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的一個畫面,奈傑爾(Nigel)將瑪林(Marlin)和多莉(Dory)放在自己嘴巴裡,躲避海鷗的捕捉,並幫忙尋找瑪林(Marlin)的兒子尼莫(Nemo)。其中奈傑爾是一隻對除海鷗以外任何物種都懷有好感的鵜鶘,生活在澳洲雪梨港口,所以我們確定他的原型是一隻澳洲鵜鶘(Pelecanus, conspicillatus)。
奈傑爾證明自己有個巨大的嘴巴和喉囊,事實上不止一兩個人這麼想的,看看這張照片是不是覺得更誇張了。
所以,今天我們的主角是來自中國的一種鵜鶘。卷羽鵜鶘(Pelecanus crispus),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瀕危(EN)物種,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近危(NT)物種,是一種大型食魚類遊禽。全球卷羽鵜鶘種群分為3條遷徙路線1)東南歐:黑海-地中海遷徙路線,包括短距離遷徙的東南歐種群;2)西亞:西亞和西南亞遷徙路線,繁殖於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越冬於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3)東亞:東亞遷徙路線,繁殖於蒙古國,全部遷徙於我國境內,主要越冬於浙江溫州灣、福建羅源灣等南部沿海地區。卷羽鵜鶘全球種群數量11,400-13,400隻,由於保護有效,西亞和歐洲的種群呈現增長趨勢,但是東亞種群的數量卻不足150隻,不僅種群基數小且呈現不穩定下降趨勢。
卷羽鵜鶘:慈谿施建慶
卷羽鵜鶘工作組合影(© Vivian Fu---EAAFP)
雖然近些年關於卷羽鵜鶘東亞種群的觀測記錄較多,但是專項調查、保護和基礎生態學研究基本屬於空白,因此卷羽鵜鶘的科學研究和保護行動急需開展。於是,2018年12月在海南召開的EAAFP第十次夥伴大會(MOP10)期間通過了第14條決議(保護卷羽鵜鶘(Pelecanus crispus)東部種群國際單物種行動計劃);2019年7月在蒙古國科布多省舉辦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卷羽鵜鶘東部亞種保護戰略國際諮詢會」上,正式組建了EAAFP卷羽鵜鶘工作組。所以卷羽鵜鶘東亞種群的保護已然在路上了。
經歷過一個掙扎的春節,疫情在我國已經夾著尾巴要敗北了,我們遵循著「疫情過後,春暖花開」的承諾,但是境外的疫情擴散不僅又讓人揪心。大自然的規律並未停止,卷羽鵜鶘也即將開始春季的遷徙。在國家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的前提下,宣傳保護在此刻顯得更加需要,也是為民眾傳遞野生動物知識的重要時機。
因此,在阿拉善基金會任鳥飛鳥種專項的支持下,中國卷羽鵜鶘保護網絡已經初步建立起來。目標是整合國內卷羽鵜鶘分布地的力量,聯合開展宣傳和保護活動,推動卷羽鵜鶘東亞種群的有效保護。
正事來了!!!
在卷羽鵜鶘春季遷徙以及愛鳥周等宣傳節日即將到來之際,現徵集卷羽鵜鶘在我國分布地的資料,用於製作卷羽鵜鶘宣傳冊。歡迎任何組織和個人提供相關資料,我們會在製作好宣傳冊後寄送到您的手裡。同時,我們保證收集的資料僅用於製作宣傳冊,不會另作他用,無償提供,敬請諒解和支持。提供的資料包括:
1. 照片3-4張,物種、生境照等;
2. 文字介紹,300-500字(不限);
3. 組織logo,用於製作宣傳冊。
請於3月14日前將資料發到下面的郵箱,或直接與我們聯繫。
聯繫人:焦盛武,郵箱:qustjsw@163.com,電話18867140827(微信同號)
任鳥飛由阿拉善SEE基金會和紅樹林基金會共同發起,是守護中國最瀕危水鳥及其棲息地的一個綜合性生態保護項目。
該項目將在2016-2026年間,以超過100個亟待保護的溼地和24種珍稀瀕危的水鳥為優先保護對象,通過民間機構發起、企業投入、社會公眾參與的「社會化參與」模式開展積極的溼地保護工作,搭建與官方自然保護體系互補的民間保護網絡,建立保護示範基地,進而撬動政府、社會的相關投入,共同守護中國最瀕危水鳥及其棲息地。任鳥飛項目也得到了阿拉善SEE華北項目中心、華東項目中心、深港項目中心、福建項目中心、山東項目中心,以及騰訊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公益寶貝」、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滙豐銀行與社會愛心用戶、企業等的共同支持。
慈谿市野保會簡介:
慈谿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自成立以來開展了環志、鳥調、立牌、自然筆記、採風親鳥、施救傷鳥、助鳥放飛等行動,旨在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和公民的愛鳥、護鳥以及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教育公眾不非法獵捕、販賣和經營野生鳥類,提倡不食野生動物,樹立良好的飲食風尚,以實際行動保護人類自己的家園。
封面照片:浙江省紹興市翁紹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