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mm鏡頭在徠卡鏡頭群中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可以說是受冷落的焦段,因為大部分人購買相機,第一支鏡頭基本上是在35mm和50mm這兩個焦段選擇,等購買第二支鏡頭,且不說風光攝影會選擇廣角鏡頭,就算考慮長焦拍人像時,第一考慮的也是90mm焦段的鏡頭(當然90的確是經典人像頭),很少有人會推薦75mm焦段的鏡頭。
每當提及75mm鏡頭時,大家都會考慮到是不是和50mm焦段距離太近,還不如咬咬牙直接入90/2AA吧;其實成功入手75mm焦段的朋友,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反饋75mm端拍半身人像太棒了。
真正民用徠卡75mm焦段鏡頭的開端是75/1.4鏡頭(前面提到了「民用」,其實徠卡在1935出過一隻X光用的特殊鏡頭:75/0.85),徠卡75/1.4鏡頭的生產周期是從1980-2004,停產了十二年了,這是徠卡著名鏡頭設計師Mandler最後的名作,也是他的最愛,有著極高的好評,同時在2000年時售價也是徠卡M鏡頭群裡第二高的鏡頭。
M 75/1.4完美地整合了性能和尺寸之間的平衡。它全開光圈表現並不是很銳利,但是卻恰到好處,清晰柔軟,色彩迷人、層次過渡舒服、解像力非常高,呈現柔和與獨特的色彩,焦外成像非常漂亮,最適合用在半身人像照,讓人愛不釋手!但是要注意對焦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一不小心就會跑焦,手稍微一動焦點就會移動,還是別靠太近拍或是縮小點光圈。
M240 75mm f/1.4, by Alex ES
Leica MM 75mm f/1.4, by Niels Erik Pedersen
Leica M9P 75mm f/1.4, by Steve Huff
F1.4全開時:
Leica M9P 75mm f/1.4, by Steve Huff
75/1.4在2004年停產後,徠卡緊接著發布了75/2AA鏡頭,這支鏡頭擁有高反差、高解像力和非常平坦的相場平面,這在大光圈鏡頭中並不常見,這也得益於它使用了非球面鏡片和不規則色散高折射率玻璃以及浮動鏡組,在大光圈時的細節解像力達到了頂尖水準。
E49的口徑相比同樣是AA鏡頭的90mm蘇密克隆顯得小巧很多,而相比75/1.4成像更銳,最近對焦距離縮短到了0.7m,柔化相比日產鏡頭不那麼過分,是現行版裡拍半身人像最佳的選擇。
從取景窗裡看到的視野遮擋情況;虛線框是75mm的框線。
Leica M9 75mm f/2, by Steve Huff
眼部細節放大後依然清晰銳利,震撼至極
▼
散景也是極美的
▼
Leica M9 75mm f/2, by Steve Huff
75/2.4鏡頭是4組6片設計,最近對焦距離0.7m,與35mm搭配使用倒是個不錯的選擇,焦段差距拉開了,能涵蓋的場景也更多了。
75mm f/2.4 樣片 ,by Erik Lund
而75/2.5就是真的物美價廉了,也是6片4組結構設計,最近對焦距離0.9m,345g的重量也算輕便,拍半身像入門使用此鏡頭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75mm f/2.5與其他75鏡頭對比
放大到100%情況下,可以看到f/2.5比f/2.4稍銳一些;焦外f/1.4的相對柔和。
焦外的成像效果也不同,f/2.5鏡頭的焦外更加清晰;光斑的造型上,f/1.4是個橢圓,f/2.5的也很圓潤,f/2.4是個十邊形;另外你還可以注意到,f/1.4的散景稍暗。
也許75/2.5的焦外虛化不似f/1.4鏡頭一樣完美,但是也已足夠,要說它的缺點的話,大概就是太銳太清晰了,拿來拍妹子可能會因為皮膚瑕疵而被妹子拒絕。但是徠卡的其他鏡頭也是如此,它們表現的並非日系小清新,而就是真實地記錄,只是旁觀著這個世界。
Leica M9 ,75mm f/2.4 ,by Peter
75mm焦段,真的尷尬嗎?其實每個使用者使用過後會有自己的結論,重要的是你的視角適合不適合這個焦段,和你的拍攝題材是否適合75。如果還拿不定主意的話,不妨在後臺私信小編,跟小編談談人生、聊聊鏡頭唄~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查看徠卡75mm鏡頭
我們在這裡
奧森體驗中心
北京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西門
電話:010-64529308/64529309
馬連道體驗店
北京市馬連道攝影器材城4層南區311
電話:010-63343621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 9:00-1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