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讀書人都喜歡用手中三尺筆鋒來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或激昂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或憂民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闢天下寒士俱歡顏」等。不過作為一個人,即便是滿腹才學,在後世廣為傳頌,甚至被「神化」,他們在自己所處的年代其實也是普通人,除了滿腔抱負和憂思,其實也有普通人的喜好和情趣。
今天筆者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來自南宋詩人楊萬裡的一首詩,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小荷才露尖尖角」,當然很多版本的小學課本也有收錄此詩,但是時過境遷,大家或許已經忘記「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上一句才更有情趣,風趣詼諧。
《小池》-(南宋-楊萬裡)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其實這首詩很簡單,就是描述了山間小池的景象:泉眼之所以悄無聲息地往出冒水是因為捨不得細細的水流,樹陰倒映在水面上是因為喜歡晴朗的天空和柔和的輕風。生長不久的荷花才剛從水面上冒出一點點尖角,就已經有調皮的蜻蜓停駐在它的尖尖角上。
這首詩整體讀下來會發現,在這裡筆者並沒有寄情於景,而只是簡單地為這樣的恬靜的景色所吸引,才作下此詩。而詩人的遣詞造句又是妙哉,全詩雖然只有僅僅28字,便已經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水墨畫。而比起「小荷才露尖尖角」,上句「樹陰照水愛晴柔」在筆者看來卻更有情趣,就像在說筆者自己也熱愛晴朗的天空和輕柔的和風一樣。這其實也是詩人的情趣使然,誰說讀書人就應該時刻想著施展抱負匡扶社稷呢?其實更多時候那些雄心壯志和抱負都是在心頭默默堅持,在生活中還是一樣的普通人,會欣賞美麗的風景,會因為山間的和風、天上的浮雲而心曠神怡。
雖然楊萬裡作下了這樣充滿自然情趣的詩句,但是在生活中楊萬裡卻是另外一個樣子。楊萬裡小的時候家裡比較貧寒,一直苦讀聖賢書,直到27歲才考中進士,受剛入仕時候的前輩影響,楊萬裡一直都是抗金的主戰派,但是當時奸相當權,時常受到排擠。而楊萬裡也對自己的處境看得很清楚,不管到哪裡當官,都隨時準備好回老家的盤纏,也不允許家人置辦太多東西,因為知道自己可能隨時被調任。最終因為對於當時的朝政實在看不過眼,他辭官退居。但是作為自幼飽讀聖賢的讀書人,楊萬裡又怎麼能輕易就放下對於家國的牽掛,終日憂心卻不見南宋當權者有所作為,最終憂憤而死。
古之讀書人大多憂國憂民,他們熟讀儒家典籍,總是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生在盛世得遇明主自然可以將一生所學報效國家,但是像楊萬裡這樣生在亂世,當權者又無作為的情況下,除了憂憤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