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藍字「寫心」予以關注,謝謝!
朋友說她弟弟近40歲了,常年只呆在家裡。在家萬事都好,但只要外出就呆若木雞,精神高度緊張。朋友認為她弟弟是耍賴,因為從青少年時期讀書開始,他雖然害羞內向,但還是外出,只是不想幹活、是啃老族而已。我對朋友說,你弟弟有可能是社交恐懼症吧。
很少有人關注社交焦慮障礙(又稱社交恐懼症),甚至患上社交恐懼症的人也很少作為主要病因去求治,因而在診斷和治療中常被忽視。但是,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交往障礙對成人和青少年的影響已日趨嚴重。此外,成人期的社交恐懼症也會給家庭帶來壓力和負擔。
社交恐懼症是青少年時期和成人期發生率相當高的焦慮性神經症,它開始發生時往往是在青少年中期,據美國全國範圍調查,社交焦慮障礙在成人終生的發生率為13.3%,發生率僅次於抑鬱症。
社交焦慮障礙的特點是頑固地認為自己在公開場合可能會發生困窘和羞辱而恐懼,產生過度的焦慮反應。社交焦慮常常有長期的過程並帶來實質性的不良後果,使學業、職業、社交都受到影響,情況嚴重的退縮在家,不敢見人,難以參加社會工作。
為什麼會患上社交恐懼症?
沒有單一的原因。目前的研究認為,從發展的過程來看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遺傳基因、氣質特徵、父母影響、早期創傷、認知傾向等,它是一個複雜過程的致病機制。認知學派指出社交恐懼症患者的認知過程有病態性的特徵:偏差的認知傾向進而嚴重影響了患者社交行為的正常表現。
認知學派認為:社交恐懼症的信息加工模型使他們把社會環境的壓力看得很嚴重,從而產生焦慮情緒。社交恐懼症患者在他們的早期經驗中(即青少年時期)發展出一系列有問題的假設:「我必須顯得聰明」、「如果我表現出緊張,別人就會認為我很奇怪」、「我不被別人喜歡」。一旦出現某些外界的負面評價讓他們證實了自己的想法,焦慮、害怕別人評價、逃避就成為一個惡性循環,這個惡性循環主要有三個環節:
首先,他們有高度聚焦於自我的注意模式。他們把對社會情景的注意轉移到高度聚集在自我的感受和想像上,把注意力集中在關注別人如何評價自己上,並作出錯誤的推理,結果引發對自我身體狀態的負性知覺,出現發顫、出汗、臉紅,感覺心跳加速、咽幹,想講話又說不出,這些感受又進一步加劇了他們在焦慮情景中對自己負面的、扭曲的觀點。
其次,他們習慣性地使用安全行為策略來試圖防止或逃避恐懼的發生,這些策略非社交焦慮障礙的人是不會採用的。例如,他們會試圖記住別人說的每句話,防止自己在交談中忘記了別人說的話而顯得愚蠢;他們在社交場合避免發表意見,並不是因為怕說錯,而是怕被人評論。這些安全行為策略維持了惡性循環,因為在他們看來,由於使用了這些安全策略,所以恐懼沒有發生。加之,他們在社會交往中使用了記住別人說話和自我監控的策略,導致他們在社會交往中顯得疏離、無興趣、不投入,又致使對方認為是社交恐懼症患者不喜歡他們,從而作出不友好的反應。這種互動模式反過來強化了社交恐懼症患者關於自己不受別人喜歡的負性想法。
再次,在與別人的交往中,社交恐懼症患者對別人反應中的負面信息特別敏感,他們的情緒反應建立在自己想像、估計的感受性上而不是客觀存在的社交威脅上。為了減輕焦慮,他們會不斷強化自己的安全策略;因為害怕出錯出醜,他們會更加注意自我;會使用扭曲的內在感受信息對自我的形象做出錯誤的推論,結果在恐懼的社交的惡性循環中越陷越深。
社交恐懼症患者對自我的評價都較低,簡單地說就是:他們認為自己不夠好→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緊張地控制自己,想表現好。結果把注意力、精力都放在這些方面上,就使社會適應力下降,同時也使該做的事沒有精力去做好。最後的結論是自己還是不好,別人還是不喜歡自己。
若你是社交恐懼症患者,怎麼辦?
社交恐懼症患者往往都不主動求治,所以要走出障礙,第一步,是你要付出代價去面對它。克服社交恐懼的目標不是要消除所有的焦慮。而是要把你的焦慮減輕到它不再那麼幹擾你的日常生活,幫助你不再那麼過於擔心自己的表現。
第二步,改變你焦慮性的想法:①要考慮想法有沒有證據。你的想法有事實支持嗎?這些事實只是證明你的焦慮想法有道理,還是可能有其他的理解?你是否確切知道你的預期會變成現實?在什麼時候並沒有變成現實?②問你自己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你能想出一個所有人都喜歡的人嗎?③即使所有人都注意到你,你確定他們的看法都是負面的嗎?④你還有除了逃避以外的其他替代方法嗎?⑤戰勝災難性想法:即使別人對你有不好的看法,那又會怎麼樣?真的有那麼麻煩嗎?⑥轉個角度重新以一種積極的方法去思考。
第三步,直面恐懼情緒,做出暴露計劃一步步執行。真的要行動起來去做!例如:找機會當眾說話;隨意社交性接觸簡單交談;有意成為別人的注意點;在別人面前吃喝、寫字;面對權威人士。
第四步,改善交流方式,學習人際交談技巧。
第五步,學習應對表揚、應對拒絕,學習自信陳述。
第六步,勇於認識新朋友,擴大社交圈子。
說起來仿佛很簡單,就是這幾步?
是這樣。如果你看了一本改造家居環境的書卻沒有任何行動,那麼你的房子自然毫無變化;如果你今天看了這幾步技術介紹,但你不行動起來,當然還會是老樣子。
減輕焦慮涉及改變你的思維方式,改變你在令你害怕的情景中的行為方式,但實踐其中的方法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艱辛過程,需要你數月甚至經年付出持久的耐心與努力。
但你做到了,就終將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本文是「寫心」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