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孩子,有可能患了「異性恐懼症」
□記者 譚萍 實習生 黨豪傑
閱讀提示
看過美劇《生活大爆炸》的你也許會記得,印度男孩Raj,一看到女孩就渾身不自在,出汗、臉紅、說話結巴。和異性交流時,他只能看著天空或地面來緩解壓力。其實,在現實中,和Raj有同樣「恐懼」的人不在少數。
近日,一位家長求助本報,說她原本開朗、活潑的孩子,忽然間變得不敢和異性交談。「這是怎麼了?」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孩子不是靦腆,而是得病了,是青春期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心理疾病——「異性恐懼症」。專家說,生活中,約有10%的青少年會對異性產生不同程度的「恐懼」。
■身邊故事
一次意外,17歲女孩患上異性恐懼症
昨日,在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剛過完17歲生日的小希(化名),坐在門診室外的椅子上,低著頭,用手絞著衣角。
媽媽王女士說,今年上高二的小希從小就乖巧,可她因為害羞而不喜歡和男同學交流。「以前認為小希長大就好了」,王女士說,可自從小希上高中後,總是心事重重,還時不時地說同學經常在背後議論、嘲笑她。
於是王女士帶女兒前來就醫,經過醫生的開導,小希說出了心裡話。原來,高一的時候,小希對同桌男孩有了好感,但她很自卑。小希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好友,誰知好友竟公開了她的秘密。此後,小希便感覺同學們看她的眼神,以及路過時的一聲咳嗽,都像在冷嘲熱諷。
起初是害怕班裡的同學,後來她都不敢正眼看同年級、同校的學生,更加害怕和異性說話,成績也急劇下降。
「醫學心理學上,將此類心理障礙稱作異性恐懼症。」醫院副院長孔德榮說,其實,這種恐懼是來自於生怕被別人拒絕,也怕身邊的人帶給自己壓力。
16歲男孩,由恐懼漸漸轉為精神分裂
其實,不僅女孩會對異性產生恐懼,男孩也一樣。
去年,李兆鼓足勇氣向暗戀已久的女孩表白,卻被婉拒,而且很快在同學間傳開。此後,他一蹶不振,感覺被人拒絕很丟人,而且他懷疑是自己口臭惹的禍。於是,起初他每天刷四次牙,隨後發展為,課間都要回寢室刷牙。
「因為精神緊張,還容易出汗,可能是自己有腋臭、腳臭?」李兆說,為了改變形象,他天天換衣服,有時候前後桌同學一個眼神,他都覺得是在諷刺自己。
見到女同學就臉紅、心亂跳,這也讓李兆產生一種想法:女孩子都會「探心術」,她們會把他的想法公之於眾,丟死人啦!所以,李兆和人說話也是小心翼翼,生怕別人偷聽。
在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李兆被醫生診斷為異性恐懼症,並伴有輕度精神分裂症。經過40多天的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李兆慢慢痊癒,並重新找到往日的自信。
■專家說法
多發於13~17歲,10%的青少年有「恐懼」症狀
對異性的恐懼,在童年和少年時經常被看做是老實、害羞。有的孩子會漸漸擺脫恐懼的束縛,但有些孩子會因為情感的挫敗,變得越來越敏感、自卑,直到發展為異性恐懼症,嚴重的還會抑鬱、強迫、精神分裂。
據介紹,異性恐懼症分為三種:赤面恐懼、視線恐懼、面部表情恐懼。孔德榮說,青春期的他們,潛意識中會對異性產生一定的好感。特別是性格過於內向的青少年,容易誤認為周圍的同學都在關注自己,一旦情感上受挫,和異性交流會變得害羞、緊張,產生逃避和恐懼心理。
孔德榮同時建議,父母應重視對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與培養,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不應談「性」色變。據統計,異性恐懼症多發於13~17歲的青少年。
孔德榮表示,孩子與異性交往時有一種「內在的衝動」,容易產生性心理壓抑,引起自卑感,約有10%的青少年會因此患上不同程度的異性恐懼症。
父母應引導孩子進行異性間的正常交往
據統計,該院每年的心理門診接待量達6萬多例,其中諮詢就診與「恐懼」症狀相關的青少年佔總人數的1/4。住院患者中,青少年「異性恐懼症」人群也有近1/5。
醫院業務院長胡雄提醒,父母不能因為怕孩子「早戀」,就切斷孩子和異性之間的交流,孩子與異性接觸得越少,遇到問題就會越不知所措。
他說,對於較內向的孩子,更應該為其提供一個接觸的平臺,讓孩子學會異性間的正常交往。
此外,青少年應學會妥善處理與異性交往受到的心理挫折。由挫折導致難堪,會引起青少年心理上的反感,害怕與異性交往。但青少年應認識到,不能以偏賅全,受到一些人的嘲諷,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在議論你。
胡雄同時建議,父母和學校應該試著轉變思維。由於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家長對性教育普遍難以開口。因此,這些生理髮育趨向成熟,而心理髮育滯後的青少年就容易陷入情感誤區。學校也該為孩子補上這一課,還應在校園內開設心理諮詢課程,幫助青少年解決心理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