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縣名一般分為三類。一類是有深厚的歷史來源的,尉犁疏勒莎車之屬,地名來源於三十六國名稱;另一類是根據少數民族語音翻譯成漢字的,庫車沙雅和布克賽爾之流。其餘的就是第三類,用漢語命名,具有一定的意義,比如溫泉、民豐、阜康之類。其中比較特殊的是嶽普湖,這裡只有達瓦昆湖,嶽普湖三個字都是少數民族語言翻譯成漢字的。
而富蘊縣,屬於第三類。富蘊縣,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北,一部分是阿爾泰山,一部分是準噶爾盆地,居民主要在這兩者之間的過渡地帶。富蘊縣要歷史沒有歷史,要文化沒有文化,最早設富蘊縣是1941年,距今不到一百年,最早能推斷的遊牧活動在土爾扈特清朝年間,歷史深度和且末若羌等相比差了一大截;也沒有多少古代文物出土來補充,跟鄰近的青河縣也不能相比。
富蘊縣城旁邊流過一條河,名叫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因為唯一,所以很多教科書上都提到過,這算是富蘊縣本身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了。——當然,如果並沒有在可可託海採礦的話。
可可託海是富蘊縣下屬的一個小鎮,在富蘊縣東北47公裡處,位於阿爾泰山山麓。也可以說是山裡,因為從富蘊縣到可可託海,要經過一大段丘陵,這些丘陵算是阿爾泰山的裙子。再往裡走的可可託海,可以算是山區了。
據說,3億年前,在可可託海這一帶有大量的火山活動,熔巖噴出地面,凝固之後變成富含礦物質的花崗巖。這是地質學家的推測。而歷史真實記載的,則是在1931年,這裡發生了芮氏8.1級大地震。地動山搖,巨石亂奔,地面撕裂,在很短內發生了近乎滄海桑田一樣的變化。因為這些地方人的活動很少,所以有一條長長的地震斷裂帶完好保存下來了,據說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斷裂帶。
在花崗巖裡面,蘊藏著一些寶石一樣的礦石。地質學家認為,這跟火山有關係,跟地震沒有關係。地質學家的意見當然是對的。因為熔巖的不斷噴湧,不斷凝固,這些礦石就形成一條一條的礦帶。經過幾億年不斷發生的大小地震、崩巖、風化、冰蝕等等作用,這些寶石從巖石中顯露了出來。
就如時下紅得發懵的歌曲《可可託海的牧羊人》標題一樣,可可託海的傳統產業是放牧。18世紀,四衛拉特的準噶爾欺負另一個部落土爾扈特,土爾扈特就離開了準噶爾,向東來到富蘊、青河一帶放牧。這就是今天能推斷的人類最早活動歷史。後來他們西遷伏爾加河,而準噶爾叛亂被清朝平定,這裡成了真空。
哈薩克族因此來到這裡放牧。他們在山上經常撿到精美的、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光芒閃爍的石頭,於是拿回來拴上繩子當首飾。到了上世紀30年代,有一隊蘇聯地質學家來到可可託海,他們一眼就認出來了這些寶石其實是稀有金屬礦。而這些稀有金屬,可以用在開發原子彈上面!
很快,蘇聯人就來了大批人,駐紮在可可託海開始採稀有金屬礦。可可託還是國內最早發現稀有金屬礦的地方,這些礦包括鈹礦、鋰礦和鉭鈮礦石等,後來又陸續發現了銫銣、鍺等礦石。蘇聯人到來,他們又要聘請中國人當工人,使得可可託海鎮人氣一下子聚集起來。因此,1941年成立富蘊三級縣,縣政府就設在可可託海。
解放後,由國家最高層決策,中國和蘇聯合作建立公司,共同在可可託海採礦。1954年年末,蘇聯把稀有金屬礦股份有償交給了中國,中國開始自主採礦。全國各地的有色金屬相關專業專家、技術工人、普通工人、支邊青年大量匯集到邊遠的可可託海,這裡最多的時候接近五萬人。
用現在的話來說,可可託海屬於央企,由國家冶金部管理,當然同時也歸屬新疆有色金屬管理局管理,是副廳級單位。而同時在可可託海的富蘊縣,是縣處級單位,級別低於可可託海礦務局。因此,富蘊縣和礦務局的關係非常微妙,總體來說,富蘊縣處於為礦務局服務的地位。礦務局要徵用土地、調配資源等,會和富蘊縣協商,超出富蘊縣的,他們可以直接找到中央。
可可託海撐起了富蘊縣的表面繁華,但是更多的是對縣裡資源的佔用。一線工人中很多來自富蘊縣。這些工人原本是牧民,在縣政府的號召下,放下羊鞭,拿起風鑽,成為了共和國第一代有色產業工人。而富蘊縣的勞動力因此減少,發展也就因此放慢了。
採礦是國家工程,富蘊縣幾乎無條件支持,一切為稀有金屬服務。因此,礦務局和地方上很少出現競爭性矛盾。隨著礦務局日益龐大,功能的日益完善,需要的建築也日益增多,新建速度跟不上發展速度。在這種情況下,富蘊縣主動把縣委縣政府各部門搬遷到47公裡以外的額爾齊斯鎮,為礦務局騰出地方。
可可託海被稱為功勳礦、英雄礦,對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貢獻主要是三方面。
可可託海出產的鈹是開發原子彈必不可少的稀有金屬原料,是原子彈鈾球的包層。當時在中國只有新疆發現了鈹礦並進行開採,其中可可託海鈹礦石出產佔絕大部分,因此早期原子彈使用的鈹是可可託海出產的。中國第一顆氫彈使用的鋰-6的原材料鋰輝石,也是在可可託海開採的。在之後相當長時間內,鋰礦成為可可託海支撐企業運行和發展的主要礦產。人造衛星需要一種原子鐘,是用銫來製造的,而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的時候,只有可可託海在出產銫鎦石。因此中國早期人造衛星所用的銫來源於可可託海。直到1984年,可可託海開採的銫鎦石還在國內佔據前五位。
除此之外,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所用的稀有金屬原料鈹、鉭、鈮等礦石,也是可可託海集中會戰開採的。在可可託海四礦附近,還有一個雲母礦,國家早期兩彈一星試驗和製造使用的雲母絕緣材料,就來自這個雲母礦。直到現在,雲母礦的女工們都非常自豪。
可可託海的第二大貢獻,是為國家還清了35%以上的蘇聯外債。抗美援朝時期,蘇聯向我國提供的武器大多數是以貸款的形式賣給我國的,後來中蘇關係結轉直下,國家需要償還蘇聯債務。那時候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內物資供應困難,還要用來還債,加劇了人民生活的困難。因此,國家決定用可可託海稀有金屬礦產還債。
一聲令下,全局動員。當時正是冬天,氣溫零下四十多度,灑水成冰。可可託海幾乎所有人都出動了。用風鑽打孔,爆破,把帶有礦石的石塊運上來,運送到選礦廠,選礦。機械廠負責維護維修機械設備,還有各種後勤工作。
可可託海有幾個礦場,三礦、四礦距離比較遠,這些地方選礦之後,用馬拉爬犁在厚厚的雪地上把礦石運送到可可託海鎮。這些職工地方多數是放下羊鞭的哈薩克族職工,他們為國家獻出了很多。職工的女眷,孩子都參與到了採礦大軍。
當時可可託海原本在冊職工只有7千多人,但是在為國還債的保出口大會戰中,參加勞動的有三四萬人,幾乎這個鎮的所有人都參與到了這一歷史性事件當中。時值「糧食關」,礦務局只能給一線工人每天發六個饅頭,機械廠等非一線的工人口糧更少,大家都是餓著肚子在奮戰。經過三個月的會戰,可可託海礦務局完成了還債任務。
可可託海的第三個貢獻,是創立了稀有金屬標準,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有色金屬人才。這些標準和人才在後來的全國有色金屬開採和選礦中起了巨大作用。所以,中國有色金屬產業是從可可託海起步的。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傳堯就是從可可託海走出來的。
三大貢獻中,兩彈一星是尤其舉世矚目的。196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震驚世界。有了兩彈一星,我國躋身世界核國家行列。這對於提高中國國際地位,對於中國樹立大國形象,至關重要。兩彈一星涉及到很多地方、很多行業,可可託海是提供部分原料的單位。然而原子彈、氫彈、飛彈、核潛艇、人造衛星都參與,可可託海是能是國內唯一。因為作用敏感,可可託海在很長時間裡是保密的,進出都要證明,道路上有三道崗哨查驗,還有公安、安保部門巡邏。在地圖上找不到可可託海的名字,礦務局、礦場、礦產品的名稱都用數字代替。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可可託海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但是對於可可託海人的貢獻,社會依然知之甚少。
這些爆炸性的貢獻,使得可可託海成為名副其實的紅色基地。紅色兩個字,凝聚的是可可託海的文化和精神財富,也是富蘊縣的財富。所以,富蘊縣儘管沒有轟轟烈烈的千年歷史,不是中流砥柱的絲路地標,但是沉澱的文化內涵,也足夠深厚。可可託海的牧羊人,他們創造的歷史不僅僅在放牧,更在於大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