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惠能大師在五祖弘忍大師處得到衣缽時,為了悟道的修行而來到南海。當時因為廣州法性寺有位印宗禪師正在開講涅粲經,於是惠能大師決定在法性寺停留數日,以便聽聞法師講經。
這一日,寺前因為法師講經而豎起了幡。由於印宗禪師遠近馳名,因此大批的人從各地湧到。其中有兩位和尚見到廣場中飄揚的幡,便開始議論起來。
其中一人說是幡動,另一個人則說是風動。結果兩人就此爭論不休,引來人潮駐足圍觀。
這時惠能大師也趕到,他一看便開口說道:「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是你們二位的心在動。」正在爭論的兩人聽到惠能大師的話以後即刻恍然大悟。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每天都會遇到眾多煩瑣的事,有的人對此來去運用自由,沒有感到內心被填滿,或者被世事堵塞而感到痛苦不堪,有的人卻怨聲載道,哭訴世事帶來的煩躁與不安。其實世事皆有心生,若心不動則天下萬物皆靜止,心一動則無物不動。
某日天氣酷熱,香山居士白居易去拜訪恆寂禪師,卻見禪師靜坐在禪房裡。
白居易就問:「禪師,這裡好熱,怎不換個清涼的地方?
恆寂禪師答道:「我覺得很涼快啊。」
白居易頓生感悟,遂作詩曰: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如果心能夠靜下來,身體自然也就涼快了。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只要有寧靜的內心,就會不為外物所動,能夠擁有恬適的心情。
藥山禪師門下有兩個弟子,一位是雲巖,另一位是道悟。那一日,眾人在山中參禪,見到一棵樹長得很茂盛,而另一棵樹,卻只剩下枯黃的枝葉,此時藥山禪師想藉機示教,於是便問道吾說:「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
道吾回答:「榮的好!」接著禪師又問雲巖,雲巖卻回答:「枯的好!」
此刻剛好來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彌,藥山就問他:「樹是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沙彌說:「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
「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體現的是一種閒適、獨到的眼光。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內心的寧靜。一個人只有擁有這樣的寧靜,人生境遇再變幻多舛,其內心依然安謐、澄澈、淡泊如天籟山泉。
內心平靜之人,能做到處風雷而色不變,泰山崩而心不驚,受褒獎而志不驕,遇挫折而氣不餒;內心平靜之人,其內心也易和諧。內心和諧,能使人感到快樂,獲得幸福,怡然自得,身心康泰。
內心和諧之人,從不因外力阻礙而影響情緒,也不因事業受挫而放棄快樂,更不因壓力巨大而喪失理智,還不因多種刺激而追求和諧;內心和諧之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隨風聽雨,一路隨緣。
「愚人除境不忘心,智者忘心不除境。不知心境本如如,觸目遇緣無障礙。」時空自在,寒暑俱消,須臾忘卻聒噪與紛擾,正如宋朝無門慧開禪師的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