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豪橫到小心翼翼,父母的悲哀也是我們的悲哀

2021-02-07 南都周刊

老年期是一個「不斷喪失的時期」。人越老,就又越像小孩了。

文 |  劉一霖 施展華 李敘瑾

編輯 | 盧慧明

近日,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聚焦90後原生家庭,試圖通過展現劇中角色面對親情的愛與難。近年來,不少聚焦家庭關係的影視劇都獲得了極大的關注與討論。《隱秘的角落》講述以愛之名行惡之事的家庭故事,也映射出家庭關係對人的情感影響;《都挺好》則把贍養老人的話題擺上屏幕,呈現出一系列家庭矛盾與衝突;《小歡喜》更是生動展現了中國家庭的真實面貌,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隨著影視劇中錯綜複雜的親情戲碼日漸走入大眾視野,人們獲得共鳴的同時,也開始更進一步思考現實生活中父母與子女的家庭關係。最近,「如何看待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一度以3000多萬熱度衝上知乎熱榜第一位,吸引了2000多位用戶進行回答。

其中獲得最高贊的回答來自知乎用戶@雨霖鈴。她回憶起在自己小時候,母親剛生完二胎還要兼顧工作和家務,每天的狀態都是勞累且煩躁的,稍微一丁點火星就能點燃沖天怒火,然後把她揍一頓。「只是,當時的她具有壓倒性優勢,當時的我還得倚仗她生存長大,所以我只能看著她的臉色行事。」她理解當時的母親正值中年,事情繁多,心情暴躁在所難免。如今,隨著母親逐漸年邁,自己步入中年,她也同時面對工作和家庭的瑣碎事務,來到當初母親的境地。而母親有時候會看她臉色行事,倚仗她養老扶持。在她看來,這種小心翼翼其實是某種程度上「風水輪流轉」的互相理解。網友@交叉骨看到這個問題特意問了自己的父親,沒想到父親一臉詫異:「年輕時父母有收入,那就是絕對說一不二。年老了需要靠子女照顧,不再跟原來一樣鼻孔朝天本來就是地位變化帶來的。這怎麼能叫悲哀呢?這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他認為,父母年輕時平等對待子女,好好教育,年老時就不必小心翼翼,不會有心理落差;只有原來在子女面前無理取鬧還號稱家長威嚴的人才會因為失去權力而變得「小心翼翼」起來。60、70年代的家長還奉行著「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宗法的社會意識尚未瓦解,父母對孩子的控制似乎是理所當然。通過呵斥甚至打罵孩子來建立權威,也是不少家長的選擇。而以權威和打罵為手段教育孩子,很大程度上會造成與子女的關係疏離甚至互相仇視。我們常常聽到高考填報志願時,不少學生表示:去哪不要緊,離家遠就行。好像離開了家,離開了爸媽,就擁有了自由。父母限制過多的壓抑也可以從此窺知一二。心理上和空間距離上的阻隔一旦出現,那疏遠甚至脫鉤的現象也會隨之發生。不少網友表示,父母是因,孩子是果,小時候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成年之後,父母與子女的相處,甚至映射進子女與孩子的日常相處中。

@知乎用戶心淚星辰

在家庭劇《小歡喜》中,季區長和妻子劉靜在兒子小學還沒畢業時就因工作需要在外地借調多年。為了陪兒子度過高考,在兒子升入高三前他們急忙調回了北京。然而他們卻難過地發現:兒子已經跟自己不親了。這位中年父親小心翼翼地接近兒子,了解兒子的喜好,希望彌補6年來父愛的缺失。他想培養和兒子的共同話題,知道兒子喜歡賽車,便二話不說拉著妻子一起去玩。和兒子吃披薩時,兒子特意不和他面對面坐,他也沒生氣,聊著聊著就小心翼翼地挪到了兒子面前。年歲漸長,父母和子女也多了份隔閡感。與此同時,一些失去對子女原有掌控權的父母也會變得敏感起來,他們不再如當初那般強勢,也慢慢放低了姿態,學著站在子女的角度小心行事。對於子女而言,父母這樣的變化顯然讓人心疼,卻也意味著他們把彼此放到一個互相更為平等的位置上來。

《小歡喜》中的楊楊

孩子在學習時,父母躡手躡腳端一杯牛奶,走進房間(老套劇情的味道)每次離家,父母就千叮嚀萬囑咐,偷偷把他們覺得有用的東西塞進孩子包裡看到知乎熱榜這個問題,雨雨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她的奶奶。奶奶喜歡給她打電話,準確來說,奶奶喜歡給家裡人打電話。一閒下來,奶奶就拿著她的老人機,一個一個翻號碼、打電話,爸爸姑媽姐姐還有自己。「吃飯了嗎?」「在幹嘛呀?」「等下準備幹嘛去呀?」有時候,雨雨會很厭煩,她不喜歡在自己工作的時候被打斷,也不喜歡奶奶天天問這些「有的沒的」的問題。直到雨雨有一次衝電話吼了幾句後,聽到奶奶說了這番話:「奶奶老了,幫不上你們什麼忙。但是,唉,你們忙沒時間做飯的話,就到我這兒來吃,少吃外賣。」後來雨雨和爸媽說起這件事,爸爸還嘆了口氣,「長輩挺不容易的,老了覺得自己沒用,但是又期待子女不要忽視她,所以在期望失望中挺卑微的,又怕打擾我們。」還記得《三十而已》裡的王漫妮選擇了裸辭,一聲沒吭回老家,推開家門時雖然滿臉堆笑,但敏感的父母還是察覺到王漫妮的心事重重。於是父母決定好好給王漫妮操辦個三十歲生日宴,讓她開心下。多年在外打拼,偶爾回家的子女會突然發現父母的白頭髮越來越多了,就像王漫妮發現她媽媽需要戴老花鏡看手機了,然後看見媽媽手機裡會存有好多她之前在朋友圈發的照片,連她發的飯菜的照片都保存著,僅為了知道女兒現在喜歡吃什麼菜。王漫妮在生日宴後問母親,是否想讓她回來發展那一幕也很扎心。一方面,母親是想讓王漫妮回家的,但她也希望女兒能有好的發展。其實每一對目送孩子外出奮鬥的父母裡都有類似矛盾想法。害怕孤獨又重親情的父母讓他們和我們相處時有那麼一份小心翼翼。是因為他們已經變老,我們逐漸長大,他們的地位從強勢變成了弱勢,而我們從之前的弱勢變成了強勢,他們就變得很聽我們話了,就如我們兒時很聽他們話一樣。可那份小心翼翼是令人心酸的。因為愛,所以才有那麼小心翼翼。有學者指出,老年期是一個「不斷喪失的時期」。老年人的生活事件主要包括社會喪失、疾病事件、社會角色變化及日常生活模式的轉變等 4 種類型一般而言,生活事件可分為正向事件與負向事件。由於老年期更有可能經歷諸如喪偶、疾病等負性事件,其容易產生孤獨感、不安全感的比率會更大。①人常說,人越老,就又越像小孩了,需要子女的陪伴與照顧。從最開始教我們習慣時的命令式口吻,到現在的商量或者徵求,甚至又或者有些討好。他們在逐漸老去,他們開始擔心自己哪裡不對,會本來壓力大的兒女不開心了。前些年,《啥是佩奇》一夜刷屏,看過短片後的我們都很感動。網絡時代讓父母、爺爺奶奶和子女的差距拉得越來越大。他們想努力的追上子女,但無奈怎麼也追不上,就像片中爺爺做了很多努力,才終於弄成了一個像佩奇的鼓風機。

和父母相處是一個永恆的命題,它伴隨我們一生。龍應臺在《天長地久》裡寫給母親的信件中,就多次提及她的後悔,為什麼沒有把母親當做自己的朋友,陪她看電影、聊天、吃飯。為什麼不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永遠不厭其煩的回答她的問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柴米油鹽的生活裡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免不了矛盾與隔閡,但是當我們說出「風水輪流轉」時,會不會想到,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走進老年。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相處模式,不管是豪橫還是小心翼翼,溝通和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潤滑劑。
那大家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有什麼苦惱或者處理好關係的方法呢?評論區見!參考資料:①《負性生活事件與中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兼論社會網絡、應對方式的調節作用》     孫鵑娟 蔣煒康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父母在我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年歲的角色轉換後,父母對子女說話的口吻也要隨之轉換父母的憋屈,也著實反映了子女在孝順上的欠缺。中國人重孝道,倡導百善孝為先。其實,父母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與其說是父母的悲哀,還不如說是做子女的悲哀,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父母在我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老年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有時候看到這裡,我才想起來,以前我的爸爸媽媽,也是這麼霸道。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們變了。以前上大學念書,過年不想回家,他們總說過年一定要回家,並且下令一定要回家。現在結了婚成了家,說好久沒有回去,想帶著老公孩子回老家,爸媽卻說,讓我回婆家過年。我說要不讓公公婆婆和我爸爸媽媽一起到我們家來過年,我爸媽也猶猶豫豫地推辭了。
  • 三小喵|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是因為我們變了,變得很沒有耐心,心底還有點看不起他們,在傷害他們無數次之後,父母終於變成了一隻小心翼翼的刺蝟。父母在孩子心中,小時候是天,總覺得媽媽什麼事情都知曉,而爸爸又特別有力量,父母就像兩座大山,矗立在那裡讓我們心裡充滿安全感。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兩座山不再偉岸,他們在我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許多事不敢問,話不再敢大聲說。
  • 手機是我們的悲哀
    但是手機遲早會徹底的毀了我們。從天亮開始,機不離手,刷視頻,追連續劇,看小說,打遊戲……,手機給了我們多麼豐富多彩的生活啊。一對於上班的阿飛來說,除了節奏緊張的上班事宜,剩餘的時間幾乎耗費到了手機遊戲上面。他可以日夜奮戰,不眠不休的在手機遊戲裡面暢意遨遊,不知疲倦。
  • 《流金歲月》:多少孩子的悲哀,是因為有個「為你好」的父母
    這是多少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可這話,也成了多少孩子的噩夢和悲哀!謝嘉茵是一個單身媽媽,她努力拼搏,就是為了給兒子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甚至是最好的朋友、未婚妻,但這些「最好」,都是她認知中的最好,而不是兒子心目中的最好!
  • 周末薦讀|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0 1父母在孩子心中,小時候是天,總覺得媽媽什麼事情都知曉,而爸爸又特別有力量,父母就像兩座大山,矗立在那裡讓我們心裡充滿安全感。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兩座山不再偉岸,他們在我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許多事不敢問,話不再敢大聲說。
  • 人生最大的遺憾和悲哀是什麼?
    人生最大的悲哀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是搞垮了身體、走丟了親人、走失了自己;也有人說是渾渾噩噩沒目標、逃避責任沒擔當、怨天尤人沒反思、計計較較沒放下;有人說是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也有人說是沒錢沒權沒人疼;還有人說是幼年喪父母、少年無良師、中年喪偶,晚年喪子。
  • 悲哀造句和解釋_悲哀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田漢《南歸》:「我也不願她來分我的悲哀,而且悲哀也不是別人分得去的。」]悲哀參考例句:1、歡喜到了極處,又有一種兇曠的的悲哀。2、靠著那扇窗悲哀,它也會變得落寞。3、沒有思索和悲哀,就不會有文學。4、群裡的歡笑掩不過靜裡的悲哀。5、你知道,幸福和悲哀往往都沉默不語。6、透支樂觀是危險的,透支恐慌是悲哀的。7、悲哀總是比較刻骨銘心的。
  • 原生家庭的悲哀:多少孩子「毀在」中國父母的嚴厲管教之下
    童年在我們的印象中,本該是美好的,令人嚮往的,但許多人卻表示,他們對於童年感到的只有畏懼,每當回憶起童年的時候,只有深深的絕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聞有弒母案,還有孩子打罵母親的案件不斷在發生,有的孩子因為母親打自己忍不住就跳樓了,許許多多社會新聞發生的同時,我們不禁想問,這些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他們會變成這樣?
  • 父母的悲哀:「我養你小,你卻不養我老」
    父母的悲哀:「我養你小,你卻不養我老」 2020-05-08 02: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賈瑞:一生之四大悲哀
    一、原生家庭之悲哀賈瑞的身世,曹公這樣寫道:「賈瑞父母早亡,只有他祖父賈代儒教養。」父母早亡,對於賈代儒來說,意味著中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人生三大不幸之一。我們的很多家長何嘗不是這樣?自己就是個笨鳥,卻把希望寄託到蛋上面,逼著下一代使勁飛。《紅樓夢》中寫道:「那代儒素日教訓最嚴,不許賈瑞多走一步,生怕他在外吃酒賭錢,有誤學業。」「望孫成龍」的賈代儒,愛之深、責之切。他的管教很嚴苛,動輒責打罰跪。
  • 一個很悲哀的成語
    「東施效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這個成語不是莊子講的,莊子書裡沒有「東施效顰」,東施是晚到宋代民間發展出來的成語故事。
  • 同學聚會最悲哀的是什麼?是你功成名就,也是你落魄潦倒
    同學聚會最悲哀的是什麼?在我看來,有兩點最為悲哀;其一,功成名就時,同學們因自尊心作祟對你趨之若鶩;其二,落魄潦倒時,同學們因極其現實而對你疏遠。你看,不管你是功成名就也好,還是落魄潦倒也好,同學聚會好像都是一件非常難堪又尷尬的事情,這是為什麼呢?
  • 留守兒童的悲哀
    還好,他的父母還有點「良心」想著回來給孩子買件衣服!可是孩子的爺爺也永遠回不來了,再也沒人接孩子放學了!其實我自己也是留守兒童,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當時也是七老八十了,根本不會懂得很好的照顧我,能吃飽就行,畢竟那時候都窮嗎,也的確是吃飽就行了。中考高考都是自己一個人去的,看著同學的家人都在考場門口等待,心裡特別羨慕!
  • 戴佩妮.快樂悲哀
    她說,自己其實還欠一個真正的蜜月旅行,「只屬於我們兩個人的出走,可以是冒險之旅,或者做點不一樣的事情。只是,我暫時沒時間啊!」猛喊對不起老公盧信江(西米露)。■戴佩妮在新專輯《賊》高唱《我的快樂大於我的悲哀》,是她現在的狀態嗎?她說,「我本來想寫《我要的快樂大於我的悲哀》,但後來決定去掉『要』字,是因為這階段的我是快樂的,所以才敢這麼勇敢的跟過去道別。」
  • 悲哀怎麼說得明白,你覺得呢
    悲哀的人只會從比他們更悲哀的人中尋找安慰和寄託。——岡本倫《妖精的旋律》被自己愛著的人恨是一件最悲哀的事情,而比這個更悲哀的是帶著這種感情悲哀的死去。——《幻城》悲哀的不是我們活的都很累,悲哀的是我們以為這就是人生。
  • 《機動戰士高達》一年戰爭的悲哀
       作為高達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可能當初sunrise公司都沒想到他會造就一個20多年輝煌的系列.可能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部28年前的作品會感覺很粗糙,特別是在人物和機體造型方面.
  • 薛寶釵:女孩子活成這樣,其實很悲哀.
    點擊上方藍字「與爾同消萬古愁」訂閱我們文/李娜來源/與爾同消萬古愁
  • 《楚喬傳》:元淳的悲哀真是腹黑的言洵?其實此人才是元兇
    元淳不僅僅單純,同樣也非常任性,明明知道言洵的心中沒有她,可是她還是義無反顧,或許就是身為公主,從來都沒有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只是她並不知道什麼都能夠豪取橫奪,卻奈何不了感情,或許她的悲劇就是因為自己的性格吧,因為從小到大一直都被家人呵護,所以她根本就不知道外界的社會如此的黑暗。
  • 薛寶釵:女孩子活成這樣,其實很悲哀
    在紅塵裡摸爬滾打幾番,心境有了起伏變遷,再看薛寶釵,我竟覺得如此悲哀。 薛寶釵進京,是為選妃。 如果順利的話,她可能就是另一個賈元春,一朝選在君王側,用自己的恩寵,為日漸衰敗的薛家,謀求再次飛黃騰達的助力。 這是薛家為寶釵設計的「頂配」人生了。