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微博上發起了一個關於「恐懼」的話題,有無數網友加入了激烈討論中,其中被評論最多的就是「社交恐懼」。
當身邊有陌生人,或和其他人有接觸時,就會從心底泛出一種緊張感,甚至是渾身發抖、潛意識的想要逃避,這其實就是心理疾病中的一種,臨床將其稱為「恐懼症」。
一般情況下,恐懼症的發展會經歷兩個階段,最初患者恐懼的就是內心欲望。
社交恐懼症患者之所以在面對他人時出現了緊張反應,是害怕別人會看穿自己見不得人的欲望,且往往和性有關係。
幽閉恐懼症患者則是表現在第一次在幽閉環境中,會出現指向他人和自己的強烈傷害性衝動,這種可怕的想法讓患者出現了焦慮心理。
進入第二階段後,由於害怕再次體驗這種焦慮發作時帶來的痛苦,以及將這些反應附在文化的標籤上,比如丟臉、缺乏男子氣概等,他們會習慣性的迴避這種心理。
所以,無論是社交恐懼、幽閉恐懼、亦或者是恐高症,對於正處於第二階段的人來說,他們真正恐懼的並非是外界的人或環境,而是恐懼發作時的生理反應以及伴隨的恐懼體驗而已。
患者會以刻意迴避作為自我保護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卻讓自己失去了減緩恐懼的機會。
想要克服人際交往時的緊張感,不妨嘗試以下幾個方法:
脫敏
對於任何恐懼症克服都有一個原則和唯一途徑,它就是「脫敏」。而脫敏的過程對患者來說是一種折磨,需要患者反覆暴露在所害怕的情景過程中,隨著每一次的暴露接觸,焦慮反應也會逐漸緩解,慢慢達到自己可以掌控的程度。
對於社交恐懼的人來說,走出自己的小環境,多和陌生人、身邊的人進行接觸,每一次社交都會增加愉悅體驗,使一個人的社交自信越來越強大,症狀也會逐漸緩解。
認知重建
認知重建技術能更好的幫助患者撫平焦慮,當你處於緊張的場合時,應多留意內心的想法,然後試著將其記錄下來、分析這些想法的不合理之處,用合理想法將其代替。
比如當和異性交談時,你突然冒出了:完了、我肯定臉紅了,太丟臉和難看了!這種想法讓你變得畏手畏腳、戰戰兢兢。
事後,可對這個想法進行分析,找到其不合理的地方,你當時將臉紅、緊張看成了可怕事件,把臉紅賦予了弱者的信號。
事實上,在面對異性時突然出現的臉紅、緊張等都是可愛表現,和弱者並沒有任何關聯。
然後,你可以試著找出更加理想的方式,並不斷重複這些想法。當下次再面對同樣的情景時,這些合理想法就會自然出現,從而緩解自己的緊張感。
腹式呼吸
這是應對緊張的最佳方式,很多恐懼症患者都忽視了腹部呼吸的小竅門。其實,在人體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下時,會有心跳自然加快、肌肉緊繃、呼吸加速等多個表現,這種狀態會刺激體內導致緊張反應的物質和激素分泌增加。
通過緩慢又充分的腹式呼吸,就會打破緊張反應的正反饋,讓體內的緊張因子無法發揮作用,從而緩解緊張感。
社交恐懼是現代年輕人都有的通病,隨著電子產品逐漸佔據生活,越來越多的人被社交恐懼所困擾,甚至是忘了怎麼和周圍的人溝通。
所以,大家應拒絕做手機的奴隸,放下心理負擔,和周圍的人多進行溝通,社交恐懼也會逐漸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