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幅新王朝時期的貓放牧鵝群的壁畫,來自古埃及寓言故事中的一個場景。貓,曾在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化中被長期汙名化,而在古埃及,貓卻是神聖動物中的光榮一員:它們是太陽神拉的正義化身,也是戰爭女神賽克邁特的勇猛具象,更是歡愉女神貝斯特最形象的代表。在愛貓的神殿裡,古埃及人是最虔誠的聖徒。
在古埃及人的世界觀中,人和動物共享這個世界。這些動物既有日常的家畜與寵物,也包括罕見的野獸和猛禽。它們在埃及人的日常和宗教生活中均扮演著重要角色。
古埃及宗教信仰的基礎是對自然的崇拜。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被古埃及人賦予神話的色彩與內涵:這是某種神造的力量。神的力量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野生和馴養的動物都有可能是神性的具象。古埃及人虔誠崇拜的神很多都帶有動物的特徵。它們的崇拜中心分布在古埃及不同的城市。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4~425年)曾如是描述過蘇貝克神(Sobek)——鱷魚崇拜的現象:「在埃及的某些地方,鱷魚是一種神獸。鱷魚崇拜的中心是發揚(Fayum)。在這些地方,他們在池塘中餵養一隻鱷魚,並將其馴服,然後為它穿戴收拾。神獸吃得當然特別好,並且按照神律照顧。神鱷死後,製成木乃伊,葬在神棺中。」
■ 藪貓。分布在非洲沙漠和草原的貓科動物,又名非洲山貓。非洲野貓是現代家貓的祖先。這些貓比現代家貓體形要大,四肢長而尾短,頭部相當小。
貓在古埃及,與其他許多被賦予神性的動物一樣,享有神聖而崇高的地位。與後來古希臘-羅馬時代或是中世紀不同,貓在古埃及文化中是全然正面的形象,「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古埃及人認為貓身上有什麼令人不快之處。」
在古埃及,貓的馴化大概發生在舊王朝到中王朝時期。此時,擬聲詞「Miw」第一次被文字記載,即「貓」的意思。在現代家貓出現以前,古埃及最常見的貓亞種是「Felis Libyca bubastis」,一種帶黑褐色斑紋的黃褐色貓。這被認為是最原始的非洲野貓和現代家貓之間的過渡形態。這種貓的體型較大,分布在尼羅河谷地北部的溼地和沼澤中,以捕捉幼鳥為生。在阿比多斯(Abydos)發現了埃及野貓最早的生存痕跡。這些貓比現代家貓的體形要大,四肢長而尾短,頭部相當小,體重約在3.5~6.5公斤之間。
■ 古埃及繪有貓捉鳥場景的浮雕。舊王朝第5王朝時期,公元前2450~2325年。在現代家貓出現以前,古埃及最常見的貓亞種是「Felis Libyca bubastis」,這被認為是最原始的非洲野貓和現代家貓之間的過渡形態。
貓通過捕捉老鼠而贏得古埃及人的尊重,久而久之它們和人類形成了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最早關於古埃及人與貓關係密切的證據是在前王朝時代早期。在Al-Badari和Al-Mustangidda的一些古埃及村落周邊的石室墓冢群中,發現了貓陪葬的現象。這些貓還屬於較為原始的野貓,通常會因為體形龐大而被誤認為是獅子或豹子等大型貓科動物。此時,貓應該還沒有被馴化,因為這一時期並沒有發現表現貓與人類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文物或圖像。
從目前已發現的文物來看,埃及浮雕和壁畫中貓的形象至遲到第4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500年)才出現。如今在梵蒂岡博物館保存的一塊出土自第4王朝墓穴的古埃及浮雕,就顯示了埃及野貓輕巧走過紙莎草沼澤地的情景。到了第12王朝時期(約公元前1900年),在貝尼哈桑(Beni Hasan)的墓室壁畫中發現了幾隻埃及野貓的身影,這些野貓較之幾百年前的同類,體型更小,逐漸在向現代家貓的形態靠近。在第12王朝時期的浮雕繪畫和文物中,貓已經作為家庭寵物的形象出現。此時,不僅在繪畫或陶罐上有貓的身影浮現,一些諸如化妝盒的小型器皿也會做成貓的形狀,從而展示了貓的立體形象。
■ 門納家庭捕獵圖。畫中的貓正攀爬在紙莎草長徑上幫助主人捕鳥。新王朝第18王朝時期吐特摩斯四世(ThutmoseⅣ)至阿蒙霍特三世(AmenhotepⅢ)統治期間,公元前1400~1352年。該畫是對門納墓室北牆壁畫的還原,描繪了墓室主人門納與妻兒在紙莎草沼澤中捕魚和獵鳥的場景。畫中的動物除了貓、鳥、魚之外還有鱷魚。這幅壁畫在古埃及文化中有特殊意義:位於尼羅河谷地邊緣的沼澤區,屬於未被馴服動物區,這些未被馴服的動物被認為是掌管宇宙秩序的真理正義之神瑪特(Matt)的對立面。通過徵服它們,瑪特得以維持埃及的世界秩序。
到了新王朝時期,貓的形象表現更加普遍和多樣化。它們是富裕階層的愛寵,珍愛它們的主人通常是女性,一隻慵懶的貓咪靜臥在女主人身旁,閒適而安詳。第18王朝時期,在泰伊(Tiye)皇后的王座旁邊端坐的寵物貓證實了這一點。然而,女人並不是唯一的愛貓者,男人偶爾也會為它們痴迷。吐特摩斯三世在愛貓去世後,將其放入飾有宗教意義的文字和圖畫的石棺中,並為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石棺上銘刻的碑文中出現了11處「she-cat」的字眼。而貓矯捷靈動的一面則通過墓室壁畫中描繪其捕魚或鳥的場景表現出來。
第12王朝時期,出現了野貓在紙莎草沼澤地中捕獵的繪畫,而到了18王朝時期,此類主題開始在壁畫中反覆出現,特別是在第18王朝的吐特摩斯三世統治中期(約公元前1450年)。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卡納克神廟的書記員內巴蒙家庭獵鳥圖。圖中的小貓幫助主人將沼澤地中的鳥兒驅趕出來,並貪婪地將三隻鳥兒置於爪下,顯得狡黠而活潑。之後,圖像主題開始向貓作為日常生活化的家庭寵物轉變:這些或乖巧或伶俐的小生物坐在主人的椅子下面,或是跟隨主人一起外出探險捕鳥。這一時期壁畫中的貓有時還會以相對滑稽的形象和貝斯特女神聯繫在一起。
■ 貓和老鼠。紙莎草繪畫,新王朝第20王朝,約公元前1100年。
貓捉老鼠的主題也經常出現在古埃及的文化和藝術之中。第11王朝時期貝尼哈桑一處墓地的壁畫上繪有貓與老鼠對峙的場面。在貝尼哈桑還發現了貓的陵墓,它們享受著極高的喪葬禮遇,被做成木乃伊,埋在專門的金字塔裡。一道中王朝時期的數學應用題中還同時出現了「7所房子,49隻貓和343隻老鼠」的字眼,說明貓不僅在農業生產中,也在家庭生活裡發揮著捕捉老鼠的重要功能。新王朝時期,貓捉老鼠的題材更是大量出現在紙莎草文獻、陶片和墓室壁畫中。貓在古埃及的文化中寓意吉祥。一本新王朝時期析夢的紙莎草文獻中有這樣的描述:「如果一個人夢見了貓,這預示著豐收的好運氣會降臨其身。」這表明了貓在古埃及社會中的經濟和文化地位。
■ 著名的內巴蒙家庭獵鳥圖。新王朝第18王朝時期。在第18王朝的吐特摩斯三世(ThutmoseⅢ)統治中期(約公元前1450年),貓隨主人一起外出探險,在紙莎草沼澤地中捕鳥的題材在壁畫中經常出現。
古埃及是農耕國家,糧食作物容易出現蟲害和鼠害現象,貓是捕鼠能手,它們因減少和控制這些農業災害而贏得古埃及人的尊重。另外,由於優雅迷人的外形和神秘性格,它們自然也成為令古埃及人迷戀的生活伴侶。而貓在埃及文化中崇高而神聖的地位則來自於它與古古埃及三位重要神之間的密切聯繫。
在古埃及神話中,與貓相關的神主要有三位。太陽神拉·哈拉克提(Ra Harakhte)是埃及神話中的創世之神,他分出天地,創造了人類和世間萬物,處於埃及神譜的最高端。在著名的《死亡之書》中描繪了太陽神拉化身為貓,殺死阻止太陽東升西落的惡蟒阿波菲斯(Apophis)的故事場景。另外兩個則是戰爭女神賽克邁特(Sekhmet)和歡愉女神貝斯特(Bastet)。
■ 貓造型的化妝品罐。中王朝第12王朝早期,公元前1990~1900年。貓第一次出現在古埃及壁畫和浮雕中是在舊王朝晚期,而該化妝品罐是目前已知的古埃及藝術品中最早的貓形象的立體展示。雕刻家展示出對貓軀體性狀的敏銳理解力,與後來我們常見的優雅超然的貓形象有所不同,藝術家更加突出了貓作為獵手機警專注的一面。而水晶內嵌銅做成的眼睛又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印象。
在王朝晚期,貓的特性通常被描述為優雅和歡樂。但其實在古埃及的史前時代,由於貓和獅子同屬貓科動物,具有兇猛和貪婪的共性,人類對它們的認知往往被混在一起。因此,同為女神的貓臉貝斯特和獅子臉賽克邁特也常常彼此混淆,以致很多人會誤認為貝斯特女神的動物原型是獅子而不是貓。另外一個原因還在於史料顯示出第22王朝——利比亞王朝對貓有特別偏好。獅子是利比亞人崇拜的圖騰。大概在公元前3200年前後,利比亞人將他們獅子崇拜的信仰文化帶到其在古埃及的第一個定居點——貝斯特(Bast),之後利比亞人對獅子的神聖感情才逐漸轉移到生活在尼羅河三角洲沼澤中的另一種貓科動物——貓的身上。貝斯特的早期居民是如此迷戀這種貓科動物的動人特性,因此願意賦予它們神性,令其共享眾神殿的榮光。
如果從利比亞人的原始圖騰是獅子的角度來看,貝斯特女神的原型動物很可能是獅子。然而也並沒有足夠的理由讓我們相信貝斯特女神的動物原型不是貓。根據後人的理解,貓神貝斯特是獅神塞克邁特擺脫野性之後的溫馴化身。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貝斯特女神本身的形象也並不固定,她時而是貓首人身,時而是獅首人身,這主要取決於古埃及人想要賦予她的性格特徵是溫馴還是勇猛。只是到了後來,野性讓位於馴服,貝斯特女神才逐漸以貓的形象固定下來,演變成一尊掌管愛、音樂和舞蹈,並代表豐饒和多產的歡愉女神。
■ 塔哈爾卡(Taharqo)的護身符。國王被獅首人身的貝斯特女神守護。塔哈爾卡是王朝晚期第25王朝時期庫施的統治者。公元前690~664年。圖像顯示的是國王塔哈爾卡作為孩童被貝斯特女神照顧庇佑的場景,暗示了國王的神聖地位。精緻易碎的質地意味著該護身符可能用於宗教捐贈或是法老的陪葬品。
儘管在後來貝斯特女神溫馴和善的一面被特別強調,但是一些皇家碑文中仍然會經常提到貝斯特是令敵人生畏喪膽的戰爭女神,在這裡,貝斯特又表現出賽克邁特的神格特徵。在現代人對古埃及的文化想像中,貓身上那種令人恐懼厭惡的殘暴特性可能被古埃及人轉化到了他們的戰爭女神賽克邁特身上。但古埃及的史料顯示:即使是被稱為滅世女神的賽克邁特,在古埃及人眼中也是勇敢和勝利的化身。貓與獅子都是被古埃及人崇拜並賦予神性的神聖動物。
巴布斯蒂斯(Bubastis)是貝斯特女神的崇拜中心,但是對貝斯特的崇拜卻並不只限於此。除了巴布斯蒂斯,貝斯特在其他地區的勢力並不強大。根據較弱勢的女神會尋求強勢者支持的法則,除了獅子女神賽克邁特之外,貝斯特女神還常常和其他強勢女神聯繫在一起。比如雨神泰芙努特(Tefnut)、天空之神梅赫特(Mehet)、月神穆特(Mut)。當強調貝斯特友好和善一面的時候,她還常常與愛神哈索爾(Hat-Hor)連為一體。愛神哈索爾被認為同時具有貓神貝斯特和獅神賽克邁特的特性:憤怒如賽克邁特,而憐憫如貝斯特。在馬迪奈的一座石碑上,兩隻小貓位於哈索爾側邊,愛之女神強化了貓的母性化意象。貝斯特女神與眾多埃及神話中具有母性的女神聯繫在一起,充分證明了其最突出的神性:象徵豐饒和多產的旺盛生育力。
■ 象徵太陽神拉的貓正在殺死惡蟒阿波菲斯,森內德傑姆墓室壁畫,新王朝第19王朝,拉美西斯一世至二世統治期間,公元前1295~1213年。該畫是位於麥地那(Deirel-Medina)的森內德傑姆墓室中一副壁畫的復原圖,題材取自《死亡之書》第17章。森內德傑姆是古埃及修建法老墳墓的一個工匠,在當時備受尊敬。
在舊王朝時期,貝斯特女神就開始以貓頭女人身的形象經常出現,特別是在皇室建築中。此後,這一形象貫穿了整個古埃及的歷史。貓首人身的貝斯特穿著緊身長袍,並攜帶多種象徵其神聖地位和神性的器物。在王朝晚期,貝斯特女神會經常穿一件條紋緊身禮袍,條紋圖案被認為是其原型斑紋貓的生動再現。
■ 阿蒙神的大祭司。長袍上飾有獸首,可能是某種貓科動物。新王朝第18王朝吐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公元前1479~1425年。
第二座吉薩金字塔的建造者卡夫拉(Kha-『ef-Re』,約公元前2600年)就曾在自己陵墓的大門上宣稱「摯愛貝斯特」。舊王朝時期,貝斯特已經成為統管上下埃及的女神,當時的很多法老都將貝斯特視為王權的象徵。由於皇室對貝斯特的大力尊崇,在第5王朝時期貝斯特開始出現在普通人的名字當中,比如「Ny-『ankh-Baste」,意為「貝斯特是生命的滋養者」。而到了第12王朝時期(公元前1991~1778年),帶有「Bastet」字眼的名字變得越發普遍起來。
■ 鼓板上哈索爾女神頭像。新王朝至第三中間期時期,公元前1295~664年。鼓板是一種在慶祝豐收的節慶儀式上使用的伴奏樂器。哈索爾是古埃及神話中的愛神。女神頭頂的元素分別為蛇、貓和神廟,講述的可能是太陽神拉與他的女兒大戰惡蟒的故事。哈索爾被認為同時具有貓神貝斯特和獅神賽克邁特的特性:憤怒如賽克邁特,而憐憫如貝斯特。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貝斯特神廟建於第6王朝(約公元前2400年),建造者為佩皮一世(Pepy I)。這座神廟在隨後的600年間一直在使用。在佩皮和他之後的兩個繼任者的金字塔陵墓中還發現了三處與貝斯特女神有關的文獻。它們被刻在法老陵寢的牆壁上:第一處表達了對貝斯特女神的懺悔之心;第二處將貝斯特女神與法老的母親聯繫起來;第三處則認為自己的心靈和貝斯特女神的靈魂息息相通。貝斯特女神常常被視為埃及法老母親的象徵。最後一任埃及本土人法老內克塔內布二世(Hor-hēb,公元前359~341年)在其「cartouche(常印有古埃及帝王或王后名號的長方形或橢圓形邊框)上同樣聲稱自己是「貝斯特的兒子」。
■ 《死亡之書》中的奠酒祭神儀式。其中離女祭司最近的女神呈現出的可能是某種貓科動物的具象。第19王朝(公元前1292~1190年)至第三中間期早期。
至遲在舊王朝時期(公元前2613~2160年),巴布斯蒂斯(Buhastis)就已經是貓神貝斯特的崇拜中心。巴布斯蒂斯是利比亞王朝時期(公元前1070~747年)最重要的城市,它因優越的地理和政治位置而繁榮壯大,當巴布斯蒂斯的重要性凸顯,在第22王朝時期(公元前945~715年)貝斯特也由地方神上升為國家神。奧索爾孔一世(OsorkonⅠ)和奧索爾孔二世(OsorkonⅡ)為其建造的貝斯特神廟被希羅多德盛讚為「整個國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此後的400年間,古埃及人對貓神貝斯特的崇拜達到頂峰。
■ 貓神貝斯特的青銅雕像。王朝晚期,約公元前600年之後。第22王朝時期(約公元前950年),貓神貝斯特由地方神上升為國家神。此後400年間,對貝斯特的崇拜達到頂峰。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的一尊青銅塑像——「Gayer-Anderson(捐贈人名字)cat」帶著聖甲蟲形狀的黃金耳環和鼻環,頸上環繞著墜有荷魯斯之眼護身符的銀質項圈,這說明了該青銅雕塑的非凡地位,它被認為是貝斯特女神的神聖象徵。
巴布斯蒂斯的強勢地位一直維持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希伯來先知以西結預言:「亞文和比伯實的少年人必倒在刀下。這些城的人必被擄掠。」預言中的「比柏實「即為「Per-Bastet」,指巴布斯蒂斯城,意為「貝斯特神殿」。然而,100年後來到埃及的希羅多德卻書寫了他在巴布斯蒂斯看到的繁榮景象:美麗的貝斯特神廟和盛大的貝斯特節。貝斯特節是「一年一度最快樂、最受人歡迎的節目」,從4月開始,長達50天,在此期間,「男男女女擁擠在船上,唱著放蕩的歌曲,講著放蕩的笑話,沿河流航行到巴布斯蒂斯城,在那裡他們縱酒歡歌以示慶祝。」巴布斯蒂斯最終衰落於古埃及的羅馬化時代,而不是以西結預言的公元前600年。除了巴布斯蒂斯,貝斯特節在赫拉克雷奧波利斯(Herakleopolis)、底比斯等地也都有舉辦。
■ 貓首形象的貝斯特女神青銅雕塑。王朝晚期或是託勒密時期,約公元前664~30年。貝斯特女神左手搖叉鈴(一種類似譁啷棒的樂器),右手持神盾,一群小貓坐於其腳邊。該雕塑表現了貝斯特女神溫柔慈愛的母性特質。
在貝斯特女神崛起的400年間,她和她的動物原型——貓在古埃及傳播開來,庇佑著那些虔誠崇拜她的信眾。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的一尊青銅塑像——「Gayer-Anderson cat」證明了貝斯特女神的神聖地位。這隻青銅貓帶著聖甲蟲形狀的黃金耳環和鼻環,頸上環繞著墜有荷魯斯之眼護身符的銀質項圈。聖甲蟲和荷魯斯都是古埃及重要的神明,貴重的飾物說明該青銅雕塑的非凡地位,它被認為是貝斯特女神的神聖象徵。
■ 墜有貓科動物護身符的串珠項鍊。新王朝第十八王朝雅赫摩斯(Ahmose)至吐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公元前1550~1425年。從第12王朝時期(公元前1981~1802年)開始,貓科動物護身符經常被用於珠寶首飾中,作闢邪之用。這種風尚一直持續到第18王朝早期。
貝斯特女神並不僅僅受皇室貴胄的青睞,其象徵豐饒多產的神性特徵,也贏得了古埃及普通民眾的喜愛,被尊崇為守衛家園的主神。此時貝斯特女神的形象更接近是一隻友善慈愛的貓媽媽,她通常與有關家庭的意象聯繫在一起,公元前664~630年的一些貓的雕塑中,貝斯特女神手持叉鈴(一種類似譁啷棒的樂器),周圍環繞著一群幼貓的形象經常出現。在王朝晚期,各種形狀和尺寸的青銅貓小型雕塑十分流行,這都表明了貝斯特女神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
■ 貓飾手鐲。底比斯,新王朝第18王朝吐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公元前1479~1425年。用貓做珠寶裝飾的風尚始於第18王朝時期,這裡的貓象徵貝斯特女神。
古埃及的普通民眾往往將貓精心養育在家中。作為貝斯特女神的化身,他們認為貓可以念動咒語幫助自己的家庭免災消難。同樣,貓作為神明的象徵也被豢養在寺廟中,享有神聖崇高的地位。這些具有神力的貓死後會被製成木乃伊厚葬在石棺中。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是酬神的祭品,很多貓都是非正常死亡。這些貓被精心挑選出來做成木乃伊,獻祭給神或是兜售給虔誠的信徒。
■ 貓石棺。上面刻有禱誦貓的標準文字:貓將不朽。石棺中的貓為阿蒙霍特三世(AmenhotepⅢ)的兒子吐特摩斯王子所養。新王朝第18王朝阿蒙霍特三世統治時期,約公元前1390~1353年。
至遲到第18王朝時期,不僅在巴布斯蒂斯,貓的陵墓還廣泛分布於阿比多斯、丹德拉、塞加拉、科普託斯、巴斯達丘和底比斯等地。數量巨大的貓木乃伊發現於哈尼貝桑,這裡也曾是另一位獅子女神帕赫特(Pakhet)的崇拜中心。波斯化時期,在貝尼哈桑,尼羅河岸邊貓的墓地延伸有半英裡之長。在王朝晚期,還出現了關於殺貓罪的嚴格法律,不論這種殺害是否故意,一律判處死刑。貓在古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以至當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將貓放在兩軍交戰的陣前時,他們竟拒絕進攻,從而戰敗。
■ 貓的木乃伊。阿比多斯,上埃及,羅馬化時期,約公元1世紀。在古埃及歷史的後期,與神相關的動物經常被做成木乃伊。這具貓的木乃伊製作精細,體現了古埃及希臘化和羅馬化時期的典型風格。
希臘-羅馬化時代,隨著古埃及文明的沒落,貓也從神界跌落至凡間,重新回歸到家庭寵物的普通角色。但是貫穿幾千年古埃及歷史的貓崇拜的傳統不會隨便消失。今天,我們還是會輕易就發現,在現代埃及社會中,農人仍會祈求貓神貝斯特給自家孩童帶來最神聖的庇佑。
■ 古埃及貓的葬禮。貓作為神明的象徵被精心豢養在家裡或寺廟中,死後也會被製成木乃伊,成為酬神的祭品或是厚葬在石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