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中醫最多的微信平臺
新書友可點標題下方藍字快速關注
作者/王敬 ⊙ 編輯/張亞娟
編者按:「三伏貼」確實如伏天的天氣一樣熱,小編家裡的姥姥姥爺也是「三伏貼」的狂熱愛好者。作者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冷靜地思考「三伏貼」的許多問題,為其長遠的發展考慮。這不禁讓小編想到《戰國策》的名篇《觸龍說趙太后》中「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
「三伏貼熱」的冷思考
近些年來,「三伏貼」越來越受到百姓的認可,每伏的第一天,全國很多中醫院的門口就排起長隊,人們不為別的,只為接受「三伏貼」。
是什麼原因使這些東西南北的人們如候鳥遷徙般的每年在伏天冒著酷暑趕到中醫院接受「三伏貼」呢?
那是因為他自己或周圍熟人如平素容易感冒,老哮喘等毛病接受「三伏貼」後都收到了很好的近期或遠期效果使然,嘗到甜頭的人們越來越喜歡這種外治法。
其實「三伏貼」是「冬病夏治」方法中的一種方法,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間是盛夏的「三伏」,這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三伏」時節通過適當地內服或外用一些方藥或方法來激發人體的陽氣、增強抗病禦寒能力、祛除體內沉寒痼冷之宿疾,以達到強身治病之目的。
這幾年,「三伏貼」以其方法簡便、安全、無痛,療效確切,費用低廉等因素而深受廣大患者青睞,成為中醫治未病「冬病夏治」的一個燿眼「明星」,在群眾中有很高的知名度。
其實「三伏貼」就是一種膏藥而已,如硬幣大小,在夏天農曆的頭伏日期開始貼在患者後背一些特定穴位上,對一些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主要是以素體陽虛,又外受寒邪為病機的疾病有很好的近期和遠期效果。
據有關媒體報導本報7月14日正式入伏,北京市446家醫療機構統一啟動三伏貼貼敷服務,其中超八成是社區醫院。據介紹,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一家醫院7月14日一天共貼敷1.5萬餘人次。由此可見一斑,「三伏貼」有如北京今年盛夏溫度一樣熱。
在「三伏貼」熱的背後,我們應該高興地看到近幾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一直在抓的中醫「治未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人民群眾對中醫療效的認可與信賴。
但做為中醫人在「三伏貼」熱的背後我們還是應該就以下問題進行冷靜思考。
思考一:「三伏貼」適合症問題
從古至今,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主要適合於素體陽虛的人,用於在秋、冬、春季容易反覆發作或加重的慢性、頑固性肺系(呼吸系統)疾病。
中醫專家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重點推薦的適宜防治病症是:1.久咳、哮喘、肺痺(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2.鼻淵、鼻鼽、喉痺(變應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等)。3.小兒體虛易感冒、反覆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4.部分骨關節病(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
但現實是部分醫療機構基本上是對來「三伏貼」者不拒,這其中的確有病人主動要求的情況,但事實造成有意無意的病種擴大現象的發生。
思考二:「三伏貼」穴位相對固定問題
中醫學的重要特色之一是辨證論治,但現在「三伏貼」所用穴位不少醫療機構敷貼穴位為大椎,肺俞,羶中,天突等穴位,不管病人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情況,也不管是否有兼夾症,通通都用固定幾個穴位,把「三伏貼」變成了流水線的工作。
思考三:「三伏貼」敷貼操作培訓工作是當務之急
隨著「三伏貼」熱的出現,在每伏特定時間如同每年春運一樣突然出現大量病人湧向醫院,醫院不接受這些候鳥般的病人吧又會帶來大量的醫患矛盾。
接收吧,但很多社區醫療機構本來中醫人員就少,為了接待這麼多病人,很多醫療機構不得不讓其他人員來「友情客串」,筆者曾就發現本應給病人敷貼肺俞的「三伏貼」貼在心俞甚至更低的位置。
思考四:「三伏貼」敷貼時間選擇問題
「三伏貼」敷貼時間很多醫院或醫生傳達給病人的信息是最好在在每年夏季,農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進行貼敷治療(如果中伏為20天,間隔10天可加貼1次)。
這樣造成大量病人每伏第一天集中到醫院接受敷貼,伏天本來就是高溫天,病人在醫院排長隊等待敷貼,有的醫院隊伍都排到室外,這有可能使病人出現中暑等情況的發生。
其實,「三伏貼」只要在三伏天期間進行貼敷都是可以的。兩次貼敷之間間隔7~10天即可。
思考五:「三伏貼」作用原理臨床與實驗研究有待進一步跟進
「三伏貼」又稱「白芥子塗法」,現在「三伏貼」敷貼藥物組成源自清《張氏醫通》的白芥子塗法,藥物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薑作為基本處方。
「三伏貼」主藥是白芥子,現代研究白芥子含白芥子甙,其本身無刺激作用,但遇水後經白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揮髮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應用於皮膚,有溫暖的感覺並使之發紅,甚至引起水泡、膿皰,所以通常將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後做成芥子硬膏使用。
「三伏貼」其作用原理一可以發揮其藥物的溫經散寒的作用,二來通過發泡作用,形成類似發皰灸,發皰罐的現象,通過刺激讓正氣慢慢增強。隨著「三伏貼」的普及,「三伏貼」作用原理有待有科研機構進一步完成。
思考六:不能讓「三伏貼」完全替代「冬病夏治」其他方法
「三伏貼」雖然有很多優點,但還是有不少問題,如適應症問題,「三伏貼」主要適合於素體陽虛體寒的人,那陰虛有熱之人是不適合用「三伏貼」的。
另外,對敷貼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也不不適合用「三伏貼」。其實,「冬病夏治」其他方法還有很多如刮痧,拔罐,艾灸,藥物等都是「冬病夏治」的好方法。
在「三伏貼」熱的背後,我們應該高興地看到近幾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一直在抓的中醫「治未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人民群眾對中醫療效的認可與信賴。
但做為中醫人在「三伏貼」熱的背後我們還是應該就一些問題進行冷靜思考,該補不足的要儘快補不足,該完善的要儘快完善,該研究的要儘快研究,只有這樣才不至於一段時間出現一個熱點,然後大家一擁而上,最後因為適應症擴大,服務跟不上等原因又一下子冷下來的結果。
我們希望中醫「三伏貼」能長時間熱下去。
【本文轉自王敬刮痧的微博文章,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編校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