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於此 或能揭開老子留下五千文的真正意圖

2021-02-19 雲臥三更仙夢醒

道家最具有傳世價值的經典非老子《道德經》莫屬。相傳,當年老子見周之衰而隱去,因受關令尹喜邀請遂留下五千文。現如今,《道德經》早已經超越了道家範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各家共同敬奉的一部尊經,甚至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很深的影響力。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評價說,道是萬物之本、天地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標準,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即是「道」,所以老子和他的《道德經》是值得受到萬世敬仰的。

道家最具有傳世價值的經典非老子《道德經》莫屬。(資料圖)

三種不同解讀

在面對老子這位偉大的聖人及其流傳下來的思想巨作時,後人曾從多個角度對其中思想做出解讀。常見的有以下三種不同解讀:

第一種解讀認為,《道德經》是一部軍事權謀之作,如文中曾多次提到與戰爭有關的事項,第30章寫道「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50章寫道「入軍不被甲兵,兇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69章寫道「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以此得出老子是在表達某種軍事思想和戰爭策略的結論。在此理論支持下,人們便將《道德經》重點閱讀人群設置在行軍打仗的軍士將領,是希望用老子對戰爭的看法求得存身制勝之道。

第二種解讀認為,《道德經》是一部養生作品,如文中數次警誡人們要愛惜自己的身體,第7章寫道「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3章寫道「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54章寫道「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持有此種觀點的人們認為,老子提到的「自然」和「無為」的觀點是在提倡世人要順應時間節令和自我身體的實況調整生活方式,清靜身心,以求益壽延年。所以,此時《道德經》的閱讀受眾就不會有明顯的階級區分,任何一位想要修證大道的人都可以從五千聖文中去參悟祖師思想的內涵。這一種觀點,也是當下最為普遍、流行的解讀方式。

使中華優秀的古典文化反倒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資料圖)

第三種解讀認為,《道德經》是一部權謀作品,其通篇看似是在提倡清靜無為的主張,內涵卻是以退為進的權詐,也由此認定老子是一位政治陰謀家,他的隱去是因為周衰不得志而做出的保命之舉。持有此觀點的人,從《道德經》的第7章「後起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26章「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52章「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66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章節中斷章取義了老子某些言語並做了主觀想像性的發揮,甚至更認為老子提出的「絕聖棄智」和「小國寡民」是對進步意義的否定。曾對《道德經》做出此種解讀的人們多是局限於時代和歷史的原因,所以會出現有意無意地對老子思想作出歪解的情況。在此影響下,《道德經》一書的主要受眾變成了真正的政治權謀者,從而使中華優秀的古典文化反倒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老子留下五千文的真正意圖

《道德經》作為一部歷經千年而不朽的作品,對其進行符合時代性的解讀是可以常說常新的。但因為解讀者自身的文化水準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千差萬別,所以也就容易理解出千萬種不同的「道德」經意,並由此產生不同的道祖人物形象。綜合來說,以上這三種解讀《道德經》的觀點並及其他文中沒有提到的方面,都是對本經文的片面解讀。之所以片面,究其根源是沒有認知到老子作此文的真正意圖,反而從文字表象中去倒推、去猜測,最終成了捨本逐末的行為。

從《史記》「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的大隱行為說起。(資料圖)

要研究老子留下五千文的真正意圖,還需從《史記》「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的大隱行為說起。老子一生為史官,深知歷代王朝得失的根本。作為舉國之大學問者,面對周代末期家國分崩離析的局面,他並沒有如其他諸家一樣提出明確的積極治國之道去挽救亂世狂瀾,而是選擇了看似消極的歸隱。這可作出兩種解讀,一是老子真如後世所說是個消極派的代表,面對亂世只懂得明哲保身。但細思後會發現,這則猜度是立不住腳跟的。老子既然已經決定隱去,為何還要留下五千言作為後世遺訓?老子作為孔子和尹喜的老師,也從未見二者對其有任何負面評價;道教尊老子為道祖,乃是以功行立教,而非是世外之隱。這三點事實,與說老子是消極歸隱派的說法完全不符。反倒是孔子的那句「老子猶龍」,卻把人們的思緒引向了第二種猜度,即老子「見周之衰」是因為在亂世中他已經看不到有可以明道的聖人,所以大道不可傳,於是只能把真文留世,他的歸隱其實是在等待真正可以治天下的聖人出現。「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才是老子歸去的真正原因。

立足於此,也就可以解決老子《道德經》的第一讀者是誰的問題了。很顯然,老子作此文是寫給具有經天緯地、理身治天下的聖人閱讀的,這是一部在講述如何治天下才能實現「民自化」的作品。《道德經》全篇有29處提到了「聖人」二字,核心觀點在於告訴聖人要行無為之事,以規誡人們自身慾念的「有為」為治世策略,進一步提升百姓的道德水準,使民眾不會受到群情耽染而效自然生存之態。在理想的圖景中,天下皆是己身,萬乘之國與寡民小國別無二致,因為人們心中無分別,所以也就不會再出現刀兵之災。當百姓把無為自然作為生活的根本時,他們便不會去考慮究竟是誰在引導著自己的社會生活,而只謂其「我自然」,認為這就是生活本來應該成為的模樣。至此,治國之聖人才實現了從「有為」向「無為」的進一步升華,是真正得了「為無為」的思想精髓。

唯有首先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才是真正走向聖人之路的開始。(資料圖)

走向聖人之路的開始

道家有「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的傳承,這大抵也是起源於老子。所以在周末期的亂世中,老子不會如其他各家一樣以積極治世的方法來彰顯道家思想的光華,而是一直在等待著能夠真正讀懂《道德經》的聖人再次降世,從而以大道哲理完成天下一統的太平理想。老子深深明白於亂世中的爭鳴只會讓百姓之心更加迷惑,唯有懂得從塵世之中後退一步,才是真正向著超越更進了一部。這也是那句「後其身而身先」所要傳達的真實意圖。

儘管《道德經》是一部寫給聖人治天下的經典,但並不能因此就排除掉普通人閱讀並參悟的可能性。道家是一個提倡身國同治的流派,治國與治身源於同一個理,聖人唯有先完成治身的目標才能具有治國的才情。「道德」一理蘊於萬物之中,並非聖人才具有道德,而是每個人都能從道祖之言中去參悟到屬於自己修道的方式,此便是自我之「德」的彰顯。所以,不論是把《道德經》作為軍事秘術還是養生秘典,這都是對亙古不變的「道」的外顯,是對多端變化之「德」的表述,源於同一,卻又形象萬千。明白這一理,才不會把《道德經》定性為某一方面專著,否則便會「貽笑大方之家」。

修道、證道的過程包含不同的層次,對《道德經》的理解和認知也是分階段、分層次的。正如林語堂所言:「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很需要這種學說。」唯有「虛懷若谷」,才是真正開始理解老子《道德經》的前提;唯有首先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才是真正走向聖人之路的開始。

宮觀簡介:

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全國著名宮觀;公號以「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發布北京白雲觀相關信息」為主。

名山簡介:

青城山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祖天師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

宮觀簡介: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是道教發源地之一,為道教正一派祖庭,三界仙靈都會,天師金科演教,玄門萬法宗壇所在。

名山簡介:

尊居五嶽之首,歷代封禪之地。千年碧霞祠,萬代祈福地。碧霞祠供奉碧霞元君,是全國娘娘廟的祖庭,中國二十一處重點道觀之一。


相關焦點

  • 傳世經典(老子傳奇)電視劇對《道德經》,即《老子》,又稱(老子五千文 )的表達
    《道德經》的作者姓李,名耳,又名老聃,人們尊稱他為「老子」。
  • 牛年牛畫:老子騎牛,紫氣東來
    北宋 晁補之《老子騎牛圖》臺北故宮藏此畫是晁補之根據歷史典故所作。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把守的關令尹喜看見一團紫氣從東方飄來,認為必有聖人來到,趕忙迎接。果然見老子騎著青牛徐徐而來。尹喜款待老子數日,請他著述,老子推辭不掉,於是留下了著名的五千言。世人稱之為《道德經》,又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射鵰三部曲》中郭靖黃蓉留下倚天劍屠龍刀的真正意圖
    那麼,郭靖黃蓉夫婦為什麼要留下屠龍刀和倚天劍呢?他們的真實意圖是什麼?以下,我們來聊一聊。屠龍刀和倚天劍是郭靖黃蓉夫婦最後的希望郭靖黃蓉義助襄陽,在此關係到南宋命運的城池堅持抗擊蒙元幾十年,最後一家人除郭襄外全部壯烈殉國,完成了自己「俠之大者」的畢生追求。從小說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堅守襄陽的過程中,武林人士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老子》:一個人保持神氣內斂,心念之事,終有所成
    《道德經》,有的版本叫《老子》,只有五千文,大道至簡。 我看見很多人,常常把老子的話掛在嘴邊,出口成章,教育別人,而自身的行為,卻離道甚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讀書的最高境界,是忘掉書本,讀《道德經》更是如此。
  • 牛年牛畫:老子騎牛,紫氣東來!
    >此畫是晁補之根據歷史典故所作。尹喜款待老子數日,請他著述,老子推辭不掉,於是留下了著名的五千言。世人稱之為《道德經》,又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北宋 晁補之《老子騎牛圖》局部晁補之《老子騎牛圖》中的老子,身穿右衽長袍,腰有縛帶,在兩道濃黑的月牙形的長眉下,藏著一對炯炯有神的笑眼,正和顏悅色地面對著觀者。
  • 老子:道是說不出來的,得道之人,其實什麼都沒得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古往今來,無數學者讀之,揣摩之,解釋之,各說紛紜。道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對錯是二元化。所以,我們讀《道德經》,要拋棄對和錯的邏輯思維,用道的思維去讀,才能讀出其中意。這篇文章,和大家讀一讀老子《道德經》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聰明人能在最恰當的時候示弱隱強,做出暫時的退讓。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於是才能立足不敗之地。在這世界上,不爭就不會樹敵。而那些爭強好勝的人,在老子看來都是缺乏任性的。所以他說,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無獨有偶。
  • 聽老子說 / 文 : 李曉偉
    尹喜見到這位高人打此過關,便拉著他死活不讓走,非要請他著書。老人家瀟瀟灑灑一揮而就:「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即《老子》(又名《老子道德經》、《道德五千文》、《道德經》等),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尹喜一不留神,就被他帶進了歷史。他的思想,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來源。
  •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還有這張《太極圖》
    老子是道教的鼻祖,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關於老子的神秘傳說非常多,其中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未期世事紛爭,天下大亂,周王室內部也狼煙四起,老子看在眼裡想在心裡,準備棄官而遊歷天下,歸隱山林。
  • 揭密千古之問:既然道不可說,老子為何還要留下五千言?
    《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都提出疑問:既然道不可說,為什麼還要留下五千言?豈不是悖論?道,並不是不可說,而是無法說。老子作為一位大徹大悟的得道者,深知語言的能力是有限的,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把「道」說清楚明白。當他騎著青牛離開函谷關的時候,因為被尹喜子攔住,「逼迫」他無論如何也要說一說,老子在盛情難卻,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留下來五千言。為了不讓後人產生誤解,也是為自己找一個臺階,所以,他在開篇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 尊老子為祖師,奉道德經為經典,但創立道教的是這位張道陵張天師
    因此,二十四篇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道教論著,也是他組織道教的總綱領。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張道陵自稱太上老君降臨鶴鳴山中,親手交給自己三洞(洞真、洞元、洞神)經書、金丹秘訣、三五斬妖雌雄劍及都功印,並任命他為「天師」,讓他實行正一盟威道術,替天行道,驅除邪祟。於是張道陵自創教派,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道教組織。
  • 《老子傳奇》電視劇全集
    世人稱其為「老子」。老子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周宮王子為了爭奪王位的血腥慘殺及殘酷的鬥爭,老子立志要尋找出一條治國救民之路。為此,他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開始了學道、尋道、悟道、傳道,並廣泛傳播道德思想。經尹喜多次邀請,老子為人類留下了一部傳世經典,即人們熟知的《道德經》。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人,是自漢、唐開始隆重紀念的一位李姓先祖。
  • 《頂樓》最後一集,網友說:我終於看懂了編劇真正的意圖
    第一季的結局簡直就是爛尾,隨著劇情的鋪展,一路上留下了眾多謎題,而且一個都沒有答案,關於推雪雅下樓的真正兇手、朱丹泰暈血、外公視頻是不是恩星發的、雙胞胎生母是誰、秀蓮和吳允熙有沒有死……有網友說,看到最後一集,終於看懂了編劇的真正意圖。在這一季裡,朱丹泰和千書真都不重要,秀蓮和吳允熙才是真正的主角,這是一部姐姐秀蓮救贖妹妹允熙的感人故事!
  • 從白骨修成真人——為老子牽牛的徐甲
    樓觀臺「說經臺」上的老子大殿內,在老子塑像的兩側還有兩個較小的塑像:一為跪拜師長狀,此為尹喜;一為站立侍奉狀,則是徐甲。關於徐甲的最早傳說,出自於葛洪《神仙傳》。徐甲因見老子無意速行,他又索錢心切,所以就想請人寫訴辭狀告老子。為他寫狀辭的這個人並不知道徐甲已經跟隨老子已經兩百年了,他只圖徐甲所得豐厚錢資,許嫁女於他。徐甲見色心動,於是就把狀辭遞到了關令尹喜處。尹喜見狀辭後大驚失色,忙問老子事情的原委。老子便問徐甲:「你早就該死了。
  • 他結局比「老子」神秘,不小心留下一本書,被後人尊為智慧禁果
    老子,名李耳,字聘。老子雖然不曾創下過道教,可道教卻尊稱他為祖師爺。歷史上對老子的描述非常稀少,隻言片語間也是充滿了玄幻的味道。對於老子的結局,更是語焉不詳。據某些記載,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留下一本《道德經》之後,就再也沒有了蹤跡。有的人說他老死在了關外,也有人說他出關後就百日飛升,總之是眾說紛紜,難以理得清楚。然而老子雖然結局神秘,卻並不是我國歷史上最神秘的一個人。
  • 老子智慧: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今天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最初,我解讀老子,很謹慎,我覺得聖賢之言,別理解錯了;後來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是真體會到了老子說的道,我講老子時,我就是老子;再後來,我理解又不同了。老子真實意圖,真的無所謂。就像一本《紅樓夢》,一萬個人看了有一萬種解讀,作者原本的意圖,根本不重要了。《老子》同樣如此。
  • 老子與李耳的關係
    後人為了神化推崇老子,確立老子天下第一的最高地位,不顧《 史記》 中對老子的身世記載,而將老子與世界初始的混元之氣聯繫起來。因為在空間方向上,世界初始為東方(東方是太陽剛剛升起的地方),五行中東方為木,「木子」李自然成了老子之姓。據說他耳朵極大,故名李耳。又傳說他脫形李母,懷孕72 年,生於李子樹下。生下來就滿頭白髮,故名老子。另有道經說他有九名,於世界的不同時代轉世教化。
  • 柔弱勝剛強,揭開老子柔弱觀的本來面目
    且看《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尚道,道的屬性之一便是柔弱,因此老子對柔弱推崇備至。是不是只要保持低下謙讓,就可以戰勝剛強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你看那綿羊幾時戰勝過惡狼。
  • 老子,老子​!​
    有多少人寫了N個5000字的講話、著作,也未見得能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一個身影。你不得不嘆服老先人老子!回顧老子創作《道德經》的心路歷程,也是挺有意思,也可以說是機緣巧合。老子原是周朝的一個管理圖書的小官,相當於圖書館的館長。他眼見周王朝越來越衰敗,想提點意見和建議吧,但朝廷又不讓說,於是就想離開故土,雲遊,到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