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文解字》裡,曾經就「智慧」兩個字,給出了比較生動的解釋。「智」就是「急中生智」,事情很著急,你突然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腦子轉的很快,這就是「智」。
而「慧」的解釋呢,「靜而能定,定而生慧」,就是你遇到事情以後,先把自己的心靜下來,慢慢的思考,最後權衡利弊,給出了一個方案,這就是慧。
所以為什麼,有些聰明人,自己走的路,越來越窄呢。因為他們都是智,沒有慧根出現,自然很難出現大的戰略性勝利。
一個人,一定要有些靜氣,這樣才能生出慧根。
定而生慧
大家知道,佛家從印度到了中國以後,就在本土演化出了禪宗,禪宗也可以看成,有著中國古哲學智慧。
其中禪宗裡面,就有這麼一則小故事,是一個得道的老僧人,和一個剛入佛門的小沙彌,之間的一段對話。
小沙彌問老僧人,「師傅,你在得道之前,一般都是做什麼的啊,弟子也想去得道。」
老僧人笑著說,「師傅在得道之前,每天砍柴,燒水,誦讀佛經。」
「那您得道以後呢,一般是做什麼呢。」小沙彌又問。
「當然也是砍柴、燒水、誦讀佛教啊,」老僧人笑著說。
「那不是一樣的嘛,那您得道前與後,根本沒啥區別了?」
「當然不是了,師傅得道以前,砍柴的時候,想著燒水,燒水的時候,想著誦經,心根本靜不下來;得道以後,師傅砍柴就想著砍柴,而燒水就是燒水,心中毫無雜念。」
其實禪宗裡說的這則小故事,就直接給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可能很微小,但是影響卻很深遠。
做事情的時候,你的心靜的下來嗎?靜不下心來,怎麼生出慧呢?
諸葛亮在《誡子書》裡,曾就寫過自己對於靜的理解。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只有心中有了一份寧靜,這樣你才能走的遠,否則真的很難,跨出自己的心魔。
每臨大事,要有靜氣
很多人這輩子,之所以庸庸碌碌,就是心中缺少一份靜氣,遇到一點事情,整個人都沸騰了,根本不能自主的思考問題。
有榮譽時,需要靜氣
有了點成績以後,你看看自己的表現,是不是尾巴翹到天上去了,恨不得所有人都說一遍,這樣的人,往往缺少靜氣,很難沉下心來。
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畢業生的演講裡,說出那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一種饑渴愚蠢的狀態。
其實他的意思,就是讓你的心靜下來,不要過於浮躁,過於沾沾自喜,永遠心存敬畏,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點,寧靜而致遠。
遇到麻煩時,需要靜氣
以前我去四川遊玩,在成都的一家老茶館裡,看見一幅牌匾,上面寫了四個大字,「何事驚慌」。有什麼事情,值得你如此大驚小怪。
遇到事情的時候,咱們需要的,就是一身的靜氣,冷靜的觀察事物的發展,然後在適當的時機出手,永遠保持頭腦清醒,這是最好的狀態。
其實人與人的區別,也就在這裡拉開了,有些人一輩子,身邊都沒有靜氣可言。
《三國演義》裡,劉備被周瑜騙到江東,說是迎娶孫權的妹妹,結果呢,是一場鴻門宴。當時劉備的隨從們,都著急的要死,各個寢食難安。
但是劉備呢,仍然是該睡就睡,該吃就吃,毫無任何的慌張,這就是做領導的,跟做手下的人的區別,人家的一身的靜氣,別人很難學到。
沒有靜氣,難以賺錢了
現在很多人都在抱怨,生意越來越難做,但同時又很一批專業的人才,在搶奪市場的份額。其實這也很明顯,不是生意難做了,而是生意需要專業的人才。
以前咱們飛速的發展,就是那種「蘿蔔快了不洗泥」的狀態,只要你有膽量,就能賺到錢,因為百廢待興啊,大家追求數量,沒人看質量的。
但現在不同了,你得有真材實料,你得沉下心去,把自己的產品、業務,仔細的琢磨透了,才能賺到錢,這也是一個大趨勢。
我們個人也是一樣啊,沒有真才實學,在公司裡面,那是越來越難走下去,那種混日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因為公司本身,生存壓力那是越來越大,他也沒能力繼續養閒人了。
阿文寄語
「靜而能定,定而生慧」:靜不下來的人,也很難賺到錢。
其實人要有靜氣,要麼你是天生的,要麼你得苦苦的去修行,不斷向內求,慢慢的鍛鍊出,自己的那份靜,這也是細水長流,需要慢慢磨出來的。
我是阿文,持續和你分享更多的人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