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公布,但此前有許多媒體報導,中國國家隊將把有明顯文身的球員拒之門外。至少在比賽期間,有文身的球員要遮住自己的文身。於是,我們看到張琳芃代表國家隊出戰的時候,常常蓋住自己的大花臂。
張琳芃在國家隊常常遮住大花臂
這樣的消息甚至傳到了外媒耳朵裡,在亞洲杯期間,就有一位來自《紐約時報》的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向裡皮提問:「阿聯挺熱的,球員遮住文身不熱嗎?」
這種現象似乎還形成了「文化輸出」。據伊朗媒體報導,伊朗足協也有可能不再徵召有文身的球員入隊,德賈加和阿茲蒙因為曾在國家隊賽事中暴露文身,被伊朗足協道德委員會約談。
無論大家對這種現象的看法如何,有一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在當今的社會中,許多人對文身是持有負面印象的。這是客觀存在的現象。範志毅就曾經談論過張琳芃的文身:「他應該把他手臂上的那些東西去掉。因為他是一個體現正能量的球員。而且文身對他經濟上也有影響,都沒人願意找他拍廣告了。」
那麼,中國社會對於文身的負面印象從何而來?
中國社會對文身往往持負面印象
中國古代:文身是夷狄習俗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嚴謹地寫,最好把刺青寫作「文身」而不是「紋身」。因為從古代典籍中看,都把它寫作「文身」,而「紋身」在網絡上出現的比較多,不是很規範。
關於中國文身行為最早的記載,基本都是出現在春秋時期的中國東南部。根據史書記錄,那個時候吳越地區(現在江浙一帶)的人有「斷髮文身」的習俗。
現在的江浙地區比較富庶和發達,但在當時,他們常被中原士人視為「夷」。「夷」這個詞本來指的是東方部族,後來泛指華夏族之外的民族,有一種輕蔑感在內,意思就是野蠻人。
實際上,春秋時期吳國的祖先是吳太伯,是西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代,絕不是蠻夷。而越國的祖先是夏朝國王少康的後裔,也絕不是野蠻人,都是華夏族。
可是,中國儒家思想當中,華夷之辨看的不是血緣,而是文化。孔子就認為,「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當然,在這裡的「中國」指的是中原,不是目前意義上的中國。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華夏的諸侯使用了夷狄的習慣,那我們就把他看做蠻夷;如果蠻夷接納了華夏文化,那我們就把他們看做是華夏。
東漢時期的史書《越絕書》寫過:「越王勾踐,東垂海濱,夷狄文身」。很明顯,在當時的人看來,文身屬於「夷狄行為」。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在儒家經典《孝經》當中,第一章就對「孝」進行了開宗明義。孔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在儒家思想當中,一個人的身體,包括毛髮、皮膚,都是從父母那裡繼承而來,是不可以主動對其進行毀壞的。
滿清入關時,下了「剃髮易服」令,命令關內百姓改變髮型,留滿清的辮髮。這個命令引發了關內人民極大的反彈,他們許多人寧可失去性命,也不願意剃髮。即使清軍發布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命令,還是有許多關內人民為了自己的頭髮而展開可歌可泣的鬥爭。
明朝名將閻應元鎮守江陰的時候,就曾寫下過:「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裡江山」。江陰保衛戰,沒有一人投降滿清,城破依然拼死巷戰,最終被清軍屠城,閻應元也壯烈犧牲。
當然,辛亥革命成功後,倒是有很多愚昧民眾不願意剪掉自己的辮子,這就另當別論了。
為了不剃髮易服,明末很多人為之死難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也多處體現了這種思想:《三國演義》中有曹操割須棄袍的橋段,除了反映曹操的狼狽外,還著力描寫了曹操的詭詐,為了逃命可以把鬍鬚割掉,從而體現出他的「奸雄」本性。《封神演義》裡哪吒剔骨還父,割肉還母,以此來表現哪吒的任性和意氣用事。
髮型和皮膚其實是一個道理。為什麼中國古人對「身體髮膚」這麼看重?除了「受之父母」的理由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如果「身體髮膚」起了變化,意味著中國的文化發生了變化。之前說過,「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當時人看來,斷髮文身,都是「夷禮」,用之則成為了「蠻夷」,不再是華夏子民。所以這件事情比命還重要。
時至今日,文身還是不被中國大多數人接受
身上刺字,是刑罰之一秦末漢初的九江王英布,也被稱為「黥布」,指的就是他曾經受過「黥刑」。這個「黥刑」,就是往臉上刺字。這對於犯人來說不是一個很嚴重的刑罰,但對犯人的尊嚴是非常大的打擊。因為他的皮膚受到了破壞,而且大家看一眼他的臉,就知道他是犯人。
《水滸傳》中也提到,許多梁山好漢上山前臉上都有「金印」,敵對人員常稱其為「賊配軍」。這和之前提到的也是一回事,就是被流放充軍的犯人臉上的記號。所以在中國古代,刺字常常和犯人聯繫起來。
當然,也有人會舉出嶽母刺字的反例來。首先,嶽母刺字是一個傳說,正史對於這個故事的相關記載就一句話:
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當時嶽飛被陷害之後接受御史中丞何鑄的審問,為了表明心跡,脫下衣服露出自己的背部,上面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不是小說裡寫的「精忠報國」)。正史也沒有說明這四個字是誰刺的,沒有證據表明是嶽飛的母親刺的字。
嶽飛像
其次,這四個字是繡在背部的,平時生活當中是不會展示出來的,嶽飛此舉只是為激勵自己。在不展示的情況下,別人無從知曉他有文身。
南宋初年的那個時代,許多軍人會通過刺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與金國戰鬥到底的決心。王彥率領的「八字軍」本來是民間組織的義軍,後來被南宋收編。他們為了表明忠心,在臉上刺了八個字:「赤心報國,誓殺金賊」,所以叫「八字軍」。刺字文身不是尋常舉動,他們正是通過這種非同尋常的舉動,來表明視死如歸的氣概。但這並不意味著刺字文身在南宋就是主流文化。
在《水滸傳》中還描寫了諸如九紋龍史進等擁有文身的草莽英雄,但他的角色是打家劫舍的綠林人士。至今還有那句玩笑話:「我們黑社會最重要的是有文身」,足以見得文身在許多人心中的相關聯想是怎樣的。
當然,本文並非評判文身正確與否,也無法評價不讓文身者進國家隊的行為對還是錯。本文只是通過歷史上對文身的一些看法,來說明中國社會為何擁有根深蒂固的對文身行為的反感。無論你是否選擇文身,都應該了解相關的歷史,這樣才能讓對文身持有不同意見的人更可能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