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2021-02-07 廣東省國學會

贈孟浩然

唐·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釋】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
2.風流:古義是指有功績又有文採,古時候多用來稱讚文人。
3.紅顏:指的是孟浩然青壯年時期。
4.臥松云:隱居。
5.高山:意指孟浩然品格高尚,值得他人景仰。


【譯文】


我很敬重孟夫子,他的好文採與灑脫的個性聞名天下。青壯年時捨棄功名,不貪圖冠冕馬車,老年後歸隱山林。


月夜時舉杯暢飲,直至醉倒,迷戀花花草草,不侍奉君主。如同高山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呢?只能在此向他高尚的品格作揖致敬。



【創作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在湖北安陸居住期間寫的,當時他經常在襄漢地區活動,與孟浩然結為好友。


他們志趣相投,經常一起飲酒作詩,加上兩人都曾經在山林中隱居,性格上都非常瀟灑,所以更加投契。他們深厚的友誼被世人奉為美談,流傳至今。


這首詩的第一聯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文採斐然,胸懷寬廣,瀟灑超然,李白敬佩他,於是尊稱他為「孟夫子」。


第二、第三聯,都是寫孟浩然「風流」的表現。孟浩然放棄象徵著富貴的「軒冕」,選擇了代表著歸隱的「松雲」,兩者對比起來,體現孟浩然的清高灑脫。


從捨棄功名到選擇隱居,運用了由反而正的寫法。他在明月當空的夜裡舉杯暢飲,直到沉醉,又迷戀花花草草,樂而忘返,不侍奉君主。從隱居寫到不侍奉君主,由正到反,兩種寫法交錯,靈活多變。



「中聖」引用了曹魏時徐邈的典故:徐邈愛飲酒,稱清酒為聖人,濁酒為賢人,「中聖」的意思就是喝醉酒,這與「事君」形成對偶。


尾聯進一步抒發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高山」一詞,引用了《詩經》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司馬遷也曾經在《史記》中使用這句話來稱讚孔子。


李白用「高山」這個形象來具體化孟浩然的高尚品格,發出感嘆,認為自己只能在這裡向他高潔的品格作揖致敬了,這種敬佩比第一聯的表達更加深入。


這首詩語言自然質樸,全文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結構,塑造了孟浩然瀟灑清高,歸隱山林,月下醉酒,不求功名的形象,將詩人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表達得酣暢之至。


相關焦點

  • 詩詞 |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贈孟浩然唐代: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 唐詩 |《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贈孟浩然唐代: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譯 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注 釋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為尊稱。2、風流:古人以風流讚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採,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鑽營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 李白送給偶像的一首詩,極盡讚美之詞但卻不切實際!
    李白為人狂放不羈,自恃才高目空一切,即便是對當時權傾一時的宰相李林甫也不看在眼裡,在當時能讓他點讚的人並不多,在他所作的1000多首詩詞中,也找不到幾首是讚美別人的。記得之前有朋友問我,李白的粉絲群很龐大,那麼他有沒有自己的偶像呢?
  • 唐詩93《贈孟浩然》 (李白)
    李白: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出蜀後,遊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後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遊,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見之意。 【韻譯】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 古詩詞賞析 |【唐】李白《贈孟浩然》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
  • 唐詩三百首 | 93李白《贈孟浩然》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
  • 他是著名詩人,李白的偶像,一生傲骨,晚年因吃錯東西而去世
    「鳳歌笑孔丘」的李白,一生放蕩不羈,卻對孟浩然的才情佩服得五體投地,多次將這位前輩寫入詩中,如小學課本上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一首《贈孟浩然》,更是直言不諱地表達對老孟的仰慕:「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估計孟夫子看了也會面紅耳赤,兄弟,要含蓄,低調,老哥我是直的,直的!
  • 李白,你這樣對杜甫,良心不會痛嗎?
    《冬日有懷李白》:寂寞書齋裡,終朝獨爾思。起風了想你,夢裡還是想你~《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夢李白》: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送個朋友都會順便想起你……《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信今何如。
  • 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韓,敢為李白作注者為何寥寥無幾?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吾愛崔秋浦,宛然陶令風」,「吾愛王子晉,得道伊洛濱」,「乘興但一行,且知我愛君」,「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孟子云:愛人者人恆愛之。泛愛無已的「謫仙」李太白,兼有拔群的才華和跌宕的人生,又有詩、酒、劍的加持,想不做古往今來詩人中數一數二的「全民偶像」,怕是也難。李白像「偶像」和「神秘感」,自來交纏難分。
  • 李白政治失敗的原因在於情商低:對高官桀驁不馴,對朋友一往情深
    李白亦是如此。李白的一生都在官與隱中搖擺,沒做官前,想著「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做官之後又想著東山高臥隱居山水田園。這正是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文人理想的真實反映。孟子的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的精神,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好的麻醉劑,因為他給了知識分子們兩條道路,得意時選第一條,失意時選第二條。
  • 王開東:杜甫深愛李白,但李白……
    李白是豪放型,屬於多血質,杜甫是沉鬱型,屬於抑鬱質。李白總是要笑,得意時笑,「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失意時笑,「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則是哭,失意時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人。」得意時哭,「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如果我穿越到唐朝,每篇詩都比李白早一年發表,李白還會出名嗎?
    不過看完了大家的回答,小編發現就算自己能對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詩仙」的名頭恐怕也不是那麼好得……如果以比李白大一歲的年紀穿越到唐朝,每一篇詩都比李白早一年發表,李白還會出名嗎?    先講一個故事吧普朗克獲得諾貝爾獎後,到德國各地演講,每次都是講關於新的量子物理理論的,內容也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