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興閣金光布袋戲傳承第二代 一出大戲呈現掌中戲配樂精華

2021-01-06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1月5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光興閣曾締造空前盛況,接手第二代團長鄭成龍原本從事科技,整理父親資料,發現5000多集劇本,決心讓金光布袋戲光彩再次被看見,入選臺灣傳統藝術中心開枝散葉計劃補助,演出經典名作大俠百草翁,最大亮點是北管和現代樂團結合演出,帶來不同凡響體驗,增添掌中戲更多創造力和可能性。

《大俠百草翁》1月23日至24日在員林演藝廳演出,將帶領觀眾重遊40年代到70年代的掌中戲配樂歷程。(吳敏菁攝)

曾活躍彰化員林明都戲院的光興閣,曾締造一代傳奇,傳承一甲子,兒子鄭成龍接手第二代團長,回憶鄭武雄曾被封為「笑料大師」,因很少戲全以丑角當主角,但爸爸做到了,6年前揮別科技產業,在投入整理爸爸資料中,發現5000多集劇本,驚覺這些精彩戲劇若只是保存在博物館只是一張張的紀錄,為了重新被看見,必須再把它演出來。

《大俠百草翁》將帶領觀眾重遊40年代到70年代的掌中戲配樂歷程。(吳敏菁攝)

鄭成龍說,金光布袋戲不同野廟會野臺戲,是戲院售票演出,這次以經典名作大俠百草翁為主軸,是想透過一齣戲,讓觀眾了解布袋戲的音樂演變,最初布袋戲的配樂是北管,後來加入黑膠唱片,將透過劇情推演,一起來回顧配樂什麼要做這樣轉換,能夠呈現什麼樣的戲劇張力,請了北管和現代樂團現場演出,資深老師當後場,現代樂重新編曲,用劇情走向,讓人了解金光戲在臺灣的變化。

《大俠百草翁》1月23日至24日在員林演藝廳演出宣發。(吳敏菁攝)

當地文化部門張雀芬表示,光興閣入選彰化縣傑出演藝團隊,也是彰化縣內唯一入選臺灣傳統中心開枝散葉系列新作發表計劃的掌中劇團,23、24日在員林演藝廳演出《大俠百草翁枝金光飛樂大對決》是少數掌中戲斥資百萬元成本的製作,配樂是最大亮點,還加入很多元素,希望把戲迷找回來,讓傳統藝術做下去,再現臺灣金光布戲的光彩。(高楊)

相關焦點

  • 指出風雲動 掌中弄乾坤——閩南布袋戲藝術
    (圖 1)從歷史記載和現存情況來看主要有四種: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枝木偶和掌中木偶。布袋戲是掌中木偶戲的俗稱,又稱掌中木偶、手套木偶等。「布袋戲」一詞從何而來呢?根據前人的研究,說法大致有三:  第一,戲偶除了偶頭、手掌、腳的下半部之外,軀幹、上肢、腿部都是由布縫成。其外貌與布袋相似,呈四角方形,所以稱為布袋戲。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記者 卓曉熹)本周,「東亞文化之都」南安文化展示周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臺北興洲園掌中劇團、嘉義長義閣掌中劇團、高雄天宏園掌中劇團紛紛登臺亮相,為南安市民帶來視聽盛宴。臺北興洲園掌中劇團運用特效融入新元素創新傳承金光布袋戲「我們金光布袋戲與傳統布袋戲有所不同,它更注重特效,在道具和燈光方面下工夫。」
  • 【這是一個資源貼】布袋戲資源匯總 理論科普表演藝術指南
    一【理論知識篇之科普 考據 劇評】1 【布布科普】江武昌 : 布袋戲發展簡史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418512 【布布論文】臺灣布袋戲的武俠先 鋒——劍俠戲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416503 【科普上:臺灣布袋戲金光戲時期介紹】 https:
  • 掌中江湖——金光布袋戲
    今天小編將帶你們走進布袋戲的世界領略掌中江湖的風光。什麼是布袋戲      布袋戲(閩南語讀音:boo dei hi)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閩南地區)、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區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
  • 五代傳承 一脈堅持 霹靂國際寫下布袋戲傳奇
    霹靂國際寫下布袋戲傳奇布袋戲是臺灣傳承百年的藝術,也曾面臨市場大幅萎縮的困境,但霹靂國際多媒體卻以創新經營模式,成立全球最大的布袋戲製作中心,並於去年掛牌上櫃,成為首家股票上櫃的文創業者。更令人意外的是,這回主角不是「半神半聖亦半仙」的霹靂首席男主角素還真,而是一個機關木人,此舉雖讓廣大戲迷出乎意料,卻也顯現出霹靂國際的創新之路。掛牌上櫃 文創企業首例2014年10月掛牌上櫃,創下臺灣文創企業先例的霹靂國際,以家族傳承的布袋戲為起點,跨足各個娛樂消費領域,成為臺灣本土文創產業的標竿。
  • 掌中論古今,金光布袋戲,牆裂推薦!
    金光布袋戲,實際通稱為黃俊雄布袋戲。以聲音道具等奇光變景吸引觀眾的表現形態,所以被稱之為「金光戲」。
  •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來泉,探尋布袋戲起源
    但在臺灣霹靂布袋戲傳承人的心中,泉州是布袋戲的聖地。最近,臺灣霹靂布袋木偶的第五代傳承人黃亮勳就來泉州尋根,探尋布袋戲的起源,思考更好的發展之路。點擊下方觀看視頻*視頻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黃亮勳是臺灣霹靂布袋木偶的第五代傳人。
  • 雲林布袋戲日 掌藝薪傳活動傳承布袋戲文化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為表彰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2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2021雲林布袋戲日,掌藝薪傳」系列活動,除邀黃海岱家人與徒弟與會,布袋戲植根學校虎尾中學也在現場演出,象徵新舊傳承、生生不息。
  • 《當代武林人物傳》第二十三回:秉家學傳承子母掌 劉忠雲稱俠平型關
    一首藏頭詩單贊劉忠云:劉家有女入武行,忠勇有嘉顯剛強。雲騰風湧號子母,痴心不改傳綿掌。    卻說這子母綿掌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武術,中國一百二十九種優秀拳種之一,屬內家拳流派,創於何年,已無法考證。    如今只說有據可證的子母綿掌首位傳承人,乃是山西靈丘縣武靈鎮沙坡村人李生梅。
  • 掌中江湖,扭轉乾坤——臺灣布袋戲發展史
    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福建泉州,因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得名,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
  • 當代武林人物傳第二十三回:秉家學傳承子母掌,劉忠雲稱俠平型關
    抗戰時期,有一漢奸出重金欲聘李生梅出山,為日寇效力。李生梅拍案怒斥,漢奸狼狽而逃。李生梅高度的民族氣節,深受時人讚譽。李生梅生活儉樸貧困,但甘居淡泊,矢志不移,彰顯了一代武術宗師的武德風範。據江湖人士相傳,李生梅是打遍山西無敵手的俠士。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原標題: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每當迎神廟會的場合,走街串巷的操偶工人都會將肩擔上的戲箱與舞臺放下,在鄉親們期待的目光中搭好簡易木架舞臺,然後躲在布幃下,用靈巧的十指和惟妙惟肖的口白表演一出又一齣戲曲。「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這便是最早期的傀儡戲。因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也就有了布袋戲之通稱。輾轉300年間,布袋戲從福建泉州漳州、廣州潮汕等地流傳到臺灣等地區,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派系。
  • 逆齡生長潮流下的光希蝦青素精華,為何在行業中突圍而出
    近幾年,蝦青素,憑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開始廣泛應用到護膚品中,受到人們的信賴。蝦青素成為護膚行業抗初老上的新寵和標配隨著認知的逐步深化,我們所使用的抗氧化成分已發展了四代:第一代是維生素類;第二代是&它的護膚價值是多方面的:一是快速捕捉皮膚表面的自由基,減少膠原流失,延緩皮膚衰老;二是提高皮膚代謝能力,修護氧化損失,恢復皮膚光澤和彈性;三是對抗光老化,抵禦紫外線輻射,減輕皮膚受到的光照損傷,降低皺紋生成機率。
  • 天地都來一掌中,教你奇門遁甲傳承掌訣
    現在的問題是,像吉祥這樣講課的人比較少,另外祖先所傳承的掌訣非常精妙,希 望大家能夠在以後的課程當中,慢慢體會古人的這種匪夷所思的思想,它將整個繁雜的 術數體系都記憶於這一掌之上,所以奇門遁甲稱之為「天地都來一掌中」。
  • 你不知道的金光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豔文」
    2011TIFA 黃俊雄電視木偶劇團  《雲州大儒俠之決戰時刻》  3/10~12 19:30  3/12~13 14:30  臺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圖片提供 黃俊雄電視木偶劇團  1.金光布袋戲  臺灣的布袋戲發展沿革從早期移植自漳州、泉州和部分潮州地區的掌中藝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