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島臺灣,有這麼一句諺語:「第一做醫生,第二賣冰」。
不難看出,位於北緯23.5度常年處於夏季的臺灣,賣冰是一件多麼賺錢的事情,同時吃冰的時間也長達一年的三分之二。
毫無疑問,人類很早就學會了用冰解暑,但由於土地面積、地理位置的限制,在臺灣並沒有足夠的天然資源供給,一直以來都是從香港進口冰塊且價格高昂。到了日據時期,臺灣的製冰工業第一次有了起色。
1896年,本地商人李春生與來自英國的商人合資,在臺北建昌街建立了臺灣第一家製冰廠,以相對成熟的工廠技術向市場提供冰塊。
自那之後,吃冰在臺灣變得愈加如魚得水起來。
臺灣最早的吃冰習慣受日本影響極大。日據時期,日本人將清冰帶進臺灣。這是一種由香蕉油與砂糖混水煮沸再冷凍的冰種,製成冰塊後再用機器將其刨碎,這就是臺灣最早最簡單的一種「剉冰」。
剉冰為臺語發音,大街小巷的招牌寫著「刨冰」或「銼冰」,都是販賣剉冰的專賣店。
受到日式甜品的影響,紅豆是最早出現在臺灣剉冰裡的搭配食材。1938年,最早的蜜豆冰是龍井鄉人的陳溪先生在臺中火車站旁,以手推車沿街叫賣的方式經營的,當時的蜜豆冰是參考日本的四果冰,再加上十多種配料製成的。
除此之外,綠豆、蜜豆、芋頭等本地盛產的八寶組合也接二連三的出現在食材裡,外加亞熱帶地區得天獨厚的水果種植優勢,各種時令水果例如芒果蜜瓜等也被搭配進剉冰中,湊成了臺灣特色冰飲的雛形,直到現在都是臺灣最富古早味的存在。
從60年代開始,米苔目、粉粿與珍珠粉圓等食材陸續被加入剉冰可選擇的小料裡。無論從口感亦或是擺盤上都比以前更加豐富。
在剉冰之上再發展升級的,就是從吃起來、看起來的模樣來取名的「雪花冰」。冰塊本身已經調好牛奶作為製冰基底,外加芒果、草莓等水果,再用剉冰機刨出絲絲冰屑,吃起來細緻綿密,就像雪花一樣,還有濃濃水果香,最後再加上不同冰店的獨創淋醬。
▲抹茶雪花冰
為了將自己的冰品售賣出去,各個商家也是卯足了勁,為剉冰想出了各種可搭配的食材或調味。你會在澎湖吃到仙人掌冰,在臺東吃到釋迦冰,在高雄吃到芋頭冰,在屏東吃到蘆筍冰,還有人參冰、芝麻冰、核桃蛋黃冰。
▲臺東的釋迦冰棒
從「無添加劑」,到「降火滋補」,再到所謂「當天採摘」,一個個都是套路滿滿,卻也是一片為你消暑的真心吶。
另一種同樣充滿古早味的冰品就是臺語發音裡的「枝仔冰」,也就是俗稱的冰棒。
據說,最早的枝仔冰來自於1926年的高雄旗山名叫「枝仔冰城」的專賣店。做法相較剉冰要簡易的多,將糖水與食材倒入專門的冰棒機定型後再插上木棍取出,一支棒冰就完成了。
因為不同於剉冰的便利的製作以及售賣方法,枝仔冰很快在人群裡時髦起來。旗山水質特殊,再加上盛產香蕉,當地糖廠也是本地幾大產業之一,製作出來的香蕉冰遠近馳名,成為觀光客前來必嘗的招牌特產。
五六十年前的臺灣街景,處處可見莊稼人一手搧鬥笠一手枝仔冰,時至今日雖然風潮已過,枝仔冰仍是臺灣一代人的共同回憶。
▲四五十年代,國營企業大佬臺糖也開始賣冰棒。臺糖自己生產砂糖,用料必然實在、純正,因此枝仔冰在臺灣冰品界佔據極高份量,也成為大家心中的共同記憶。
除了剉冰、雪花冰與枝仔冰外,臺灣古早味的冰品還有騎著三輪車沿街叫賣的叭噗冰,現在偶爾才能在路上看到。
▲叭噗冰
有常年供應的冰品,自然也要有呷冰的場所啊,冰果室作為臺灣一大古早特色,也是不容忽視的。
臺灣從南到北凡有人群處都有冰果室,也叫冰館、冰店,曾是40年代至80年代臺灣獨有的平民餐飲空間。儘管後期興起了許多外來的連鎖冷飲店,冰果室不再成為主流時髦的吃冰場所,但那種特殊的古早味,是許多人心中的「少女/男時代」。
有些至今仍守候在小鄉鎮的30至50幾歲的老冰果室,空間仍然維持簡樸原貌,架上擺著20至30年前使用至今的木瓜牛奶杯、冰淇淋聖代杯等。
▲維持舊陳設及保留老餐具的「正東山冰屋」
▲「正東山冰屋」的立體招牌,繽紛顏色及美學技法記錄了60、70年代臺灣街巷常見的廣告招牌風情
如今仍有許多冰果室在招牌上寫著「冰果室」,但其實店內主要卻是提供熱食,這樣的現象極為有趣,追究原因,其實是因為許多冰果室都是家庭小本生意,它們夏天賣冰飲、賣剉冰以維持收入,進入冬天后為了度過短短的冬日,就會加碼賣起熱飯湯麵,成了冰果兼食肆的小吃店。
像是花蓮「佳興冰果室」其實早已不賣剉冰,目前店內唯一賣的冷飲是「檸檬汁」,多數的客人來此吃的是「快炒黃金蜆」「什錦湯麵」「生炒花枝」「快炒羊肉」等熱食,佳興成了名副其實「掛冰果室招牌賣熱食」的小吃店。
▲「佳興冰果室」
這些賣冰又賣鹹食的冰果室,夏天賣冰,全年供餐,讓客人「呷冰有時,呷燒隨時」。
冰果室可以說是臺灣人的集體記憶了。
有家名叫「3035叄零叄伍冰果室」,老闆將其打造成一間冰果室民藝館。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曾經的「臺南牛乳大王」500cc 果汁杯、立體波浪造型聖代杯、黑松汽水瓶、大紅印花保溫罐及剉冰機等。
▲「3035叄零叄伍冰果室」老闆收藏的果汁杯
臺灣作家周芬伶在一篇文章中寫到:「那是60年代的南方,我家近夜市,夜市第一家三角窗即冰果室,年輕人約會的好地點,如果是中學生,會各帶一名死黨,4個人擠在包廂作眼神廝殺.」
三毛也曾在文章中寫到:「夏天來了,也曾想開個冰果店,紅豆、綠豆、八寶、仙草、愛玉、杏仁、布丁、鳳梨、木瓜、酸梅湯……給它來個大混賣。」
文字中的冰果店、仙草、愛玉等,曾給了海對岸的大陸讀者多少對於臺灣這塊寶島的無限想像,那裡一定是個擁有甜蜜夏日的美麗地方。
如今,吃冰的傳統仍在延續,但那為數不多的古早味,還待你親臨寶島之時慢慢發掘!
你最喜歡吃哪種冰?
文 | 鹿一百@知中ZHICHINA
本文未經允許請勿轉載,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C O N T A C T
zhichina@foxmail.com
商務合作及投簡歷請發郵件
☞ 推薦閱讀 ☜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
他把都市人的孤獨畫成「人間日常」,總有一張能戳中你 | 知中Talk 12
點擊👇閱讀原文👇
快速獲取知中最新特集《中國茶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