。以下是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第二章的內容: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有關「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句子,今人高亨《老子正詁》認為:「『是以』二字疑後人所加,……本章此前八句為老子之相對論,此後八句為老子之政治論。文意截然不相聯,本無『是以』二字,明矣。」[1]高亨看不出「是以」前後的文脈有何聯繫,故有此疑。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亦認為:「『是以』後面的文字,疑是錯簡」。[2] 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甲本乙本均有此章內容,諸句行文和王弼本《老子》相當,可見《老子》古本確實有「是以聖人……」句, 這樣學者認為第二章有錯簡的可能性便排除了。儘管如此,《老子》第二章「是以」句的文脈仍需進一步理清。本文主要的問題是:第二章開頭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的句子因何而起?在文脈的發展中有何作用?「故」後六句,關鍵點在哪裡?「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如何推導出來的?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還要從《老子》首章的章旨入手。

 《老子》形成之初本不分章,西漢早期的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乙本仍不分章。分章的出現是為了閱讀的方便,如帛書《老子》甲本中為數不多的圓點符號,應含有分章的意味。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中期竹簡本《老子》分七十七章,而通行的王弼本《老子》則分八十一章。

為了正確把握「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的含義以及第二章的文脈,《老子》第二章應和之前的第一章結合起來理解才能奏效。

「道可道,非常道」,作為《老子》首章首句,開篇第一字的「道」,正是老子思想的「道」,《老子》一書的任務,就是要全面闡述老子思想的「道」。[3] 下面來逐句討論通行的王弼本《老子》首章諸句的含義:

「道可道,非常道」,義為(我老子思想)「道」(如果是)可以言說的,就不是永恆常在的「道」。亦即(我老子思想)「道」(事實上是)不可以言說的,是永恆常在的「道」。老子對自己的思想「道」的性質進行了定位,即不可言說、永恆常在,而老子「道」不可言說,主要是針對其虛空性質有感而發的。

「名可名,非常名」,義為(我老子思想用「道」命的)名(如果是)可以命名的,就不是永恆常在的名。亦即(我老子思想用「道3」命的)名(事實上)是不可命名的,是永恆常在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義為(「道」的)「無」(這個詞),(用來)命名天地的初始;(「道」的)「有」(這個詞),(用來)命名萬物的本原。這其中強調的不僅僅是「道」是「無」這樣的虛空性質,而且「無」是本源性的、能產性的。可以這樣說,「無」的概念是解開「道」內涵的門法所在。而老子「無-有」的概念,關注重點落在了「無」並加以充分肯定。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義為所以(「道」的)永恆常在的「無」,將用來觀照「道」的微妙;(「道」的)永恆常在的「有」,將用來觀照「道」有規律的運行。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義為這(「常無」和「常有」)兩者,同出(於「道」)而名稱有異,都可以說是幽深的。其中的「玄」呼應了篇首「道」不可言說的性質。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義為(「常無」和「常有)極其幽深,是(「道」的)一切微妙的門戶。

這樣《老子》首章以從「道(常道)」到「無(常無)、有(常有)」的演化順序展開論述,至全章結尾處又點明了從「常無、常有」到「道」的可回溯的門徑。

《老子》第二章在首章開篇論「道」解題的基礎上,進而從「道」的性質中邏輯地推導出並闡明老子心目中理想的「聖人」應「處無為之事」。

三、《老子》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所包含的推論鏈

《老子》第二章中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論點,顯然和世俗觀念大相逕庭,因為在一般人看來,「事」就是有為的,不可能「處無為之事」;「教」要憑藉語言的,不可能「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二章則用「天下皆知」、 「故有無相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三個遞進層次展開論述:

第一層次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義為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事物為美,這說明已知(「美」的對立面)「惡」了;都知道善的東西為善,這說明已知(「善」的對立面)「不善」了。「美-惡」為一對反義詞,而「善」的反義詞亦作「惡」,如《老子》第二十章「善之於惡,相去若何?」由於「惡」一詞在「美-惡」對舉時已用過,為了避復,便不再以「善-惡」對舉,而是直接在「善」前加上否定詞「不」,這樣「善-不善」便成為「善-惡」對立面的另一種表達形式。事物具有對立的兩面性質,如「美-惡」,而且用否定形式亦成立,如「善-不善」,這些常識天下的人都知道,這種認識屬於直觀的現象層面上的,老子把這種認識水平列為第一層次或初級層次。

第二層次的「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其中「故」作為推論標記,首先論及的「有無相生」,義為「有-無」這一對對立面相互產生,其話題焦點「有-無」承前面第一章所論及的「無(常無)、有(常有)」而來,其後又以排比句句式列出其他五種對立面「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故」後六句,關鍵是第一句「有無相生」,對立面不僅僅是如同前面第一層次所說的具有相反相成的性質,而且還強調了對立面具有相互轉化的性質。這種認識較之前面的第一層次又提高了一層。

第三層次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義為「所以(老子理想中的得道之人)聖人用『無為』去處事,用『不言』去教導 」。「是以」作為進一步的推論標記,首次提出《老子》一書有關「無為」的重要論點。基於前述第一層次的共識,可知事物皆有對立的兩面性質,這樣處事既可以是世俗通常以為的那樣應該是有為的,也可以是老子認為的那樣是無為的,即老子的「處無為之事」並非杜撰之詞,而是本應存在的。再基於前述第二層次的「有無相生」的論點,由於「道-無」的「無」是本源性的、能產性的,所以老子在對待對立面時,摒棄了世俗觀念中著重點在「有」同時又忽略「無」、更不知「無」的本源性的思維方式,實現了重心轉移,即強調「有-無」對立面中的「無」,賦予「無」的正面價值地位。老子用「道-無」的理論框架來統攝「為」所包含的「有為-無為」的對立面,將「無為」視為行動的最高境界。「聖人處無為之事」的主張,實際上包含了對非聖人的那種所謂「有為」(強作妄為)的否定。

「行不言之教」,在行文句式上屬於對偶句的第二句。《老子》從首章開始就反覆運用對偶句,而要義通常直接出現在對偶句的第一句,第二句則起到申說的作用,所以「行不言之教」可以看作是「處無為之事」的具體化表述。在世俗的眼光裡,「言」和「教」為共現關係。而老子從「道」的虛空性質出發,不僅「道」不可言說,而「道」本身亦無聲無言。《老子》在第十四章這樣描述「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而第二十三章章首的「希言自然」,義承第二十二章「道」的話題,並將「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高度概括為「希言」,這樣第二十三章章首的「希言」義指「道」的「希言」。[4]《老子》一書多處提到類似「希言」的觀點,如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又如第十七章「悠兮其貴言」。總之, 「行不言之教」經由「道-無」理論模型的性質類比而來。

通過分析「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自洽的邏輯鏈推導過程,可知老子對事物對立面的認識完成了重心轉移,落實在了「無、無為」上,形成了和世俗完全不同的、相反的價值體系。老子在第七十八章將自己這種思想理論的特徵總結為「正言若反」,義為(老子認為是)正常的言論好像(與世俗價值)相反,即老子式的「正言」是在世俗價值的判斷基礎上加以否定而產生的。[5]

 《老子》第二章從「萬物作焉而不辭(『不辭』,帛書乙本作『弗始』,當從)」到章末,論及「聖人處無為之事」的原則在具體對待萬物時應順應自然而不妄為。

「萬物作焉而弗始」,義為萬物興起而不創造它們。其中的「始」,義承前面首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由於「道-無」產生了天地和萬物,萬物之始已由「道」所實現,所以聖人就無需對萬物再有任何創始的想法,從而消除了以為人能創造萬物、致使萬物附屬於人的自大念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義為生養萬物而不佔有它們,對萬物有所為而不依賴它們。萬物獨立於人而存在,聖人和萬物的關係是平等的,不佔有,不依賴。

「功成而弗居」,義為功成而不居功。這種「功」,指的是「聖人」以無為對待萬物後取得的功業,前提是那些對待萬物「始、有、恃」的不當想法均需消除。其實,萬物由「道-無」而生,其「作焉」的自在自洽狀態是後來聖人「功成」的根本保證,而「聖人」所應做的只是順應萬物的自然之性而已。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義為正因為(聖人自己)不居功,所以他不離開功。聖人在主觀上應以「不居功」的態度對待萬物,其實這樣的做法本身客觀上就是有功。「是以不去」作為小結句,強調了以聖人以無為而不是有為(妄為)對待萬物後的實際效果。

 《老子》第三章義承第二章, 論及在「聖人處無為之事」的原則下,應以無為治理社會。以下是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第三章的內容: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二章)

「不尚賢」,河上公註:「賢,謂世俗之賢,辯口明文,離道行權,去質為文也。不尚者,不貴之以祿,不貴之以官。」社會中人民「爭、為盜、心亂」,由名利貪慾而起。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聖人應從造成問題的對象以及人本身兩方面入手,即一方面對那些造成問題的「賢、難得之貨、可欲」對象擱置而不倡導,另一方面使民「虛其心(河上公註:『除嗜欲,去煩亂』)」、「弱其志(河上公註:『和柔謙讓,不處權也』)」。

「常使民無知無欲」,王弼註:「守其真也。」在老子「道-無」思想框架中,「知、欲」導致了「有為」(妄為),而「無知」在《老子》一書中,則被賦予了老子式的正面價值。《老子》第七十一章章首:「知不知,上」,該句結合前面的第七十章的文脈,應理解為「以(我奉行的道的宗旨)無知為知,最好」。[6]換言之,老子式的無為意義上的「無知」,非無知也,乃真知也;而世俗的有為意義上的所謂「知」,非知也,乃妄為之知也。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因為「智者」較之於一般的百姓更會有「有為(妄為)」的可能,所以縱使「智者」有「有為」的可能,也要使「智者」不敢妄為。

「為無為,則無不治」,作為小結句,強調了社會需靠聖人的無為才會得到治理,同時也說明社會存在種種問題的癥結與世俗的「有為(妄為)」有關。

 從《老子》一書的結構來看,前三章應連讀,構成開篇的第一個大段落。第一章開門見山地論述老子思想的「道」,確立了核心概念「無」在老子思想框架中的地位。在第二章中首次論及的另一個核心概念「無為」,是從「道-無」為起點經由推論鏈推導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如果缺了第二章開始的那些推論鏈,「無為」概念的推出就顯得突兀。接下來又以「聖人處無為之事」的原則,分別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論及對待萬物時應順應自然而不妄為以及應以無為治理社會。《老子》前三章為全書的總綱,基本問題皆已觸及,而後從第四章起直至書末則以論道為主線多側面地反覆申述之。

附註:

[1]高亨《老子正詁》, 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6-7頁。

[2]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第66頁。

[3]徐山《<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辨正》, 《弘道》2019年第3期。

[4]徐山《<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文脈梳理》,《弘道》2015年第1期。

[5]參見徐山《以無知為知——<老子> 「知不知」辨正》(《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 年7 月7 日)中「『知不知』為『正言若反』的表達形式」一節的內容。

[6]徐山《以無知為知——<老子> 「知不知」辨正》,《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 年7 月7 日。

參考文獻: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  201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鼓應  1984  《老子註譯及評介》,中華書局。

段玉裁  1981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  亨  1956  《老子正詁》, 古籍出版社。

高  明  1996  《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

彭裕商  吳毅強  2011  《郭店楚簡老子集釋》,巴蜀書社。

任繼愈  2006  《老子繹讀》,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奚  侗  2007  《老子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  山  2015  《<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文脈梳理》,《弘道》2015年第1期。

徐  山  2015  《以無知為知——<老子> 「知不知」辨正》,《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 年7 月7 日。

徐  山  2017  《胎兒期記憶: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發現》,中國商業出版社。

徐  山  2019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辨正》, 《弘道》2019年第3期。

張松如  1987  《老子說解》,齊魯書社。 

朱謙之  1984  《老子校釋》,中華書局。

作者簡介:徐山(1955-)男,江蘇蘇州人,文學博士。現為蘇州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

定期為您推送最前沿的學界動態、學術專題、道學文萃。

投稿郵箱:njudaoism@126.com

相關焦點

  • 徐山:《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辨正
    一、問題的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作為《老子》首章首句,如何正確地去詮釋,這對於《老子》首章的文脈發展和章旨確定乃至於全書結構的梳理都是至關重要的。 「道可道」,河上公註:「謂經術政教之道也。」「非常道」,河上公註:「非自然生長之道也。
  •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不可抗阻的恆無常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惟不居,是以不去。【今譯】        天下都知道分別受人讚美的行為才光榮,這本身就說明醜惡的產生;都知道分別順和他人的做法才是善,這本身就說明不善的存在了。
  •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章涵義新解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該段文字,「近人多附會以『辯證』思致,由此而把特定語境下談及的『美』與『惡』(醜)、『善』與『不善』(惡)歸結為一種幾乎被說濫了的『對立統一』,可能並不切合其原意」。甚而,竟因此淡化乃至忽視了該章主題,導致對全章內容,尤其是在第一句的釋讀上存在嚴重偏頗。
  • 老子哲學裡的「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不過區區五千言,但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苦於文辭古奧難懂,如同一座亟待開採的資源十分豐富的寶藏,處於深山之中,雲遮霧繞,歧路多多,外人不要說進去開採,就連近距離地觀其真面目,都絕非容易的事。
  • 初解道德43—老子為何認為「無為」才是正道?無為核心是什麼?
    老子為何會認為無為才是正道?無為的核心是什麼?人要有所悟,往往是被某件事或者某個東西觸動了。那促使老子明白無為之益的事件是什麼?第四十三章將給我們答案,我們來看一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道德經第二章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 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李大華:《老子》何以是一部治世之書?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為而不侍,功而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為無為,則無不治。」
  • 道德經第二章:什麼是無為?無常才是人生常態,辯證才是生活常理
    前兩期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一章,討論了宇宙的規律和萬物的本源,老子根據這個世界觀,強調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提出無和有這兩扇眾妙之門,沿著這樣一個思路,第二章繼續論述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我們按照這個規律來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學的語言概括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 【道德經】第37章 道常無為
    【解析】 這一章是老子《道經》的最後一章,《道經》共三十七章,主要講述了大道的概念、形狀、意義、價值和規律。本章與第三十五章的的內容基本相同,中心議題是「無為而無不為」,即老子的樸治主義思想,也是老子思想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的命題。老子認為最完美的治世之法是「無為」,即順著道的法則自然而為。能順道而行,就會自然走上正軌。
  • 道德經 | 第二章:有無相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 了了講解道德經第二章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梳理老子部分經典排比句
    在這裡我就一些排比拿來與大家分享,也給自己梳理重溫經典的機會。首先,讓我想到的是出自第十章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剔除玄覽,能無痴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六對否定反問加強肯定語氣!思想與行動不能分離!專注度要像嬰兒一樣!清除慾念沒有任何瞎想雜念!服務社會治理國家不能有個人私心!
  • 麈尾 羽扇 | 誰為一揮軍
    說他手執羽扇,出自《北堂書鈔》引晉代裴啟《語林》「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而學者孫機在《文物叢談》中指出,諸葛亮所執應為麈尾,據宋刊《藝文類聚》引《語林》之言,與《北堂書鈔》有所不同:「諸葛武侯與宣皇在渭濱將戰,宣皇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皇聞而嘆曰:『可謂名士矣!』」此處是「毛扇」而非羽扇,宋刊《太平御覽》引《蜀書》也作「毛扇」。
  • 立足於此 或能揭開老子留下五千文的真正意圖
    常見的有以下三種不同解讀:第一種解讀認為,《道德經》是一部軍事權謀之作,如文中曾多次提到與戰爭有關的事項,第30章寫道「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50章寫道「入軍不被甲兵,兇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69章寫道「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以此得出老子是在表達某種軍事思想和戰爭策略的結論。
  • 讀《道德經》品即興(二)——為無為
    《道德經》裡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的勸人無所作為,因為道本身就是動態變化的——「道行之而成」。而表演本身也是一種行動,通過表演向觀眾呈現一個故事,故事呈現的過程,也是「道」顯化的過程。那麼老子說的「無為」和「為無為」是什麼意思呢?01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譯】: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醜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 《老子》解讀一:老子不談美醜善惡 專家學者自作多情(上篇)
    ▕ 本博文發表於2008.12.7 ▏原文(通行版):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帛書本出自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1973年出土,據當代學者分析甲本抄寫早於乙本,且祖本不同,有甲、乙兩個版本,均為殘本,現流傳《帛書老子》為甲乙甲乙本合訂校訂本。楚簡本出自湖北荊門郭店楚墓1993年出土,竹簡大約只有傳世本的五分之二的內容,對帛書的校定,以及傳世本難以理解之處著很重要的參考意義。第一次打開的是影響力最大的《老子王弼注》,粗略的瀏覽了一遍,主要參考陳鼓應先生的翻譯。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他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說: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柔弱不爭,卻沒有什麼事物能勝過水,這就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認為人也應該像水學習,柔弱不爭,卻能勝過那些整天爭名奪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