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五代皇帝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北京市昌平明景陵

2021-01-09 騰訊網

明景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號宣德)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孝翼太后(吳賢妃)附葬陵寢,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寢營建正式動工。太監沐敬、豐城侯李賢、工部尚書吳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國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內府各衙門、錦衣衛等共發軍民工匠10萬人興役。六月二十一日,葬宣宗。天順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寢工畢。其間斷斷續續共歷28年的時間。

陵園制度,一遵獻陵儉制。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1.5公裡,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陵宮朝向為南偏西55°,佔地約2.5萬平方米。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後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後面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築。

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二十七日,明世宗朱厚熜親閱長、獻、景三陵,見景陵規制狹小,對從臣郭勳等說:"景陵規制獨小,又多損壞,其於我宣宗皇帝功德之大,殊為勿稱。當重建宮殿,增崇基構,以隆追報。"根據《帝陵圖說》記載,增崇基構後的景陵祾恩殿,"殿中柱交龍,棟梁雕刻,藻井花鬘,金碧丹漆",殿中有暖閣三間,黼座(帝座)地屏直到康熙年間猶有存者。此外,嘉靖年間還在陵前增建了神功聖德碑亭。

現在,陵內的祾恩殿臺基,仍是嘉靖年間改建後的遺物。從遺存的明代殿宇簷柱柱礎石分布可以看出,該殿原制面閣五間(31.34米),進深三間(16.9米),後有抱廈一間(面闊8.1米,進深4.03米),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龍戲珠圖案,比獻陵一色雲紋,顯得更為精緻壯觀。

清乾隆五十--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廷曾對明陵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修繕。為省工省料,景陵的祾恩門、祾恩殿均被縮小間量重建,兩廡配殿及神功聖德碑亭因殘壞而拆除。現在,祾恩門、祾恩殿的臺基上還有清代改建後遺留的柱礎石。神功聖德碑亭僅存石碑及臺基。

相關焦點

  • 明宣宗朱瞻基是怎樣的皇帝?
    除了在軍事上有著重大的成就,朱瞻基在我國民生吏治和文化藝術發展方面也有著卓越的貢獻。朱瞻基喜歡微服私訪。他在位前期,全國各地時發水旱災情,減稅、免糧的次數之多在歷代帝王中也可以排在前列,在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水患方面也有卓越表現。他還時常帶領百官去往農田中耕作,寫了《閔旱詩》、《捕蝗詩》傳世,以告誡臣子重視農桑,安定民生。
  • 朱瞻基的兩任皇后,在《大明風華》中是親姐妹,歷史上是何關係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是朱棣最喜愛的皇長孫,在永樂九年,就被封為皇太孫。
  • 孫氏歷史名人(四)——明朝孫皇后
    孫氏入宮時年齡才十餘歲,皇帝明成祖便指派其兒媳、當時的太子妃也即後來仁宗的皇后張氏養育她。  可見,與其他宮女相比,孫皇后有著特殊的入宮背景,這就使她與後來成為宣德帝的朱瞻基有了「青梅竹馬」之緣。由於孫氏稟性嬌柔謙恭,不事張揚,很快便獲得了這位未來皇位繼承人的傾心垂愛。
  • 明朝一代賢后孫皇后以及她的朋友圈
    鄒平的孫氏家族,明朝時曾出了一位歷經六朝、大有作為的皇后,家族屢承皇恩,其兄是掌握軍權並位極人臣的實際「宰相」,孫氏家族堪稱山東歷史上最顯赫的家族之一。鄒平的這位孫皇后如今很少為人所知,與封建社會的多數女性一樣,孫氏家族的這位孫皇后沒有自己的名字。
  • 宣德帝朱瞻基的皇后胡善祥,為啥會成為明朝第一廢后
    朱瞻基很喜歡孫氏,男人都是大豬蹄子,嘴裡說喜歡賢惠的女人,喜歡有文化的女人,喜歡道德高尚的女人,其實他們最喜歡的還是漂亮的女人。朱瞻基有多喜歡孫氏呢?他初即位時,封胡善祥為皇后,孫氏為貴妃,按照大明的規矩,皇后有金寶金冊,皇后以下有冊無寶。寶和冊是啥呢?
  • 明朝明明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
    顧名思義,明十三陵就是明朝皇帝的陵寢。位於北京市西北的昌平區天壽山麓,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若到北京旅遊,不看就可惜了。可能有朋友感到奇怪,明朝明明有16位皇帝,為什麼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呢?朱元璋時代,明朝的都城還在南京,他駕崩之後,便葬在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與早已去世的馬皇后合葬,稱為明孝陵,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明十三陵中,朱棣的長陵規模最大,佔地約12萬平方米,但和孝陵沒得比,朱元璋不愧是開國皇帝。
  • 明皇后胡善祥,朱瞻基將其廢后卻惹天下人同情,背後原因令人唏噓
    假設不是因為朱棣的靖難之役,或許,胡善祥不會有機會成為明朝的皇后——對於天下百姓來說,不論是建文帝還是朱棣,誰當皇帝都沒有區別,但是對於胡善祥來說,靖難之役,算是她的蝴蝶效應。婚姻不幸所謂「侯門深似海」。更何況皇家。
  • 歷史上的甄嬛,為何在其去世後不願與雍正皇帝合葬?
    雍正登基後被封為熹妃,雍正八年(1730年)封為熹貴妃,乾隆繼位後,被尊為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鈕鈷祿氏去世,諡號為孝聖憲皇后,並葬在了泰東陵。歷史上的甄嬛葬在了泰東陵,而不是同雍正合葬在了泰陵地宮。乾隆四十二年(1777),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去世,乾隆將其葬在了泰東陵。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朱元璋畫像鎮個樓 一、朱元璋的明孝陵 南京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陵寢,號稱"明清皇家第一陵 在230多年間,天壽山麓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 這裡埋葬了明朝第三位到第六位,第八位到第十六位,共十三位皇帝。
  • 「青陽故事」「鳳出青陽店 月照大明朝」 關於孫皇后還有這些故事你不知道
    此段記載告訴人們:明宣宗的孝恭皇后孫氏是鄒平人。小時長得很漂亮。他的父親孫忠,是永城縣的主簿。誠孝皇后(明仁宗皇后張氏的諡號)的母親彭城伯的夫人是永城人,不時到宮中去,說孫忠有個賢惠的女兒,所以孫氏得以被選入宮中。孫氏入宮時年歲才十餘歲,明成祖(永樂皇帝)指派兒媳,當時的太子妃也即後來明仁宗的皇后張氏養育的她。
  • 青梅竹馬想當皇后,皇帝因此廢掉原配皇后,皇帝:我也特別後悔
    封建社會的皇帝是一個國家的根本,皇后是一國之母,就像皇帝不會輕易退位一樣,皇后只要不犯什麼危害到皇室和國家的大過錯,一般也不會被廢,但是歷史上還是有皇后無故被廢的例子,比如孟古青,她被廢的原因很簡單,僅僅是順治帝對她不喜歡就被廢了,她並不是第一個因不得皇帝寵愛就被廢的皇后,在她之前還有一個胡皇后
  • 明朝最可憐的皇后:生性善良卻被迫出家,幾百年後還被抹黑
    眾所周知,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有多少位皇后,恐怕許多人並不知道。如果不算死後追尊的,只計算生前曾享有皇后封號的,一共是二十位。按理說,皇后母儀天下,是何等的尊貴,然而有一位皇后卻很可憐,無故被廢,還被迫出家,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大明風華:因為她,明朝度過了兩次危機
    朱瞻基和孫氏感情融洽,非常恩愛。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五月,朱瞻基即位後,史稱明宣宗,冊封正室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彭城伯夫人對此憤憤不平,常常和女兒張氏嘮叨,而孫氏賢良大度,從不談及此事。胡氏生永清公主不久,孫氏生下常德公主,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孫氏生皇長子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愈發寵愛孫氏,以皇后胡氏無子為由,次年三月,廢黜胡皇后,遷居長安宮,冊立孫氏為皇后。
  • 《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歷史上歷經六朝五帝的傳奇皇后!
    她的原型是明朝第五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位皇后孫氏。這位孫皇后可是明朝的一位傳奇人物,她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朝,是宣德朝的皇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皇太后。並且經歷過土木之變和北京保衛戰,在其晚年又發生了奪門政變。在國家危難之際,孫皇后每每力挽狂瀾,維護了明朝的統治和國家的安定。
  • 無過被廢,天下憐之——明宣宗原配皇后胡善祥(上)
    二十年後的天順六年(1462年),年逾六旬的孫太后也離開了人世,第二次登基的英宗朱祁鎮追諡生母為「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將她與父親宣宗皇帝朱瞻基合葬於昌平景陵第二年,英宗給原本的嫡母胡善祥上尊諡「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祔上了宣宗諡號,並為她修陵寢,但是神主不祔宣宗廟。
  • 雍正死後為何與逆臣之妹年妃合葬?他的陵寢又為何能躲過孫殿英?
    在距易縣15公裡的永寧山下,有一座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的帝王陵寢,清泰陵,佔地約8.47公頃,這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裡面埋葬著清世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后與敦肅皇貴妃。
  • 大明風華:朱瞻基的童養媳,明朝貴妃金寶自她始,她到底有多受寵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再次將明朝靖難之變推上了熱搜,前10多集都是朱瞻基花式撩妹的專場,湯唯演的孫若微更是將狗糧撒了滿屏。劇中孫若微的原型是明宣宗的孝恭孫皇后,而且是靖難中被殺官員景清的女兒,且與胡善祥是親姐妹,而歷史上的孫皇后,真的是靖難之後嗎?
  • 《大明風華》裡的孫若微,歷史上歷經六朝五帝的傳奇皇后
    她的原型是明朝第五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位皇后孫氏。這位孫皇后可是明朝的一位傳奇人物,她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朝,是宣德朝的皇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皇太后。並且經歷過土木之變和北京保衛戰,在其晚年又發生了奪門政變。在國家危難之際,孫皇后每每力挽狂瀾,維護了明朝的統治和國家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