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贈孟浩然

2021-02-13 中小學古詩詞鑑賞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此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公元727年~公元736年),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鬱賢皓認為,此詩當為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李白過襄陽重晤孟浩然時所作,其時孟浩然已屆暮年。

【譯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屏棄當官不走仕途,一生閒雲野鶴年老時仍在山間雲中逍遙自在。

皓月當空,他把酒臨風,飲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於自然美景。

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仰望著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注釋】

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

風流:古人以風流讚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採,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鑽營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紅顏句:意謂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

白首:白頭,指老年。

醉月句:月下醉飲。中聖:「中聖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聖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聖。

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於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

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本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於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詩的風格自然飄逸,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同時也抒發了李白與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前人稱「太白於律,猶為古詩之遺,情深而詞顯,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歸,開鬱宣滯,特於風騷為近焉。」(《李詩緯》)《贈孟浩然》這首詩就有這樣的特色。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首聯是說,我敬重孟先生,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首聯即點題,開門見山,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一個「愛」字是貫穿全詩的抒情主線。「風流」指浩然瀟灑情願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兩聯的筆墨了。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頷聯是說,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頸聯是說,明月夜常常因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中聖」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聖人,濁酒叫作賢人,「中聖」就是喝醉酒的意思,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紅顏」對「白首」,概括了從少壯到晚歲的生涯。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雲,浩然寧棄仕途而去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如果說頷聯是從總的方面寫他的生平,那麼頸聯則只是從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於沉醉。有時則於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採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這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尾聯是說,高山似的品格怎麼能夠仰望著他?只在此拜揖他芬芳的道德光華!尾聯又回到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孟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經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的寫仰望又翻進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拜,詩就在這樣的贊語中結束。

  這首詩在語言上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格調高古,飄逸之致的風神,尾聯也具有同樣的風調。頷聯由「紅顏」寫到「白首,像流水淌瀉,」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雲」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

  整個詩的結構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過渡到描寫,揭示出「可愛」之處,最後歸結到「敬愛」。以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像行雲流水般舒捲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中小學古詩詞鑑賞專注於古詩文服務、涵蓋古典文學,弘揚傳統文化。內容包括古詩,詞,對聯,成語等,是公益性質的公眾號,努力為小學生提供豐富、高質量的交流、學習平臺。

相關焦點

  • 唐詩 |《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贈孟浩然唐代: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譯 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注 釋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為尊稱。2、風流:古人以風流讚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採,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鑽營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 詩詞 |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贈孟浩然唐代: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 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贈孟浩然唐·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注釋】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2.風流:古義是指有功績又有文採,古時候多用來稱讚文人。3.紅顏:指的是孟浩然青壯年時期。4.臥松云:隱居。5.高山:意指孟浩然品格高尚,值得他人景仰。【譯文】我很敬重孟夫子,他的好文採與灑脫的個性聞名天下。青壯年時捨棄功名,不貪圖冠冕馬車,老年後歸隱山林。
  • 唐詩93《贈孟浩然》 (李白)
    李白: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聯即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
  • 古詩詞賞析 |【唐】李白《贈孟浩然》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
  • 唐詩三百首 | 93李白《贈孟浩然》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遊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餘客遊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後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
  • 詩詞少年|《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 《春曉》隱居山中的詩人孟浩然
    《春曉》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小朋友要注意一下,這個「春曉」的「曉」啊,就是早晨,天剛剛亮的時候。所以這首詩就是在寫春天的早晨。這個「處處聞啼鳥」的「聞」呢,小朋友肯定猜到了,就是聽見的意思,「啼鳥」就是鳥的叫聲啦。整首詩的意思是: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覺就天亮了,當詩人醒來以後,聽到了外面都是小鳥的叫聲。詩人想:昨天又是風又是雨,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來。於是他就寫了一首詩,古時候的人們常常能用短短幾句話就能把一件事說清楚,真的是非常厲害。
  • 朵貓貓微課堂古詩詞鑑賞14——《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讚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孟浩然心情鬱悶寫了首詩,其中10字最為出名,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
    但是李白卻曾說過:「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他敬愛的這位「孟夫子」就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孟浩然也算是一個異類了,在盛唐是,在中國文壇上也是。古代讀書人都是尋找各種機會爭取進入仕途,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可是孟浩然卻偏偏要走一條異於常人的道路,他要做個隱士。孟浩然在青年時期,就隱居於鹿門山。
  • 解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別詩中的惜惜相別,是真朋友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詩仙李白的一篇名作。小學四年級就學習了這首詩,這首詩幾乎以白描式的語言,描寫了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去揚州時的場景,通俗易懂、畫面感強,詩中深刻地體現了李白和孟浩然這一對忘年之交的朋友,在惜惜相別時的情深意長。
  • 孟浩然:有才,任性
    不過且慢,背出這些詩句的你,很可能讀了改良版的孟浩然哦。「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出自《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是孟浩然的一首幹謁詩,面對煙波浩渺的洞庭湖,詩人說自己「欲濟無舟楫」,含蓄地表達了有意仕進,希望得到引薦的意思。詩中對洞庭湖的描寫,氣象壯闊,一直為人所稱道,後世的各種孟集或唐詩選本中都收有此詩,而問題也正出在這裡。
  • 孟浩然最經典的一首詩,渾然天成,最後兩句更是妙絕古今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李白的這兩句詩直白的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敬慕之情。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在李白尚未成名之前,孟浩然已名動天下,但是他倆一見如故,志趣相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成為唐代詩壇的一段佳話。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造詣非凡。
  • 孟浩然去道士家赴宴,隨手寫下一首千古佳作,詩中充滿了「仙氣」
    連李白自己都對這位詩人讚不絕口,還寫下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這樣的詩句。那麼大家一定知道是孟浩然了,今天便要介紹孟浩然一首很有「仙氣「的詩《清明日宴梅道士房》。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開火,仙桃正發花。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 孟浩然 | 將田園生活過成一首詩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玄宗一聽就生氣了:你個老頭,你從不曾求仕,怎知我不愛才從而棄你?《唐摭言》記述玄宗聽完這首詩的反應:卿不求仕,而朕未棄卿,奈何誣我?唯一的機會,孟浩然錯過了,他平生少有的抱怨之作,偏偏展示在玄宗面前。玄宗將他放還家鄉,沒在起重用的心思。從此,孟浩然做官的夢徹底碎了,他也不抱希望了,生活,作詩,雖無包羅之才,但他筆下佳句、經典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