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即將結尾了,可節目卻越來越脫離原來的立意中闡述的,女性本該有的灑脫和自信,即使是開創了類型綜藝的先河,可也沒逃脫爛尾的結局。消費女性年齡的風潮越來越盛,女性平權的路卻越來越難。
《浪姐》第一次公演時,各組的團魂和不服輸的精神,頗讓大家驚嘆,可越到後面,節目組的本意就越明顯,起初是彰顯女性獨特魅力的綜藝,最後因為急於迎合觀眾的口味,還有即將出道成團的焦慮,都讓這個節目在即將結尾之際不得不面臨收視、口碑和評分急劇下滑的現實。
《花樣年華》的墊底,徹底撕破節目組最開始虛偽的立意,只要炸場,只要快歌,只要氣氛燃,就一定不會倒數,因為現場迷之觀眾喜愛度低,從而只能演繹被剩下歌曲的孟佳,在組隊時遇到的狀況就是節目組急於迎合觀眾喜愛的表現,大家都知道,選慢歌必輸無疑,所以除了心地善良的吳昕,沒人願意選孟佳。
其實從阿朵、孟佳、沈夢辰等實力派相繼被淘汰的時候,網友就心照不宣地知道,要是把這個節目當做真正的選秀節目看的話,那就是被節目組矇騙的傻子。
仔細想想節目的立意,以&34;的標籤推廣節目,推廣文案中&34;,&34;,在一時驚豔之餘,怎麼看都有一些陰陽怪氣。
數詞&34;在近段時間,成為國內輿論風向下,標榜成熟女性的代名詞,不管是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還是現象級的探討女性在現代社會如何立足的電視劇《三十而已》,&34;這個年齡的劃分線初衷不壞,但對女性根深蒂固的歧視還是存在,就像是對&34;刻板印象的默認。
三十而立是孔子在他那個年代,對自己當時的狀態做的評價,現代人卻將古代的思想放到現在這個發達社會,成為對自己在該年齡段該有的理想生活的標準。&34;是在人們平均壽命只有五十歲的情況下孔子說出來的。如今30歲成為一道坎,不僅縮短了女性的青春期,還間接放大了中國30+女性的危機感。
人們似乎對女性的偏見更多,不僅僅是女性在大家心中更容易衰老,更是因為女性柔弱的形象從古代到現代,在人們心中實在是太根深蒂固了,大家默認女性是弱勢方,因為大部分時代都是女性在家,男性外出闖蕩,這種固定模式發展到至今實在是難以讓人們徹底從腦袋裡剔除。
女性平權的話題熱度持續走高,全社會對女性受到年齡在內的歧視問題關注度也日益增高,女藝人的&34;折射出父權社會對中年女性的規訓,網絡上對女性惡意大的,無非就是兩類人:一是擔心女性強大之後危及男性地位的一群男性&39;二是一些被父權社會馴化,從而完全順從男性想法的一些女性。
我們其實真不用這樣去歧視女性,大家都是從同一個地方來到這個世界,雖然每個人都是有獨立個性的自己,但說到底,我們都是有獨立思想的現代的高級生物啊,怎麼能夠用古代對女性的要求來束縛和要求現代的女性呢?無休止的性別對立與無謂的較量並不能使這個社會快速發展,只會讓人們對女性的偏見越來越強烈。
《浪姐》高開低走,似乎就是現代社會的無奈,消費女性年齡始終是不能夠走長遠的,《浪姐》衍生的《定義》卻比《浪姐》本身口碑更好,更受歡迎。所以挺希望大家能夠拋開對女性的偏見,讓女性自己摘掉&34;的標籤,從而讓大家不再對她們指手畫腳,能夠讓女性得到應有的選擇和尊重,讓乘風破浪不再是30+姐姐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