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Dribbble | 設計: Daphne | 責任編輯: 鈴蘭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繫:business_6team@163.com
幾天前的一個深夜裡,好友星星突然給我發了個消息:你說,我是不是要注孤生了?
我有點奇怪,因為她前不久剛跟喜歡的小哥哥在一起,而且倆人關係發展得還不錯。
星星說:我已經第三次拒絕他的約會邀請了.真的不是因為不喜歡他.
事情是這樣的:倆人在一起後,為了更好地培養感情,男友經常約星星出門玩兒,打卡各種遊樂場、網紅景點、旅遊勝地等,這些地方都有一個相似的特點:人多、熱鬧。
但其實男友並不知道,星星一直宣稱自己是個重度社交恐懼患者,最不喜歡的就是人多的地方,不上班的時候能不出門就儘量不出門。
因為她在人多的場合總是會忍不住緊張、臉紅,一想到會被很多人注視或評價,還會不停流汗、焦慮到不行。
每次赴約前,星星都掙扎又掙扎,給自己做無數次的心理建設,最後還是抱著實在不忍心讓男友失望的想法才能出門。
還有好幾次要陪男友去見他的朋友們,跟一大群陌生的人在一起時,星星的種種不適感變得更加明顯,幾乎分分鐘想起身離開。
其實,對星星的這種體驗,我都能感同身受,因為我也有過在公共場合過於緊張,以至於對社交關係感到恐懼的時候。
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無論在網絡上,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聽到有人在說自己有社交恐懼症。
那麼社交恐懼症到底是什麼呢?我們真的每個人都有社交恐懼症嗎?
今天六團隊就帶大家來好好聊聊這個話題。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將其定義為一種過分的境遇性害怕,即個體在公開表演場合和社交場合下擔心被人審視,害怕自己會出醜和行為窘迫。
不一定對社交感到焦慮就會被判定為社交恐懼症,根據焦慮的嚴重程度可以把它分為社交焦慮和社交恐懼症。
舉幾個例子:
當我們第一次和喜歡的人出門約會時,可能會臉紅、拘謹、手足無措——這是社交焦慮;
約會過程中總是處於焦慮狀態,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被別人審視,緊張到出現顫抖、出汗、心悸、呼吸困難、腹痛等嚴重的身體反應——這是社交恐懼症 。
或者當我們在電梯中遇見沒那麼熟的朋友時,可能會進行幾句尬聊,比如「你吃飯了沒呀」「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之類的。
雖然這種不走心的寒暄有時可能會讓我們覺得有些尷尬、不適,希望能夠迅速擺脫這種處境,但這只是輕微的社交焦慮。
而如果非常懼怕和別人交談,哪怕只是和認識的人進行閒談時,也時刻擔心自己萬一說出什麼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因此刻意迴避或痛苦忍受這種普通的社交場合——這是社交恐懼症。
輕度的社交焦慮有助於我們釋放壓力、調節心理狀態,更好地進行社會交往,但是如果發展為社交恐懼症,嚴重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工作等,就需要及時就醫了。
▲圖片來源:Dribbble | 設計: Jennica Princess Mercado
那到底什麼原因會導致我們形成社交恐懼症呢?
過去的許多年裡,有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原因有遺傳、性格、生活經歷和家庭教育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社交恐懼症患者子女患社交恐懼症的概率是非社交恐懼症患者子女的3.91倍。
也就是說如果你有社交恐懼,也可以看看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情況,當然這也是一次你們正視這個問題的機會。
內向敏感、易緊張、愛自我批評和否定、完美主義的人可能更容易患有社交恐懼症。
(內向的寶寶們胸口中箭,倒地不起.怎麼好像哪哪都有我們!)
這個幾乎就是在說我本人了,我經常會非常在意外界對我的態度和評價,尤其是出現在社交場合,暴露在很多人面前時,會特別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好,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可,從而引發自己的焦慮和恐懼。
如果童年時期曾經有過被情感虐待、情感忽視的經歷,或者曾經在社交場合中遭遇尷尬、傷自尊的場面,比如被家長、老師責罵,被同學取笑、欺負等,而這些情緒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那麼以後,患社交恐懼症的概率就會更高。
有一段時間「原生家庭」這個詞很火,甚至被很多人diss用爛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家庭對我們的成長和性格的影響真的很大,就社交恐懼症來說,與父母的相處模式、關係親密度、家庭情感表達等可能會影響我們對社交關係的態度。
說實話,在很多人表示自己還沒學會怎麼為人父母的時候,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就已經很深遠了。
▲圖片來源:Dribbble | 設計: Frederico Teixeira Jesus for Significa in Push Real Estate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已經患有社交恐懼症了呢?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提供了詳細的診斷標準:
A.個體由於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況時而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例如,社交互動(對話、會見陌生人),被觀看(吃、喝的時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講時)。註:兒童的這種焦慮必須出現在與同伴交往時,而不僅僅是與成人互動時。
B.個體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現的焦慮症狀會導致負性的評價 (即:被羞辱或尷尬;導致被拒絕或冒犯他人)。
C.社交情況幾乎總是能夠促發害怕或焦慮。 註:兒童的害怕或焦慮也可能表現為哭鬧、發脾氣、驚呆、依戀他人、畏縮或不敢在社交情況中講話。
D.主動迴避社交情況,或是帶著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去忍受。
E.這種害怕或焦慮與社交情況和社會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實際威脅不相稱。
F.這種害怕、焦慮或迴避通常持續至少6個月。
G.這種害怕、焦慮或迴避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取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H.這種害怕、焦慮或迴避不能歸因於某種物質(例如,濫用的毒品、藥物)的生理效應,或其他軀體疾病。
I.這種害怕、焦慮或迴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的症狀來更好地解釋,例如驚恐障礙、軀體變形障礙或孤獨症(自閉症)譜系障礙。
J.如果其他軀體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病、肥胖症、燒傷或外傷造成的畸形)存在,則這種害怕、焦慮或迴避是明確與其不相關或是過度的。
可以看到和社交焦慮相比,社交恐懼症的重點在於:
1. 害怕、迴避社交場合以至於影響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2. 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這種焦慮程度和持續時間已經超過了正常水平。
對於社交恐懼症,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在專業醫生的幫助下,通過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減輕痛苦程度。
而對於輕微的社交焦慮,這裡可以給大家一些小建議。
有時候,在社交場合過度焦慮,可能是因為我們太過專注於自身,那麼此時解決這種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
比如用眼睛看著某個人,全神貫注地傾聽他說的話,並給他積極的回應。
我用這種辦法緩解過很多次多人社交場合的緊張感,親測有效,強推!說不定你們看著看著就能遇見自己的真命天子/女了呢!
▲圖片來源:Dribbble | 設計: Anna Ptasińska
如果要演講或者表演,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讓自己對將要進行的展示爛熟於心,如果要參加聚會,提前準備好參與聊天的話題,這樣能夠增強自己的信心,減輕焦慮感。
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想在舞臺上發光發亮,那麼臺下就要多下苦工才行,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還可以提前進行情景模擬,假設自己參與活動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情景,自己將如何面對等,將可能發生的最糟糕的情況設想一遍,然後想出應對措施。
都模擬了一遍之後,也許你會發現,其實情況也沒那麼糟嘛,大多數情況下自己還是可以應對的。
試著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培養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自信心,可以經常用一些積極正能量的話來激勵自己,比如:我真的很棒,我表現得比一般人都好,我特別有信心等。
說實話,這是最重要的一點,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對自己有信心是我們通向成功的第一步,要是自己都覺得自己做不到、做不好,那還有誰會相信你呢?
每個人的性格特質不同,探索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可能也會有所不同。
有的人開朗而張揚,與外界的交流能夠使他們不斷獲得力量;有的人細緻而內斂,更願意在獨處中通過與自我對話來獲得力量。
而無論內向者還是外向者,都有可能因為各種事遭遇各種負面情緒,焦慮、抑鬱、悲傷、恐懼等,這些消極情緒可能會時刻與我們的生活並存。
大家首先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出現負面情緒是正常的,就像生活裡偶發的感冒一樣,如果處理得當,反而會給我們帶來一些積極影響,只要這種情緒不過分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那就該怎麼過還怎麼過,要相信自己強大的心理調節能力。
如果出現了暫時無法緩解的情緒,那麼千萬不要試圖與它對抗,接納它、理解它,與它和平共處才是最好的狀態,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發洩出來。
有時候,我們的情緒也可能會生一場大病,自己無法解決,這時也不需要害怕,趕緊去醫院看醫生就好。關鍵在於及時「求救」。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可以動動手指點點 在看 哦~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 Washington,DC: Author.
[2] 李昳,陸桂芝,金童林,等. 大學生社交焦慮與自我關注和人際需求的關係[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8,32(03):259-264.
[3] 劉興華, 錢銘怡. 社交恐懼症的評估方法[J].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003, 17(3):179-181.
[4] 麻愛華,王相立.家庭環境、認知傾向、自尊與青少年社交恐懼症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誌,2013,(28):58-61.
[5] 高靜芳. 社交焦慮障礙的評估與非藥物治療[C]. 2016年浙江省行為醫學分會第三屆學術年會論文彙編. 浙江省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2016.
[6] 於路.社交恐懼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