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人有千算,天則一算!人到50,這3件事已是「天命不可違」

2020-12-22 勳章

「人有千算,天則一算」,也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小算盤,算計著自己的收益,進而算計著別人。千算萬算,人算不如天算;算來算去,算自己!

《易經》共分作三部—《連山》、《歸藏》、《周易》,其中《連山》為《易經》之首,也是最早出現的易學作品,目前公認其出現時間為世界出現後的天皇氏時代。

根據百度百科的介紹,《易經》為闡述天地時世間之萬象變化的經典之作,是一部充滿辯證思維的哲學作品。

通常,《易經》會被人們看作是佔卜之書,其實並非未卜先知,而是在《易經》中有「天人合一」之思想,宇宙萬物與人類為同在,兩者相互感應,相互影響。

易經:人有千算,天則一算!這3件事已是「天命不可違」,受教了

第一件事:自己的工作。

人到五十,如果我們的工作已經很穩定,那我們就繼續安心工作吧。在這樣的一個年齡,即使我們在工作方面,沒有很大的建樹,那我們也要懂得順其自然。也許,好好地守住當下的這一份工作,用我們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準時上班下班,陪著家人一起過好溫馨的生活就好。

人到五十,如果我們還沒有一份像樣的工作,那我們也要學會順應天命了,好好地對待每一個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用我們辛苦賺到的錢,去養家餬口,去學會隨遇而安,也許,會讓我們活得更輕鬆一點。

所以,人到五十,面對我們現有的工作,我們要知道「天命不可違」的道理,學會順其自然,我們就能快樂地過好餘生啊。

第二件事:自己的理想。

人到五十,也許,我們兒時的理想,還沒有實現。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年齡,要想繼續實現自己年少輕狂的夢想,似乎顯得有些艱難的了。畢竟,我們已經人到五十,在這樣的一個年齡,我們「上有老,下有小」,面對老邁的父母,我們要懂得在家盡孝,面對上學或者已經開始成家立業的子女,我們需要去盡力扶持。

在這樣的一個年齡,如果我們再背起行囊,去四處打拼,就有點不大現實的了。人到五十,我們要明白,很多人的理想,也是不一定都會實現的,既然過了追求理想的最佳年齡,那我們學會釋然,學會安靜下來,學會接受現實,也許,也是人生的一種境遇吧。

所以,人到五十,如果我們發現理想還沒有實現,那我們就要懂得「天命不可違」的道理,學會接受現實,好好地安居樂業,也許,更是一種新的出發吧。

第三件事:自己的功名。

人到五十,我們已經進入了人生的暮年。往後餘生,我們更希望能夠過上安穩和平靜的生活,這時候,那些過多的利益追求,那些我們得不到或者已經失去的功名,我們要懂得放下了。

人到五十,我們才會真正的明白:很多東西,真的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而學會好好地珍惜現在,活在當下,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人到五十,我們已經慢慢地開始看破紅塵,看破紅塵中的那些是是非非,看破紅塵中的那些勾心鬥角,看破紅塵中的曇花一現的假象。

所以,人到五十,我們要懂得「天命不可違」的道理,就讓我們用心如止水的方式,去看待那些所謂的「功名利祿」吧。

這就是《易經》教給我們的處世之道,無論錢多錢少,官大官小,都要首先去修「德」,要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多做善事,只要「德品」修好了,修「小德」的小富貴,修「大德」得大富貴,人只要一心向善,一生就是快樂的

生而為人,就要修德,德不配位,必有殃失。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希望大家都能領略《易經》中的大智慧,因為每一卦都飽含處世智慧,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成功人士都讀《易經》的原因了。馬雲作為中國最成功的商人,數十年間《易經》從不離手,始終堅持著「遇事不明問《易經》」的原則。

《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針對不同的人生境遇,推演你的每一種選擇會產生什麼結果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周期性的規律.通過對易經的分析,您將了解這一定律,並且您會發現這個世界非常有趣。並且可以按《易經》智慧規律辦事,做出正確選擇,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人生一世,真該好好學習下《易經》。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大家一本易經原文注釋譯文,讓大家讀起來簡單易懂,再也不用擔心自己讀不懂了。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的。

一本僅需要58元,看個電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一本易經,能讓你終生受益!

點擊上方連結就可以把這本大智慧帶回家吧!

相關焦點

  • 人有千算,天則一算(看了終生受益)
    「人有千算,天則一算」!這句極具警示的道家話語,源自於浙江省嘉興市烏鎮的修真觀。大門正中懸掛一個大算盤,細看,有顆算珠不上不下,從左往右數第九位,從右往左數第五位,意九五之尊。不知這是否隱喻道教文化,張揚神之神算,推演人的定命,也許寓意人之善只在一閃念間吧。兩旁有一楹聯:人有千算,天則一算,且前一個「算」字故意寫錯。道出人算不如天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謀事在天,成事在人。
  • 「邪淫之人,天命不可違」:人到四十,看這四件事已經夠了,很準
    人到四十,我們要明白:順應天命,不是迷信,更不是什麼唯心主義的思想在作怪,而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這個門檻,不要再去邪淫了,要懂得隨遇而安,順其自然地生活,不然會吃盡苦頭,費力不討好。人到四十,我們才知道有些事如果已經成了定局,已是「天命不可違」,不可邪淫。
  • 財富是積德修來的,人有萬算,天則一算,天就是自己修的福報
    人人都想要財富自由,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賺錢,殊不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不是消極,而是要告訴人們,福報不是投機取巧得來的,而是自己行善積德修來的。老話講:「人有萬算,天則一算,」天就是自己修的福報。
  • 50歲以後,才知道天命不可違(深度好文)
    都說50知天命,50歲以後,人到中年才知道天命不可違。
  • 夜讀丨「人有小算盤,天有大算盤」,「天」算的什麼?
    陷在一事一物的糾纏當中,佔到一時便宜,卻輸了長遠。 「利字邊上一把刀」,一味追逐利益,難免要為利益所傷。 俗話說:「算盤打得精,馬褂改背心」。有些人把事情看顛倒,還當這話是誇自己精打細算會過日子。殊不知,不是「背心變馬褂」,而是「馬褂改背心」。這句老話,諷刺的正是那些處處算計的人。
  • 到了六十歲,走過了大半生,才明白天命不可違
    人啊,總要到六十歲時,才可以明白:天命不可違!人的一生就是天註定,天命不可違,到了該認命的時候,就要學會必須低頭,你如果總是很強勢,總是抗爭寧折不彎,有很多的時候,要付出慘痛的教訓。人到了六十歲之後,就要對自己的前半生做一個總結了,因為你已經再也不是壯年人了,也開始慢慢的往老年發展,但是這並不代表你要放棄規劃未來的人生,得過且過這樣生活下去。六十歲也是一道檻,應該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個比較合理的規劃。
  • 易經:人到50天命之年,若你還在奮鬥,餘生要給自己留這四條後路
    易經:人到50天命之年,若你還在奮鬥,餘生要給自己留這四條後路人到五十,就像這些成熟甘甜的櫻桃一樣,是美好的。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年齡,我們更要守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啊。《易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 天命不可違!你是否尋找到自己的天命?
    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的命數。「天命」說早在殷周時期已流行。從古器物發掘中所見到的甲骨卜辭,彝器銘文,「受命於天」刻辭不止一次出現,說明早在殷周時期,天命觀就已經在人們的頭腦裡紮根了。
  • 易經智慧:天命是什麼?孔子為何強調要「畏天命」?
    俗話說「天命難違」,關於「天命」這個話題,在《論語》中至少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為政》篇中,「五十而知天命」,另一次是在《季氏》篇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 易經: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四五十,要對3件事情「心狠」
    關於人到四五十歲的學問,中國古代有一名「心理學大師」,他最有發言權,這人便是明朝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王陽明繼承發揚了心學,創立了響徹千古的「陽明心學」,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學習的典範。「心軟之人則是無福之人,為人處世要對3件事心狠」。
  • 《易經》忠告:人到50歲,要修心養性,這3個地方最好不要去
    步入青年,我們逐漸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慢慢長大也逐漸發現了人生的艱辛。等到了中年,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壓力也不斷的增大,上有老少有小之時才發現自己雖然已經長大,但是世間之事很多事情自己都會有身不由自的苦衷。
  • 易經:人到五十,不做三件事,不求三種人,不走三種親,很有道理
    易經忠告:人到五十,不做三件事,不交三種人,不走三種親,很有道理因此,人在這個年齡段,應該擦亮眼睛,認清自己親戚的"真面目",減少給自己添堵的機會。這兩類親戚應當小心為上,避免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易經:人到五十,不做三件事,不交三種人,不走三種親,很有道理人到五十,最好不要去求這三種人:1、不要去求那些看你落難就躲得遠遠的人。即使你求他,也是白費力氣,他反而會奚落你嘲諷你。
  • 易經透露:與人交流時,儘量不要說自己這「3件事」,很有道理
    《易經》是我國上古時期的有部著作,縱觀古今大家不難發覺,但凡是在某個領域卓有成就的古代人,大多都科學研究過《易經》。孔子曰過,了解了解了《易經》,人生道路就不容易犯很大的不正確。他在晚年時期也是獨鑽《易經》,歷史典故將竹簡書的編繩翻斷掉3次,「韋編三絕」的歷史典故從而問世。
  • 《易經》提醒: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是重組自己的信念模式
    《易經》的現狀,是魚目混珠,有少數人精通,有一部分人沉迷,大部分人看不懂。甚至有些人的心態是,拜個師傅,學點技術,然後給別人算命,半懂半猜地忽悠,靠這個賺錢。這種現實狀況,導致有的人推崇《易經》,有的人批判《易經》,各有依據。
  • 為什麼知道算命不科學,還要去算一算?
    算命這一個詞,我想並不陌生吧。許多玄幻、武俠小說裡總把算命先生寫的很神秘,但基本都沒有好的結局。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電視劇風雲中泥菩薩,整個劇情都可以說是他的算言支撐起的「金陵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變化龍」;「九霄龍呤驚天變,風雲際會淺水遊」;「成也風雲,敗也風雲」。當然泥菩薩也沒有一個的好下場。在小說中,主角往往都是不信算命一說,往往相信人定勝天。
  • 人有萬算,天有一算!
    人有萬算,天只一算,人爭不過天,惡贏不了善,生而為人,勸你善良,不要做虧心事,不要違背良心,
  • 《易經》提醒:人到50,不做三種事情,不求三種人,不走三種親
    只有當有一天,你窮困潦倒的情況下,才能真真正正地看清很多的人。人到50,就如同這類成熟甜甜的的櫻桃相同,是美妙的。可是,在這般的1個年紀,我們更要守住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具備恰當的判斷力啊。《易經》有云:"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 易經:「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要謹記這四樣東西不可用盡!
    俗語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許多的事情到了極盛的時期就非常容易衰敗。因此 古人總結出了一句俗語叫:「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究竟是哪四件事不可做盡呢?一起來看看吧!所以說,真正聰明的人要懂得得饒人處且饒人,事不可做盡。第二:「言不可道盡」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個人若是說話說得太多,又不動腦子,就非常容易為自己招來麻煩。
  • 易經告誡:久負大恩必成仇,人過50,不跟能這3種人有來往
    霍布斯曾經說過,在這個世界上,你不能直接看兩件事,一件事是陽光,另一件事是人的心靈。有句老話說得特別好:「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你幫助別人時,只有幫助的部分人會感謝你,但是有時候當你幫助別人把事情做好時,別人會怪你。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看看《易經》是怎麼說
    過分強調後者的結果是有很多人信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處世哲學。那麼是否真的有天命存在呢?事實是「天命」的的確確存在,而且也確實可以左右我們的人生。不管你是否承認,他都是客觀存在,並支配著每一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