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活到四五十,人生過半」,確實!人一生只不過是百年光陰,人到四五十歲,是人生的另一道分水嶺,是我們褪去一腔熱血,把人生智慧和成熟穩重裝入胸膛的分水嶺,也是我們青春逝去,人生下半場的分水嶺。
關於人到四五十歲的學問,中國古代有一名「心理學大師」,他最有發言權,這人便是明朝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王陽明繼承發揚了心學,創立了響徹千古的「陽明心學」,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學習的典範。
「心軟之人則是無福之人,為人處世要對3件事心狠」。
一、對自己心狠
人到四五十,我們身子漸漸地遠不如從前了,面容也開始衰老,精氣神遠不如二十歲時那般充沛了,但我們多的是人生的閱歷和生活的智慧,因此 我們也犯不著自哀自嘆。
此時,也許我們仍在為事業而奔波,也許我們早已小有成就,無論如何此時都不可把欲望看得太重了,所謂的金錢和名利,在五十歲後則要漸漸地理性地看待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年輕時我們忙忙碌碌,賺錢養家,四五十後我們要做到清心寡欲,淡泊名利。
要是還有沒必要的酒局,可以不去;不肯接的煙,也沒必要強求,為了健康,也為了後半生的幸福。
二、對子女心狠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句話要對中國每一名父母親說一遍,人到四五十,子女不知不覺早已長大了,他們已不再需要我們看護了,也不肯再聽我們嘮叨了,他們也要組成新的家庭,一定過得比我們更好。
此時,我們要對子女心狠一點兒,不可過分幹預子女的生活,他們有他們的想法,他們接觸的人和我們不一樣,看得書和我們不一樣,因此 雙方的理解也是有差異,因此 我們要給對方一點自由空間,不可強求。
要是此時子女想要去做些什麼,沒必要大驚小怪,他們也許會碰壁,也許會跌倒,但那些也是成功道路上必須歷經的事情,反倒能鍛鍊他們,我們作為過來人,都知曉吃苦的必要性。
三、對不冷不熱的親戚心狠
人到中年,我們的精力遠不如從前了,但也更為穩重了,之前我們非常喜歡串門,喜歡走親訪友,如今對那些不冷不熱的親戚,我們也不願搭理了,因為有的人終將隨風而去了。
經歷了半生歲月的洗禮,我們心中最清楚,親戚來借錢的時候,比誰都熱情,他們主動登門拜訪,甚至還送禮;當他們沒有需求的時候,既不來串門了,又不打電話了,沒有辦法,這就是人情冷暖,因為「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時我們不妨對不冷不熱的親戚心狠一點,不必擔心傷感情,真正的感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乾卦·象傳》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坤卦·象傳》說: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不就是天之晝夜不息地"運行",人當效法其精神,也要自強不息嗎?
同理,《乾卦·文言》說:"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乾卦之元,之亨,之利,之貞,作為象徵天之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則分別代表著仁、禮、義、智。這就是人與自然的相和、相融。
對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暗藏著更高深的智慧。
《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針對不同的人生境遇,推演你的每一種選擇會產生什麼結果。
當你身處逆境時,《乾》《坤》兩卦告訴你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再如《小蓄》卦為你指引了如何進入高端社交圈子,拓展人脈資源;
與人交往時,《周易》表揚為主的方法,啟示你高情商說話的藝術。
它可以教會我們,要如何按規律辦事,做出正確選擇,如何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
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都將《易經》奉為第一經典。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64塊錢,就是一場電影的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