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創建1萬家智知集商業演講俱樂部,培養1萬名智師,是智鵬十年人生戰略的B點,我們一起去實現。
彩玲從小比較內向,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每天忙農活只得把她和弟弟反鎖在家裡。弟弟太小,她因為缺少與人交流,越發不愛說話。只有媽媽回來才會讓她感到安全,所以每天用一隻眼睛隔著門縫看是不是媽媽回來了,造成了她眼睛的斜視。
上學後,彩玲眼睛的缺陷讓她不願意與人對視,所以越來越不自信。就這樣在孤獨和沉默中長大,彩玲考上了大專,畢業後找了一份培訓公司財務的工作。在培訓機構天天聽講師演講,她也沒有突破自己。不敢與同事交流,無法自信地說話。她一直期待改變,直到她遇到一家商業演講俱樂部。
其實患有社交障礙症的人最恐懼的是與身邊的熟人講話,因為害怕丟臉。彩玲人生第一次登上的舞臺,就是這家商業演講俱樂部的沙龍舞臺,她心想:「反正都不認識我,就丟一次臉吧」。當她走上舞臺拿起話筒,兩眼卻一抹黑,大腦一片空白,站了幾秒鐘後,只說出了自己的名字。後面整整的10秒或許是20秒沒有說出一句話,但是臺下掌聲依然響起。
彩玲走下舞臺後,發現她居然沒有死,原來上臺不會死,並且還贏得了第一次的掌聲。所以她聽懂了老師的話,只跟自己比。她開始一次次堅持來到這個俱樂部,參加沙龍,每一次都衝上舞臺。後來她能做一分鐘的自我介紹,後來她學會了兩分鐘即興演講,後來又做了十分鐘的分享。再後來她甚至講了半個小時的課。
彩鈴孤獨冷清的心,打開了一扇縫,天空已不再是灰暗,她終於看到了陽光。一年過去,她越來越自信,她還成為這家俱樂部的執委,去做一些默默付出的事情。她甚至可以走出去,面對更多人進行宣講,她徹底突破了自己,擁有了勇氣,一次次的挑戰,一次次的突破,她超越了自己……
有一部分人會成為後天的失敗者,這就是社交恐懼症人群。他們在自卑和恐懼中長大,變得極度敏感和不自信,甚至偏執。
與這些人交流,讓我確信問題的原因都是源於家庭最初的教育、最初的環境,比如夫妻不和都把氣撒在孩子身上,沒有鼓勵、沒有讚美,只有指責、只有打罵。
還有的孩子,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而變得內向和孤僻。特別是在農村與爺爺奶奶長大的孩子,由於爺爺奶奶的認知局限,使這些孩子放牛式成長,變得很膽小很懦弱。如果在他們的人生中有因貧窮被人嘲笑的經歷,這種自卑、這種恐懼,最終會變成社交恐懼症。
患了社交恐懼症的人,見到陌生人就非常的緊張。他們不敢去愛自己心愛的人,不敢與他人交朋友,不敢表現自己,總是自責,總是逃避,害怕丟臉,形成了惡性循環。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關鍵就是要把自己的能量提升到勇氣一級。對,我們需要突破的就是勇氣,轉運最初級的能級就是勇氣。只有突破勇氣,達到正的能量層級,我們才可能擁有人生的機會。
為什麼無法突破勇氣?就是我們心靈的不自由。那些真想改變的朋友,一定要突破自己,改變自己的學習環境。你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記住一定會有一家培訓機構,未來會在你身邊創建一個你可以拿起話筒站上去的舞臺。
記住,練習口才是重獲心靈自由最快捷的方式。能徹底地把患得患失的負面思想通過舞臺逐漸拋卻。只有重新獲得自信,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
每個人都可以突破自我,只要你有這樣的意願。一次接一次挑戰舞臺,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超越。
站上舞臺突破演講口才是解決社交恐懼症最有效的行為,行為的重複會形成一種習慣,直到你建立真正的自信。
如果你恐懼舞臺,一定記住要直接面對。每個人都有恐懼的時候,我們不要去牴觸,緊張是正常的,前提是你願意改變。你只需要順其自然走入一個學習的環境,走入一個較小的演講社群。
怎樣讓自己改變?首先要走出思維的怪圈,改變我們的認知,承認我們的不完美。沒有誰是完美的,不要為原來的自己過於沮喪,而要選擇一個全新的開始,建立學習和練習可以改變自己的認知。
其次努力投身於工作中,把注意力轉移到能讓自己賺錢的小事上,從賺一毛錢開始做小事,把每件事情做到極致,找到完成一件事情後成功的快感。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鍛鍊自己的演講能力,學習一些商業的知識。永遠不要逃避,一定要走入人群。為最終突破勇氣奠定基礎,那是能讓你轉運的能量層級。
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所以突破自己不是靠你自己,而是到一個學習的群體,在他人的幫助下逼自己站上舞臺。怕什麼就做什麼,怕演講就站上舞臺。
有人會做不會說,有人會說不會做,你要成為又會說又能做的人。口才不是天生的,不是每天在家裡研究視頻,看各種理論能學會的。吸收、沉澱、釋放,這是口才學習完整的閉環。
對於有社交恐懼的朋友來說,提高自信心的方式就三步:坐前排,衝上舞臺,加快自己走路的步伐。接受打擊,學會公眾演講。去嘗試與陌生人搭訕,嘗試面對公眾講話,在火車上、在廣場上,最終你會擺脫心理障礙,重塑勇敢的人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