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的相機會說話:鏡頭焦段的選擇技巧

2021-02-14 小林

  一般來說,初買單眼相機的攝影愛好者,大都熱衷於配齊18-200的全焦段,以求在未來的拍攝中不放過任何一個好角度。事實上,這種觀點是一個嚴重的誤會,且不說拍攝中沉重的專業鏡頭所帶來的體力消耗,換鏡頭時的手忙腳亂,更重要的是變焦鏡頭所帶來思維上的懶惰,使得攝影者忽視對鏡頭感的培養和攝影語言的提煉,嚴重影響攝影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根據市場的需求,很多所謂「一鏡走天涯」的鏡頭應運而生,比如18-135mm,甚至18-200mm,似乎輕便又省去換鏡頭的麻煩,但很多大變焦鏡頭使用者往往會發覺,使用此類鏡頭,會感覺自己的拍攝水平一直停滯不前,視覺乏味而難以突破,後果往往是對攝影熱情喪失,問題出在了哪裡?

  本文無意對不同鏡頭間成像的優劣進行比較,僅試圖探討鏡頭焦段選擇與鏡頭感培養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談談鏡頭語言的練習提高的技巧。

變焦與定焦

  如果我們見過一個拿定焦,一個拿變焦的人同時在拍照,會發現他們的拍攝行為截然不同,而且最後觀看照片,往往發現持定焦者能獲得更多的觀看角度和可能。

  此中的奧妙或許就在於,持變焦的人,選定一個角度之後,就會站定不動,然後不停旋轉手中變焦環,或者在不停更換自己的鏡頭,往往懶得再走動一下。這種情況裡面,事實上不管換到哪個焦段,拍攝的角度都是單一的,固定的。長期保持這樣的拍攝習慣,會使照片風格和語言越來越固化,拍攝時的思維也變得越來越懶惰,攝影水平也難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而定焦者的拍攝往往由於焦段的限制,需要不停的上躥下跳,左右思量,位置的移動往往帶來了更多的觀看變數,同時,眼睛離開了取景器,去觀察拍攝對象與周圍的環境,也刺激了對不同呈現可能的思考,事實上,這一點觀察和思考的時間,在拍攝中,往往決定了一張照片的成敗。

  如果要用十秒鐘的時間拍攝一張照片,利用九秒的時間去觀察和尋找角度,用一秒的時間調整相機參數和按下快門,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取景器裡,往往成功率會高得多。

  從這一點而言,我往往會給初學者推薦一隻價值700元人民幣的50mm 1.8鏡頭,而不是一隻價值12000元的28-70mm 2.8L專業鏡頭,前者不但能在光圈與景深上有更多的作為,更重要的是對攝影的鏡頭語言能有更多的訓練,也更容易得到攝影的進步。

  對於變焦和定焦,事情往往還沒有那麼簡單,攝影史上許多大師,往往只執著於一個焦段,被選擇的最多的是50mm或35mm,這個焦段的選擇,往往和一個人的閱歷和人生觀有關,有些人會看得更專注一些,有些人會看得更廣闊一些,不同的人生觀必定導致選擇不同的觀看世界的方式,也就會有不同焦段的選擇,這個問題在下文還會詳細分析。

  要學會使用所有的焦段並不困難,但是要用好一個焦段,卻沒那麼簡單,甚至要花一生的時間,一個固定焦段長期的觀看訓練,因而產生的鏡頭感,往往凝聚了攝影師的學識、閱歷與氣質,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的產生需要攝影師和鏡頭長期的磨合,以至於相機已經成為感悟世界的另一隻眼睛,無需思索,毫不猶豫。

  按照我的理解,可以做到在觀察之後站定,舉起相機,無需看取景器,按下快門,得到的照片與構思的一樣,可以算是對一個焦段熟悉的入門。至於人機合一的高級境界,只能靠緣分,還有很漫長很漫長的時間在一起吧。

50MM標準鏡頭:平靜的敘述

  50MM,又稱標頭,非常不招初學者喜歡的焦段,往往因為最接近人眼觀看世界的視覺,往往使得拍攝的照片既沒視覺衝擊力,也沒奶油般虛化的背景,江湖上有「標頭無用論」相傳,要用好標頭,確實需要下一番苦工不可。

  該從何入手呢,只用50mm鏡頭的大師布勒松說:「攝影家的眼睛,永遠都在評估出現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須移動1毫米的幾分之一,便可以把線條吻合起來。他只須稍微屈膝,便可以將透視改變。把照相機放置在離主體近一些或遠一些,他便可以刻畫出某一細節——這細節,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賓奪主。然而,對照片進行構圖所需的時間,幾乎是跟按動快門的時間一樣的短,因為兩者同是條件反射而已。」

  現實世界如此豐富複雜,在鏡頭範圍裡,哪些元素應該出現,哪些應該捨棄,相機輕微的位移會帶來怎樣的透視變化,按下快門那一瞬間,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應該是怎樣,這些攝影裡需要解決的相當重要的問題,都需要在舉起相機取景之前解決。

  50mm接近人眼視覺的優勢,可以方便地讓人在現實世界與取景器之間無縫地切換,以此完成從現實3d世界到照片2d世界的轉化,可以更快的培養起這種條件反射下的鏡頭感。

  我一直以為鏡頭感是攝影師風格最本質的東西,50mm的鏡頭感,建立在與被拍者者不遠也不近的現實距離與心理距離上,形成一種既不張揚也不含蓄的敘述風格,從鏡頭語言而言,可以比喻為一種寧靜的敘述。

  最驚心動魄的故事,往往可以用最寧靜的敘述完成,而且這種寧靜,會讓故事更為真實可信,不誇張,不渲染,讓觀看者回歸拍攝內容的本身,也是初學者首要掌握的表現技巧。

  個人十分偏愛50mm,經常只帶一個50mm晃悠,在這個焦段裡,不會有難以忍受的廣角變形,也有合理透視空間感。

  拍陌生人的時候,50mm還常常被我用來偷拍,很多場景只有偷拍才能保存原有的氣氛和意境,50mm雖然不太近,可是也不太遠,要偷拍得手,往往要事先做好環境的觀察,一旦舉起相機,很可能你沒有構圖和對焦的時間,所以構圖要在心裡預設好,相機的焦點、曝光、景深也要預先調好,舉起相機的同時按下快門,才能稱得上眼急手快,此外,拍照前,逃跑路線也要先觀察好。

  如果你喜歡用相機平靜地講故事,那麼我會推薦你用一隻50mm鏡頭。


  浙江富陽龍門古鎮的黃昏,村口的老人們聚在村口高談闊論。

  50mm鏡頭,光圈2.8,使用了偷拍的手法,讓現場的氣氛得以保存,2.8光圈可以適度虛化背景,但不太虛的環境氣氛保留,50mm焦段能保證拍攝時樓房的垂直水平線不至於變形,更有真實可信感。

35mm廣角鏡頭:放聲的高歌

  如果50mm偷拍還算不錯的話,35mm偷拍幾乎是一種不可能,35mm如果要描述主體,需要更進一步的逼近,這種逼近往往不僅僅是一米的物理距離,也意味著與被攝主體更近的心理距離。

  常有人說50mm往前一步是35,退後一步是85,事實上不同焦距形成的透視感完全不一樣的,35mm的透視往往會更有現場感,所以新聞記者一般會比較喜歡35。

  使用35mm拍陌生人的時候,往往需要事先的溝通,否則你很可能拍回來的是一大堆驚愕的表情,還帶回來被鄙視無數次的心理傷痕。關於溝通的技巧,我常常覺得是口才比器材重要,一個微笑,幾句問候,保持對對方有禮貌的感興趣,常常是獲得拍攝批准的利器,同時,也要充分尊重對方,不要把對方當做你鏡頭下的獵物,如果對方拒絕拍攝,那麼就別拍,不過很多時候聊幾句之後就會峰迴路轉。

  用35mm常常會因為聊天忘記了拍照,那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呢。

  35mm會產生適當的變形,比50mm更有視覺衝擊力,較近的心理距離也使得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適當的強調,在鏡頭語言裡我理解為放聲的朗誦和歌唱,它說出來的,往往更容易引起人們的留意。

  在使用35mm的時候,需要留意的問題是廣角會收入更多的元素,如何避免構圖中元素的雜亂形成的喧賓奪主,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有一個經驗值得借鑑,就是構圖時不能光留意主體和中心的位置,構圖的四個角也要注意,哪些元素該出現哪些該捨棄要密切留意,有幫助的留下,沒幫助的捨棄,有時,輕微的機位的變化,可以決定片子的成敗。

  如果你是一個外向熱情的人,希望與這個世界有密切直接的接觸,說話宏亮愛聊天,皮糙肉厚耐挨打心理素質良好,那麼我向你推薦一隻35mm的鏡頭。

 吳川縣城的春節,正好遇到情人節,年輕人在街頭兜售玫瑰花。

  35mm鏡頭,光圈4.0,和他們聊了幾句再從容拍攝,抓拍的主體年輕人面向遠方而不是望著鏡頭的瞬間,以求延伸畫面語言。35mm帶來略微的可以接受的變形,使觀眾在場更為強烈。

10-28mm超廣角鏡頭:聲嘶力竭的吶喊

  不知道為什麼,中國的攝影師特別喜歡超廣角,特別是街頭攝影,看見裡面扭曲的房屋,誇張變形的手腳,還洋洋得意的自誇很有視覺衝擊力,我總覺得內心久久難以平息,或許因為這個時代就是喧囂吶喊的時代吧。

  超廣角是一個相當難以駕馭的焦段,也是一個容易造就懶人的焦段,隨便舉手一拍,面前的世界都在照片裡,連構圖都省了。然而這會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等待著你去解決:除非你是女太空人,否則你看到的世界會和別人有什麼不同?

  這其實是困擾很多初學者的魔咒,器材已經很好了,但拍下的照片怎樣才能有個人風格而又耐看呢?我拍的怎樣和別人拍的不一樣?

  事實上,攝影的主觀性和客觀性一直是攝影屆爭論不休的問題,這裡不展開討論,比較形成共識的是,拍攝的照片,不能就事論事,要讓人能看到你描述的景物之外的東西。通俗來講,就是利用構圖、瞬間、成像寬容度等技巧,使得照片產生一種陌生感和意外感。

  超廣角強烈變形造成的視覺衝擊力也是手法之一,然而這種手法如果被泛濫使用,就會使人生厭。因此要用好超廣角,就像中國人拍攝荷花,一定要帶有強烈的創新欲望,才能脫穎而出。

  近年使用超廣角甚少,所以經驗也不太多。在狹窄的環境裡拍攝納入更多的元素,拍妹妹用趴著的角度拍出誇張的長腿,超廣角是很有用的。蹲得低一點仰拍,或者爬的高一點俯拍,超廣角都會有很好的表現力,可以多做嘗試。

  對於初學者,過分的強調使用超廣角不值得鼓勵,放聲的吶喊要有強有力的功底支撐,否則會淪為聲嘶力竭。

  新疆慕士塔格峰下,偶遇的遊牧人家,熱情地邀請我們共進早餐,試圖付錢被拒絕。

  17mm超廣角拍攝,光圈8.0,帳篷的狹窄環境裡,使用超廣角把天窗也收入畫面中,同時也利用了帳篷放射狀支架變形後所產生的畫面張力。

70-400mm長焦鏡頭:溫柔的細語

  長焦曾經是我一度偏愛的焦段,強烈的虛化,對細節的特寫,容易形成畫意的景深壓縮平面化,如果要去拍攝糖水風光片,長焦是必須的裝備。

  有一個初學者常困惑的問題,就是看到的風景驚人漂亮,拍攝出來的照片卻平淡無奇,這裡面的原因,最通常的是使用廣角或中焦鏡頭,試圖把所有的美的元素統統塞進照片裡,導致照片裡喧賓奪主反而難以給人留下印象,這種情況可以試試換用長焦,只拍攝讓你最感興趣的部分,或許會有驚喜。

  長焦狹窄的視角,容易虛化的背景,使得簡化畫面成為易事,符合攝影的減法規則,因此為廣大初學者所喜聞樂見。但簡化的畫面往往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構圖的簡單處理和鏡頭語言的貧乏單一,尤其在長焦裡,由於前中後景之間的景深空間被壓縮,使得照片難以產生縱深感,這時,利用好構圖時的幾何圖形法則,成為長焦攝影的重要訓練技巧。在這一點上,我的心得是,使用長焦時,心一定要足夠靜,不能匆匆忙忙,往往鏡頭輕微抖動帶來一兩毫米的位移可能會導致構圖的失敗。

  如果你對中國式風光拍攝有濃厚興趣,並以立志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為人生目標的話,利用好長焦的這種壓縮空間的技巧,拍攝畫意風光,會相當有效。如果在合適的季節,去到很多排隊搶三腳架位的出大片之地,比如壩上、霞浦、元陽、禾木等地,你會看到清一色的專業長焦之海。如果有個哥們不幸使用了中焦或廣角,那肯定是他前一晚跟攝影團帶團老師沒喝好。

  在拍攝人物特寫的時候,長焦也可以忠實還原人物相貌,不會產生變形,適當遠的距離拍攝,也可以讓被拍攝者減輕心理負擔,表情顯得更為自然。

  然而,在人文紀實攝影中,一般不太建議使用長焦的偷拍,長焦對現場感的疏離,可以製造夢幻感,卻無益於真實感,當然,根據現實情況偶一為之,也是挺好玩的。

  從鏡頭語言的角度來說,長焦鏡頭要說的話,就像耳邊溫柔的細語,無須太響亮,但可以說到心裡去。

  寧波普陀山,不肯去觀音廟前,一片野花在梵音細雨裡,漫山遍野地盛開。135mm拍攝,光圈2.0,在長焦淺景深的拍攝中,前景的虛化往往比背景虛化更為強烈,妥善使用長焦的前景虛化,既可增加畫面縱深感,也更利於製造夢幻感,此方法拍人像同樣適用。


  兩圖拍攝於同一地點,上圖使用28mm鏡頭,光影構圖都合理但給人印象不深,經觀察瞭望,發現遠處沙灘上有父子在玩耍,借用身邊朋友的400mm長焦,拍攝下圖,強烈的空間感壓縮,呈現了畫一樣的平面效果,遠處海岸的位置及取捨幾經思量才確定下來。

  兩圖拍攝於同一地點,帕米爾高原上的貧困塔吉克人一家,送給了他們一些冬衣。上圖用35mm拍攝了一家人和他們的狗,連綿不絕的雪山和戈壁,畫面沒有問題,只是覺得比較表面化難以深入。下圖換用135mm鏡頭,適當收小光圈到4.5,以表現小女孩臉上的質感,天真的眼神和滄桑的面容,已足以反映這一地域的地理、生活和人文,也容易引起觀者的共鳴。

好鏡頭基本靠借

  行文至此,肯定很多人認為我是死硬的定焦黨,或者反器材反社會,相機廠商人人得以誅之的大反派。真是冤枉,我其實對好器材的狂熱不下於各位,只不過,我的好器材基本靠借。

  首先說說定焦變焦的問題,實在不必看完本文就立馬去買一個,變焦鏡頭只要你不變焦,就是定焦鏡頭。

  對於鏡頭感覺的訓練,可以固定從某一焦段開始,不同的焦段多加嘗試。同時對拍出來的照片需要多加歸納整理,善於反思每張照片成敗的原因和道理,這一點看起來簡單,卻甚少人能夠做到,特別是數碼時代,海量的照片會讓人崩潰瘋狂,在拍攝前期,眼睛多離開取景器進行觀察,少點按下快門,能比較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拍攝時間漸長之後,你會發現某個焦段你使用起來更為得心應手,這時再去考慮更換升級你的鏡頭,會是理智的行為。

  無論你是使用定焦,變焦,全畫幅,aps畫幅,4/3系統,還是手機拍攝,對焦距概念都應該是清晰的,在某一焦段培養鏡頭感,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問題,也是妨礙攝影進步的一座大山,怎樣用屬於你自己的焦段來講故事,會是一個漫長而有趣的歷程。

  中國是專業攝影器材銷售大國,你身邊總會有些朋友,買了無數好鏡頭,卻來不及用或沒空用,他們,將會是你的攝影之路上的大幫手,使出你的交際能力,把鏡頭借來,而不是急著去買一個,會減少你被罵敗家的機率。

  書非借不能讀,鏡頭其實也如此,先體驗不同焦段的感受,再從容選擇適合你自己的焦段,會更有效。

  對於我自己,由於樂於結交攝影朋友,好鏡頭也用過一些,特別是拍風光的時候身邊正好有一個背著400mm大炮的朋友,可以感人得的快要掉下淚來。

  現在出門,一般只帶35mm和50mm兩個定焦,心情開朗想和人聊天的時候,我會用35mm,有時只想安靜的看看,順便思考一下人生問題,我會用50mm。也許有很多場景拍不到,拍不好,但是你總不能一個人拍完所有的好照片吧。在拍攝中,因為你的觀察力不足而失去的好照片,遠遠多於焦段不足所失去的。

  順便說一句,我的35mm和50mm,都是借的。。。

  熟悉了你自己觀看世界的焦段之後,用心去記錄,而不是靠好相機好鏡頭,或許,這才是攝影的真諦。

【小林原創攝影教程】

點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鈕,可以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

要關注小林的微信公眾號inkcn020,點右上後查看公眾帳號,或在微信公眾帳號搜索「小林」

相關焦點

  • 讓你的照片會說話:相機鏡頭選擇技巧
    本文無意對不同鏡頭間成像的優劣進行比較,僅試圖探討鏡頭焦段選擇與鏡頭感培養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談談鏡頭語言的練習提高的技巧。變焦與定焦  如果我們見過一個拿定焦,一個拿變焦的人同時在拍照,會發現他們的拍攝行為截然不同,而且最後觀看照片,往往發現持定焦者能獲得更多的觀看角度和可能。
  • 攝影:鏡頭焦段的選擇技巧
    本文無意對不同鏡頭間成像的優劣進行比較,僅試圖探討鏡頭焦段選擇與鏡頭感培養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談談鏡頭語言的練習提高的技巧。變焦與定焦如果我們見過一個拿定焦,一個拿變焦的人同時在拍照,會發現他們的拍攝行為截然不同,而且最後觀看照片,往往發現持定焦者能獲得更多的觀看角度和可能。
  • 人像鏡頭焦段選擇以及相機配件推薦篇
    人像鏡頭焦段選擇以及相機配件推薦篇這是一篇主要講人像鏡頭焦段的推薦,同時我也會簡單提及下關於拍攝的相機以及一些平價攝影配件的推薦。
  • 攝影技巧 人像篇 廣角鏡頭等效焦段的概念詳解 各焦段人像拍攝技巧全解析
    重點提示  善用長景深與強烈透視效果。  儘量不要將臉部、手臂放在畫面四周。  拍攝時要多溝通,減少尷尬。  若有閃燈補光需要,最好用離機方式。  超廣角鏡頭是玩家嘗試盲拍的第一選擇。  可稍微調整角度,讓透視更為自然。  一機一鏡時,室內拍攝的最佳焦段。
  • 徠卡鏡頭中的不得不提的焦段——90mm鏡頭
    90/1.5 鏡頭的光學設計極其複雜,8片6組——其中2個是非球面鏡片,擁有11片光圈葉片,所產生的散景如黃油般光滑,並且沒有粗糙的鬼影。如果你喜歡75mm Noctilux,90mm Summilux可以提供類似的效果:焦點銳利,與焦外的分割自然,還有奶油般的散景。
  • 關於鏡頭焦段的小心得
    鏡頭是相機的重要部件,鏡頭的作用僅僅是成像。很多人問我如何選擇鏡頭焦段。我的建議是根據你自己的喜好和習慣來選擇。
  • 【攝影器材】比較全面的鏡頭焦段知識,一篇文章了解各種鏡頭焦段的用途
    街頭攝影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器材的限制,我們可以使用任何焦段的鏡頭拍照取景。由此看來,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拍攝風格,來決定自己拍攝照片的焦段。一般來說,我們通常選擇35mm和50mm焦段的鏡頭,在街頭進行拍攝,這兩個焦段基本上與我們視角相同,拍出來的照片很接近與真實。有時候我們為了突出主體,我們也會選擇70-200的長焦鏡頭。
  • 【實用貼】關於鏡頭焦段你知道多少?
    其實沒有最好的鏡頭,只有最合適你的鏡頭,根據你喜歡拍攝的題材來確定鏡頭的焦段,再來選擇合適的鏡頭。說到焦段,今天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想要了解焦段,我們就先到了解什麼是焦距了。焦距是指:透鏡中心到焦點的距離。我們平常在鏡頭上看見的50mm,24-70mm等這些標識就是指鏡頭焦距了。
  • 拍人像最好的鏡頭焦段是什麼?
    但是魚眼鏡頭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會產生嚴重的畸變,因為它們總是儘可能的將更多的場景塞進傳感器中,除非是為了刻意利用這種畸變,否則使用魚眼鏡頭拍攝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特點。魚眼鏡頭一般用於天空或者廣闊全景的拍攝。
  • 鏡頭焦段的劃分與「套頭」焦段的來歷 | 攝影早自習第891日
    第891日了解了焦段後,你會發現廠商賣給你的廣受鄙視的「套機頭」的焦段其實是用心良苦的最佳選擇
  • 買了相機該如何選擇合適的鏡頭?
    網羅攝影教程、拍攝技巧以及大師經典照片~幫助你讀懂單反,愛上攝影!
  • 「掃街」適合用哪個焦段的鏡頭?一一解析!
    攝影上的掃街,指的是拿上你手裡的相機去街頭進行拍攝,是紀實攝影的一種。但是又不同於嚴肅題材的紀實攝影。
  • 拍人像,50、85、135你會選什麼焦段?
    最常用幾個焦段,50、85、135,那個焦段最適合?下面就對這幾個焦段做一個詳細的回答。半幅與全幅的焦段差異在這裡強調一下全幅和殘副在選配鏡頭時的誤區,透視只與拍攝距離有關,和焦距、畫幅、光圈無關。拍攝面部特寫最好能控制在1米以內(模特會羞鏡頭的),拍全身也不能別跑到10米以外(說話都得靠喊,小心模特跑了)。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全幅機身配人像鏡頭最好選擇85mm或135mm焦距,而殘幅配50mm或85mm鏡頭是最合適的。
  • 佳能鏡頭您會選擇哪一個
    相機鏡頭是單眼相機的基本配置,也是後期搭配的基礎,通常我們選擇什麼樣的鏡頭,才會使用頻率更高,而且更適合自己,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佳能的兩款鏡頭
  • 不同焦段都有什麼特點,你到底需要一支什麼鏡頭?
    所以說買可換鏡頭相機,不管是單反還是無反,機身只是入門,鏡頭才是坑,而且是深不見底的巨坑,除非是頂級機身,否則隨便一支大三元鏡頭都比你的機身要貴
  • 索尼A6300無反相機鏡頭選擇
    圖:索尼A6300無反相機你正在為索尼A6300尋找一枚合適的鏡頭嗎?The new camera幫你選出了最佳變焦鏡頭,最佳人像鏡頭,最佳微距鏡頭,最佳街頭攝影鏡頭,最佳旅遊攝影鏡頭,最佳第三方鏡頭以及最佳旅遊,人像鏡頭7枚適用於不同環境的鏡頭,看看是否和你心目中的是一樣的。
  • LEICA鏡頭中的尷尬症患者:75mm焦段
    在以前寫過的一篇文章裡,略微提過75mm焦段的鏡頭,沒有展開的去說這個焦段鏡頭。
  • 談談定焦鏡頭與變焦鏡頭的區別和選擇
    變焦鏡頭大家都很了解,大家大多數也都用的變焦鏡頭,變焦鏡頭就是在一個位置上可以通過變動焦距把被攝體拉近拉遠,不需要移動太大的位置,大家用變焦鏡頭拍照很方便的,室內室外都可以很方便的用,而困擾大家選擇定焦鏡頭的問題就在這個點上,擔心不能駕馭一個單一的焦段或者擔心這一個單一的焦段給構圖帶來很大的局限性,確實定焦鏡頭會給畫面帶來限制,但是這個限制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換句話說,我們在選擇變焦鏡頭時,光圈值大小帶來的畫面限制其實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
  • 被大眾冷落的焦段,談徠卡的75mm鏡頭
    75mm鏡頭在徠卡鏡頭群中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可以說是受冷落的焦段,因為大部分人購買相機,第一支鏡頭基本上是在
  • 「掃街」最佳焦段鏡頭優選
    通常人們選擇晚飯後上街溜達,這時天色漸暗,大光圈的優勢就更明顯了,此外定焦鏡頭成像更好,大光圈帶來的氛圍感也更濃;使用定焦鏡頭時視角固定,從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拍攝的題材,避免了使用變焦鏡頭一會兒用長焦端拍局部一會兒又用廣角端拍整體的拍攝方式,這樣能靜下心來更加專注地拍攝,出片風格也更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