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8日,中國大陸最後一名在臺灣的劫機犯王志華終被遣返。這是一個危險人物——1993年,他利用肥皂和鐵絲偽裝成「炸彈」,將杭州飛往福州的一架民航飛機劫持到中國臺北。而在1999年他第一次被遣返的行程中,其同夥又企圖劫持押載他們的臺灣飛機。(來源:河南商報)圖為遭遣返的王志華(戴帽者),他顯得很蒼老。
導語
馬航M370航班已失聯十多天,情勢依舊撲朔迷離。根據公開消息,該航班不排除遭遇劫持的可能。一時間,航空安全——無論是飛機本身的機械性能,還是反劫持、反暴恐襲擊的能力,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熱議的焦點。
近年來,國內各機場安檢力度持續升級,飛機上也常有便衣「空警」潛伏,不法分子想劫持一架從大陸起飛的航班,幾乎絕無可能。而在大約二十年前,發生過一起嚴重的劫機事件——原浙江航空公司一架飛機被劫持到臺灣。這起事件是如此不可思議,如此發人深思,以至於我們至今不敢忘懷。幸運的是,在今天,我們擁有涉及航空安全的極度警覺與高度自覺。
「最後的大陸劫機犯」:遣返途中再次劫機未遂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最初幾年裡,中國大陸的劫機事件發生頻率一度震驚國際。1993年11月8日13:04分,一架隸屬原浙江航空公司的「衝八」飛機(5903航班)開始了從杭州到福州的旅程,機場上載有5名機組人員和53名乘客。在即將飛抵福州時,劫機突如其來。
有關乘務員回憶:「劫機犯王志華把自己關到廁所裡,手裡拿著一隻包,以威脅的口氣告訴機長,他要去臺灣,如不從就引爆。」事後證明,他所謂的「炸彈」,不過是紙包肥皂、外纏電線罷了。
時任浙江航空公司總經理羅強當時給機組傳話:「告訴他們,保障安全,見機行動。」飛機最終獲許從4000多米的高度下降到臺北桃園機場落地。兩架臺灣戰鬥機一左一右緊緊跟隨,一直監視;劫機犯王志華隨即被臺灣警方扣留,機上人員則安然無恙。
王志華此前是哈爾濱中藥四廠的工人,劫機動機或與其不法活動有關 。哈爾濱司法機關查實,王志華涉嫌貪汙公款1.8萬餘元,並有重大盜竊犯罪嫌疑,後由檢察機關批准逮捕。
如果不是王志華再次「作虐」,他早就被遣返回大陸了 。1999年2月8日,臺灣海基會與警方包租「劫機犯專機」,將王志華、楊明德、劉保才、師月波等9名劫機嫌犯從臺北運往金門,準備於次日在金門辦理交接。
但意外發生了——在包機飛行途中,楊明德用鐵刀片脅持臺灣海基會副秘書長詹志宏。詹志宏隨行負責統籌協調劫機犯的運送與遣返,他被鐵片劃傷了脖子,多名警員上前才將楊制服。
臺灣警方事後調查,王志華等4人在1998年12月底得知要被遣返回大陸時就已預謀,企圖在遭遣返時「挾持人質,搭船劫船,搭機劫機」,並提前準備好鐵片等工具。
2000年3月30日,王志華被臺北地方法院以觸犯民用航空、妨害公務等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零二個月。服刑期滿後,王志華被關押在宜蘭收容所等待遣返。臺灣媒體透露,王志華獲悉即將被再次遣返的消息後,一度在收容所內吞食大量治療高血壓的藥物自殺,所幸搶救得宜,並無大礙。但在2008年2月28日被遣返回大陸時,他表現得相當平靜。王志華被媒體稱為「最後的大陸劫機犯」。
1999年2月9日,二次劫機失敗的楊明德、王志華等人在羈押了一夜後走出金門看守所,被重新押回臺灣。
水果刀,寬鬆安檢,「劫機潮」……
王志華劫機案並非個例。1993年,中國大陸民航共發生劫機事件21起,成功10起,劫機目的地均為臺灣。犯罪後潛逃的、家裡鬧糾紛的、分房不公的……各色人等都把怒氣發洩到民航客機上。安檢鬆懈是一個重要原因,而臺灣當局當年的錯誤引導,則給劫機犯造成了「只要到了那邊,金錢美女要啥有啥」的錯誤預判。
當時,客機安全防範措施缺失,地面安檢程序存在隱患,寬鬆得讓現在的人不敢相信,除槍枝外,「什麼都可以帶,包括水果刀」。在王志華案中,機上乘務員事先已看見他的手在不停發抖,卻沒有引起應有的懷疑。
劫機事件頻發,讓有關部門緊急加強了安檢措施。「先是規定刀具不準帶,後來發現飲料也有危險,買票前要嚴格審查身份證。當時我們花了很多錢購買安檢設備、X光檢查儀還有手提設備,還引進了一批由武警組成的安檢隊伍。」羅強說。
大部分情況下,最有效的反劫機措施是安檢。在「9·11」事件中,人們普遍認為歹徒是使用了小刀之類的利器挾持並殺害了飛行員與反抗的乘客。這類物品體積較小,很容易藏匿在身上或隨身行李之中,而當時機場的安檢並不嚴密。
臺灣當局當年曾懷著狂喜歡迎來自大陸的劫機犯,甚至荒唐地給每個劫機犯發放超過750萬元臺幣的「生活費」。劫機屬於「萬國公罪」,臺灣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國際輿論壓力;一些劫機者打著各種幌子,其實是在大陸犯罪後潛逃,加之防務考慮,一個接一個的劫機者漸漸讓臺灣方面感到頭疼。1997年,大陸方面遣返了一名從臺灣劫機前來大陸的劫機者,此後,海峽兩岸類似的遣返逐漸增多。大陸劫機犯在臺灣不再可能得到庇護,而會被處以刑罰並遣返回大陸。
1993年至1998年間,成功劫持大陸民用航空器去臺案件共13件,合計18人;而在2008年2月28日遣返王志華的那一天,臺灣「行政院陸委會」稱:「已全數遣回。」歷史的一頁,就此翻過。
9·11事件成拐點:從不反抗到尋機制服
「劫機潮」後,我國曾派特警精銳部隊長期在客機上擔任武裝護衛,直至後來「劫機潮」平息,特警才全部撤回原單位。
「9•11」事件後,中國民航總局組建了中國民航空中警察總隊,該機構歸民航總局和公安部雙重管轄,除了普通警員的訓練之外,也會定期組織人員去特種部隊輪訓。首批2000名空中警察陸續上崗,他們大多都穿便衣,但可以使用警械武器。中國空警的首要任務是防劫機、炸機,同時還會制止乘客其他影響正常運行安全的行為。
2013年7月9日上午,海航集團舉行「6·29」反劫機英雄機組表彰大會,授予機組全體成員「海航功勳員工」勳章,集體獎勵超過3000萬元。獎勵包括現金、房產和名車。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問題專家李偉稱,遇到劫機事件要不要反抗,這在國際上還沒有統一規定。「9· 11」事件以前,各國航空安全條例規定,如果遇到暴力劫機事件,機上人員儘量不要反抗,以免造成機毀人亡的事件。「9 11」事件後,由於恐怖分子劫機是為了製造機毀人亡的慘劇,甚至企圖把被劫飛機當作武器製造更大的人員傷亡,因此許多國家修改了航空安全條例,在飛機上派有空警,遇到暴力劫機時可以尋機制服劫機者。
事實上,「9 11」事件後有很多未遂的劫機事件都由乘警和機上人員制服暴力分子。2013年6月29日,海航一架新疆和田到烏魯木齊的航班遭遇劫機,機組人員在旅客協助下成功制服6名歹徒,2名空警受傷。事後,海航獎勵相關機組人員現金100萬元,價值300萬元房產一套,奧迪車一輛,22名旅客可終生免費乘坐海航航班。如此豐厚的獎勵,一方面是對機上人員的褒獎,也在客觀上樹立了反劫機的榜樣。
結語
劫機與反劫機,是航空安全的最高命題之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每一架平安抵達的航班,飛過一條地理方位意義上航線,也飛過了一條體制機制支撐、技術支持、安檢保障和全系統全人員精誠協作防範的安全航線。
回首二十年前的浙江航班被劫事件,我們看到了歷史,看到了進步,看到了警醒,也看到了啟示。無論你我身處何時何地,在情感裡,在理智中,都需要一塊基石——給我們安全信心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