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路上找個人,讓他列舉一些中國符號,他可能會回答筷子、太極拳、兵馬俑、京劇……balabala。
但很多人一時意識不到的是:我們與筷子、太極拳等打了幾百上千年的交道,不說朝夕相處,至少也是耳濡目染。但兵馬俑出土至今,其實才四十多年。
就在這短短的四十多年,兵馬俑憑藉其無可替代的魅力,吸引了無數遊客前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參觀。除此之外,凡是涉及到秦代的電影,也幾乎都繞不開兵馬俑。比如國內的《神話》、國外的《木乃伊3》等。
雖然在現在的文保政策下,兵馬俑絕不可能流失海外,但《天脈傳奇》中,老外收藏家仍然安排了兩尊兵馬俑看門。
兵馬俑的魅力來自哪?一是數量多。目前考古工作者發掘了三座俑坑,佔地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內有和陶俑、陶馬近8000件。秦始皇「手辦狂魔」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二是極致的寫實主義。秦人思想一貫簡單粗暴,反應在俑上,就是絕對寫實,連髮絲和鞋底的針腳都刻畫出來,和其他六國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尚巫的楚國人做的俑,畫風和秦俑對比的話有點一言難盡 | 周意群.安吉博物館藏楚式侍俑
除了細節,兵馬俑原本的色彩同樣寫實。在我們認知中,兵馬俑似乎一直是灰不溜秋、土不拉幾的。但其實彩繪裝鑾是中國傳統雕塑的特色之一,即匠人在塑造時會留下一定空間,由彩繪來表現如鬚髮、面料質感等細節。唐朝的敦煌菩薩如此,秦朝的兵馬俑也如此。這並不是中國獨有的藝術表現手法,古希臘的大理石雕塑也往往塗得五顏六色。
可惜的是,「因俑坑被焚,加上長期埋於地下,顏色幾乎全部脫落。」現在我們只能看到極少部分陶俑仍保留彩繪。
若有機會,相信誰都想近距離接觸兵馬俑,感受兩千多年前工匠們指間的溫度。但要真想實現,只有兩個可能:
成為一名文物工作者,用極大的耐心和細心在俑坑進行發掘工作。
二號坑T9試掘平面圖 | 王玉清. 秦始皇陵東側第二號兵馬俑坑鑽探試掘簡報
不當文物工作者,以令人信服的理由獲得文物行政部門的特批。
當年拍攝《神話》時,劇組為這個一號坑的20秒鏡頭申請了國家文物局特批。
怎麼說,這兩種對於普通人而言,好像難度都挺大的……
好在,現在藉助科技的力量,我們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能實現夢想了!
現在我們拿起手機,就有兩種方式零距離接觸兵馬俑的方式:一是「我在秦陵修兵馬俑」H5,我們作為現代人修復一尊俑。二是「重返秦俑本色」小程序,我們作為秦人給一尊俑上色。
「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和「重返秦俑本色」是從騰訊推出的「我是創益人」大賽中孵化出來的公益作品,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真切感受到兵馬俑的魅力。兩支作品均關於「數字秦陵」公益項目,分別斬獲文化傳承保護議題特別關注獎和特別關注入圍獎。
這兩支作品不僅具有相當的可玩性,而且還能讓我們深入了解秦俑背後的知識。
不多說了,直接上手!
先看「我在秦陵修兵馬俑」。
首先提供了三件真實文物可供選擇,分別是一號坑的高級軍吏俑、二號坑的跪射俑和立射俑,都是兵馬俑裡的代表作品。
不用懷疑,這幾個圖基本就是考古工作者下坑時面對的情形。事實上,由於一號坑和二號坑原有的土木結構建築曾因焚燒坍塌,幾乎所有我們能看到的兵馬俑都經過精心修復。其中破壞最嚴重的每件陶俑殘破多達200餘塊,最少的也有20餘塊。
好的,我們選擇立射俑。——非常幸運,它的臉部還保留了部分彩繪!
現在這個腦袋基本就是我們從俑坑裡提取到修復室時的樣子。當然,提取前要對兵馬俑進行清理、記錄、照相、繪圖。然後我們根據對話提示(居然還是陝西話hhhh),開始修復的第一步——清潔。點擊屏幕,就可以挑選牙籤剔去它臉上的土垢。
土垢剔乾淨了,我們再用氣吹趕走堆積在凹陷處的浮土(這裡是眼睛)……
這尊陶俑要求還挺高,還要保溼補水……不過這裡的「補水」可不是我們自己洗個臉那麼簡單。比如陶俑上有碳酸鈣的斑點,就要用棉花蘸取乙二胺四乙酸覆蓋10-15分鐘,待其軟化後再用脫脂棉拭乾;再比如清理茬口,就要先把表面用丙酮擦拭乾淨,再噴塗2-3%的丙烯酸樹脂Paraloid B72作保護層,以阻止空氣和水分入侵的二次汙染。
終於到了最後一步!陶俑說「面子掛不住了」,讓我們幫忙,那我們就給它來一發「美容針」吧!
這裡的「美容針」是專門針對文物彩繪病害的,如起甲、脫落、酥粉等。比如起甲是顏料層邊緣翹起,我們就用注射器將回貼修復劑沿邊緣注入;酥粉是顏料變成渣渣了,我們就直接用注射器在上面小心滴加。一般用完注射器後還要用乾淨的塑料薄膜按壓10-20秒,再用乾淨棉紙吸掉多餘的回貼修復劑。
畢竟是兩千多年的「乾燥性皮膚」,不細心不行!
細節修完後,我們要按照「自下而上,取大優先」的八字真言將其粘接(一般會用到帶螺絲的鋼條和環氧樹脂),你就可以360度無死角觀看這尊立射俑了!
其他兩尊俑的修復又有各自側重,比如同樣是清理土垢,有的地方要用牙籤,有的地方卻是用毛刷,還有的地方要用剃刀。這裡就不劇透了,趕快自己體驗一下吧!
通過這個H5,想必你已經感受到了考古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認真細緻,每個步驟都馬虎不得。那麼有人問了:「我這人比較放蕩不羈愛自由,還有沒有其他玩法?」
有的!請點開「重返秦俑本色」小程序——
一個簡短的開場動畫,讓你穿越回秦朝。雖不知道要面對什麼,但先輸入自己的名字「吳二棒」吧。
原來秦始皇KPI臨近,召你來速速造俑。這裡可供選擇的「款式」更多,有五個經典造型。我在這裡仍然選擇上文的立射俑!
點開之後,屏幕左側顯示你能上色的部位。比如立射俑沒有甲(有學者認為是為了打仗時更輕便),我就只能上色衣服褲子啥的了。不過它這裡的命名都挺準的,藉此了解一些漢服知識也是可以的!
兩千多年前製造兵馬俑時,工匠是先在其表面塗上生漆的有機底層,再繪製彩色顏料層構成。這些彩繪顏色主要有朱紅(辰砂、鉛丹、赭石)、粉綠(孔雀石)、天藍(藍銅礦)等。記不住沒關係,點擊顏色的時候就會出現簡介,安排得明明白白。
顏色我就不參考文物了。既然是大秦猛男——就來個全身粉吧!
選武器的時候猶豫了一下。講道理立射俑應該拿弩的。不過打打殺殺多不好,換個彈弓,完工!(誒俑怎麼黑線了)
最後看看秦始皇對我的大作有何評價……什麼,說我沒拿武器,所以上戰場是打醬油的??
不行不行,我換一波搭配,看看還有什麼評價……
相信你通過這兩支公益作品已經看出來了:文博知識不一定就是又幹又硬,它也可以很好玩。事實上,這不是騰訊第一次與文博界深入合作,早在2016年,騰訊便與故宮博物院宣布建立合作夥伴關係;2017年,騰訊又與敦煌研究院宣布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兩次合作都推出了一系列經典產品。
至於這一次孵化出「我在秦陵修兵馬俑」和「重返秦俑本色」兩個作品的「我是創益人」,則是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騰訊廣告和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CDC)聯合舉辦的公益廣告大賽,至今已舉辦至第四屆。大賽以「Create for good, see the unseen」為口號,旨在通過鼓勵「創意+公益+科技」力量融合的創新機制,提升中國公益行業的創意水平和相關公益主題、項目的關注度和影響力,讓公益人人可及。
另外一個好消息是:第四屆「我是創益人」公益廣告大賽現已結束終審,百餘支作品將陸續投放。大家有沒有激動得搓手手!
我們看近三年的博物館日主題,從2018到2020分別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如何讓知識更好親民地傳遞出去?如何打通古與今的壁壘?如何更好地讓作為公益機構的博物館、需要盈利的企業和熱衷於汲取知識的觀眾實現共贏?這是文博界,乃至整個社會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我們看騰訊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合作。2017年4月,騰訊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籤署「網際網路+」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網際網路+秦文化」景區。三年多來,騰訊與秦陵博物院基於數位化技術,依託騰訊地圖智慧景區的場景化服務能力和業內領先的LBS大數據能力,打造了「尋跡始皇陵」智慧導覽小程序,將真實世界的秦陵博物院客觀如實地還原到數字地圖中,大幅提升秦陵遊客觀覽體驗。
智慧導覽是功能性的。滿足了觀眾「剛需」之後,雙方還將在科技、影視、文創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持續推動新科技和新文創相結合,講好「秦陵」故事,傳承秦陵歷史文化。就像這兩個和秦俑有關的產品,既好玩,乾貨也是足足的。
文博知識長期以來屬於垂類,「養在深閨人未識」。尤其是文物修復這種冷門技藝,似乎過於「高大上」。在文博熱的今天,如何使其以一種更好的姿態「出圈」,「我是創益人」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
[1]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 臨潼縣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D]. , 1975.
[2]蘭德省. 淺談秦兵馬俑的修復[J]. 文博, 2001 (5): 72-75.
[3]王兆麟. 秦始皇陵兵馬俑修復記[J]. 絲綢之路, 1994 (5): 42-42.
[4]蘭德省, 王東峰, 孔琳. 秦俑一號坑新出土兵馬俑保護修復報告[J].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14 (0):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