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是一個「不斷喪失的時期」。人越老,就又越像小孩了。
文 | 劉一霖 施展華 李敘瑾
編輯 | 盧慧明
近日,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聚焦90後原生家庭,試圖通過展現劇中角色面對親情的愛與難。近年來,不少聚焦家庭關係的影視劇都獲得了極大的關注與討論。《隱秘的角落》講述以愛之名行惡之事的家庭故事,也映射出家庭關係對人的情感影響;《都挺好》則把贍養老人的話題擺上屏幕,呈現出一系列家庭矛盾與衝突;《小歡喜》更是生動展現了中國家庭的真實面貌,引發觀眾強烈共鳴。隨著影視劇中錯綜複雜的親情戲碼日漸走入大眾視野,人們獲得共鳴的同時,也開始更進一步思考現實生活中父母與子女的家庭關係。最近,「如何看待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一度以3000多萬熱度衝上知乎熱榜第一位,吸引了2000多位用戶進行回答。
其中獲得最高贊的回答來自知乎用戶@雨霖鈴。她回憶起在自己小時候,母親剛生完二胎還要兼顧工作和家務,每天的狀態都是勞累且煩躁的,稍微一丁點火星就能點燃沖天怒火,然後把她揍一頓。「只是,當時的她具有壓倒性優勢,當時的我還得倚仗她生存長大,所以我只能看著她的臉色行事。」她理解當時的母親正值中年,事情繁多,心情暴躁在所難免。如今,隨著母親逐漸年邁,自己步入中年,她也同時面對工作和家庭的瑣碎事務,來到當初母親的境地。而母親有時候會看她臉色行事,倚仗她養老扶持。在她看來,這種小心翼翼其實是某種程度上「風水輪流轉」的互相理解。網友@交叉骨看到這個問題特意問了自己的父親,沒想到父親一臉詫異:「年輕時父母有收入,那就是絕對說一不二。年老了需要靠子女照顧,不再跟原來一樣鼻孔朝天本來就是地位變化帶來的。這怎麼能叫悲哀呢?這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他認為,父母年輕時平等對待子女,好好教育,年老時就不必小心翼翼,不會有心理落差;只有原來在子女面前無理取鬧還號稱家長威嚴的人才會因為失去權力而變得「小心翼翼」起來。60、70年代的家長還奉行著「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宗法的社會意識尚未瓦解,父母對孩子的控制似乎是理所當然。通過呵斥甚至打罵孩子來建立權威,也是不少家長的選擇。而以權威和打罵為手段教育孩子,很大程度上會造成與子女的關係疏離甚至互相仇視。我們常常聽到高考填報志願時,不少學生表示:去哪不要緊,離家遠就行。好像離開了家,離開了爸媽,就擁有了自由。父母限制過多的壓抑也可以從此窺知一二。心理上和空間距離上的阻隔一旦出現,那疏遠甚至脫鉤的現象也會隨之發生。不少網友表示,父母是因,孩子是果,小時候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成年之後,父母與子女的相處,甚至映射進子女與孩子的日常相處中。@知乎用戶心淚星辰
在家庭劇《小歡喜》中,季區長和妻子劉靜在兒子小學還沒畢業時就因工作需要在外地借調多年。為了陪兒子度過高考,在兒子升入高三前他們急忙調回了北京。然而他們卻難過地發現:兒子已經跟自己不親了。這位中年父親小心翼翼地接近兒子,了解兒子的喜好,希望彌補6年來父愛的缺失。他想培養和兒子的共同話題,知道兒子喜歡賽車,便二話不說拉著妻子一起去玩。和兒子吃披薩時,兒子特意不和他面對面坐,他也沒生氣,聊著聊著就小心翼翼地挪到了兒子面前。年歲漸長,父母和子女也多了份隔閡感。與此同時,一些失去對子女原有掌控權的父母也會變得敏感起來,他們不再如當初那般強勢,也慢慢放低了姿態,學著站在子女的角度小心行事。對於子女而言,父母這樣的變化顯然讓人心疼,卻也意味著他們把彼此放到一個互相更為平等的位置上來。《小歡喜》中的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