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這裡的「社交」一詞,實際上是指社交網絡。我個人覺得,片名譯為《鍵盤俠們》更為準確。
這是一部講述網絡暴力的獨立電影。一個女生對一個自殺的軍人予以刻薄的評論,引發網民不滿,進而形成網絡暴力,一群活躍在網絡上的年輕人帶著自己的正義人肉了這個女生,並追到她的住處進行「現殺」,未曾想,他們到達時女生已經上吊自殺。警察說,從法律上來講年輕人沒有責任,但事實上是他們的行為導致的結果。
年輕人裡有兩個警察志願生,也就是正在準備警察考試的人。他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會導致女生的自殺,相信這是一起謀殺事件,因此開始了追查。
這讓我想到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一個盲人摸到的地方都是他的真實感受,而他所做出的判斷,也都是來自於他的親身經歷所帶給他的經驗,每一個盲人摸出來的象都完全不同,他們沒有一個是完全錯了,但也沒有一個人是對的。
這實際上也可以說是我們對於虛擬的網絡世界的判斷,都是親身經歷,但你所摸到的那一部分,並非就是「真象」的全部,而我們卻深信不疑自己看到的那部分即是真相。
既然我們看到的就是真相,那麼我們對自己因此而生出的「正義」便也深信不疑。而很多時候,人只要認定自己」政治正確「,便可以隨心所欲做出瘋狂的事情,比如對自己所認定的過錯一方當事人的謾罵攻擊,進而形成網絡暴力。
其實很多時候陷入的爭執和糾纏,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將自己天然劃為」正義「一方以後,即便錯了,也會給自己找數不清的理由,因為是為了」正義「,即便手段有些偏差,也可以原諒。
人為什麼總是站在」正義「的高板凳上,認為自己左手握真理、右手握真相呢?
我一直認為,韓國是與中國國民性最相通的國家,但韓國的影視作品並不避諱本國國民的人性,也因此,我們可以從韓國人的電影裡看到我們自己身上深深的劣根性。這部電影也是如此。
(本文圖片為《社交恐懼症》官方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