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只免費播出一集
聽後續內容,請下載知識星球APP,找老齊的讀書圈。
漫步華爾街1:投資股市!一共就這麼幾種理論
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繼續做客老齊的讀書圈,今天我們來講一本華爾街經典,麥基爾教授寫的《漫步華爾街》,麥基爾教授,也有翻譯成馬爾基爾教授的,他曾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理事會會員,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主任,以及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董事會董事,在美國可以算是一位投資界教父的角色,這本漫步華爾街,更是40年不衰,成為投資圈必讀書目之一,他不光有理論,更是一部行動指南,告訴你到底該如何操作,才能回報最大。我們之前讀過的《錢七步創造終身收入》《股市進階之道》大量引用了本書的相關內容。
漫步指的就是隨機漫步,市值將來的變化方向,無法根據歷史進行預測,隨機漫步理論在華爾街一直很盛行,越是專業的投資者越是認為股票價格短期根本就是無法預測的,那些大師從來都說,在他們有生之年,從未見過一個可以預測短期市場走勢的人,但是市場人士肯定不喜歡這個說法,因為隨機漫步理論,打擊了他們存在的意義,他們反擊的武器就是兩點,一個是基本面分析,另一個是技術分析,在這麼多年的爭論中,最後大家似乎相互妥協,認為股票市場至少有點還是可以預測的,而作者的身份比較尷尬,他既是個經濟學者,又是個市場參與者,在全球最大的投資公司擔任董事多年,所以他切身的感受到,來自兩方面觀點爭論。
其實投資的目的,就是跑贏通貨膨脹,但在21世紀初,發達國家的通脹率已經低於了2%,所以其實投資的必要性就被大大減弱了,但作者認為,這可說不好,未來某一時點,可能高通脹就會突然來襲。從1962年到2014年,通脹的平均水平接近每年4%,結果是什麼呢?我們的報紙價格上漲了49倍,而巧克力棒的價格漲了20倍,所以通脹看起了很溫和,但是長期複利計算下來,破壞力是極大的。所以投資對於每個人都是有意義的,如果不投資,那麼你大量的財富就會被通脹所融化掉。所以你別無選擇。
而投資是需要努力的,這一點很重要,如果說不投資會讓你的財富一點一點的融化掉,那麼亂投資,可能會讓你的財富快速的化為烏有,我們在現實中看到了很多人都是這樣,比如邁克傑克遜,泰森,這些人曾經靠職業創造了巨額財富,但很快就揮霍一空。有人很納悶,動輒幾十億美元的財富,怎麼會那麼快花完,說白了就是亂投資導致的。真正消費是永遠也花不完的。
投資是一個枯燥的事情,說白了就是當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買入,當價格高於內在價值的時候賣出,無論股票,債券還是房產都是如此。其實就是這麼點事,但麻煩的是,內在價值該怎麼算,有一本書叫做投資價值理論,這本書的作者叫做威廉士,他提出了折現這個概念,他說內在價值,就等於未來所有股利的折現值,也就是說假定利率是5%,那麼明年的1美元,也就相當於今天的0.95美元,如果是2年後的1美元,大概只相當於0.91美元。隨後這個理論被費雪大師和巴菲特發揚光大,變成了現在的DCF,也就是現金流折現估值法。所以股利越多,股利增長率越高,股票的價值也就會越大,所以證券分析師,要做的就是兩點,估計他的長期增長率,並且估算這種增長能維持多久,但是這就又產生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旦市場過熱,他們就不但要對未來折現,恐怕還要對來世進行折現。所以這種方法很可靠,但是人似乎並不靠譜,於是結果也就變得沒那麼可靠了。
還有一種方法叫做空中樓閣理論,這是凱恩斯提出來的,說的是投資者不願意去計算內在價值,而是寧願分析投資大眾未來的行為,分析他們在樂觀的時候,如何將自己的希望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根據這個理論,成功地投資者,只需要在投資大眾變得樂觀之前買入,就可以搶佔市場先機。這種方法簡單易操作,據說凱恩斯每天就是這樣坐在床上操作半小時,也不需要做任何的研究,就輕鬆賺到幾百萬英鎊,同時也讓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捐贈基金增長了10倍。
凱恩斯認為,股市投資不是要去預測未來的盈利前景,也不用去看股利的支付,沒有人能夠做出準確地預測。你要做的其實就是先人一步而行動,在別人樂觀前先買入,在別人悲觀前先賣出,他寫道,如果你相信一個投資肯定能產生30美元的回報,也相信3個月後市場定價只有20美元,那麼你現在為這項投資支付25美元,就不是明智之舉。老齊給您解釋一下,如果預期未來市場估值下跌,那麼即使低於價值了也不要買,這也是老齊為什麼要大家堅持一個月不創新低的買入法,再好的股票,再低估,也不要在創新的時候去空手接飛刀。
凱恩斯更著名的一段話是,炒股如同選美女比賽,選出你認為漂亮的沒有用,你得去選出別人都認為漂亮的,才能有機會得獎。其實這就是一種博傻理論,你什麼都不用管,就去看看,在你身後有沒有傻子出現,如果有傻子未來會以更高的價格從你手上把股票接走,那麼你就沒什麼好擔心的。甚至高出價值3倍,5倍去買都沒有問題。但如果沒有傻子接走你的投資,那麼即使低於了價值,也是白搭。後來一系列大師,比如非理性繁榮的作者羅伯特席勒教授,以及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都很認同這個觀點,他們也覺得內在價值根本就是水中撈月。一個投資的真正價值,僅等於他人願意支付的價格。老齊在這裡解釋一下,使用這種方法你要看場外和場內勢力的對比,比如現在2018年9月中旬,股市連創新低,基金大規模降低倉位,場外觀望的人數越來越多,場內的都在往外跑,所以很顯然短期接盤的越來越少,但是這些場外的力量,早晚有一天會回到場內,他們以後還會買入,所以既然以後的傻子已經越來越多了,我們的買入也就變得越來越安全。相反在2015年5月,基金倉位高達9成,投資者人數達到頂峰,儲蓄大搬家,而且還配資,說明該買的不該買的都買了,這麼多人都在你之前買入進去,如果你此時再買,就變成了接別人盤的傻子。而你身後的傻子正在變得稀少。所以市場越漲反而越危險。
而隨機漫步也是一種理論,他認為股市根本不具備預測性,舉的例子更具有說服力,60年代的新股熱,70年代的漂亮50泡沫,87年股災,日本泡沫到納斯達克泡沫,還有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都在不斷向人們提出警告,無論是個人投資者還是專業人士,對過去的錯誤仍然不具備免疫力。我們在烏合之眾這本書裡已經講過,群體中積聚的只有愚蠢,而不是讓人明智的常識,在金融市場上,最常見的現象就是,高不可攀的價格可能會維持很久,但終有一天他會掉頭向下,成為那些狂歡者的噩夢。漲的時候很緩慢,跌的時候很突然,絕大多數人完全來不及出逃,就會有一種突然崩塌的感覺。歷史上有過很多次泡沫,我們也講過很多次了,在這裡我們再簡單溫習一下。
1是17世紀的鬱金香泡沫,在那段時間,荷蘭的鬱金香感染了一種花葉病,讓鬱金香上長出了彩色條紋,荷蘭人對此大為欣賞,竟然賣出了高價。慢慢的鬱金香熱就開始興起,花葉病越嚴重就價格越高。大家一看這東西能賺錢,於是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裡面倒買倒賣,這期間有發財的,但可想而知,他們賺到錢後就又會加大投入,等於沒人把錢真正拿走,反而帶來了更多的增量資金,結果成了一個暴富行業,很多人在這次瘋狂中,身價和市值暴漲。甚至把土地,珠寶家具全都拿來換取鬱金香,後來荷蘭人覺得不過癮,還開發了期權交易,比如鬱金香是100荷蘭盾,如果你看好鬱金香價格還會升,那你就花20荷蘭盾買一份期權,這份期權的意義是,你可以在未來某一時點,以今天的100盾的價格買入,到時候如果價格漲到200盾,那麼你就行權,100買入,200賣出,倒手就賺了100盾,刨除20盾的期權成本淨賺了80盾,相當於你賺了4倍,而如果你全資買入只能賺1倍,所以期權創新,把鬱金香炒作加上了槓桿。也炒到了天價。就在1637年1月,鬱金香還漲了20倍,但到了2月,就價格暴跌。因為有些人覺得這輩子賺夠了,開始準備離場,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這麼想,然後跟著拋售,一下子鬱金香就崩潰了。最後鬱金香的價格跌到一文不值,甚至還不如與洋蔥。明天我們再來講第二個故事南海泡沫。明天見。
本內容節選自《漫步華爾街》本書已經知識星球播出
收聽完整版+音頻說書內容歡迎下載知識星球
歡迎來到掃描下方二維碼知識星球找老齊的讀書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